- 跨國經營企業發展模式創新與路徑拓展:寧波跨國經營企業典型案例研究
- 孟祥霞
- 4749字
- 2019-12-05 15:53:47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踐述評
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海默提出壟斷優勢理論以來,先后有英國學者鄧寧、美國學者弗農等管理學家、國際商務專家不斷地對企業跨國經濟理論的研究進行深化,但在2003年之前,企業跨國經營在經濟學界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2003年,美國青年經濟學家Marc Melitz基于DS研究框架,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研究企業跨國經營的新理論,在全世界引起震驚,這一突破性的理論被后來的研究者稱為新新貿易理論。在這一理論中,Melitz用企業異質性解釋了跨國公司經營的路線和選擇的方式,他認為企業跨國經營的基本路線為,先國內經營,再出口,最后進行跨國投資;企業生產效率的排序為,生產效率最高的企業選擇國外投資方式,次高的企業選擇出口,再次的企業進行國內經營,最差效率的企業將會退出市場。
以外向型經濟為特色的寧波經濟則是表現出與其研究完全相反的結論,寧波大多數企業在規模和生產效率都比較低的情況下選擇出口,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一定實力的時候才轉向國內市場。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寧波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具有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發展模式,當前的理論界還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Melitz的研究結論對于西方國家是適用的,但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適用性。研究寧波這一特定的現象對于補充和完善當前新新貿易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從當前文獻的研究來看,關于企業跨國經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跨國經營的績效評價、動因及影響因素
企業跨國經營的績效直接反映了企業國際化競爭力,代表了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而企業國際化競爭力往往與企業跨國經營的動因及影響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本部分重點介紹企業跨國經營的績效評價、動因及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
(一)跨國經營的內涵及績效評價
早期學者探討了企業跨國經營的內涵及基本要素,認為跨國經營是國內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所展開的跨國界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跨國經營要滿足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強調企業對海外資產的控制權,或對其經營管理施加有效影響;二是在母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展開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Dunning,1996; Buckley et al.,2007;魯桐,2003;李梅,柳士昌,2012;楊校美,張誠,2014)。
基于波特競爭力模型,Hamel、Prahalad(1983), Andersson等(1997, 2002),以及國內學者王建華、王方華(2002),金碚(2003),趙世磊(2011),李珮璘(2015)等研究了跨國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并構建了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測度模型。上述學者大多采用綜合指標評價方法,主要從跨國公司跨國化(國際化)、市場規模、經營效率等方面綜合評價企業國際競爭力。Welch、Luostarine(1988)及Sullivan(1994)提出多維度復合指標測度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績效。也有一些學者關注企業國際化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主要觀點為線性關系(Tallman et al.,1996; Bausch et al.,2007;王福勝等,2009)、N形關系(Contractor et al.,2003)、U形關系(Ruigrok et al., 2003;魯慧玲,2008)、S形關系(Lu et al.,2004;楊一塵,余穎,2008; Nielsen, 2010)等。
(二)跨國經營的動因
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比,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往往規模較小,先進高端技術短缺,資源相對簡單。這些因素使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在制度環境不健全、市場效率低下的本國市場開展經營時面臨困難(Denis et al.,2002;Cheung et al.,2012)。因此,學者從企業特定因素(Luo, Tung,2007)、母國和東道國制度因素(Witt, Lewin,2007; Kolstad, Wiig,2012)、資源稟賦(Chen et al.,2012)及企業市場(行業)關聯(Rugman, Verbeke,2007)等內外因素闡釋了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動因。
Bausch、Krist(2007)對德國和新西蘭的對外直接投資動機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擁有豐富熟練勞動力的東道國能顯著吸引德國跨國公司對其的對外直接投資,但豐富的熟練勞動力對新西蘭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卻沒有顯著的影響。Elango等(2013)基于美國1992—2000年的數據研究了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研究表明,產業集聚、市場規模、勞動力市場的成熟程度、東道國市場成本等因素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考慮的主要因素。
而關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國外有些學者從中國特殊的政策環境分析得出了不同的觀點。Buckley等(2007)著眼于中國國內完善的資本市場所帶來的低成本資金優勢、特殊的華人社會網絡所帶來的所有權優勢以及政府對于經濟的強力控制等制度性因素。Morck等(2008)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以國有企業為主,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國有企業獲得了巨額的國內資金支持,但政府對這些企業的高度控制導致了企業決策者缺乏理性投資和合理分紅的經濟動機。
(三)跨國經營的影響因素
目前,對企業跨國經營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更多停留在對外部宏觀環境的分析上,如魯桐(2000)、劉志彪(2007)以及邱斌、葉龍鳳、孫少勤(2012)等。其中一部分文獻側重于從區位選擇的視角,主要選取包括東道國工資水平、研發水平、基礎設施、制度質量、市場規模等因素,研究企業“走出去”的影響(Morck et al.,2008;陳繼勇,雷欣,黃開琢,2010)。Elango等(2013)研究了美國在泛太平洋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演變,發現東道國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中具有顯著的影響。Kolstad、Wiig(2012),在區分技術擁有型和技術利用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成本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表明,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成本對技術擁有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影響,而對技術利用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卻不顯著。
另一部分文獻的研究是從母國視角出發,主要關注母國制度質量和政策支持等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Cheung et al.,2012;楊麗麗,趙進,2009;冀相豹,2014; Powell,2014)。Yam等(2011)將比較優勢、對外直接投資及生產率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國內的勞動生產率及比較優勢之間呈現正向關系。此外,還有少量研究文獻是從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特有的雙邊制度聯系,解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因素(Buckley et al.,2007;閻大穎等,2009;陳巖等,2012;楊校美,張誠,2014)。
二、跨國經營的模式及經濟效應相關研究
(一)跨國經營的模式研究
Geringer、Hebert(1991)認為國際市場進入模式是指一個企業成功地將該企業的業務活動以及企業的營運活動擴張至海外市場的方式。后續相關的研究表明進入模式是指企業權衡其運作狀況以及諸多外部環境變量等條件之后所做出的方式抉擇。Makino等(2004)則將這一恰當的方式抉擇闡述成一種合適的制度安排,也即企業在將其工業技術、產品、人員技能、管理經驗以及其他自有資源移至國外市場所采取的一種制度安排。當然這一制度安排是有時間限制的,由于伴隨著企業所在行業的經驗的增加,企業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也有可能會發生改變,因此大多數研究都采取了3~5年的時間長度。Shaner、Maznevski(2011)指出,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包含兩個層面的戰略決策:制造和營銷活動的區位及它們的股權模式(零股權、合資和全資)。市場進入模式即企業以獨資或者與其他企業合資的方式在東道國進行產品的生產或銷售進而安排其產品市場的戰略結構。
李國學(2013)就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與途徑進行研究,將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劃分為主動防御型、主動依附型、政府主導型、產業集群型這四種投資模式。羅偉、葛順奇(2013)將中國資源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劃分為基于資本優勢的資源誘發型模式、基于資源—技術—管理優勢的誘發型模式、基于資本優勢的資本—技術—管理誘發型模式和基于資本—技術優勢的資本—技術—管理誘發型模式。閻大穎(2013)對國家特定優勢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模式與產業模式進行了研究,認為自然資源、戰略資源、廉價勞動力是影響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模式選擇的三大因素,服務業、制造業、資源開發等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幾大產業模式。周茂、陸毅、陳麗麗(2015)認為,隨著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時選擇并購模式進入海外市場的可能性增加;母國企業上游知識資產跨國流動性減弱會削弱高生產率企業對并購模式的選擇效應。
(二)跨國經營模式選擇的因素研究
不同的進入模式體現了不同的控制、承諾以及風險水平。通過對國際貿易、產業組織以及市場資源等領域的研究,學者們發現,對于不同的進入模式,有很多因素會對其產生影響。新新貿易理論的典型代表Grossman、Helpman建立了一個內生性模型來分析企業最優國際化戰略,分析各種最優國際化戰略的選擇行為。陸亞東、孫金云(2013,2014)基于新興國家跨國公司的視角,提出了互聯、杠桿化和學習的跨國經營模式及路徑。國內學者裴長洪、樊瑛(2010),唐曉華、徐雷(2011),胡平、溫春龍、潘迪波(2013)等從資源、制度等內外變量角度,分析了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影響因素及跨國經營優勢的提升機制。
(三)跨國經營的經濟效應研究
關于跨國經營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效應三個方面。有關跨國經營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觀點認為,跨國經營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促進了投資國生產效率的提高。Kogut、Chang最早研究跨國經營的技術尋求動機,提出獲取東道國的逆向技術溢出已成為跨國公司對外投資重要動因。Almeida、Phene(2004)研究表明跨國經營均獲得了顯著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另一方面觀點認為,跨國經營逆向技術效應會因為國別差異而出現不同的效應。Palmatier等(2007)通過對不同國家跨國經營實證研究,發現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溢出效應國別差異的存在。
產業結構效應研究方面,日本知名學者Ozawa從邊際產業跨國轉移、動態比較優勢互補和各國經濟發展階段差異性的視角深入考察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Stahl、Voigt(2008),以及霍忻(2014)也提出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
就業效應研究方面,柴慶春、胡添雨(2012)在綜合比較替代效應與產出效應以及比較外向型企業就業增長狀況與非外向型企業就業增長效應的基礎上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的影響,結果表明這種影響是積極的。王勝、田濤、謝潤德(2014)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總量產生了替代效應,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就業結構的優化,同時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外貿易、國內投資、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國際收支、人力資本、市場化進程等因素實現的,通常具有雙重作用。董有德、孟醒(2014)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在地區上存在差異:“一線城市”及沿邊省份呈微弱負相關,而其他省份為正相關。
三、研究述評
上述研究成果展示了國內外學者在不同角度對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見解,為本論文對寧波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分析提供了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參考。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外關于跨國公司經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國經營的影響因素、進入模式等方面,多數研究主要分析面上跨國經營問題,而對企業層面的研究,尤其是案例研究較少。現有國外研究無論是企業國際化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無論是探索不同國際化進入模式的影響因素還是研究不同進入模式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現有文獻基本上把目光聚焦在發達國家的企業身上,基本都是基于對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或新西蘭的企業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和研究成果,關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研究卻是鳳毛麟角,而且現有研究多集中在企業的外因,對內因的研究比較缺乏,尤其缺乏基于中國民營企業的樣本研究。
對照國內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較為深入與成熟,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更甚,而我國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理論描述較多,有待進一步具體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絕大多數是建立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的,所以,在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上,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并需要進一步結合國內企業和我國國情的特點,落實研究,更好地為企業與政府服務。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寧波作為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其跨國經營與理論預期并不完全一致,通過典型案例來研究寧波的跨國經營能夠補充現有跨國經營理論;同時,也能夠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為寧波跨國經營政策制定提供戰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