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小說觀念研究
- 吳澤泉
- 807字
- 2019-08-16 18:57:22
一 研究對象界定
本書所要研究的,是發生于近代、主要是晚清的小說觀念方面的變革運動。近代是小說觀念大變動的一個時代,伴隨小說由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躍居“文學之最上乘”,國人對于小說的性質、地位、功能、形態等的看法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一變革從甲午之前開始醞釀,甲午之后拉開序幕,《新小說》創刊之后漸趨高潮,辛亥之后進入尾聲,前后歷時數十年;但從這場運動的實際情況來看,小說觀念變動力度最大、小說論爭激烈程度最高的時間段,當屬甲午戰后至辛亥革命這十余年間,本書論述的范圍也將主要集中在這一階段。當然,出于論證的需要,本書的筆觸也會偶爾越過這個界限,在之前或之后的時間段中尋找問題,提出觀點。
作為一個概念范疇,小說觀念與小說理論非常接近,很容易混淆,在很多文學理論或批評史著作中,常常可以見到對于二者的不加區分的互換使用。[1]在進行正式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對二者進行一番區分。
小說觀念按照寧宗一先生的界定,是人們對小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總體看法”[2],小說觀念面對的是小說的性質、功能、面貌等宏觀性質的問題;而小說理論按照通行的理解,是人們對小說這一藝術樣式所進行的深入、全面的理論性質的探討,二者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從覆蓋的范圍看,小說觀念要小于小說理論:小說觀念是人們關于小說的總體看法,小說觀念回答小說是什么、小說怎樣、小說為何等帶有總體性質的問題;小說理論則不但要回答小說是什么、小說為何等總體性的問題,還要回答小說怎樣寫、小說怎樣讀等創作論與閱讀接受論的問題。從表現形式來看,小說觀念又大于小說理論:小說理論的典型形態是說理論證性質的專著或者論文;而小說觀念則不僅在嚴謹的理論著作中有所表達,還更廣泛地體現在批評文字以及具體的創作活動中。具體到本書,我們要研究的,不是發生于近代的所有關于小說的看法與主張,而是表現在理論論述、實際創作以及具體批評中的,關于小說的宏觀性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