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與教化:劉一明的信仰之道與教化之論
- 白嫻棠
- 7634字
- 2019-07-22 15:34:23
第三節 劉一明“宗師”稱謂之意蘊
在對劉一明的生平有所了解之后,仍然有對其評價不一的迷惑,有人稱其為全真龍門十一代的“宗師”,而有人則僅稱其為全真龍門十一代之傳人,似有認為其“宗師”稱謂的不當之嫌。“宗師”稱謂最初的使用如何?其發展與變化如何?道教“宗師”稱謂是如何認定的,認定之后又有何職權?諸如此類與“宗師”相關的問題,均沒有專門論述。本節在此對其考釋,并在此基礎上推測劉一明“宗師”稱謂之意蘊。[28]
一 道教“宗”與“師”詞源意義之解釋
理解“宗師”一詞,自然首先應從詞源學的角度來分析。
(一)“宗”之蘊意
宗,是一個會意詞,由“宀”與“示”組成,“ 宀”表示“房屋”,“示”表示“神祇”。“宗”字的意思是“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故其本義指宗廟、祖廟。如《周禮》載:“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29]意即用牲畜祭祀社稷祖先,則要設立神位;《說文解字新訂》解釋:“宗,尊祖廟也。”[30]又如:宗祧,即遠祖之廟;宗守,即宗廟所在;宗邑,即宗廟所在的城邑;宗稷,即宗廟社稷;宗儀,即有關宗廟的典章禮儀;宗彝,即宗廟祭祀所用的酒器。諸如此類詞語之“宗”字,兼取其本義,即“宗廟”。后來,由“宗”之本義引申出“家族”“同一家族的”“祖先”“派別”“主旨,根本”“尊奉,向往”等意。
(二)“師”之蘊意
師,也是一個會意詞,古字“師”,由“垖”與“帀”組成,“垖”表示“小土山”,“帀”表示“包圍”。“師”字的意思是,“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其本義指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如《周禮》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31]后來由“師”之本義引申出“隸屬于軍的單位,下轄若干旅或團,或泛指軍隊”之意。《說文解字新訂》載:“師,二千五百人為師。”[32]再后來,引申出“掌握與傳授知識或技能的人”“學習的榜樣”等常用意義。
二 道教“宗師”稱謂的多種意蘊
由“宗”與“師”組合成“宗師”一詞,在其后的使用中,一方面,遵循“宗”與“師”之本身意義;另一方面,又不斷地發展,擴充其意蘊。由于“宗”之本義與“祭祀”有關,所以,“宗師”一詞,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便皆具神圣與世俗兩個層面的意蘊。
“宗師”最初見于《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一文的題目中,正文之“師”字,借許由領略意而子之意,稱“道”為“師”,“赍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文中對題目“大宗師”的注為:“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釋文為:“遺形忘生,當大宗此法也。”[33]莊子認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知之者惟有真人。也就是說,“道”是產生宇宙的絕對本原,是天地之間的最高主宰,萬物萬眾都必須絕對地以它為宗,以它為師,為“大宗師”。據此解釋,此處“宗師”是一個合成詞,也就是說,“宗”與“師”兩字有各自的意義,且意義相近,表示了對“道”的尊敬,即“以道為宗”“以道為師”“以道為大宗師”。
道教,因其以“道”為基本信仰,自然以“道”為宗師,或以“道之化身”為宗師之旨意不在少數。然而,隨著“宗師”一詞意蘊之發展、變化,道教“宗師”之意蘊也不可避免地復雜化,既受世俗社會“宗師”稱謂的影響,也與佛教“宗師”稱謂相互影響,而漸致“宗師”意蘊多元化。現分析如下:
(一)以道為宗師
承《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以道為宗師”之意,道教“宗師”之指意為“道”,或“道之化身”,此意易于人們接受。比如,《云笈七簽》卷一一載:“師父師母丹玄鄉,道為宗師,陰陽之主也,丹玄鄉,謂存丹田法。”[34]《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卷下)載:“蓋《素問》之書,先于五經,論天文、地理、人事、五行要妙,為陰陽之宗師,作醫術之淵藪,義造精微,文演敷暢。”[35]這里,是以《素問》所載之“妙道”為宗師。
(二)以人為宗師
道教“宗師”指意為“道”,意義單一。當道教“宗師”意指為“人”時,情況變得極為復雜。就其稱謂來源來看,既有皇帝賜封的,也有上代宗師委任的;既有自稱的,也有他人尊稱的,導致世俗稱謂與神圣稱謂混稱的局面。下面分別做一分析。
1.皇帝賜封
宋元清皆有皇帝賜封宗師的記載。《茅山志》中記載:“于宋代崇寧五年十月十二日敕劉混康:省累上表,具悉。卿道高二許,德貫三茅,為教法之宗師。”[36]這里指出,劉混康因道高德貫而被敕封為教法宗師。《欽定續文獻通考》載:“謹按元典章延祐七年……十一年十二月賜太一真人李居壽第一區,仍臣賜額曰太一廣福萬壽宮,命居壽領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術,十三年賜太一掌教宗師印。”[37]這里,皇帝賜李居壽“太一掌教宗師印”,以此證明“宗師”掌教之權力。元代玄教創始人張留孫,據傳其能請禱止雨、療疾,世祖命為上卿,鑄寶劍。至元十五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佩銀印。后上升到玄教大宗師。其后,玄教掌教逐漸形成了一套傳承制度。一是其后的幾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選定,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二是繼任掌教在接任時,須以張留孫遺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相承傳,作為內部憑證。據袁桷《玄教大宗師家傳》記載,寶劍為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賜,上刻“大元賜張上卿”;印則是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所賜,上刻“玄教大宗師”,手授曰:“以是傳教俾永遠”。由此可看出,“宗師”張留孫權力之大。宗師有大有小,大宗師位在宗師之上,可以獨立自主地行使對該教派的管理權,無論該教派所轄區域道官的任命、宮觀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歷任掌教獨自處理,下設的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提點、江淮荊襄道教都提點等職,僅以輔助大宗師工作。[38]
對于全真教“宗師”之稱謂,張廣保先生在《尹志平學案》中有所提及,他認為,“宗師”只不過是入元之后的朝廷的一種追贈,恰當的稱呼應該是掌教。[39]具體到全真教龍門派,他認為丘處機“只有大宗師之實,而無其名”。于此,《元詩選·丘真人處機》中記載:“己卯,元太祖遣近侍劉仲祿持手詔致聘,迎至雪山之陽,延問至道,答以節欲保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尚無為清凈之理,太祖然之。癸未,乞東還,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居燕太極宮,改名曰長春。”[40]這里,記載了丘處機有“爵大宗師”的封賜。同樣的記載還出現在閔一得《金蓋心燈》的《道譜源流圖》中,丘處機應元世祖皇帝三聘出山,一言止殺,天下初定,復遣其十八大弟子十八路以招撫天下流民全生安堵,皇帝乃追封其傳道師五代皆加崇帝君號,敕封長春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稱以儒仙,命主全真道教,開龍門正宗派并封其同學者六人,其十八大弟子皆以招撫功賜封號,爵大宗師。[41]當然,這種“爵大宗師”的記載,也不排除全真龍門弟子因對祖師丘處機的過分尊崇而產生的追認,但似乎也不能因現存元代官方文書中沒有此記載而將“爵大宗師”的真實性一筆勾銷。
然而,毋庸置疑,元代道教“宗師”與“大宗師”稱謂皆為皇帝賜封的一種爵位,且“大宗師”的爵位與職權高于“宗師”,具有掌教的權力。
在清代,掌教宗師有權委任某路道教都提點來協助宗師管理道教。據《白云仙表·沖和潘宗師》記載:“太和宗師遂委師為河東兩路道教都提點,乃居永樂營造九峰山純陽上宮并及下院”,[42]而在明代,教門都提點,是朝旨指定的。可見,清代掌教宗師之權大。
這種由皇帝所賜的“宗師”封號,雖不是一種官職,卻對道教本宗內的教務有管轄的權利。這與漢代開始設置“宗師”官職沒有多大差別,差別在于“宗師”管理的對象不同而已。《漢書》卷十二有這樣的記載:“其為宗室,自太上皇帝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以為宗師,考察不從教令有冤失職者,宗師得因郵亭書言宗伯,請以聞。常以歲正月賜宗師帛各十匹。”[43]此處“宗師”指為皇族宗室子弟之師,掌管散處郡國的宗室子弟的訓導。此官職,西漢平帝時置,屬宗伯(即宗正),其具有“德義”,從兩千石中選拔,職責是“考察不從教令、有失職者”且“致教訓”。《后漢書》中記載:“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圣之言傳而不絕。”[44]此處“宗師”不僅為人尊崇,而且是從當時“博士官”中選出,以傳授孔圣之言的人。可見,“宗師”之位高。
對此,西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因宗室殷盛,無官統攝,乃置一人,總領宗室事,訓導觀察,有不遵禮法,小者自行處理,大者隨事奏聞。各郡國不置,多以太宰、三公領之。東晉稱大宗師,地位甚重,在宗正之上。北魏亦以宗師掌宗室,職如中正,辨別姓族、門第、譜系、品舉人才。均以諸王領之,地位甚崇。西魏稱大宗師。北齊設,其制不詳。北周依《周禮》置六官,于春官大宗伯卿外,隸天官府內,依北魏原制,設宗師中大夫、小宗師下大夫、上士、中士,宗正上士、中士、下士等。隋代廢罷。[45]唐每州置宗師一人,以相統攝。[46]
從漢到唐,宗師之設置及其主要的職責不斷發生變化,由漢代的主要職責是對宗室子弟的訓導發展到以總領宗室事為主,兼及訓導、統攝。
宋代的《古今源流至論·中庸大學》也記載了此種意義上的“宗師”,其中寫道:君師的職責在于表章圣經,尊崇正學,使天下享至治之澤;而宗師的職責則在于講明正學,繼續絕學演析奧義,使天下聞大道之要。這里,作者將“宗師”與“君師”天子相提并論,從治國的角度,強調為學的重要性,強調立師道之重要性,足見“宗師”對于國家的重要性。這是基于當時不重視立學、立師的現實所提出的。當然,這里的“正學”是指帝王立治之根本,即中庸大學之書。在此,文中說道:“古者有君師司主張吾道之權,故人才有曲成之善,后世有宗師任維持吾道之責,故人才亦無偏尚之習,又其后也上無君師以司其權,下無宗師以任其責而世之人才不流于懦弱,則流于高亢耳。”[47]這也基本上顯示出了上古三代至宋代“宗師”設置的變化歷程。
明、清時期,“宗師”作為一種官職,是對各省提督學道、提督學政的一種尊稱,也被稱為“大宗師”,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明代《牡丹亭》與清代《儒林外史》皆有此記載。
總之,道教中皇帝賜封“宗師”,不是官職,卻勝似官職,擁有對道教本宗派極大的管轄之權,猶如官職“宗師”之翻版。
2.自稱
約出于東晉末北魏初的《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書中記載:“帝舜時出為師,號曰君壽子,作《通玄真一經》七十卷,《道德經》千二百卷,自稱太宗師。世人能念太宗師者,苦痛自止,所愿從心。”[48]這里,君壽子自稱“太宗師”,實際上,也即自稱“宗師”,“太”,或意即“大”,或為“宗師”的尊稱。
南宋《上清靈寶大法》中也有“自稱宗師”的記載:“天臺法中乃稱領教嗣師,或自稱宗師,復立玉陛仙卿太極真宰,取以系銜,大可驚畏。”[49]《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中記載:
道法三千余年,掌教于宗壇者,亦以箓為階,而法為職次稱。天臺乃偕稱上清領教嗣師,既非佑你之階,又非法之職。天下之大,四海之廣,洞玄之道,悉總之矣,斯為領教也。自三皇五帝,以至今日三洞真典,四輔靈文,未嘗有此。漢天師正一真人,名高玉籍,師表天人。至第二代則張朧西也,深究天文,博通經史,考周天分度,垂萬世典,則實希世之奇才,乃稱嗣師。至第三代則張鎮南也,功業亦盛,巳降稱系師矣。自茲而下,垂二千年,閱三十余代,悉稱制教天師。言嗣傳其教,繼襲其師位而已,已不敢比張朧西,直稱嗣師也。洞真洞玄宗壇,非本姓而以弟子傳教,故稱宗師。以時君許其傳錄,身居宗壇,主領傳度天下學士,亦以宗壇為重,故得稱而人不議。此外不拘在家出家,受錄行法者,紛紛不一,宗師嗣師豈可常稱。漸西近多有偕稱宗師者矣,皆教門之罪人也。允中不敢立奇說,不敢為高論,編一法則從古科,行事則從經典,受職于自己者則從退遜,施用于齋驗者則懼天憲,一符一咒出處未詳者不敢用,一階一職名位稍重者不敢當,期天下行持之人,早成正道,愿天下修真之士,早遂飛升,無他意也。[50]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南宋道教界(至少是正一道),領教稱謂的混亂狀況,有他人稱謂的嗣師,也有自稱宗師的,雖然,也有基于以宗壇為重,主領傳度天下學士而稱為“宗師”者,但對于“漸西近多有偕稱宗師者”,道門中人金允中還是對此進行了批判,認為其“皆教門之罪人”。為此,他“編一法則從古科,行事則從經典,受職于自己者則從退遜,施用于齋驗者則懼天憲,一符一咒出處未詳者不敢用,一階一職名位稍重者不敢當,期天下行持之人,早成正道,愿天下修真之士,早遂飛升”。
3.起源意義上的尊稱
由“宗”之本義“祖先”引申出來的“宗師”具有起源意義上的意蘊,比如,《道法會元》卷二十一《玉宸經煉返魂儀》中記載:“恭聞靈寶談經,廣演度人之法;宗師立教,弘推濟世之心。”[51]這里的“宗師”指的便是創教之人。《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中記載:“元始乃道中之祖,為靈寶祖師,道君乃法中之祖,為宗師,老君乃教中之祖,為真師,救苦天尊十天尊為玄師。”[52]此處“宗師”是對“道君”的尊稱。《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十四中記載:“伏望祖師玉清上帝,宗師上清上帝,真師太清大帝,圣師白天玉皇上帝,玄師東極青玄大帝,靈寶經師真君,靈寶籍師真君,靈寶度師真君,靈寶諸師天君,三天上圣高真玉陸下。”[53]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三中記載:“凡事師門,外稱弟子,內稱名不稱姓。師之師,準祖師;祖師之師,準曾師;曾祖之師,準高祖;高祖之師,一號宗師。宗師至弟子身,是為五代。問訊時,諸師并在,先拜宗師,次問訊祖師,次問訊籍師,度師也。”[54]這里五代指弟子、祖師、曾師、高祖、宗師,從問訊的順序可看出,唐代道教界“宗師”之位高于高祖、曾師與祖師。但明初傳世的《伏魔經壇謝恩醮儀》中記載:“宗師,修齋行道,奉請祖師,降臨壇所。”[55]在此,闡述了“宗師”在“伏魔經壇謝恩醮儀”中的職責,很明顯,祖師之位高于宗師。
可見,不同時代,“宗師”之位高低程度不一。尊稱中,有對人的尊稱,也有對人格化神靈的尊稱。
4.承傳宗派宗旨之人
雖然,皇帝賜封之“宗師”、自稱之“宗師”與起源意義上之“宗師”也多有承傳宗派宗旨之意,但每種意義的側重點各有所不同。據《道統源流志》記載:全真龍門派從第四代周大拙傳張無我與沈頓空,始有律師與宗師之分,張無我,即張宗仁承受戒法,稱為“律師”;沈頓空承傳周大拙玄派宗旨,稱為“宗師”。[56]可見,此處“宗師”既不是皇帝賜封,也不一定是掌教,像沈頓空承傳周大拙玄派宗旨后,不知所終,也就談不上掌教了;比如,第七代沈太和宗師,受衛平陽太上宗旨,后隱茅山。
對于道教“宗師”之“起源意義上的尊稱”與“承傳宗派宗旨之人”意蘊,佛教“宗師”與此同義。佛教中,一指體得經、律、論三藏之宗旨,學德兼備,堪為萬人師范之高僧;二專指傳佛心宗之師,即體得心宗宗旨,能善巧方便接化弟子。另外,還借用“宗師”一詞稱各宗派之開山者。據《釋氏要覽》記載:“宗師,傳佛心宗之師。又云:宗者尊也,謂此人開空法道,為眾所尊故。”
此外,官方對民間宗教教主也以“宗師”來稱謂。這可能緣于官方對佛教、道教掌教稱呼,進而類推,也以此稱呼民間宗教的掌教。事實上,民間宗教是否如此稱呼,還有待進一步考察。這里,僅就白蓮教而言。據《歷代名臣奏議》卷三百十九記載:“臣往在江西見其所謂食菜事魔者,彌鄉亙里,誦經焚香,夜則閧然而來,旦則寂然而亡,其號令之所從出,而語言之所從授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有大,而又有甚小者,其徒大者或數千人,其小者或千人,其甚小者亦數百人,其術有雙修……以為誠可以有利而無害,有福而無禍,故其宗師之御其徒,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而其徒之奉其宗師,凜然如天地神明之不可犯,較然如春夏秋冬之不可違也,雖使之蹈白刃赴湯火可也。由是言之,莫若擒宗師則其徒不解而自散。”[57]這里的“食菜事魔者”即指白蓮教,其中的“宗師”是官方對白蓮教領袖的稱呼,不包含“敬仰”之意。在此,據從宗師之徒數量,宗師有小有大,具有層級性,其可以發號施令,對從其之徒有很強的控制性。可見,“宗師”的職權是極大的,猶如皇帝賜封道教“宗師”的職權。
5.對道成之后,顯神通之人的尊稱
在《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據人秉氣與所學自然的不同,而成就不同的人,分為宗師、天官真人與飛仙,“利根之人,學大自然,守虛無,變化生死,為世世宗師。宗師者,圣人也。平根之人,學中自然,守神煉形,飛為天官真人,鈍根之人,學小自然,守陰陽氣,生毛羽,飛仙也。”[58]這里將人分為利根之人、平根之人與鈍根之人,而所謂的“圣人”便是“利根之人,學大自然,守虛無,變化生死”,因而被尊為“宗師”,或稱為“大宗師”。《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十六《超宗》中記載:“道成之后,潛抵番禹,吐風幡之語,以顯神通,為大宗師,”[59]即是“道成之后”,能顯神通之人。
6.玉堂法階之一
據《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玉堂法階》記載:“初品,人稱玉堂制教典者同干天師門下事,玉堂執法仙士嗣天師門下事。七品,人稱玉堂制教真官,東華南極西靈北真中黃五使,同僉三天曹事。九品,人稱玉堂嗣教真宮,都天大法王,太清上清玉清等使。二十四品,人稱玉堂領教嗣師,玉堂掌教制師,玉常掌制教宗師,玉堂總教宗師,次轉玉堂金闕侍辰。玉堂總教宗師已上并嗣師,所稱觀明應道真人、沖妙虛澄高玄真人、洞明真一目然真人。已上制教,三紀無過犯,形同神仙者,方許稱。”[60]這里,玉堂法階,指據神仙所從之事與執法情況所定階位,分為初品、七品、九品與二十四品,玉常掌制教宗師與玉堂總教宗師屬二十四品。
7.眾人尊崇,并奉為師表的人
道教“宗師”,不僅具有上述種種特稱意義,還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尊稱。這就使得道教“宗師”稱謂更具復雜性。此種意義上的“宗師”,使用極為普遍,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世俗界,還是神圣界;也不論是道教界,還是佛教界。為“宗師”者,或以“自身道德”,或以“某方面的學識、專長、道法、職責等”而獲得人們的尊崇,并以之為學習的榜樣。當然,唐代道教界仍有以“當愿一切履行道德”之賢人為“宗師”。[61]
綜述,道教中各派有各派之宗師,如上清宗師、靈寶宗師、茅山宗師、清微宗師、雷法宗師、神霄宗師、玄教宗師、全真龍門派宗師等,還有幾派總教宗師。具體到某派,依所從之事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宗師。比如,有雷帝宗師(可符告雷君,請降雨澤)、啟教宗師、授度宗師、演教宗師、開度宗師(經籍度三師)、章醮宗師、演法宗師、制教宗師、掌教宗師(職在傳教),《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六中記載:“為教宗師,闡揚大道,濟拔幽顯,利及群生,得為后圣種民,獲與天地相守。”[62]由此可推知,宗師不一定主教,有可能是他法宗師任主教。
可見,宗師的稱謂,既存在于世俗界,也存在于宗教界;既非所有的“宗師”稱謂皆是皇帝賜封,又非所有的“宗師”稱謂皆是教派內認定,也非所有的宗師兼有掌教的權力。據劉一明的經歷及與他同是全真道龍門派十一代傳人的閔一得對其“先生”的稱呼 [63]可以推測,劉一明的“宗師”稱謂僅是其弟子對其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