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晏陽初農村女子教育思想
追溯中國歷史,在幾千年封建文化土壤上深深植根著“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想。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婦女四德教育以培養順從溫婉的傳統女子為目的,“三綱五常”行為宗旨下的女性地位低下。在男性中心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下,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品而存在,極少有獲得正規教育的機會。隨著西學的東漸,先進的教育思想逐漸涌入,我國女子學校教育逐漸受到關注。20世紀20年代,以晏陽初為代表的一部分歸國學者和有識之士組織了大規模的平民教育運動,為中國的鄉村女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一 晏陽初對鄉村女子教育的重視
中國自古為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農村教育問題也就必然成為了教育領域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晏陽初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民有”、“民享”、“明治”的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其平民教育思想。他的平民教育理論主要以農村為依托,認為舊中國農民的主要劣根是“愚、貧、弱、私”,應通過施行平民教育來改變。他所定義的“平民教育”之平民是指“一般男女已過學齡期限的(就是在12歲以上的)不識字的,以及識字而缺乏常識的都稱為‘平民’”[1]。晏陽初在《平民教育的真義——“平民教育”的真義與其他教育的關系》中指出“所謂平民教育共分三步:第一步是‘識字教育’,第二步是‘公民教育’,第三步是‘生計教育’。‘平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在使二百兆失學男女皆具有共和國應有的精神和態度”[2]。他在規定平民教育的原則時強調,平民教育是“全民的”、“人人有參加的可能”,所以女子理應有權利接受教育。
女子教育與家庭教育、公民教育之間的關系甚大,女子教育也必須跟上平民教育活動發展的步伐,前者的有效實施是促進后者發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女子教育與家長教育關系密切,女子受教育事關兒童的教養即家庭教育的實現。作為家長,女子受教育會意識到教育價值所在,會認識到讓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倘若她們受過教育,至少可以覺悟教育的重要和不識字的害處,推想到子弟不受教育的害處,自然很愿意送她們讀書”[3]。女子接受良好教育后也能影響子女的成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晏陽初在《平民教育概論》中指出“因為學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的教育是無限制的。家長的一舉一動,影響于子女甚大”[4],有家庭教育的協助,學校教育更容易實現其教育目的。兒童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所在,保證女子的受教育權能有效提高兒童的教育質量。其次,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女子則為家庭的重要成員,故女子受教育也是社會獲得良性發展的前提。晏陽初認為女子應發揮其天賦,接受不同于男子的教育,以更好地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整個社會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組成,若女子教育停滯不前,則社會發展也會步履維艱。另外,晏陽初認為女子受教育是其本身解放的基礎,要改變“中國數千年來,女子無一日不處在受壓迫的地位”的現狀,教育事關重要。唯有女子接受教育、獲得成長、自我強大起來,才有機會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
二 晏陽初鄉村女子教育思想的實施
晏陽初認為,鄉村女子教育應該通過“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來加以實施。
(一)四大教育
針對“愚、窮、弱、私”的社會實際,晏陽初提出解決方法即“四大教育”:“第一,用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第二,用生計教育攻窮,培養生產力。第三,用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第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5]
1 文藝教育主要包括平民文學、藝術教育、平民戲劇等內容,通過讀書會、習字比賽、家庭教學等實現
識字教育即文字教育是女子平民文學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掃盲教育中主要的幾個基礎工具是《平民千字課本》、《國語拼音讀本》、《簡筆字抄本》和《平民袖珍字典》。針對農村婦女生活需要,平教會將生活中通用和常用字詞制成字表和詞表。還利用農村留存下來的詩歌、鼓詞、歌謠、謎語、故事和笑話等口語化材料,編輯成短小袖珍、簡單淺顯、易學易懂的小冊子、小叢書或是定期刊物,使女子認識千余基本漢字并激起讀書興趣。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繪畫、音樂、無線電廣播等途徑實現。繪畫教育主要教授一些實用素材,如刺繡、編線、染印等常用花樣和年畫、窗花等裝飾性的繪畫;音樂教育主要以傳授鄉村婦女喜愛的民間音樂為主,大量搜集民間歌謠、樂譜等編成歌集;無線電廣播也是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晏陽初認為“廣播內容應該包括農業知識和農民四季疾病預防等現實需要的東西”[6]。
平民戲劇是廣受農村女子喜愛的娛樂和休閑方式之一,其影響“滲透到村村鎮鎮,千家萬戶,它對平民思想和生活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種因素都大”[7]。“如《過渡》一劇,就是由平民學校的學生扮演的,臺上臺下打成一片,演出時,觀眾有一萬多人”[8]。通過平民戲劇,平教會向農村婦女介紹了一般的生活知識和科學常識,以提高她們的知識水平和生活技能,收到了農村婦女教育和農村婦女娛樂的雙重效益。
2 衛生教育主要包括健康常識和保健知識的傳授
平教會在農村推行科學助產方法,力圖改變一直以來原始落后的“產婆”接生狀況。在舊中國的農村,婦女生孩子都是由“產婆”協助,落后的接生技術和衛生常識的缺乏致使許多婦女難產、小孩夭折。女性承擔著繁衍后代、延續生命的重任,婦女的健康事關民族的興衰,所以女子的衛生健康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平教會對農村婦女進行衛生知識普及,聘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及助產士,對舊式“產婆”進行科學助產技術的傳授,從而逐步將科學衛生的新式接生術普及到農村。
平教會注重農村婦女的保健教育。定縣試驗區就建立了縣、區、村三級的衛生保健機構,村一級的保健院主要負責種牛痘、治沙眼等簡易治療,土藥研究,防疫宣傳,衛生調查等工作,預防了農村女子的日常疾病,教會了她們基本的衛生保健常識。
此外,平教會還提倡節制生育運動。農村節育知識匱乏,致使生育子女過多,不僅造成家庭負擔沉重,兒童也得不到良好的養育。例如,在定縣,已婚婦女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在6人左右。平教會針對農民傳統的“多子多福”的觀念適時地推行節制生育運動,大力宣傳節制生育的益處,介紹避孕知識,教授節育的方法,還負責分發配制節育藥品,有效改觀了農村婦女生育子女過多的狀況。
3 生計教育
農業是國家的命脈,所以在農村培養農民的生產力,注重生計教育十分重要。晏陽初認為生計教育“在農村則注重農業,改良其技術,改善生活,使之生計穩定,生趣盎然”[9]。鄉村女子生計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她們的生產力,向她們傳授現代知識和技術,增加農村生產量,提高其生活水平。平教會將生計訓練分為植物生產、動物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村工藝四類,根據農村實際狀況,改進養雞、養豬的動物養殖方式以及棉花紡織等農村工藝技術,并將其傳授給農村女子。女子對家庭經濟收入的貢獻增大,家庭地位和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
4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培養民眾的團結力,以解決一團散沙的散,也就是自私的私”[10],公民教育既是“民德”教育也是“平民教育之最后目的”。平教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鄉村女子進行公民教育,首先取材歷史上仁人志士舍生取義的事跡,編輯了一套《歷史圖說》,供她們傳誦學習。其次主張鄉村自治,建立包括婦女在內的村自治組織,訓練村自治基本人才,培養鄉村女子的團結力。平教會還組織鄉村婦女參加敬老會、息訟會、掃雪運動、修路修橋、植樹、抗日運動等活動,確立她們為社會服務的道德價值取向,改變其自私落后的觀念。
(二)三大方式
晏陽初認為農村女子教育應通過三大方式即學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和社會式教育來加以實施。
1 學校式教育
平教會建立了女子學校,特別開設家庭縫紉、紡織、保育畜牧和園藝等與農村婦女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吸引鄉村女子進學校接受正規的教育。在招生上,晏陽初先辦了女子骨干學校,采取“分區組織男女招生隊,女生隊專負責不識字的婦女”[11]的辦法,由各女校優秀學生組織女生招生隊,挨家挨戶游說勸學。經過努力,女子入學人數大幅增加。以定縣為例,1935年,全縣初級平民學校在校生21170人,女生7090人,占33%;1936年在校生10891人,女1847人,占17%左右。從數據來看,女子受教育的總數增加了,然而所占比例卻下降了,這就說明學校式教育不能完全滿足女子教育的需要。
2 家庭式教育
在舊中國的農村,女子大多在家庭中接受教育。針對農村婦女的特殊狀況,晏陽初及平教會主張充分利用家庭式教育來推進平民女子教育。
家庭式女子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女子的家庭責任感,其目標“主要通過年輕婦女的作用‘使家庭社會化’,從而使家庭教育成為有效的教育力量”[12]。
家庭會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家庭會’是家庭式教育的實驗,是將全村大多數的家庭聯合起來,各家的分子依年齡與責任分別有五種集會:(1)家主會。(2)主婦會。(3)少年會。(4)閨女會。(5)幼童會。”[13]婦女會“是婦女自己組織一支隊伍”,“主婦會總與少年會、兒童會有關,因為母親、婆婆們的識字老師,往往是她們的兒女、孫輩”,“家長會則比較嚴肅,有時要討論全村大事”。[14]根據農活的忙閑,集會的召開每月至少一次、至多四次,內容主要包括兒童教育、家庭衛生、家庭道德等。家庭會的目標是將單個獨立的自私的家庭聯合在互助的社會生活下,實現家庭的社會化和家庭教育化。家庭會對農村女子教育的作用很大,女子識得大量文字,懂得日常生活衛生常識,獲得更多家庭增收技能,還習得團結協作、寬厚待人的道德品質。這也是家庭式教育與學校式教育和社會式教育相溝通、相聯系的表現,前者的良好實施會促進后者更順利地開展。
3 社會式教育
社會式女子教育主要通過開展社區發展活動和建立社團組織等來加以實施。為推進社會式女子教育工作,鄉村改造學院選擇有良好品德、身體健康、熱心社區公益的婦女加以培訓,主要培訓和提升開辦平民學校的領導才能和組織社區工作的能力,鼓勵她們參加永久性的地方政府與社區組織。平教會通過社會式教育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公民教育活動,培養鄉村女子的團結力,組織鄉村婦女參加社團活動,培養了她們為社會服務的道德觀。隨著社會活動的開展,農村女子的巨大潛力得到開發,她們參與了社會生活,提高了學習興趣,增進了社區工作能力,還擴大了自身對社會的貢獻。
三 晏陽初鄉村女子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縱觀晏陽初鄉村女子教育思想,給我們當今女子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一)性別維度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女性主義者關注的重要議題,它事關女性的獨立、成長與強大。女性教育公平問題,尤其是農村女子教育公平問題,在現代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命題。晏陽初的教育公平思想并被平教會加以親身實踐來看,充分體現了從性別維度來審視教育問題,在當時的時代重視女性的教育,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方面,可分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三個層面。晏陽初自己也曾指出其教育思想具有“‘有教無類’的現代意義”,他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將平教運動定義為“‘有教無類’的徹底實現和高度發揮”[15]。晏陽初的農村女子教育思想注重女子和男子一樣擁有入學受教育權,強調農村女子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應視農村女性特殊性而定,力圖培養女子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的能力。從起點、過程和結果這三方面來考量,晏陽初的這些教育思想都或多或少對教育公平原則有所體現。
(二)“除文盲,作新民”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是基礎,“作新民”是最后目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較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文盲率由6.72%下降為4.08%。這批文盲人口中包括很大一部分農村女性,尤其是農村老年婦女。因此,針對農村女性的“除文盲”運動仍需進行。晏陽初的“作新民”思想主要指通過四種教育培養具有“知識力、生命力、健康力和團結力”的人,現在農村女子教育也應注重除識字外的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提高農村女子的綜合素質,實現“除文盲,作農村新女性”的目標。
(三)注重農村留守老年婦女和女童教育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第六次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人口區域流動十分明顯,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流失嚴重。年輕一代外出謀生打工,剩下“空巢老人”和“空巢兒童”留守農村,當中的農村老年婦女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女童受教育權也難以得到保障。當今農村女子教育應關注農村老年婦女教育,給予她們關愛,教給其文化、科學、民族、衛生、生產等知識。應確保農村留守女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采取必要措施,確保適齡農村女童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輟學失學。
(四)農村女子教育需要“晏陽初精神”
在開展平民教育活動時,晏陽初秉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儒家古訓和“民有”、“民享”、“明治”的西方民主哲思。宋恩榮曾深情呼吁到“以天下為己任,關心民情民瘼,拋卻個人榮祿,深入農村,實實在在為農民做事的獻身精神,是年輕知識分子應該學習的榜樣”[16]。在構建公平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的大前提下,鄉村女子教育亟待發展,仍然需要這樣的“晏陽初精神”,需要一批同晏陽初一樣心系全民、關注女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五)教育內容科學實用化,教學方式多樣化
就教育的具體措施而言,晏陽初和平教會當年采取的一些措施在當代仍有借鑒意義。在教育內容層面,晏陽初主張農村女子教育應體現其特殊性,注重內容的實用性。現代農村女子教育也應注重教育內容的特殊化、職業化和生活化,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建立適合農村女子的專業和課程體系。就教育方式而言,晏陽初根據農村女性所處的具體社會背景和自身特點,采取家庭式教育、學校式教育以及社會式教育相結合的途徑。現代的農村女子教育也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溝通與協作,尋找適合女子教育的路徑,以期更好地實現鄉村女子教育目的,促進農村女子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原載《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作者李蓉、杜學元)
[1]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頁。
[2]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頁。
[3]同上書,第126頁。
[4]同上。
[5]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頁。
[6]宋恩榮編:《告語人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頁。
[7]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頁。
[8]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頁。
[9]宋恩榮編:《告語人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頁。
[10]同上書,第196頁。
[11]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頁。
[12]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頁。
[13]吳相湘:《晏陽初傳》,岳麓書社2000年版,第177頁。
[14]李志會編著:《晏陽初在定縣的足跡》,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頁。
[15]宋恩榮編:《告語人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頁。
[16]宋恩榮:《當今社會需要“晏陽初”》,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e428fef01000b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