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一)國外已有的研究

國外有一批學者關注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人大制度的研究有:20世紀50年代的H.Arthur Steiner對人民民主專政的評述,[16]六七十年代Marcus Green,[17]Philip L.Bridgham,[18]Daniel N.Nelson[19]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評論,這些研究基本是以西方民主的理念作為分析框架來分析中國的人大制度。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Kevin J.O’Brien系統(tǒng)地比較了改革開放前后人大的發(fā)展,認為人大是中國體制變革的需要,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是中國保持政治穩(wěn)定的需要。[20]而史天健則認為中國人大的發(fā)展反映當局對人民政治參與的鼓勵,是政治當局在政治控制與通過人民監(jiān)督地方干部之間維持平衡的一種策略。[21]Shikai Hu運用“制度—功能”分析框架,通過案例分析推斷,提出人大常委會可能成為中國由威權主義向多元主義轉(zhuǎn)變的關鍵性機構(gòu),會成為制衡中國政治權力過程的一個關鍵部門。[22]Young Nam Cho對中國地方人大研究指出,省級人大已經(jīng)成為各種力量互動和博弈的場合,在立法過程中,專業(yè)人士和利益團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省人大具有兼顧不同利益的協(xié)調(diào)者和各種利益代表者的雙重身份。[23]他還對兩個省的地方人大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研究后,撰文指出了在黨國體制下,人大很難真正獨立,中國地方人大通過與黨委、行政之間的互動來獲取更大的政治空間,人大的功能和作用的實現(xiàn)是在與黨委、政府機構(gòu)的政治互動中形成和發(fā)展的。[24]

在對全國人大制度和地方人大制度的研究中,外國學者還往往會提及人大代表。專門的人大代表的研究主要還是從西方政黨政治和代議制出發(fā),關注點側(cè)重代表選舉、代表能力、素質(zhì)和權力。Kevin J.O’Brien在他的研究中質(zhì)疑了中國人大代表是Deputy還是People’s representative,通過訪談人大代表,他認為人大代表的角色認同有三類,無所事事者、代理人、建言者,而受到政治需要、個人所處的位置、個人偏好的影響,這三種角色在不同的代表身上會有不同的體現(xiàn)。他就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了“角色沖突”(ro1econflict)的理論。他認為在毛澤東時代人大代表更多的是向民眾解釋政策,而到了改革開放后已經(jīng)成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紐帶,人大代表既扮演著代理者的角色,又扮演著其他角色。[25]也有觀點認為,民主選舉是代議制的邏輯起點,而在中國黨國體制下,政治精英對選舉的控制,使得代表作為權力機關的主體角色不能用西方代議制傳統(tǒng)理論來理解,而應該理解為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延續(xù)。[26]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對中國人大的研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基本是在西方的政治理論框架下來嘗試解析中國人大的真實制度結(jié)構(gòu)和運行狀態(tài),更多地關注集中在人大制度、人大常委會在政治框架中的作用,而對普通人大代表的角色和行為研究還未有深入的觸及,尤其是從性別的角度,對女代表的深入研究。

(二)國內(nèi)已有的研究

國內(nèi)對人大相關議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大代表制度、代表選舉、代表監(jiān)督、代表履職幾個方面。

對人大制度的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回避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人大制度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自20世紀90年代后,尤其近年來對人大制度的研究日益活躍,相關網(wǎng)站也越來越多。總體而言,一部分研究是從歷時性的角度,分析人大制度的變遷。代表性著作有尹世洪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fā)展史》,全面解讀了人大制度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程;[27]有孫哲的《全國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從歷時的角度解讀了全國人大的制度邏輯和“政治位移”的方向及動力。[28]另一部分是從宏觀綜合性的角度探討人大制度,代表性著作有蔡定劍的《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闡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發(fā)展、職權與運行,是當前研究人大制度較有影響力的著作。[29]還有從比較研究的視角,對中外代議制做深入的比較研究,有胡盛儀等編著的《中外選舉制度比較》,對中外選舉制度內(nèi)涵、沿革、理論、原則、方式、類型等作了比較;[30]田穗生的《中外代議制度比較》,對中外代議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代議機關的結(jié)構(gòu)、組織、職能、議事規(guī)則、立法程序等作了細致的比較;[31]彭宗超:《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制比較研究》,采取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代議民主的一般理論入手,全面探討公民授權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直接選舉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32]對基層人大制度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縣以上,主要有李步云主編的《地方人大代表制度研究》,這本論文集涉及地方人大理論和實踐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專家學者還有地方人大工作者,提供了一些案例和數(shù)據(jù)以分析當前地方人大制度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33]有何俊志的《制度等待利益:中國縣級人大制度模式研究》,探討了縣級人大制度的發(fā)展模式,提出了縣級人大是自上而下設計出來,發(fā)展模式必然表現(xiàn)為權力的隱性擴張和所謂的邊際成長模式。[34]對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人大制度探討的著作非常少。以上研究傾向于從人大的設計原理和相關法律條文出發(fā),或者對人大制度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進行全面的描述和解讀,或者是對人大制度中的某一具體制度的運行和完善系統(tǒng)分析并提出建議。[35]

對人大選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大代表的產(chǎn)生程序、選舉過程、改革等方面。代表作有史衛(wèi)民的《直接選舉:制度與過程:縣(區(qū))級人大代表選舉實證研究》和《間接選舉》,他對直接、間接選舉的法律和政策依據(jù)進行梳理,并全面分析了全國、省、市、縣四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情況。[36]蔡定劍主編的《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從了解中國選舉制度的現(xiàn)狀入手,對選舉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背后的心理、社會原因進行分析,為改革選舉制度提供理論和現(xiàn)實依據(jù)及路徑選擇。[37]李凡主編的《中國選舉制度改革》,基于中國選舉制度改革的目的和中國基本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條件,提出了中國選舉制度改革要遵從民主、實踐和國際標準三個原則來進行。[38]袁達毅的《縣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鄉(xiāng)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對縣鄉(xiāng)級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過程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39]

對人大監(jiān)督的研究,許多研究側(cè)重人大代表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不足的原因和對策分析。林伯海在《人民代表大會監(jiān)督制度的分析與構(gòu)建》把人大監(jiān)督問題與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化建設有機結(jié)合,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較為系統(tǒng)地解讀了制約人大監(jiān)督權發(fā)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40]張謙元主編的《縣鄉(xiāng)人大直接選舉的監(jiān)督研究》,分析了縣鄉(xiāng)直接選舉中面臨的新情況及直接選舉機制的缺陷,探討了如何加強代表名額分配、選區(qū)劃分、選民登記、代表結(jié)構(gòu)、代表素質(zhì)監(jiān)督、候選人提名、投票監(jiān)督、代表監(jiān)督及罷免等,并對縣鄉(xiāng)直接選舉監(jiān)督體系建設提出了對策。[41]鄒平學在《中國代表制度改革實證研究》一書中,按監(jiān)督主體、監(jiān)督內(nèi)容、監(jiān)督方式,對我國人大代表的監(jiān)督機制作了介紹,并分別找到了其中的問題和不足。[42]任斌則在《我國人大代表履職問題研究》的論文中對人大代表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的表現(xiàn)作了比較細致的總結(jié)。[43]于麗麗在《監(jiān)督人大代表:思想基礎與操作性機制研究》的論文中,對人大代表監(jiān)督的思想機制和操作性作了論述。[44]趙勇剛的《縣鄉(xiāng)人大代表履職考核機制研究》則從縣鄉(xiāng)人大代表的履職考核出發(fā),提出人大代表監(jiān)督的新路徑。[45]

對人大代表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議題:

(1)關于人大代表的身份定位和性質(zhì):到底什么是人大代表?代表們是干什么的?他們應履行哪些職責?無論是民眾還是人大代表本身,對“人大代表”的內(nèi)涵及其應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認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錯位。研究這方面的論著主要有:肖勇的《論人大代表的“代表性”》,[46]蔣勁松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代表性探析》,[47]鄒學平的《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等論著。鄒平學側(cè)重從代表與選民的關系角度,提出了無論是委托說、代表說還是國家機關說等其他學界存在爭議的觀點,都是體現(xiàn)了某個國家的某一個階段的實際情況才得以被人民接受的,但是靜態(tài)地去把握代表與選民的關系會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軌,代表制度中存在的理論與實際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代表與選民關系,指導著我們正確地思考在民主建設中“需要什么樣的代表、要求代表有什么樣的政治行為、應當給予這些行為以何種適宜的空間、時間和規(guī)則程序,實現(xiàn)代表怎樣的功能、要求代表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48]對于代表的研究,學者們盡管對人大代表的身份和性質(zhì)定位存在一些爭論和分歧,但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主體地位的認識和作為民意代表有特定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是一致的,基本不存在爭論。

(2)關于人大代表的素質(zhì)、代表構(gòu)成、規(guī)模、職業(yè)化問題:人大代表的素質(zhì)、代表構(gòu)成、規(guī)模、職業(yè)化是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獨立的幾個問題,這基本上成了人大代表研究的重點,相關論文和著作很多。關于代表素質(zhì)的研究,最早的文章是卞愉清和顧全棟的《論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識》一文,他們提出人大代表素質(zhì)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代表意識不強。[49]張正德的《兼職代表制的行為法學分析》也指出了這個問題。[50]對于代表的構(gòu)成和規(guī)模,劉智、史衛(wèi)民等著的《數(shù)據(jù)選舉——人大代表選舉統(tǒng)計研究》,用數(shù)據(jù)和事實揭示了我國人大代表的人員構(gòu)成和規(guī)模。[51]關于代表履職形式,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蔡定劍在《論代議機關權力的特性》提到因人大代表的規(guī)模過大,決定了各級人大代表只能采取非職業(yè)化的代表制,難以真正地、充分地貫徹民主的議事原則,必須以集體的方式共同行使權力。[52]而鄒學平的《中國代表制度改革實證研究》[53]和張正德的《兼職代表制的行為法學分析》[54],對這種兼職代表制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兼職代表的社會角色與政治代表的本質(zhì)屬性不相符合,兼職代表的動機混亂,需要多樣,容易發(fā)生行為扭曲,不利于職能履行。鑒于此,很多學者提出了人大代表專職化的觀點,如徐蓉蓉的《由兼職代表制到專職代表制——我國人大代表制度的改革方向》[55]一文,蔣勁松的《美英法德瑞以六國議會議員專職化》[56]都提出了人大代表履職的專職化路徑。

(3)人大代表與選民的關系: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表,但是人大代表是全體人民的代表還是自己選區(qū)的代表,他們與選民的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目前還存在爭論。邱家軍在《代表誰?——選民與代表》一書中從公民授權和代議民主運行的邏輯出發(fā),探討選民與代表的關系,試圖解決代表到底“代表誰”這一根本問題。[57]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有李娜君和榮浩的《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下的代表與選民關系》、[58]張衛(wèi)紅的《代表選民利益是人大代表的首要職能》[59]等文章。在實證方面,有學者以人大代表與選民在實際中的互動為核心,對人大代表與選民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不斷探索改善代表與選民關系的途徑。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吳鵬飛的《密切人大代表與選民關系的幾點設想——以我國基層人大為例》、[60]周志武的《選民代表·自主代表·全民代表——代議過程中人大代表的身份轉(zhuǎn)換》[61]等。

(4)人大代表履職的相關問題研究:與人大代表履職相關的問題包括人大代表履職的制度設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履職的保障等問題。關于人大代表履職的制度設計,鄒學平的《中國代表制度改革實證研究》,田穗生等著的《中外代議制度比較》等著作和文章,都從不同角度指出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會期過短、隨意性較大,會期制度不健全,不利于人大代表履行職責的問題。對于人大代表履職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有些學者對此作了專門研究,有王東華和楊鳳林的《人大代表履職缺位表現(xiàn)及原因分析》、[62]文淑芳的《人大代表有效履行職責探析》[63]等。另外還有學者從實證的角度結(jié)合實際來分析人大代表的履職現(xiàn)狀,如王利民的《關于南京市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的調(diào)研報告》、[64]楊永學的《權力與責任的回歸——從煙臺市市、縣兩級人大代表問卷調(diào)查看人大代表履職現(xiàn)狀》[65]等文章,分別對上海市、南京市、煙臺市人大代表履職情況作了介紹和評述,以現(xiàn)實為依據(jù),揭示人大代表履職中存在的問題,找出相應的對策,對我國人大代表的履職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

以上研究或?qū)W⒂谥贫龋驅(qū)W⒂谶x舉、或?qū)W⒂诒O(jiān)督,具有較高價值,從不同的視野為我們認識人大制度和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結(jié)論和觀點,包括方法論的啟示。但是,總體而言,作為直接選舉的最末端的鄉(xiāng)鎮(zhèn)人大研究還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包括對鄉(xiāng)鎮(zhèn)人大制度、運行和人大代表的研究。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人大代表的履職問題,對人大代表如何履行職能、如何代表人民、如何工作提出了要求,但是筆者深感在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是對女代表的研究是不足的。女代表如何產(chǎn)生?如何作為?實際成效如何?為什么在同樣的制度框架下,男女代表會有不同的行為?本書試圖通過實驗的方法,運用行動研究理論,將女代表作為研究對象,兼顧他者、情境,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通過研究鄉(xiāng)鎮(zhèn)女人大代表的行為來管窺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制度的運行狀況,希望能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Hall,B.L.(1992),F(xiàn)rom margins to center?,The Development and Purpose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The American Sociologist,Winter:15—28.

[2][美]Altrichter,Posch & Somekh:《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夏林清等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6頁。

[3]同上書,第259頁。

[4]同上書,第200頁。

[5]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頁。

[6]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96頁。

[7][英]A.H.Birch:《代表》,朱堅章主譯、王浩博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78年版,第32頁。

[8][美]威爾遜:《國會政體》,熊希齡、呂德本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9]參見中國人大網(wǎng),http://www.npc.gov.cn/。

[10]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頁。

[11]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

[12]鄒家軍:《中國人大代表與選民關系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7年,第7頁。

[13]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592頁。

[14]史衛(wèi)民:《直接選舉:制度與過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頁。

[15]鄒家軍:《中國人大代表與選民關系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7年,第33頁。

[16]H.Arthur Steiner.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in China.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Vo.3,No,1(Mar.,1950):38—51.

[17]Marcu Green,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e China Quarterly,No.17(Jan.—Mar.,1964):241—250.

[18]Philip L.Bridgham,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e China Quarterly,No.22 (Apr.—Jun.,1965):62—74.

[19]Daniel N.Nelson,Stephen White,Communist Legislatur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tate University New York Press,1982:627—639.

[20]Kevin J.O’Brie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Reform and Its Limits,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Vol.13,No.3(Aug,1988):343—374.Kevin J.O’Brien,Legislative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Political Change.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ⅩⅫ,No.1 Spring 1989:57—75.

[21]Tianjian Shi,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36.

[22]Shikai Hu,Representation without Democratization:The“signature incident”and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ume 2,Issue 2 Winter 1993:3—34.

[23]Young Nam Cho,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Chinese local People’s Congress,The China Quarterly2006,doi10.1017/S0305741006000397:592—609.

[24]Young Nam Cho,F(xiàn)rom“Rubber Stamps”to“Iron Stamps”: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s Supervisory Powerhouses,The China Quarterly(2002),171:724—740.

[25]Kevin J.O’Brien.Agents and Remonstrators:Role Accumula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The China Quarterly,No.138(Jun.,1994)359—380.

[26]Julia Kwong,Democracy in China:Voting for Beijing People’s Congress Delegate,Asian Affairs,Volume35,Number1/Spring 2008:3—14.

[27]尹世洪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fā)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孫哲:《全國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9]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0]胡盛儀等:《中外選舉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1]田穗生:《中外代議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32]彭宗超:《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制比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步云主編:《地方人大代表制度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4]何俊志:《制度等待利益:中國縣級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35]孫英:《簡評中外人大研究現(xiàn)狀》,《人大研究》2009年第3期。

[36]史衛(wèi)民:《直接選舉:制度與過程——縣(區(qū))級人大代表選舉實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史衛(wèi)民:《間接選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7]蔡定劍主編:《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8]李凡主編:《中國選舉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9]袁達毅:《縣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版;袁達毅:《鄉(xiāng)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版。

[40]林伯海:《人民代表大會監(jiān)督制度的分析與構(gòu)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1]張謙元主編:《縣鄉(xiāng)人大直接選舉的監(jiān)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2]鄒平學:《中國代表制度改革實證研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43]任斌:《中國人大代表履職問題研究》,《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

[44]于麗麗:《監(jiān)督人大代表:思想基礎與操作性機制研究》,碩士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5]趙勇剛:《縣鄉(xiāng)人大代表履職考核機制研究》,http://www.jzrd.gov.cn/xinxi/list.asp?id=2357。

[46]肖勇:《論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47]蔣勁松:《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代表性探析》,《政法論壇》2004年第6期。

[48]鄒平學:《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49]卞愉清、顧全棟:《論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識》,《政治與法律》1999年第6期。

[50]張正德:《兼職代表制的行為法學分析》,《人大研究》1995年第8期。

[51]劉智、史衛(wèi)民:《數(shù)據(jù)選舉——人大代表選舉統(tǒng)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52]蔡定劍:《論代議機關權力的特性》,《中國人大》2000年第4期。

[53]鄒學平:《中國代表制度改革實證研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54]張正德:《兼職代表制的行為法學分析》,《人大研究》1995年第8期。

[55]徐蓉蓉:《由兼職代表制到專職代表制——我國人大代表制度的改革方向》,《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2期。

[56]蔣勁松:《美英法德瑞以六國議會議員專職化》,《人大研究》2001年第10期。

[57]邱家軍:《代表誰?——選民與代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8]李娜君、榮浩:《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下的代表與選民關系》,《人大研究》2007年第1期。

[59]張衛(wèi)紅:《代表選民利益是人大代表的首要職能》,《人大研究》2002年第4期。

[60]吳鵬飛:《密切人大代表與選民關系的幾點設想——以我國基層人大為例》,《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61]周志武:《選民代表·自主代表·全民代表——代議過程中人大代表的身份轉(zhuǎn)換》,《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

[62]王東華、楊鳳林:《人大代表履職缺位表現(xiàn)及原因分析》,《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63]文淑芳:《人大代表有效履行職責探析》,《人大研究》2005年第12期。

[64]王利民:《關于南京市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的調(diào)研報告》,《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3期。

[65]楊永學:《權力與責任的回歸——從煙臺市市、縣兩級人大代表問卷調(diào)查看人大代表履職現(xiàn)狀》,《山東人大工作》2006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通渭县| 陈巴尔虎旗| 东莞市| 闽清县| 安达市| 佳木斯市| 东丽区| 沙洋县| 博客| 德钦县| 常宁市| 金平| 平顶山市| 泰来县| 蓬溪县| 镇沅| 盐山县| 太仆寺旗| 洛扎县| 同江市| 淳安县| 衡阳市| 仲巴县| 中宁县| 东辽县| 周口市| 河源市| 闽侯县| 乐安县| 莱阳市| 东阳市| 石台县| 云安县| 闸北区| 行唐县| 日土县| 湘乡市| 道真| 武功县|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