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
- 李淑錦等
- 3549字
- 2020-03-12 15:28:47
第1章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究竟什么是“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
事實上,迄今為止其還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謝平教授等人在2012年發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中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涵蓋了受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場,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是一個譜系(spectrum)的概念。”
根據謝平教授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中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譜系的概念。它介于傳統銀行、證券、保險或交易所市場等有形中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之間,是所有中間形式的統稱。
互聯網金融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也不是復雜到與傳統金融之間沒有關聯,更不是現代金融體系之外的一個異生物。互聯網金融是現代經濟進入互聯網時代,在金融上所表現出的新特征、新技術、新平臺、新模式和新實現形式。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在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之上,以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為目的的一種新興金融業態。相比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出現了既不同于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作用將被削弱。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實現,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互聯網金融真正實現了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運作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
理解掌握互聯網金融需要從三個方面把握,即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有機結合、對傳統金融的沿襲與變革以及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支柱。
1.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有機結合
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在市場上為資金的融通提供服務。這種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有機結合產生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金融產生了顛覆性影響,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技術與生俱來的普世特性,相比傳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互聯網技術可以降低傳統金融交易的交易成本。在互聯網金融中,超級集中的支付體系和個體移動支付的統一,使得支付更加便捷;信息處理和風險評估以大數據分析和高速算法為基礎,并通過網絡化的方式進行,信息不對稱程度顯著降低;資金供求雙方可以不經過銀行、證券公司和交易所等傳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直接在網上發行和交易貸款、股票、債券等,通過這種方式在資金期限匹配、風險分擔上的成本更低;市場作用可以充分有效地發揮,接近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中介或市場的情形,可以超越傳統金融中介和傳統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是將資金從儲蓄者手中轉移到融資者手中,并以利息作為代價補償給資金融出方。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往往伴隨著金融中介、金融市場的參與。雖然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中金融中介并不是必需的,但實際情況中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金融中介在資金融通過程中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第一,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在資金運作方面存在規模經濟和專業技術的優勢,能有效降低資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傳統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在收集和信息處理方面擁有絕對優勢,能緩解投融資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問題。
傳統的金融市場上存在兩類主要的金融中介和市場,它們致力于不同大小金額、不同期限、不同風險和不同的預期收益等要素之間的匹配。其一以商業銀行為代表,主要從事間接融資服務;其二以證券公司和交易所為代表,主要從事直接融資服務。這兩類融資模式主導了金融行業幾百年的發展,并促使金融行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最為核心的部門。雖然兩種模式在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問題依舊存在,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表現為金融行業的整體利潤狀況偏高。以銀行業為例,據銀監會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5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 %。銀行業主要從事資金的融通服務,存貸業務和其他中間業務是主要利潤來源。可以認為銀行業的利潤就是社會融資所產生的交易成本。
“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最大優勢在于降低傳統交易的交易成本。在互聯網金融中,現代金融業的分工和專業化已經被極大地淡化了,被互聯網技術所替代。互聯網技術有別于傳統金融的一大特點是易得性。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上至社會精英,下至普通老百姓均可以親身觸摸。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原本復雜的交易手續已經被大大簡化,使得操作更加簡便;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金融普及到社會大眾,是一種普惠金融,體現出的是一種民主化的,不再是少數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
2.對傳統金融的沿襲與變革
(1)對傳統金融的沿襲
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沿襲,主要表現在金融的核心功能沒有改變。互聯網金融仍是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對資源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以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支付清算、資金融通和股權細分,為實現經濟資源的時空轉移提供渠道、風險管理、信息提供、激勵問題等一系列的金融解決方案。
互聯網金融沒有改變股權、債權、保險、信托等金融契約的內涵。金融契約的本質是約定締約方在未來不確定情景下的權利與義務,主要針對未來現金流。在互聯網金融內,金融契約無論以何種形式締約,其本質內涵不變。
互聯網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的內涵。金融風險指在未來承受損失的可能性,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在互聯網金融的環境下,這種風險依舊存在,而且個別風險可能要比傳統金融行業遇到的風險程度更甚。
(2)對傳統金融的變革
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來自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大數據、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在金融行業的滲透。互聯網技術的引入能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提高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效率,拓展正常交易的可能性邊界,為資金供需雙方的直接交易提供便利,逐漸改變金融原有的交易和組織形式,更為重要的是完成“金融脫媒”這重要的一大步。
第二,來自互聯網精神的滲透。傳統金融具有精英氣質,講究專業資格和準入門檻,金融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準入門檻的行業,而且進入門檻非常高。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自由選擇、普惠和民主。互聯網金融反映了普惠金融的興起,金融不再是精英群體獨享的服務,且這種普惠的思想也逐漸深入人心,普羅大眾開始參與到金融行業中,從余額寶、理財通到各類銀行寶產品,從P2P網絡貸款到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
3.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支柱
(1)日趨成熟的第三方支付
支付作為金融業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金融活動的形態,支付體系的發達程度決定了其所能支撐起的金融體系的發達程度。互聯網金融中的支付,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具體形式可以劃分為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等。第三方支付通常活躍在銀行主導的傳統支付清算體系之外,較之銀行體系的支付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中的支付往往還與金融產品掛鉤,豐富了商業模式。此外,由于支付與貨幣的緊密聯系,互聯網金融中還會出現互聯網貨幣。
(2)便捷的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處理是金融的核心,同樣也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大數據被廣泛應用于信息處理,有效地提高了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效率的能力,顯著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互聯網金融便捷的信息處理方式,與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模式以及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模式下的信息處理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3)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資源配置是指存量金融資源通過一定的方式從資金供給者配置給資金需求者。資源配置是金融活動的最終目標,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礎,互聯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前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提升,金融業務開展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金融服務所能覆蓋的人群增多。長期被傳統金融機構所拋棄的客戶可以憑借互聯網技術享受高效的金融服務,交易可能性邊界得到極大拓展。通過互聯網金融模式,客戶不再需要通過銀行、證券公司或交易所等傳統金融中介和市場進行資金供求期限和數量的配置,可以由交易雙方自行解決,資源配置效率更高。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國內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這個成績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一個個細分子行業一點一點的累積而發展起來的。到目前為止,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劃分,但基本上可以認為互聯網金融分為五種主要業態: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理財(或互聯網基金)和金融互聯網化。本研究報告就針對這五種主要業態來分析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