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小說觀念研究
- 吳澤泉
- 2803字
- 2019-08-16 18:57:22
二 研究現狀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近代小說成為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各類著作層出不窮,但是相對于作家作品及思潮研究的熱鬧狀況,小說理論與小說觀念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冷清,特別是小說觀念的研究尤其薄弱。專論近代小說觀念的專著,筆者目前所見到的,僅有臺灣學者黃錦珠的《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一書。單篇的論文,倒是有若干專論近代小說觀念的,但是由于篇幅有限,這些論文往往不能對所研究對象進行較精細、深入的探究。總的來看,目前學界對于近代小說觀念的相對比較詳盡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三類著作中:
第一,小說史或文學史類的著作。小說專史方面比較有分量的著作如阿英的《晚清小說史》、陳平原的《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歐陽健的《晚清小說史》,綜合性的文學史著作如郭延禮的《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袁進的《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一般都會以相當篇幅來討論近代小說觀念的變革。不過在這一類著作中,小說觀念的研究在整部書的研究框架中一般處于次要地位,著者論述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種背景性的知識,以便更好地闡明這一時期具體的小說創作,因此這一類著作對近代小說觀念的研究往往稍嫌簡略。
第二,小說理論批評史方面的著作。這類著作又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1)專門的近代或晚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著作,筆者目前見到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顏廷亮的《晚清小說理論》、康來新的《晚清小說理論研究》、邱茂生的《晚清小說理論發展史論》、劉良明的《近代小說理論批評流派研究》、程華平的《中國小說理論批評的近代化》、金泰寬的《晚清小說理論研究》。這一類著作一般都會花費大量筆墨來討論近代小說觀念的變遷,目前學界關于近代小說觀念變遷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類著作。不過既然這一類著作的目的是全面論述近代小說理論及批評的狀況,因此小說觀念的研究在這類著作中僅占部分的篇幅,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面貌很難在這類著作中得到集中全面的展示。
(2)古代小說理論批評史方面的著作。部分古代小說理論史著作,如方正耀的《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陳洪的《中國小說理論史》,會把近代小說理論批評作為古典小說理論批評的尾聲或終結來加以探討,而近代小說觀念的變革也會附帶進入著者的視線。
(3)現代小說理論批評史方面的著作,如許懷中的《中國現代小說理論批評的變遷》、謝昭新的《中國現代小說理論史》、程麗蓉的《對話場景中的中國現代小說理論話語》。在這一類著作中,近代小說理論批評往往被當作現代小說理論批評的“準備”、“孕育”與“胎動”[3]來處理。由于寫作重心在彼不在此,和前面第(2)類著作一樣,近代小說觀念在這類著作中也得不到充分的研究。
第三,綜合性的文學理論或批評史著作,如杜書瀛、錢競主編的五卷本《中國二十世紀文藝學學術史》、黃霖的《近代文學批評史》、黃曼君的《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這一類著作一般也會開辟專門章節來討論近代小說理論及批評,其中自然也會涉及小說觀念問題。不過由于所占篇幅有限,近代小說觀念研究在此類著作中也很難細致深入地進行下去。
除了量的方面不足之外,質的方面,目前學界關于近代小說觀念的研究也存在以下幾個缺憾:
第一,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都是以流派或理論家、批評家、小說家為綱來展開論述,甲乙丙丁,一一列舉。此種研究方法雖然能較詳細地展示不同理論家、批評家、小說家各自的小說理論與小說觀念,但過于瑣碎,缺乏歷史感與整體感,不能從宏觀上把握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整體面貌與基本走向。
第二,多數研究者僅僅滿足于對近代小說觀念變革作史的描述與勾勒,而忽略了對小說觀念變革背后深層社會文化動因的研究。在一些研究者的筆下,小說觀念變革仿佛只是一個純粹的文學事件,與文學之外的整個社會文化狀況了無關涉。有一些論者雖然也試圖揭示小說觀念變革的“社會背景”,但他們所謂的“社會背景”指的僅僅是政治運動、社會思潮等表層化的東西,而運動、思潮背后更深層次的社會制度、體制以及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的變化,則付之闕如。在往深度開掘方面,目前做得最好的要屬杜書瀛、錢競主編的《中國二十世紀文藝學學術史》一書。該書將文學思潮置于同時期思想、學術、文化因革變遷的總體語境中來加以考察,提出了很多精辟的看法;在該書第二部上卷(辛小征、靳大成著)中,著者從知識社會學與學術史的角度,對晚清小說理論與觀念變革的意義做了深刻闡述。遺憾的是,由于寫作體例的原因,該書專論晚清小說觀念變革的部分,只有短短兩章,許多相關問題都沒有充分展開。
第三,比以上兩點更為突出的缺憾是思維方式或者說研究范式方面的僵化。大多數研究者都采用了“現代化”模式作為研究近代小說觀念的理論框架。在“現代化”模式的支配下,研究者在進行研究之初就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20世紀中國的小說觀念,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正確的、合理的現代小說觀念,逐步取代了錯誤的、不合理的傳統小說觀念;小說觀念的現代化是人們理論思考水平提高的結果,由于域外文學觀念的啟迪以及本土文學創作的變化,國人得以克服傳統小說觀的局限,不斷提高對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認識水平,不斷擴大關于小說文體特征、藝術特征的知識。在這樣一個思維模式的支配下,近代被看作中國小說觀念現代化進程的開端,以近代為起點,傳統的小說觀念開始受到質疑,新的現代小說觀念開始萌芽,近代是傳統小說觀念向現代小說觀念邁進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也僅僅如此而已,近代的意義僅僅在于它是一個過渡,近代只是人們擺脫過去“錯誤”的舊小說觀念的第一步,對小說的真正全面、完善、正確的認識還有待于“五四”來完成。眾多研究者毫不掩飾對自己所研究對象的遺憾之情:有的研究者抱怨近代小說理論家對小說的認識“仍留有傳統的尾巴”[4],近代小說理論家對小說社會功能的過分強調,是傳統“載道”文學觀的殘留;[5]有的研究者批評近代小說理論家對“小說特性”的認識仍然“不夠完整”,對小說概念的把握仍然“不夠清晰”,這是他們小說觀“不成熟的表現”[6];有的研究者指責近代的小說觀“雜糅中西,既有創新感,又顯得幼稚粗糙”,“虛多實少,未能盡如人意”[7]。也有個別學者不滿近代相對于“五四”的婢女地位,一反前人窠臼,主張晚清時代人們對小說的理解已經足夠現代,和“五四”相比,晚清甚至更有資格代表現代,[8]但是這種觀點并不為學界主流所認同。事實上,在“現代化”這一學術理念的支配下,近代小說觀念的研究者們處于一種尷尬的兩難處境:要么不情愿地指出近代小說觀念的變革不夠徹底,近代小說觀念只是通往更正確、更完善的現代小說觀念的一個過渡環節,這樣一來自己研究的價值就要隱隱受到削弱——因為和雛形狀態的現代小說觀念相比,“成熟”、“正牌”的現代小說觀念似乎更值得研究——要么冒學術界之大不韙,主張近代小說觀念和“五四”小說觀念同樣現代,甚至更現代,這樣一來又會使自己在學界陷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