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 蔣軍晶
- 7205字
- 2020-02-21 18:01:31
教學的方向——多讓學生體驗
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總覺得應該在課堂上多教給孩子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方法和道理,而“體驗”這東西有點玄,是可有可無的,算不上實實在在的收獲。體驗也算是一種收獲嗎?當然算,而且非常重要。
在韓國推廣閱讀的南美英博士舉過一個例子。“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這樣一句話,在漫畫書中只剩下了“咚”一個擬聲詞,而就在這文字和漫畫之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看漫畫,不喜歡讀文字,因為讀那些文字,他們想象不到那個畫面,進入不了那個情境,更體會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傾向,說白了,就是不會“體驗”。如果讀文字時能想象,能體驗,“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那是多么驚心動魄的一個場景啊。
現在有很多孩子識字量很大,閱讀量也不少,閱讀測試的成績也不錯,可是看悲傷的場面不流淚,看幽默的細節不展顏,看唯美的畫面不心動……有喜有憂,有笑有淚,這才是閱讀的樂趣啊!可是,我們很多孩子終其一生都沒有享受到過文學閱讀的真正樂趣。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孩子在閱讀時沒有體驗的能力,就是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忽視了體驗。
我的很多閱讀課,是盡情讓學生體驗
形象是大于思想的。其實,文學體驗的廣泛性、豐富性、純潔性、深刻性往往是知識、技巧、方法、教誨望塵莫及的,正如王尚文教授說的,文學體驗可以彌補現在孩子由于生活體驗的狹窄、淺薄、蕪雜所帶來的對人性、人情、人道體悟的麻木。
就以《祖父的園子》一課為例,你問學生“我”和祖父在園子里做了哪些事,學生會進行梳理;你問學生祖父是一個怎樣的祖父,學生也會告訴你;你問學生作者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學生也能給出答案:這篇文章寫出了作者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留戀和向往??墒?,如果沒有真真切切的對一些細節的體驗,例如種小白菜時把菜種踢飛的場景,例如把谷穗當作野草割掉的畫面,例如澆菜時“人工降雨”的情境,例如祖父自始至終的笑容,如果沒有真真切切的感動,僅僅得出那一個個答案是沒什么意義的。真的,我們老師總是急于從文學作品中抽取出教育的信條,提取出知識,概括出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對形象、場景、情感的體驗能力越來越弱了。前段時間,杭州有一場吳冠中先生的畫展,觀展的一個小學生開口就問這幅畫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藝術是這樣欣賞和走近的嗎?這讓我想到很多語文課也有意無意地輕視甚至忽視體驗,其實,沒有體驗的語文知識是死的知識,沒有體驗的方法是無用的方法,沒有體驗的主題思想是沒有意義的主題思想。我們并不否認“知識”、“方法”、“主題思想”,但“知識”、“方法”、“主題思想”只能存活于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之中,一旦與之脫離,必將枯萎。
體驗到底是什么?
其實,我的課并沒有刻意與眾不同。在上《祖父的園子》這節課之前,我“百度”了一下,至少瀏覽了三十多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我發現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在教學目標里都寫下了這一條: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祖父的懷念。我也不例外,把主要教學目標也確定為一條。其實,這條教學目標可以濃縮成兩個字——體驗。
“體驗”到底是什么?“體驗”就是憑借語言想象那時的畫面,還原當時的場景,進入當時的情境。“體驗”是什么?“體驗”就是通過語言進入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觀內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具備“體驗”能力的人,特別善于設身處地,善于入情入境,善于將心比心,善于感同身受。
還是以《祖父的園子》為例。我特別喜歡《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蕭紅的這篇回憶性散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她對自由生命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這種理想追求也使得她筆下的那些意象具有了人格化的生命精神(蝴蝶、螞蚱、蜜蜂、蜻蜓和倭瓜、黃瓜、玉米等意象)。而對于祖父,這個蕭紅生命世界中唯一帶給她溫暖與愛的親人,蕭紅更是寫盡了依戀,她在祖父面前任性撒嬌,真的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自由自在,率性而為。如果學習《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不帶領孩子去體驗這些,或者說孩子完全體驗不到這些,那他能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嗎?他會喜歡《祖父的園子》、喜歡蕭紅嗎?他會喜歡文學嗎?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我與其他教師預設了同樣的教學目標,但是課堂的現場感覺卻與他們不一樣。我聽過幾位老師上《祖父的園子》,說實話,學生面部表情是僵硬的,眼神是暗淡無光的,可以用漫不經心來形容。我想,這樣的體驗就是停留在了教案里,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而我對自己的課堂有這個自信,我相信孩子在這堂課里走進了那個園子,“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園子,“倭瓜、黃瓜、玉米”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園子;我相信孩子在這堂課里喜歡上了祖父,那個一直在笑的祖父,那個從來不會生氣的祖父,那個童心未泯的祖父;我相信孩子在這堂課里記住了“我”,那個調皮、貪玩、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我”。孩子們記住的,也就是蕭紅記住的。蕭紅說:“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這是對“故園、親人、童年”的記憶,這是愛和溫暖的記憶,這是生命的體驗,這些記憶、這些體驗陪伴蕭紅度過短暫、坎坷的一生。文學教育的優勢就在于更新、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閱讀文學的樂趣就在于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欣賞五湖四海的風景,經歷與眾不同的人生,體會喜怒哀樂的情感……
如果說我這堂課有什么特別,我想那特別之處就在于其有真體驗。
怎么帶領孩子體驗?
如何帶領孩子去體驗文學作品?這首先是一個意識的問題。什么意識?就是我們要相信:體驗,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文學作品的教學,不要過早地抽象出意義,不要過多地分析內容。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上《祖父的園子》,不要帶領孩子整日糾纏于“園子里有什么”、“祖孫倆做了哪些事”這樣的問題,不要一上來就提煉文章的“意義”、“主題思想”。我們要記住,太過注重把文本當作實際知識和抽象意義的資源,而忽略了文本引發視覺、嗅覺和聽覺意象的潛質,這是非常遺憾的,因為我們會錯過文本的豐富和精妙。
其次我們要把握一個方向。什么方向?要讓學生有體驗,首先老師自己要有體驗。同樣是讀《一夜的工作》中“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這一句,王崧舟老師讀時,目光在字里行間,心卻浮想聯翩。他想到了這座房子原本的輝煌與華麗,他想到了原主人的奢侈與鋪張,他想到了總理置身其中的種種情景,他想到了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時的心潮澎湃。只有有了這種體驗,才可能有后來課堂的精彩。當老師自己真正有體驗的時候,即使在課堂上他只是將文章朗讀給學生聽,他的朗讀也會是很有感染力、穿透力的,他的朗讀也就成了一種非常棒的教學方法。
如何帶領孩子去體驗文學作品?當然也有很多方法。這就是技術問題了,這就考量著我們一線老師的實踐智慧了。在《祖父的園子》這一課里,我就嘗試了多種方法,例如朗讀,那種方式新穎、不厭其煩的反復讀,讀本身就傳遞著一種情緒;例如豐富閱讀先見,補充“祖父的笑”、“蕭紅的生平”等資料,其實是豐富學生的“閱讀先見”,閱讀的前備知識越豐富,閱讀時感受也就越多;又例如問一些移情類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做過這樣的傻事嗎?”……方法還有很多很多,而且方法是因人而異、因文而異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積極嘗試。
但我個人更偏愛從分析文章“表達特點”來切入?!绑w驗”和“表達”是可以融合起來的,因為特別的寫法往往蘊含了特別的情感。在《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里,蕭紅的語言就是稚拙的,那種表面稚拙的語言背后卻充滿著情感張力,這在文學史上是非常獨特的,這也是和她追求自由生命的理想是一脈相承的。這樣的語言,就是要引起孩子的關注,并且以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帶領孩子去感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你根本就不用分析,你讀著讀著,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些倭瓜、黃瓜、玉米了,自由、快樂、幸福、隨意、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種種感覺就自然流淌出來了。
以下是我上這節課的實錄摘選。
師:來,我們一起來整理下,作者蕭紅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園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園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她想起了園子里的倭瓜、黃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園子里栽花、拔草、鏟地、澆菜。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螞蚱
倭瓜 黃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鏟地 澆菜
師:這篇文章,你說容易也容易;你說難懂也難懂。蕭紅究竟想起了什么?我們繼續讀,換一個角度讀。請你默讀課文,你會發現這里有一段話寫得很特別。這個特別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們讀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們也讀得不少;這個句子,特別在哪里呢?你剛讀的時候,甚至都覺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話,請你劃下來。
生:(讀,劃)
師:是啊,這一段話,很特別,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特點,讀幾遍,就可以把它背下來。
生:(自由讀,試背)
師:那我們一起試著背背看?(老師讀一句,學生背一句,學生挑戰欲望很強,氣氛很熱烈。最后老師指著空白的屏幕請大家一起“讀”,學生“讀”得不亦樂乎)
師:為什么我們可以這么快把這段話大致背下來呢?
生:因為里面幾個句子差不多。有點像排比句。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復的,比較好記。
師:是啊,特別的寫法往往蘊含了特別的情感,蕭紅反反復復寫,我們也來反反復復讀一讀,好嗎?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蝴蝶愿意飛到哪兒——就飛到哪兒。
師:我們試著再讀快一點。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蝴蝶愿意飛到哪兒——就飛到哪兒。
師:反過來,你們帶著我讀,好嗎?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
師: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蝴蝶愿意飛到哪兒——就飛到哪兒。
師:總之,園子里的一切,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師:特別的寫法有特別的心情。讀這段內容有些“重復”的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園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
生:我覺得園子的事物很開心,快樂。
生:我覺得很暢快。
生:我覺得一切都是無憂無慮的,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覺得園子里的動物、植物生命力都很旺盛。
師:是啊,這就是特別的寫法有特別的心情。讀這一段話,我們就感覺到園子里的一切是那樣自由、快樂、溫暖。其實,在這篇課文里還有另一段反復結構的話,你們找找。
生:(默讀,尋找)
生:我找到的是這一句——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師:再往后看,還有——
生: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師:再往后看,還有——
生: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
師:是呀,這也是一段反復結構的話,我們再來反復讀一讀。
師:祖父戴草帽——
生: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澆菜。
師:咱們節奏快一點讀。祖父戴草帽——
生: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澆菜。
師:咱們放慢速度讀。祖父戴草帽——
生: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澆菜。
師:注意,特別的寫法往往是因為有特別的心情。反復讀這段話,你體會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無憂無慮。
生:快活。
生:高興。
師:是啊,對“我”來說,園子里的生活是那樣快活、自由,讓我們帶著這份心情來讀一讀。
師: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就鏟地,祖父澆菜——我就澆菜,祖父勞動——我就勞動,祖父真勞動——(遲疑)我就真勞動。
師:“我”是在真勞動?(笑)
生:她不是在勞動,她就是在玩。
師:在玩,你們說得比較客氣。
生:她就是在搗亂,根本不是在勞動。
生:她就是瞎胡鬧。
生:她是在幫倒忙。
生:她就是在瞎鬧,我是祖父的話,我不讓她來添亂。
師:哦,她是瞎胡鬧,請你讀一讀4-14段,你從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鬧呢?
生:(默讀,尋找依據)
師:怎么樣,找到這樣的例子了嗎?
生:找到了。(興奮)
師:我們不一定按文章描寫的順序來說。誰來說第一個例子?
生:祖父在種小白菜的時候,她卻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把菜種也踢飛了。
師:換誰都心疼啊。
生:她在鏟地的時候,真的是亂勾一陣,所以把野草當谷穗留著,把谷穗當野草鋤掉了。
師:好嘛,真是幫倒忙,狗尾巴草留著,谷穗沒了。(笑)
生:她澆菜的時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澆,她把水往天空揚。
師: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這樣的事你們干過嗎?
生(部分):干過。
師:這么說,有同感了。
生(部分):沒做過。
師:這樣的事竟然沒做過,真是可惜了。我建議你們去試試。(笑)
師:來,我們一起讀一讀,一起感受一下。
生: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啰!下雨啰!”
師:還有其他的例子嗎?
生:她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捉蝴蝶。
師:活脫脫新版的小貓釣魚。(笑)
師:這么多“瞎鬧”中,你認為鬧得最厲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認為鬧得最厲害的一次是把谷穗當野草鋤掉了。因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沒有收成了,祖父一定會很生氣的。
師:如果你是祖父,你會有什么后續行動?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頓,讓她好好長長記性。(大笑)
生:我也認為這次鬧得很厲害,因為把谷穗鋤掉實在是太可惜了,浪費糧食。
師:是啊,這一點,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課文中有了他們一段對話。我讀一下他們的對話,你們來評價一下。
師:(讀對話,故意把祖父的話讀得比較嚴厲,把“我”的話讀得充滿羞愧的語氣)怎么樣?我讀得還可以吧?
生:讀得不好。
師:讀得不好?我讀得抑揚頓挫的,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話,讀得太委屈了,“我”雖然把谷穗當野草割掉了,但是仍然很理直氣壯的。
生:祖父的話你也讀得太兇了,這個祖父很慈祥的。
師:你從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說的時候是笑的,不是緊繃著臉的。
師:你們再看看,在這段對話里,“笑”出現了幾次?
生:三次。
師: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又笑起來,祖父在和“我”說話的時候從頭到尾一直在笑。你覺得這個祖父是怎樣的祖父?
生:祖父很寬容。
生:這個祖父很和藹。
生:我很喜歡這個祖父,他很耐心,不會亂生氣。
生:這個祖父和孩子一樣,會和自己的孫女玩在一起。
師:這是一個慈祥、耐心、寬容、童心未泯的祖父,他很愛笑。關于笑,《呼蘭河傳》里還有一個片段,我讀你聽。(讀片段)
生:(聽的過程中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
師:因為祖父的寬容、慈祥,所以,祖父戴草帽——我就戴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就鏟地,祖父澆菜——我就澆菜。
師:你覺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鞓?。
生:非常自由。
生:無拘無束,無憂無慮。
生:自由自在。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剛開始讀這篇課文,覺得蕭紅是在回憶園子里的人、事、物(指板書),讀到現在,我們發現,蕭紅回憶這些人、事、物其實就是在回憶自己快樂、自由的童年。
師:但是蔣老師有一點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當然清楚,但是園子里的瓜果、動物的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難道她去問了它們?倭瓜,你快樂嗎?我快樂。蜻蜓,你自由嗎?我自由。(笑)請大家討論一下。
生:(學生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因為祖父園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師:你的意思是其他園子里的植物想長卻不能長?(笑)
生:我覺得就是蕭紅借寫這些景物突出自己內心的快樂。
師:恩,有點意思了,他認為這是“借景抒情”。
生:我覺得就是因為蕭紅自己很快樂,所以她覺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樂。(掌聲)
師:這位同學厲害,他說到了“通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通感”。你們有快樂的時候吧?是的,快樂的時候,看什么都順眼,看什么都開心。你們有傷心的時候吧?傷心的時候,看什么都不順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臉。這就是“通感”。同學們,你們能否猜測一下,童年生活這么快樂、自在、無拘無束的蕭紅,長大后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生:我覺得她長大以后,人是很樂觀的,生活是很快樂的,因為她的童年是在快樂中長大的,她的性格會很樂觀。
生:我覺得她長大后,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滿。
生:我覺得她長大后不開心。
師:為什么?
生:因為大人壓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生:我覺得她后來工作順利,可能還出國了。
師:我們了解一個作家的生活經歷,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蕭紅長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我講你聽。事實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這般坎坷多難。18歲的時候,她的祖父就去世了,20歲的時候,她為了反抗包辦婚姻,離開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起碼的吃、住也經常沒有著落。而且,她也并沒有像大家所猜測的那樣擁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著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悶,1941年,貧病交加的她由于庸醫的誤診,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31歲。當我們了解了她的生平經歷之后,我們再去讀《祖父的園子》,可能感受會有一點點不同。在《呼蘭河傳》的最后,有一段話,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黃瓜、玉米,還有祖父,再一次出現在蕭紅的筆下。我讀給大家聽: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已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這些人、事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同學們,記在哪里了?
生:記在《呼蘭河傳》里。
師:同學們,記在哪里了?
生:記在了心里。
師:如果有機會,真的可以去嘗試讀讀——《呼蘭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