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使能:超越OKR
- 況陽
- 7429字
- 2019-04-22 18:08:20
第1章 績效管理演進趨勢
外部環境演進大趨勢
績效管理的演進,總是伴隨著時代的演進進行的,所以,要理解績效管理,得先理解其所處的時代。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致經歷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到信息時代,再到現今的人工智能時代四個階段,各時代所經歷的時間大致如圖1-1所示。

圖1-1 人類社會演進時間軸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征,每一個時代都較前一個時代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進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蒸汽時代
蒸汽時代始于1769年英國人瓦特(James Watt)對蒸汽機的改良。
蒸汽時代之所以源于英國,不是偶然的。
首先,英國于1688年經歷了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正式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自此,王室的權力受到了限制,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權得到了保障。這極大地刺激了資本家對財富最大化的持續追求,他們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能提高生產率的發明創造活動中。
其次,在國外,英國通過不斷地殖民擴張,建立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其范圍覆蓋到了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號稱“日不落帝國”。通過對殖民地人民的不斷掠奪,源源不斷的財富往英國國內匯集,幫助資本家積累了大量可供投資的資本。
最后,“煤炭是支撐英國人創造財富和成就繁榮的最強有力的后盾之一,也是推動英國制造業日趨興盛的重要保障”。英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炭被廣泛開發,價格極為低廉。1784年,時任英國考爾布魯克代爾鐵廠經營者的理查德·雷諾茲(Richard Reynolds)曾致信樞密院議長說:“煤炭……是我們手頭僅有的一種撒手锏”
,可見其煤炭豐富程度。18世紀70年代,英國玻璃制造業單位產品所對應的燃料成本,僅為法國同類產品的1/6,冶鐵業在生產過程中用于燃料的花費也極度有限。
“便宜的煤炭刺激了英國人開動腦筋思考如何在更廣范圍內使用它,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
。而伴隨著英國社會自光榮革命之后的不斷發展,英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不斷上漲,人力成本的開銷遠勝于原材料。有資料統計,當時英國人的工資水平比法國人高出很多,哈里斯(Harris)曾這樣對比過英法兩國人民當時的生活現狀:
就法國人和英國人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而言……英國人根本別想生產出能夠和我們的產品打價格戰的玻璃器皿。我們法國人喝湯時,頂多會配少量奶油和蔬菜佐餐,我們很少能吃上肉,有時能喝到一點蘋果酒,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喝水解渴。而他們英國人經常能吃上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喝起啤酒來就像喝水一樣毫不吝嗇……如果英國人照這樣的標準生活,其日常開銷將會達到一般法國人的三倍以上。
因而,英國的資本家強烈渴求產生一種新的生產工具,代替人工投入,降低人力成本,以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與此相反,在英國對岸的歐洲大陸,勞動力價格極其低廉,煤等原材料價格則相對高昂。換言之,歐洲大陸的資本家對發明新機器替代人力并不感興趣,因為人力成本本來就很低了,而且供不應求,犯不著去替換。另外,早在資本家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英國就不斷發展了聲勢浩大的圈地運動,把世世代代以農業為生的農民趕出了領地,造就了大量的雇傭工人,這客觀上為大規模工業的開展創造了條件。這樣,在大型工廠誕生之后,工廠有人可雇了,機器和工人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整合到了一起?!笆袌隹偸窃跀U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再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就引發了工業革命。”
蒸汽機改良之后,首先被應用于紡織業,然后逐步擴展到其他行業: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被用于紡織機。
·1801年,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設計了可安裝在較大車體上的高壓蒸汽機,后逐步被應用于礦區。
·1814年,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發明了第一輛蒸汽動力火車“布呂歇爾號”(Blücher)。
系列技術革命的持續引入,促使整個英國社會迅速實現了從手工勞動模式轉向動力機器模式的重大飛躍。這一運動始于英國,并快速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然后在19世紀時傳播到北美地區。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Robert Fulto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克萊蒙號”(Clermont),蒸汽機的轟鳴聲也開始打破遠洋航行的沉寂。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說:“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都不過分。它提供了開發和利用熱能來驅動機械的手段……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其實就是以蒸汽機為基礎的?!痹谕咛馗牧颊羝麢C之前,整個生產所需的動力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外加牛、馬等畜力,再高級一點的能用上水力。但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漸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從而掀起了一場深刻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影響深遠,如一萬年前發生的農業革命一般,它影響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把人們推向了一個嶄新的“蒸汽時代”。
蒸汽時代相對于農業時代,生產勞作方式出現的巨大變化是:將以前小作坊式的生產轉變成了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大量工廠應運而生,工廠提供機器和勞動場所,工人們則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從事固定的工作,并獲得相應的報酬。這種集中式生產帶來了生產率的巨大飛躍,是小作坊不可比擬的。這一時期,工廠面臨的外部競爭相對較弱,工人的工作大多還是體力活。蒸汽時代改造的,主要還是傳統行業如紡織業等,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培訓和技術積累即可勝任,所以工廠只需要安排監工在現場,確保工人在干活而沒有偷懶即可。
電氣時代
電氣時代發端于美國和德國,以電力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部門為主要標志。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指出當磁場中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其周圍的導線會產生電流。電磁感應原理奠定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1866年,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維爾納·西門子(Ernst Werner Siemens)制成了世界上首部自勵式直流發電機,此后幾經完善,其實用性持續提升。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于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送電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Marcel Deprez)成功做到了遠距離送電。同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連接成網絡。這樣,通過火力發電,然后遠距離傳送到千家萬戶,再通過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光能、機械能、熱能,就可以驅動各種電器裝置工作。電力的這種便利性,使得它迅速地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開始逐步從“蒸汽時代”跨入到“電氣時代”。
電氣時代有兩個主要特征:
(1)電力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且價廉的新動力,也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迅速發展起來:
·1873年,比利時人格拉姆(Zénobe Gramme)發明了大功率電動機。
·1882年,美國人惠勒(Schuyler Skaats Wheeler)發明了第一臺電風扇。
·1876年,蘇格蘭人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在美國費城成功展示遠程通話。
·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第一個實用的碳絲燈泡。
·1913年,世界上第一臺家用電冰箱在美國問世。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誕生了。從90年代起,許多國家都建立起汽車工業。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馬克思曾說:“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紀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種大得無比的革命力量——電力的火花將取而代之?!闭沁@個“電力的火花”,把人類帶進了電氣時代。電氣時代出現的新技術有一定難度,工人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方可勝任,這使得企業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工人的需求急劇下降,而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的需求則急速擴大。
信息時代
信息時代由第三次技術革命引發。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以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為主要標志。
1.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冷戰階段,在各個領域展開了全面競賽,突出表現在空間領域上。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不甘落后,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了“月球2號”月球探測器,其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成功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航天飛機試飛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美國政府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依托人造地球衛星系統構建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該系統最終于1994年成功建成,并向民用領域開放,它可以為全球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標準時間。全球定位系統的推出,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人們想去哪里,打開GPS定位一下就可以了,大大擴大了人們的活動半徑。自此以后,人的一舉一動,全天候在GPS數據庫中有著精準的數據記錄,實現了人類活動的信息化。
2.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并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過程。
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
1952年,美國又試制成功氫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反應堆。
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1996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占比總發電量的比率達到了17.6%。核能用于發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類對于傳統能源的依賴。
3.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信息時代的另一主要標識。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式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名叫ENIAC(埃尼阿克),是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縮寫,共使用了17 468個真空電子管,耗電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每秒鐘可進行5 000次加法運算。這一運算速度在今天看來非常初級,但在當時卻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進步,其運算精度也是史無前例的。以圓周率(π)的計算為例,中國古代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利用算籌,耗費15年心血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7位數。一千多年后,英國人香克斯用盡畢生精力,也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707位。而使用這臺原始計算機進行計算,僅用了40秒就達到了這個紀錄,還發現香克斯的計算中,第528位是錯誤的。埃尼阿克的推出,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信息時代的新紀元。
1954年,出現了晶體管計算機,其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1964年改進后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00萬次。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大量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可以集成到很小的面積上,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20世紀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
此后,集成電路的發展遵循英特爾創始人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摩爾定律規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電腦逐漸從需要安裝在整個機房里的龐然大物,變成了可以輕松放入口袋的掌中寶。
在1968年,美國軍方開始嘗試將網絡與網絡之間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的網絡,即阿帕網(ARPANET)。1969年阿帕網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1970年阿帕網已初具雛形,并且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業部門開始接入。1971年,阿帕網由最初的4臺主機擴充到15個節點。經過幾年成功運行后,已發展成為連接許多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國本土的計算機網,并能通過衛星通信與相距較遠的夏威夷州、英國的倫敦和北歐的挪威連接,使歐洲用戶也能通過英國和挪威的節點入網。
自此之后,信息不再是孤立存儲在某一臺服務器上的單點信息,而變成了像水流一樣會流動的信息流。依托于此的互聯網迅速蓬勃發展,信息極大豐富起來,已經變得唾手可得。如今,甚至連三歲小孩,在遇到不懂的事情時,都知道可以通過上網搜索獲得答案。我就曾經體驗過這種沖擊。一次,我3歲的兒子問我:“爸爸,為什么星星掛在天上,就不會掉下來呢?”當時我一時沒有想到一個通俗的解釋方式,就對他說:“爸爸也不知道啊,等你長大了去探索吧。”結果,小家伙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回了一句:“那你上網搜索一下唄?!蔽揖篃o言以對。在他的小腦袋想來,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上網進行信息檢索而找到答案,信息社會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指出:“后資本主義社會真正支配性的資源,既不是資本、土地,也不是勞動力,而是知識?!痹谡羝麜r代和電氣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質能源和資本,而到了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這是信息時代的主要特征,掀起了一場席卷全球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知識密集型產業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支柱型產業,知識成為組織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知識產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和發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界的空前重視。世界已進入知識產權競爭的時代,誰擁有知識產權,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因而,企業對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員工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才能較好地完成諸如軟硬件研發等各種信息處理工作。如果說在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企業雇用的是在工廠勞作的工人,工人主要依靠出賣體力來換取物質回報,那么進入到信息時代之后,企業雇用的則是坐在辦公室里辦公的工程師,例如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架構設計師等,他們從事的是區別于體力勞動的腦力勞動,這是一個巨大轉變。換言之,工人們在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主要依靠的是手和腳,進入信息時代后則主要依靠大腦了。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主要解決的是能源供給及能源應用的問題,而在信息時代,是要將一切物理世界數字化。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工人圍繞著機器轉,無論是制造汽車還是飛機,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而在信息時代,員工則圍著數據轉,工作開始高度抽象化和虛擬化,你的郵件不再是由郵遞員通過汽車、輪船和飛機從一端運送到另一端,而是通過二進制比特流從一端流向另一端,瞬時即達,無須等待,這些步驟需要依靠高度的邏輯抽象。
人工智能時代
2016年,谷歌圍棋人工智能“阿爾法狗”(阿爾法圍棋,AlphaGo)以總比分4∶1戰勝圍棋大師李世石,標志著人工智能(AI)時代的來臨。2018年伊始,阿里巴巴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相繼刷新了斯坦福大學發起的SQuAD(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文本理解挑戰賽成績,機器閱讀理解評分首次超過了人類。這意味著機器閱讀理解的能力已經開始在“指標”上超越人類。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2018年2月份一期的《你好,量子世界》(Hello,Quantum World)文章中則直接大呼:量子計算機時代已然來臨
。
而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實現工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根據美國2018年2月號HR Magazine雜志的調查,得出如下兩組數據:
·企業普遍期望在2020年前將至少17%的工作自動化,而3年前這一比例大概只有5%。
·51%的企業認為,由于自動化及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熟,未來更多工作將交給機器人去完成,企業只需要更少的人就可以完成同樣多的工作。
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都是基于機器的革命,那么這一次革命,則是對人的革命。它的演進方向,不是研究如何演進機器本身,而是要讓機器像人類一樣能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甚至如微軟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所說的那樣,要讓機器具備同理心,讓你感覺它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樣。
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將改造一切,包括人類。在記憶方面,機器早已超越人類,一小塊如指甲般大小的硬盤,動輒可以存儲幾個TB的信息,能輕輕松松裝下一個巨型圖書館,人類對此望塵莫及。然后,當機器能自我學習時,就能輕易地從海量歷史數據中總結出這些數據的規律性,從而預測未來,具備超越人類的智慧。
《經濟學人》(Economist)雜志曾刊發過一篇題為Going Places的文章,其中舉了一組數據:
人工智能可以基于歷史自己學習。谷歌的阿爾法狗(AlphaGo)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超越了人類頂尖圍棋手柯潔很多。在圍棋界有一個評分算法叫埃洛(Elo)算法,棋藝越高超得分越高,如果兩個選手評分相當,則贏的概率為50%,如果一個選手低于另外一個選手200分,則贏的概率為25%。阿爾法狗只用了兩天時間,其評分就達到5 000分以上,而柯潔的評分是3 661分,阿爾法狗比柯潔高出近1 400分。這意味著柯潔贏的概率幾乎為0。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2017年5月27日柯潔與阿爾法狗的人機大戰中,柯潔與阿爾法狗的對弈比分最終定格在0∶3,這至少說明,AI在圍棋領域已經戰勝了人類。
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能力決定著企業生死。早在2006年,《經濟學人》就有一篇文章指出,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找到并雇用廉價勞動力,而是聘用擁有“腦力(天生的外加后天培養的)和創造性思考能力”的員工。要想在全球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需要有創造力天賦,并能將這種天賦運用到工作中的員工。創造力是如此的重要,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死。2018年4月16日,美國宣布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公司銷售芯片等關鍵元器件,這給這家企業帶來了災難性的損傷,致使其基本停產長達3個月。外界估計,在美國商務部關于中興拒絕令激活后的最初一個月里,中興因該制裁所造成的損失高達200億元人民幣。該事件促使眾多企業開始深刻反思:當企業在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缺乏掌控力時,會有多被動。未來,缺乏低技術含量的企業必然會被高創造性企業所取代。很多相關研究也證實了創造力和組織績效之間的這種關聯:
·巴薩德(Basadur)發表在1999年美國《創造性行為雜志》(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的一篇文章指出:“創造力是高效組織的一個必要條件?!?img alt=" Basadur,M.,Taggar,S.,and Pringle,P.,“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gent thinking attitudes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9,33:75-11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33109/1347573880390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51918-89ZQfBIVREw7F9s5bz1bneLTX4Ry2pe0-0-3b7933461d459c1a92b6360cc5319745">
·貝爾(Baer)等人發表在《應用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當前已有大量證據表明,員工的創造力可以為企業的成長和競爭力構建做出杰出貢獻?!?img alt=" Baer,M.,and Oldham,G.,“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 between experienced creative time pressure and creativity:Moderating effects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support for creativit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4):96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33109/1347573880390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51918-89ZQfBIVREw7F9s5bz1bneLTX4Ry2pe0-0-3b7933461d459c1a92b6360cc5319745">
創新不僅于組織有用,甚至在個體層次,那些對創新點子、新方法樂此不疲的人會更滿意、更輕松、更健康、更幸福,并且被看作是最成功和最搶手的員工。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企業的績效管理需要從信息時代聚焦執行的模式切換到人工智能時代聚焦創新的模式上來。
小結
上面回顧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四個時代。表1-1對這四個時代再做一下對比分析。
表1-1 人類社會四個時代對照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