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 蔣軍晶
- 4940字
- 2020-02-21 18:01:31
教學的方向——多學習表達
我經常會想一個問題,語文學科與非語文學科到底有何區別?專業一點講,語文學科的本位價值是什么?通俗一點講,語文課的語文味是什么?
理論學習,實踐體會,反思研討,幾個來回之后,我自己得出一個結論:語文教學的方向應該指向體驗與表達。并且,我也發現這并非是我的一己之見。沈大安老師說:“教學一篇文章,要弄清它‘寫什么’,更要了解它是‘怎樣寫’的,也可以探討‘為什么寫’?!蓖跎形慕淌谡f:“語文實踐要突出的兩個環節:一個是感受的實踐;一個是將所感受的語言對象轉化為語感的實踐?!北磉_不同,意思相近。
想通了之后,我就要付諸實踐。我的很多閱讀課就是帶領學生研究作者“是怎么寫的”。
下面內容是我教六年級學生《索溪峪的“野”》的課堂記錄。
很顯然,這節課我是在教“表達”,教學生寫風景的一種結構方式。
《索溪峪的“野”》教學記錄
一、讀課文
這篇文章四字詞語多,生字相對也比較多,比較難讀。
先自讀文章。
然后點名讀文章,發現有讀錯的字,隨時糾正。(隨時都會有學生會被請起來,接著上一位同學讀,如果“接口”錯了,對不起,要接受“懲罰”)
二、還原作者的提綱

大聲思維:
我們寫景,大多時候是按照“地點轉換順序”寫的,比如寫索溪峪這個美麗的地方,先寫自己來到了哪里,接著寫自己又來到哪里,然后寫自己還來到哪里。今天我偏不這樣寫,我就寫索溪峪這個地方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特點,索溪峪的特點就是——野。那么從哪里看出索溪峪是“野”的呢?首先,索溪峪的山是“野”的,除了山是“野”的外,還有什么是“野”的呢?我們來理一理。(學生默讀,整理提綱,核對)是啊,索溪峪是野的,因為它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動物是野的,人到了那里也野了。
大聲思維:
索溪峪的山是“野”的,那么這種野性美體現在哪里呢?首先,索溪峪有一種驚險的美,除了這種驚險的美,還有什么“美”的體現呢?我們來理一理。(學生默讀,整理提綱,核對)是啊,索溪峪的山有一種野性美,這種野性美既是一種“驚險的美”,也是一種“磅礴的美”,還是一種不拘一格的美。
三、我給自己的景寫個提綱
師:同學們,我們寫景,大多時候,是按照“地點轉換順序”寫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像這篇文章的作者一樣,用一個詞,甚至一個字概括自己去過的一個景點的特色,然后整篇文章圍繞這個“詞”來寫。
廬山的“醉”——山是醉的;溪流是醉的;天氣是醉的;人也是醉的(二級提綱略)
義烏的“多”——商品多;旅館多;車多;人多(二級提綱略)
張家界的“高”——那里的山真高;那里的洞真高;那里的電梯也高(二級提綱略)
西藏的“怪”——服裝真怪;食物真怪;風俗更怪(二級提綱略)
黃山的“奇”——石頭奇;松樹奇;云霧奇(二級提綱略)
西湖的“凈”——水凈;雪凈;人凈(二級提綱略)
白鹿原的“美”——白鹿真美;文物真美;學堂真美(二級提綱略)
……
那么,如何帶領孩子們學習表達呢?
抓住有特點的語言現象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語言現象作為教學內容呢?我以為有兩種語言現象特別值得關注:一種是有規律的語言現象,一種是“陌生化”的語言現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規律的語言比比皆是,卻需要我們留心去發現?!痘ㄧ姟返牡谝蛔匀欢稳绻寣W生細細品味,可以學到漢語表達方式的許多規律: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花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
這一段除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移情的觀察角度、多樣化的表達方法之外,僅就“時間”的寫法來說,就有幾點值得學生注意:一是按時間順序寫,這才便于讀者想象“花鐘”的開放;二是用上了“左右”的意象,使表達更加準確,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贅重復;三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變化。這第三點看似平常,但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卻很有價值,因為它體現了漢語中時間狀語位置的一般規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我覺得語文課就要側重教這些。有的老師上這課,讓學生去記去背“幾點鐘開什么花”,還有的老師讓學生查資料去拓展“一天一夜24小時分別開什么花”。我不是說這些學習活動沒有意義,任何學習活動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對于語文課來說,這些設計就有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味道了。
那“陌生化”的表達又是怎樣的呢?“陌生化”的語言是指我們平時比較少見的表達方法,它們較多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個語段: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這個語段的寫法跟我們平時習慣的表達方法不同,常規的表達方法又是怎樣的呢?“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但是作者把這個長句子一分為三,主語后置,既有排比,又有倒裝,好像電影的一段慢動作,表現了“我”感受到的母親勞動條件的惡劣、工作的勞累,以及生活重壓下母親的疲憊、遲鈍、衰老……如果細細品味,學生可以學到怎樣用特殊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
不論是規律性的語言還是“陌生化”的語言,對學生的語言發展都有較高的價值,我們在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時不要錯過。怎樣避免與值得學習的“表達”擦肩而過呢?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對語言有足夠的敏感。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秘密?!蔽覀儾粦撌悄切按蠖鄶等恕崩锏囊粏T,我們要和學生一起破解“形式”這個秘密。
例如《將相和》這篇歷史經典小傳,我們在上這篇課文時,會習慣性地問:“廉頗是怎樣的廉頗?藺相如是怎樣的藺相如?”這是非常好的問題,綜合各種因素,分析人物形象。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從表達的角度來提問呢?例如比較一下廉頗和藺相如說話有什么不同。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有嚼頭。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那廉頗開口肯定是“我”, “我”永遠在前面,藺相如永遠在后面。稱呼那藺相如時,其名都不愿呼,一口一個“他”,心不平氣不和啊。而且“我”和“他”是截然分開的,有“我”沒“他”,有“他”沒“我”,勢不兩立。而藺相如說話,開口先說廉頗,“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明明是并列關系,卻也是廉頗在前,藺相如在后,而且尊稱“廉將軍”。更關鍵的,藺相如的話里,“我們”是高頻詞匯,他真是心地寬廣,希望兩人和諧相處,擰成一股繩兒??!
小說、散文是這樣,說明性文本也是這樣。例如《彩色的非洲》這篇文章。
也許你會說,這些動物在我國的動物園內大都會看到??墒嵌噙_一萬四千多種的非洲蝴蝶,只有在非洲才能大飽眼福。僅僅是被人類認為蝴蝶王國的剛果,蝴蝶就有幾千種。單單一家大賓館我們就看到幾百種蝴蝶。
讀這段話,主要的教學任務不是讓學生記住非洲有多少種蝴蝶,而是感受作者是如何準確、形象地寫出非洲蝴蝶之多。作者先列數字,告訴我們非洲蝴蝶種類之多,但是他怕我們對一個洲的面積沒有具體感受,于是縮小范圍,告訴我們其中一個國家的蝴蝶種類數量,他還是怕我們對一個國家的大小沒有概念,于是再具體介紹了一家賓館里蝴蝶的數量,一而再,再而三,有邏輯地縮小范圍,短短一段話,表達上可學之處,可圈可點。在說明文里,且不說這些實詞實句,單說那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例如“有些、許多、全部、一些、肯定、大概、大約、左右、上下、主要、都……”多一個,少一個,關系重大,很值得推敲。
說明性文本是這樣,議論性文本也是這樣。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里,有一篇議論文,好像也是唯一的一篇議論文。那就是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睘槿嗣窭娑溃捅忍┥竭€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在這段話里,毛主席就是圍繞“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這句話展開論述的,先引經據典,用“引用法”,再正反對比,用“對比法”,最后舉張思德的例子,說明觀點,方法多樣。單說那引用法,就很值得研究。福建的林莘老師就追問,毛主席自己就是偉人,就是領袖,為什么還要引用別人的話?討論后明白,經典名言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一代人的檢驗,它是古老的,它更是經久不衰的永恒的真理。林老師接著又追問,古代表達生死觀的豪言壯語很多,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為什么毛主席最終選擇司馬遷的名言呢?在這樣的追問下,一次很“語文”的小型研究性學習就拉開了序幕,這兩個追問都是很有方向性、很有效率的追問,都是關注表達的追問。
但是“表達”不僅僅是“遣詞造句”,還有“謀篇布局”,例如《橋》這篇課文,我相信老師們不太會把教學思路局限于總結老支書的品質、精神,在課堂上感之悟之,歌之頌之。我們會擴散思路,關注這篇文章的語言——單詞成句,單句成段,語句短促有力,節奏感強,與現場的氛圍相匹配,你看那第一段“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辈挥谩捌皾姶笥辍?,就兩個字“像潑”,不用“傾盆大雨”,就兩個字“像倒”,充分體現了“河北三駕馬車”之一談歌的語言功力與特色。關注點不同,課堂的著力點就完全不一樣了。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表達上的最重要的學習點并不是在語言,而是在于結構。這是一篇小小說,或者叫微型小說。我通覽整套教材,發現12冊書中小小說唯此一篇。小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震撼人心,意味雋永。我們教《橋》,就應該在這點上多想辦法,多著力。
說到學習“謀篇布局”,必須提《美麗的小興安嶺》,一到學習這篇文章,我必定讓學生分段。因為這篇文章結構太明顯了,開頭一段是總起,說的是小興安嶺是一片綠色的海洋;中間四段,分春、夏、秋、冬描寫一年四季的小興安嶺;最后一段是總結,強調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這篇文章是典型的“頭尾大肚子”,總分總結構。這樣的文章,讓學生分段,寫寫段落大意,合情合理,更合“科學”?,F在,很多老師都不敢分段了,總覺得一分段就顯得教學太死板、太枯燥。其實,任何教學方法都沒有好與壞之分,只要用到適合處,就是恰到好處。我們要防止的是不問文體、不看文章特點,一味讓孩子分段,寫段落大意,就像趙鏡中教授跟我講的例子。一次他到學校去聽課,一個小男孩拉著他的手請求:“教授哎,以后能不能不要把小說放到教材里來哎,昨天老師讓我們寫段落大意,可是這篇小說有56段,寫得我手都快斷了?!蔽覀円乐沟恼沁@個。
引導孩子像作者一樣思考
如果你的孩子讀完一篇文章后愿意跟你交流感想,你真是要感到慶幸。一個讀寫轉化能力強的成熟的讀者,經常會從“表達”的角度去讀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像作者一樣去思考,例如提出以下問題:
? 我喜歡文中哪些內容和語言?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談談對這些內容和語言的理解嗎?
? 若也提供給我相應的材料,假如讓我寫篇文章,我將如何從所讀文章中有所借鑒、有所創新?如何行文?
? 我能針對自己寫作方面的薄弱環節,從中能有所領悟和吸收嗎?——比如作者的內心感受、選材風格、表現手法、語言特色。
? 我從中汲取了哪些語言方面的信息?
? 作品的哪些地方引發了我的聯想和想象?為什么會引發我產生這些聯想?
? 標出文章中不理解的語句,我能就文章各方面進行質疑嗎?——包括發現不理解不明白的問題;捕捉自己閱讀過程中的靈感和頓悟;對文章評頭論足、發表見解;對文章的某些說法,敢于懷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 我能就作品或作品展示的內容開拓閱讀嗎?
? 我能替作者改改文章嗎?并說說理由。
? 假如我想向我的好朋友推薦此文,我會怎樣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