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劉一明道教信仰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自身因素

從劉一明道教信仰產(chǎn)生與形成的影響因素來說,可以把劉一明的經(jīng)歷劃分為聞道、入道,學道、成道兩個階段,在兩個不同的階段,劉一明所受的影響是不同的。

一 劉一明入道的影響因素

從自身的角度來分析,劉一明入道原因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在認識上,由于瀏覽百家之書,劉一明對于修養(yǎng)身心之道略有所識,且“亂學亂問”,這種認識只是對宗教現(xiàn)象的初步了解,不是對宗教本質(zhì)的認識,也不屬于宗教思想與觀念,僅止于“有其事”而已,談不上多么深刻,但是這種認識可以引發(fā)劉一明對此“大事”的關注。

第二,在情感上,《呂祖?zhèn)鳌分小包S粱一夢”的故事情節(jié)深深觸動了劉一明,他感到生命稍縱即逝,富貴如浮云。這種情感使他對保全生命有了更為清晰的意識,從而產(chǎn)生了超脫物外的想法。但這種情感不同于宗教信仰者對宗教的敬畏與依賴。

第三,在需要上,劉一明因應科舉導致傷勞之癥,有修養(yǎng)身心的必要,于是他西行探親以修養(yǎng)身心。

第四,在體驗上,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劉一明涇陽遇道,不但消除其舊病,還告其有金丹大道;另一方面,劉一明在恍惚間夢見神仙,使其疾病全消,這樣的奇異體驗使他產(chǎn)生了慕道的心理。于是,他閱讀道教經(jīng)典《悟真篇》,從中得知對“道”的探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等閑之人可知,是需要腳踏實地用一生去踐行的。可以說,劉一明對《悟真篇》的學習,是對道教的“有其事”基礎上的再認識,從而使其產(chǎn)生“遠遁之心”。

二 劉一明成道的影響因素

劉一明自身對“道”的認識、情感、需要與體驗使其產(chǎn)生“遠遁之心”,這是一個人入道的基本心理基礎,然而其真正入道與學道,進而成道是需要師傅的接引與指導的,而學道過程中產(chǎn)生的異跡又堅定了其向道之心。下面,就劉一明的師承關系及對其信仰心理與思想的影響做一分析。

(一)師傅引導與入道悟道

劉一明在涇陽關帝廟所遇道人是使其產(chǎn)生遠遁之心的第一位道人,給了他一些治病的靈應膏,并告訴他只能治病,不能治命,還說,世有金丹大道,聚氣凝神,延年益壽。雖然據(jù)后來的龕谷老人說劉一明遇到的是四川的彭道人,且教給劉一明的靜功只是修養(yǎng)后天識神,與性命事無關,但在劉一明的修道生涯中,最初的接引對其入道是非常重要的,這使他有意尋找可以保全性命的金丹大道。除了這位道人,劉一明又先后遇到龕谷老人與齊丈人,這兩位道人在劉一明學道與成道方面給予了重要的指導與啟悟,是其道教信仰發(fā)展與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1.龕谷老人

涇陽道人有意或無意地透露,說世有金丹大道,可以聚氣凝神,延年益壽。此后,劉一明就主動訪問道人。他訪求的第一位道人是龕谷老人,老人本是廣東人,姓樊,住在榆中小龕谷峽。劉一明叩謁龕谷老人,后皈依門下,聽其教訓。龕谷老人首先為劉一明指出了修真指南,比如,道光所注《參同契》,三子所注《悟真篇》,丘祖所注《西游記》。在此,將“丘處機”稱呼為“祖”就說明樊老人的教派歸屬是全真教龍門派,這也就意味著劉一明今后教派生涯之歸屬。另外,樊老人隱居在龕谷,而非道教宮觀中,其間隱藏著某種不能言之苦衷,這與當時道教所處境遇有關。對此,劉一明不愿提起。雖然,劉一明與龕谷老人沒有經(jīng)過正式的授受程序,但是,在劉一明的內(nèi)心世界里,龕谷老人是接引他入道的第一位老師。這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屢屢提及,可見他對龕谷老人提攜之感激。

劉一明三次造訪龕谷老人,在性理方面獲得了不少認識。具體歸納如下:要其辨別真?zhèn)危灰涫籽韵忍欤瓮瓶搽x,開釋三教一家之理,分析四象五行之因,劈破旁門外道之弊,撥開千枝百葉之妄,欲擴識見,必先窮理;要其“悟”,認為圣賢心法不在文字中,其妙俱在言外,枉自猜量,不得真訣;要其從師,覓高人,得真訣;要其重孝,先盡人事,再辦己事;主張“藥自外來,丹自內(nèi)結(jié)”,認為先天之氣從虛無中來,應當極深研究。

對于龕谷老人,劉一明推崇有加,視其為自己修道的啟蒙老師,對其主張可以說是全盤接受。龕谷老人所指奠定了劉一明道學思想的根基,此后他幾度訪師只是開其悟識其見而已。

2.齊丈人

對劉一明道教信仰發(fā)展的另一位師父便是齊丈人。在離開龕谷老人之后的十幾年間,劉一明對“道”的理解并沒有多大長進,仍然停留在他離開時的水平,直到他遇到齊丈人。湊巧的是,齊丈人與龕谷老人是同門,曾一同受教于梁仙人門下。劉一明訪謁齊丈人后,齊丈人便指出劉一明的癥結(jié)所在,并指點他說:“只向自己作功夫,到不了佳境,若禮下于人,必有所得,其它真實,不難為我所有。”在劉一明的解悟過程中,齊丈人取《論語》給劉一明看,并在劉一明解悟之后將丹法火候細微等一一傳授給他。齊丈人指點劉一明要“禮下于人”,并用《論語》來啟發(fā)劉一明,告訴解悟丹道的修煉之法首先是要解決做人的問題,即先要“煉己”來“筑基”。悟道后,劉一明有感而發(fā),寫了《悟道二首》,一首寫道:“日用常行道在身,虛靈不昧是原因。萬般色象都離去,才見當年舊主人。混沌初分一物圓,不色不空要真?zhèn)鳌C鲙燑c破些兒秘,順則生人逆則仙。”另一首寫道:“無為靜養(yǎng)守頑空,似是而非枉用功。田里若還不下種,倉中少米腹難充。運氣搬精妄想仙,后天滓質(zhì)不剛堅。神州赤縣藏靈藥,煅煉成真無變遷。要出凡籠也不難,風塵世上運神觀。筑基煉己法天地,火里燒成一粒丹。”[24]在這首詩中,劉一明明確地對當時人們追求成仙所煉的“無為”“靜養(yǎng)”“運氣”“搬精”等術進行了批判,稱其為“枉用功”“妄想仙”,且認為在“風塵世上”“煉己筑基”才能丹就成仙,而“煉己筑基”就表現(xiàn)在自身的日用常行中。他還有另一首詩《煉志》也表達了他的這種認識。詩中寫道:“當年偶遇大金仙,說破修真要志堅。未煉還丹先煉己,欲明至道且明緣。靈光普照妖氛息,利劍高懸正氣圓。日用常行睜法眼,神州赤縣長金蓮。”[25]意即若要煉丹就先要立志來煉己。

可以發(fā)現(xiàn),齊丈人的“禮下于人”與龕谷老人的“孝道不可虧”“先盡人事”是同理。龕谷老人與齊丈人都重視“禮”對于“性命修煉”之重要性,甚至是不明“禮”,便不授“金丹修煉”之事。實際上,這也解決了劉一明在道教信仰形成過程中自身與家庭、科舉與學道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解決也體現(xiàn)了劉一明入道、學道的意志,這對劉一明信仰之道論形成的影響無疑是重大的。此后,他甚至將“明道”看成是“成道”,可見,劉一明的修道理論更注重的是人的觀念及在其影響下的行為,而并非是人的肉體本身所發(fā)生的變化。這為劉一明以后形成“性命雙修”理論與“混俗和光”修道方法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劉一明不同階段所遇到的三位老師,直接將其引至對于道教的信仰,使其由最初的側(cè)重于對生命的關注轉(zhuǎn)向?qū)Α靶浴迸c“命”的雙重關注,這不僅與全真教的宗旨有關,也是當時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于社會所發(fā)生的一切進行反思的反映。同時,從師的重要性使他認識到修持丹道必須要有老師的指導。

(二)異跡與向道

在艱難與困惑之時,人們往往迫切地希望得到幫助與指點,且對此抱有深深的感激與敬仰。劉一明幾次切身的異跡經(jīng)歷與感受使他更加堅定了對于道教的信仰。

第一次,劉一明涇陽得遇道人,并給其靈應膏藥方,他服靈應膏月余,舊病頓去,精神如故。重要的是,道人告訴他此藥只能治病,不能治命,要想治命,望其急訪可以聚氣凝神、延年益壽的金丹大道。舊病頓然消失的欣喜與對舊病復發(fā)和生命危急的恐懼,堅定了劉一明對延年益壽的金丹大道的尋訪。

第二次,劉一明舊病治愈三個月后復染瘟疫,臥床不起。一日昏迷不醒,只有微息,神已離室。恍惚間,劉一明夢見神仙,渾身汗珠滾滾,疾病全消,四肢爽快。此夢使劉一明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寧愿為此脫離世情。于是,他一心慕道,訪求高明。

第三次,開龍山白猿成道,此神借齊天大圣之名,處處修建寺廟,積功累行,每遇亢旱、連陰,祈晴禱雨,如鼓應聲,感應非常,其像前只用住持僧焚香一炷,不許貢獻任何食物果品,非同妖邪只享血食。此處處扶危救困、利物濟人之神,使劉一明心里十分佩服。

第四次,一年正月底,冰橋已開,浮橋未搭,所備米面煤炭油燭皆盡,無錢可辦,正在作難之際,忽有一只白犬,口咬羊油燭一束,有三十余支,且燭并無一支傷損,丟于殿后而去。此事更讓劉一明驚異。

從這些神異事跡中,劉一明都有所體悟,不管是心理的,還是身體的,抑或物質(zhì)的,這些都堅定了其向道之心。雖然心理學上常常將這種神異事跡稱為病態(tài)或神經(jīng)病,認為這是因著迷或鉆牛角尖而常常陷入恍惚的狀態(tài),“聽見耳語,看見幻想,做出各種各樣一般歸為病態(tài)的特殊行為”,[26]或者是“個人病癥的強迫性精神病”,[27]但是也認為這種病態(tài)有助于樹立宗教的權威與影響,且能形成對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抑或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潜山县| 巴南区| 沐川县| 长汀县| 合水县| 衡阳县| 河北省| 保靖县| 根河市| 江永县| 明溪县| 陇川县| 元氏县| 太康县| 和田县| 江山市| 道真| 宁陵县| 财经| 嘉兴市| 黄石市| 炉霍县| 法库县| 宜宾县| 巩留县| 札达县| 静乐县| 尉氏县| 揭东县| 凉山| 富川| 花莲县| 张家界市| 绥德县| 南投市| 潞西市| 开阳县| 惠东县| 利津县|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