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兩種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認識,二是批判性深閱讀。這是寫作輸入的兩種方式。大量的有效的深閱讀,是輸入而讓我們有“貨”——不是所有的“貨”都是個人能生產出來的。
中國古代有個秀才,一天他跟他的太太發生了爭執:到底是生孩子難,還是寫文章難。太太說,生孩子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非常辛苦。秀才說,還是寫文章難,生孩子你至少肚里還有貨,肚里沒貨怎么寫啊?
每個人肚里都有貨,有香的,有臭的,有好的,有壞的。從寫作角度來講,哪些是我們的貨,自己到底有沒有貨,需要我們去思考。
寫作課的目標不是培養職業作家,而是提升寫作能力。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寫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讀國際課程IB或A-level,今后申請國外的大學,要寫申請書,這時,寫作能力就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找機構代寫或請機構潤色另當別論,那是要另外花大價錢的。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寫作能力,在寫申請書時體現出誠懇、淵博、優雅、可信、動人的品質,更容易打動招生官。
我聽過很多國外名校招生官來華做的講座,他們都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自我激發潛力和自我表達能力。
假設你向哈佛大學提交申請,但肚里“沒貨”,想來想去只憋出三句話:哈佛是好大學;我是好學生;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們覺得哈佛會招你嗎?碰到一個發瘋的招生官才有可能。
寫作有兩種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認識,二是批判性深閱讀。這是寫作輸入的兩種方式。大量的有效的深閱讀,是輸入而讓我們有“貨”——不是所有的“貨”都是個人能生產出來的。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歷時很短,但即便短短五千年文明,人類仍然積累了海量的知識。這些知識,以文字書寫、印刷、傳播、存儲等方式,一代代人繼承下來。繼承的方式是學習和激活,再學習,再創造。人類知識的增殖通過再創造實現,這是優于其他哺乳動物的關鍵能力。
在人類文明傳播與發展過程中,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命很短暫,不可能親歷一切事情,不可能每個人都要像神農氏那樣嘗百草。人類之所以有超越其他靈長類的輝煌文明,是因為人類有文字記載,有文明的傳遞,有知識的不斷豐富,一代代人可以通過學習縮短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文明的增殖。而這些都是通過有效的表達和寫作而傳遞下來的。
寫作的重要性在于:文明的傳遞依靠寫作。
同學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伴隨著互聯網而誕生,你們將會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類世界,并參與定義和重塑這個新世界。今后肯定有人會成為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你們這么聰明,機遇這么好,一定會成為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葉開老師不是贈送你《如來神掌》的秘籍,而是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知識需要表達出來,需要寫下來。如,青年大師愛因斯坦需要把他對光(速)的思考表達出來,寫成論文,提出“相對論”。
如果你一句話不寫,你“述而不作”,自言自語自己玩,百年高壽后帶著一肚子知識飛仙了,那么,這部分知識(可能非常重要)在你這里就斷掉了。在你這里斷掉一部分知識并不一定會導致人類就此毀滅,但意味著前人、今人,你的老師、朋友為你而整合成的卓越知識,到你這里化為了泡影,浪費了巨大的自然資源和文明資源。我們說,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要耗費一長列火車的食品,更何況還要消耗各種化石能源和人力資源呢。所以,你們每一個人的知識,每一個人的思考,都是最寶貴的,都要通過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表達出來,為文明傳遞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流的科學大師、文學大師、藝術大師,最終都會對他的觀點、他的人生有一個總結。
寫作,是人類最寶貴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最寶貴的文明財富。
第一節 寫作的內容
上節課,我和大家一起做了“自動寫作”訓練。聽反饋,大家都覺得挺有意思,還想繼續“自動寫作”。
為什么要做“自動寫作”訓練呢?“自動寫作”的一個基本目標,是釋放壓在我們腦袋上的種種陳規陋習,打破成長過程中強行套在我們身上的桎梏。這種對活性生命的“封印”,使得本來天真活潑好動、喜歡胡思亂想的小孩子,經過若干年的“這不許那不準”的教育之后,就變成了一個缺乏信心,不知道寫作有什么意義,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的初中生了——可以說,孫悟空就是這樣一個初中生,腦袋套著緊箍咒,天天被迫做作業,稍有一點不遵守課堂紀律,就被唐僧老師念緊箍咒,而痛苦得頭痛欲裂,死去活來。
一個學生學習到最后,唯一懂得的是:這個不能寫,那個不能寫。
我希望在“自動寫作”的時候,你們能打破“不能寫”的限制,打破這個緊箍咒。
一、你經歷的一切成為寫作內容
上次我們請了兩位同學讀自己亂寫的片段,有位女同學到某個句段,腦袋卡殼了,“一、二、三、四……”一共數出了二十只螞蟻。有句俗話“竹筒倒豆子”,筒里沒豆子怎么倒?只能倒空氣了。
寫作的內容,可能是人生經歷的再述。你經歷的一切,都會成為你寫作的內容。
這個很重要。很多大作家,在他們開始寫作時,就是“自傳式寫作”。
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開頭第一章“教師”,第二章“媽媽”,第三章“爸爸”,第四章“苦行僧”,這就是他自我記憶的再現。
法國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共七卷,就是他自己所經歷的世界的再現。我特別喜歡那個開頭,真是很有魔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時候,蠟燭才吹滅,我的眼皮兒隨即合上,都來不及咕噥一句:“我要睡著了。”半小時之后,我才想到應該睡覺;這一想,我反倒清醒過來。我打算把自以為還捏在手里的書放好,吹滅燈火。……我不知道那時幾點鐘了;我聽到火車鳴笛的聲音,忽遠忽近,就像林中鳥兒的囀鳴,標明距離的遠近。
我讀過很多遍。很簡單,但是有魔性的開頭——有遠有近,有明有暗,有動有靜,有虛有實。
我是中國的鄉村孩子,小時候生活很貧窮,我點著煤油燈度過小學歲月。我還沒有書可讀,但是,我的經驗都被普魯斯特的敘事帶動了,產生了經驗共鳴——我與普魯斯特的共鳴點在“火車鳴笛的聲音,忽遠忽近”。
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極小的圩鎮里,只有十幾戶人家,極其荒僻,但在鐵路中途站邊,深更半夜,可能會有一趟火車快速經過,穿過夢的兩端。你還來不及好好回想,還捉摸不到那種具體感,整個世界又沉寂下來,完全沒有了聲響。
也不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偶爾會有青蛙在遙遠的水田那邊,叫幾聲,讓夜晚顯得更加寂靜。
我的人生經驗被《追憶似水年華》激活,產生了回響,我一直在反復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的火車,聲響,形態,飛馳,夢中,這成為寫作中源源不斷的源泉之一。
這就是好的經驗敘事,你的一切人生經歷,都有成為寫作材料的潛質,你只是沒有信心而已。
等會兒我們還會有訓練,但這次是有限定范圍的寫作訓練。你們可以胡思亂想,但要在十分鐘之內完成,不能越過限定,而且要有文章的格式。不過,用不著考慮一個特別牛的開頭,不用設計一個特別棒的結尾,也不用絞盡腦汁想出多么豐富的情節。畢竟只是一個訓練。
我給大家一個標準的開頭,兩個字,每個人都從這兩個字開始寫:“樹懶”。
我們先看一個關于“樹懶”的視頻,花十分鐘。要強調的是,第二次訓練跟第一次有所不同,上次可以一只螞蟻、兩只螞蟻,就一直這樣寫下去,但這次不行。這次訓練,不能超出樹懶的內容,樹懶寫成河馬是不行的,但是可以比喻成河馬。
(現場播放《瘋狂動物城》視頻片段)
現在,從第一個詞“樹懶”開始寫起,如“樹懶趴在一張辦公桌,兩眼睜得大大的……”只是一個舉例,你們不要用我這個開頭,也不要被我誤導。
(十分鐘訓練時間到)
剛才我突然想起來我也該寫一下,與“民”同樂,于是我就寫了。大家先聽一下我寫的,希望等會兒你們再讀讀自己的。
樹懶等在那里很久了,他一直在思考著,什么時候狐貍尼克能帶一個好玩的人過來再玩一把慢生活。你沒有看錯,這里是閃電Flash先生開辦的一家現代心理診所,推崇慢生活,要讓所有的動物們重新思考動物一生的意義。第一個病人就是狐貍尼克。好吧,Flash先生原來是樹懶家族的快槍手,他在動物城里曾是頂尖的警察。他駕駛汽車的技術出神入化,“閃電”之號不是浪得虛名,直到有一次在動物城中心緝捕罪犯犀牛的時候,汽車闖入了一個大集市。從兔子警察身上,樹懶依稀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那時候,他走入汽車管理中心也是這樣匆匆忙忙,而車牌號只不過是一個心理治療的手段。
這是我寫的,看句式和表達習慣還是比較傳統,沒辦法。同學們腦洞會很大,會有其他的寫法。
哪位同學可以讀一下?
吳宇琛同學:
他不適合太緩慢的生活。面對兔子警察的急切,他并沒有太大的反應。在自然界中樹懶緩慢而悠閑卻面臨滅絕,證明他們并沒有太多的價值。要不是擁有太多的營養價值和觀賞價值,他們早已經滅絕了。我在想我會是這樣的人嗎?大概不會吧。太慢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的,這樣的生活方式固然有其優點和可取之處,但很明顯其優點中不包含觀察世界這一項。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慢節奏生活已經快要面臨淘汰,不,應該是大幅度減少。快節奏生活一定會需要極多的慢節奏生活,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關于樹懶這種動物會不會淘汰,我相信會的。有研究證明,動物會,植物則相反……
這篇文章很完整,已經探討到了人類生活的快與慢,還有動物保護等等。可見吳宇琛同學的思維是比較縝密的,不像我這么形象思維。
金典同學:
樹懶幾乎被人們以行動緩慢的印象而認識,而事實也基本如此。這個物種大部分時間在樹上生活,以某一種特殊的樹葉為食。顯而易見,樹葉并不能提供更好的能量,因而樹懶便盡可能減少他們的生命活動,包括新陳代謝、心跳等,當然也包括行動速度。他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懸在樹干上,在睡眠中度過,除了進食。他們也不喝水,所有水分來源于樹葉。像《瘋狂動物城》中那樣使用樹懶作為雇員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要樹懶工作一整天甚至僅僅是坐著,他也會很快過勞死。雖然我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僅僅是因為它上映之后果殼網上不停地有人在問兔子和狐貍能不能在一起這種愚蠢的問題……
這位同學知識這么豐富,對樹懶的習性有很好的了解。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同學們都受過議論文和記敘文的很好訓練。同學們有沒有脫離對樹懶本身的認識,而把它設定為虛構人物來進行寫作的?
牟子月同學:
樹懶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動物。《瘋狂動物城》這部電影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動物就是樹懶閃電(Flash)。無論是他拿起或者放下物品的動作,還是尼克給他講笑話時的笑聲,都能戳中大家的笑點。樹懶還會講笑話給他的同類聽,這種行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見。網友說《瘋狂動物城》的編劇把動物城變成為一個小社會,樹懶就很好地扮演了自己在動物城里的角色,很多行為就是擬人化。影片結束時,兔子警官和狐貍尼克看到有人駕車超速,誰知打開車門竟發現原來是樹懶,狐貍說沒想到你開車開得這么快,動作卻又這么慢。
我在想也許是因為樹懶開車時被洪荒之力附身了吧。樹懶的名字叫作閃電,這就暗示著他做事會風馳電掣……
這個角度也很有意思。我看過一個解釋,說樹懶開車這么快,是因為他把油門踩下去以后,再去踩剎車會比較慢,所以他開車開得飛快。
我們這個訓練,主要是發散式的,不管是談他的動物本能,還是從他反映出自己對社會的觀察。樹懶,勾起了我的傷心事。兩三年前,我去辦車牌,在一個車管所,我就看到了一堆“樹懶”。其實,辦個車牌很方便。我已經拍好了牌照,購置稅也交了,按我的想法,就應該是像兔子所說的那樣,你幫我把車牌釘上就可以了。事實并不是這樣,當我到了那里,我就陷入了一連串極其緩慢的動作中。這是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在機構里碰到的某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個人經驗,有共鳴。現在有很多人把“Flash先生”做成了頭像,做成了DJ版的各種各樣的音樂。
今天我們在看樹懶這個設定的時候,這個非常緩慢的鏡頭里面,有三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兔子警官,一個是狐貍尼克,一個是樹懶。三個人物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這樣的一個場面里構成了一個鐵三角的關系。這是我們今后在講到人物設定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
大家在做第一個作業的時候,也就是《昆侖奴》的延展性的寫作時,有不少同學在人物定位上還可以改進。比方有個同學他的設定特別棒,他設定磨勒是魔界之主,紅綃是日月之神,他們是正邪不兩立的兩大教主,可是他們相愛了。這個創意很棒,但是這個設定有很多缺陷沒有被考慮到。當我們在做人物設定的時候,要考慮今后的命運走向合不合理。
比方說,紅綃,也就是日月之神,后來她死掉了。日月之神是管什么的?她死掉的話,日月會不會失去天體運行的秩序?或者說有沒有助手代為維護天界和平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是需要考慮周全以后再進行設定的。如果沒有留好后手,日月之神死后,魔界和仙界雙方之間的力量就不均衡了。不均衡以后,如何處理今后的延展性的命運,這就非常重要。
我還看到有一位同學把崔生改名叫作張三,是個律師。我看了這篇文章之后,覺得故事設定得非常棒,但是名字取得不講究。如果我們進行虛構類寫作,取名字就要斟酌再斟酌。名字的氣質確定了作品的走向。如果你講張三,讀者立刻就會想到張三李四,就會破壞對人物的原有設定,所以起名字要有一定的講究。哪怕叫作“張生”呢?
今天給定的素材是不需要你們取名字的,要求大家自由地寫。剛才我們三位同學,都是理科生特質比較明顯。今天我們不管文科還是理科,做訓練主要是為了發展一些思考的延展性。
二、閱讀構成表達
我們剛才講過,你人生中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內容。
你的閱讀,就構成了你的表達。
剛才的三位同學知識都很豐富,這就構成了輸出。如果你們將來想做生物學家、心理學家或者化學家,可以順著你們的知識繼續深入地摸下去,延展性地做深閱讀,把相關的書、相關的材料都找來閱讀。這樣,你可能會相較于你的同學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需要你大大地深挖。比方說,動物學方面,你需要知道相應的知識及其相關的變化,甚至可能涉及生物工程,多方面慢慢地積累你的知識,形成你獨特的知識結構。
這個獨特的知識結構,是你今后寫文章的更重要的支撐。
吳宇琛同學已經有了自己的邏輯結構,對于人生的態度已經形成體系,這樣很好。
第二節 二度闡發
一、個人經驗上升
個人經驗上升到社會經驗,上升到世界性經驗,這就是一個升華。
剛才我們講到快生活、慢生活,這是新時代的新認識。
你們是年輕的一代,才十幾歲,你們可能無法忍受所謂的慢生活。也有可能,你早上起床的時候,你媽媽又會無法忍受你起床這么慢。
快和慢,就這樣構成了人生的兩個端點。這兩端之間,不知道誰平衡得最好,可能是一直在調整。意識到哪個東西更適合你,你就向哪一方傾斜——這也是你思考的出發點,從寫作上來講,這種感受很重要,認真思考,是你的靈感之源,是你取得人生與學習平衡感的一個關鍵點。這涉及你的修煉,你人生的修為。這不是我能講出來的,而是在座的同學今后在讀書、工作、思考、研究中得來的。
有的同學就適合快生活,喜歡奔跑在路上,追公交、追地鐵、追女生;當然也有一些同學可能會很慢。我自己的性格比較怪異,不緊不慢,有時候忽緊忽慢——比如今天,早上八點半起來,泡紅茶,烤面包,涂奶酪,慢悠悠地,然后趕來上課,到學校時已經是十二點了。
樹懶們的生活一般來說可能更慢,慢得如同靜止,我們做不到的,那只是一種藝術態度。你的工作節奏、思考、人生態度,都根植于天性和社會磨煉,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有些工作狂的人生是被設定的。
據說,惠而浦的總裁兼CEO惠特曼每天早上五點十五分起床,雷打不動,然后健身、吃早餐,到了六點十五分處理郵件,每天一刻不停地按照這個完整的時刻表運轉。
這是一個大公司的頂層管理者的日常生活,一天工作十六到十八個小時,極快的節奏。
我做不到,感謝上天,我不是CEO。
所以,節奏的快與慢,有很多很多的學問。
二、對資料的再認識
上寫作課不是空對空的,不是從空氣中抓了一個氧氣分子,然后開始胡思亂想。很多人對寫作有誤解,以為寫作就是胡思亂想。這個世界上胡思亂想的人太多了,但是想過就想過了,沒有形成寫作,那就是毫無價值的胡思亂想。
之前我給了大家很多資料。上次是《昆侖奴》,今天給大家放了《瘋狂動物城》。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資料,發生著自己的思考。
對這些材料,每個人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我們尋求的是個性化表達。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天生不同,就算是每天吃飯睡覺都在一起跟雙胞胎似的,但是一旦開始寫作,哪怕是同一個題目,每個人(包括雙胞胎)的寫作,都是不同的。
其實你們想一想,這不正是寫作最獨特的地方嗎?
只有寫作,才能更有效地體現你的不同,你的個性。
在上這門課之前,同學們受過的訓練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共性化的表達。
老師教我們什么樣的作文能得高分,怎么樣開頭,怎么樣結尾,有“套路”,“套路很深”。
今天我們暫時打破自己原有的認識,尋求差異化的表達。
我們現在要學會這樣思考:面對同一個材料,根據你的人生經驗、閱讀經驗,根據你們的背景,重新思考,形成你自己新的認識。
這是寫作的開始。
比如我們讀一本書,寫一篇書評。大家去過豆瓣、知乎,常常會看到各種書評影評,這就是面對同一個材料,寫出不同的感受。
三、資料的整合
如果不是寫課堂作文,而是要求你寫一篇論文,這就涉及資料整合的關鍵能力。
資料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不然會涉嫌抄襲。抄襲是學術界的大忌。
資料整合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同類知識的大量獲取。
比方說,我請大家寫AlphaGo戰勝了韓國頂級棋手這件事情,很多同學找了不少資料,從頭到尾讀下來,會發現很多資料只是背景知識,無法用到你的寫作中。你的寫作是一種“篩選”、過濾,大部分都被過濾掉了,剩下的可能是“金子”,被你找到,用在你的論文里,形成你的核心觀點。
比如,現在基本的觀點分成兩派:1.人工智能可能傷害人類;2.人工智能仍在人類控制中。
如果有同學以前瞻性的角度來寫,會覺得僅僅以AlphaGo戰勝了人類頂級棋手這個事件來看問題,還不夠,因為那是“過去”時。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是加倍的,甚至可能是“指數級”的,不能用固定的速度思維來看這個問題。人類可能三十萬年來變化不大,腦容量沒增大多少,在文明的進步上其實是依靠團體協作,依靠“虛構”能力,而戰勝了其他對手。但是,人工智能所倚靠的生存根基跟人類不一樣,硅基和碳基的基礎也完全不一樣。你看,電腦內存、硬盤的存儲容量,CPU的計算速度,都是翻倍增長的。那個著名的、每隔兩年左右CPU速度就會翻番的“摩爾定律”,現在還有效。但是,人類已經開始尋求新的突破,如計算能力遠超現在這種電腦的量子計算機,已經在IBM等大公司中秘密設計,加拿大一家公司甚至號稱可以進行商業運用了,一百多萬美金一臺的量子計算機,已經有了好幾個客戶,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橡樹嶺實驗室。
你們看,一個小小的問題,任何一個類似的問題,都會牽扯出很多很多的內容。這就是人類知識的累積方式,它需要我們找到一根線的線頭,把這些資料連起來。如何連成一個整體?就如同用手工棒針編織毛衣,一根線不斷,然后編織成一件衣服。每個不同的人編織的毛衣是不同的,正如我們寫出的文章不同。
資料要被充分閱讀、思考、消化,然后成為自己寫作前的“營養”。寧可少寫些文章,而要在一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多看資料,多思考,反復思考,盡量完善這篇文章。但是,有的同學是找了資料直接粘貼的,這可能叫“粘貼寫作法”,對我這樣的資深老師來說,一看就知道,語言感覺不對。這樣的寫作態度非常不好,一定不要“粘貼”,尤其不要連“超鏈接”都在上面,這樣做太低級了,不僅浪費你的精力,也浪費你的腦漿,同時,也給老師一種很不好的印象。
二是消化融合。
這就要求對資料要充分掌握。比如,有些同學只看了兩三篇報道就開始寫作。一看文章,就是消化得不好,看得出是別人的知識。還有同學寫到深思公司(DeepMind)被收購等,已經進一步了,但還沒有完全消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要求大家把這樣的資料再整合、再思考,要想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甚至可能是顛覆性的改變。比如,我講到的當代科學技術的“指數級”增長的問題,人工智能不是按照我們思維慣性想的那樣,慢慢運行,可以用簡單的數學計算得出它的進步時間和速度。不是的,人工智能的升級是加速度,是驚人的加速。從1997年IBM公司的大型計算機“深藍”戰勝國際象棋高手卡斯帕羅夫之后,計算機的硬件提升速度達到了從前難以想象的程度。現在一個手機的運算速度,都可能超過了“深藍”,而我們普通的手提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遠超“深藍”了。
IBM公司一直努力開發的人工智能“沃森”,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來說的“超級智慧”了。它對資料的識讀和分析能力遠超人類,現在把“沃森”運用在醫療上,它幾秒鐘釋讀各種相關病癥的能力,超過人類醫生好幾年,甚至十幾年。這將會是人類醫療史上第一個巨大的飛躍。有專家認為,隨著“沃森”這樣的人工智能的不斷完善,今后十年內,律師、股票分析師、醫生等,將成為最早面臨失業危險的群體。
這些內容,還可以繼續思考下去。
寫作,就是思考。
第三節 經典再現
同學們有沒有看過《神探夏洛克》?我們一起來看看很多人都喜歡的“卷福”吧。
(播放《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片段)
這是2016年公映的影片,叫《可惡的新娘》。
為什么要看這個片段?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經典再現”是影視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很多新的影片都是從過去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經典作品中改編而成的。
但是,改編的影片,不再是原來那個經典了。
我們也看過大熱的魔幻電影《捉妖記》,看過熱門的動畫影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
中國傳統“四大”經典名著中,《西游記》最近二十幾年特別熱,各種影視改編版本很多,遠遠超過“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為什么會這樣呢?一種可能是,《西游記》里所蘊含的那些非現實的、超乎人類經驗的經驗,跟我們今天的魔幻現實對照,人們發現這兩者之間有更多可以彼此激發的因素。《西游記》以其可開挖潛力,可能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青睞,所以,從《大話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到《西游伏妖篇》,周星馳深深地進入了《西游記》的世界,從中,也獲益甚多。不過,《西游伏妖篇》我覺得不太好,惡搞過頭了,似乎差了一點點拿捏。2017年,又有一部新電影《悟空傳》。
我們看的是《神探夏洛克》電影版的宣傳片,它的電視系列劇已經拍到第四季。《神探夏洛克》改編自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先生的名作《福爾摩斯探案集》,是這個經典故事的再現,“貝克街221B”的現代版。
在現代版里,“卷福”重新演繹了一個極其特別的高智商私家偵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黑白的老版本,或者小羅伯特·唐尼演的《大福》——就是《大偵探福爾摩斯》?
“卷福”這位新的、臉很長的演員,把我們對“夏洛克”的認知強化了。比如他的敏捷動作,他對一些案件的判斷,他的急劇語速,他分析問題的瘋狂思路,配合著電影剪輯的速度,顯得與眾不同。強化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瘋狂動物城》里的兔子一樣,讓電影節奏大大地加快了。
另一個得到特別強化的特質,是夏洛克瘋狂地鄙視低IQ的人群。他大概只留半只眼看華生,兩只眼看他有點別扭,覺得不值得。好在新版的、從阿富汗戰場回來的華生不像原著那么笨,而是改成了“雙煞”風格,他也是很敏捷、很機智的,還愛在博客上寫文章,不斷地談到自己和夏洛克,追隨的讀者很多——扮演華生的這位演員叫馬丁·弗瑞曼,在英國也是非常有名,演過《霍比特人》的比爾博·巴金斯等。
“經典的再現”是當下文化中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有些重要的經典,會反復地被拍。
我們也可以拿金庸先生的武俠名作《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舉例。
金庸先生的重要作品,可能都被改編過三次以上。
我看了2013版的《笑傲江湖》之后,曾經到上海電視臺做過一次嘉賓訪談。有一位專門研究金庸先生的老師在談話中表達了很大的憤怒。他說,金庸先生的作品怎么能改成這樣呢?完全不能接受。
我可能比較“先進”一點,覺得還能接受。令狐沖和東方不敗關系曖昧有什么不能接受?尤其是霍建華和陳喬恩這對臺灣演員的搭配,讓我覺得,令狐沖和東方不敗完全可以“在一起,在一起”的。
但是這部電視連續劇改編后,有些人物關系處理得不太好。
霍建華版令狐沖跟陳喬恩版東方不敗相愛之后,連續劇的后續情節并沒有留好“后路”,以致于等到袁姍姍版任盈盈出場,很多觀眾看了感到很生氣——編導不知道把“任盈盈”放在哪里才合適了,她本來是正角,改編后反而變成了一個怪異的“第三者”。
這恰恰就是因為編劇、導演的重新設定不夠合理,導致了袁姍姍版任盈盈的出場方式很尷尬。前面令狐沖與東方不敗已經愛得死去活來了,任盈盈變成了第三者插足,這不是很怪異嗎?
這個問題就大了。
因此,在改編原著時,一定要照顧好重要角色的分量分配。人物的分量一定要分配好,才不會導致失重。《神探夏洛克》中,華生和夏洛克兩者之間的力量再分配,就做得非常巧妙。夏洛克在第一季里差點被出租車司機殺掉,百步穿楊的華生隔了兩幢房、兩層窗戶,準確地把司機處理了。這是處理新華生的一個關鍵細節。
下面我們談談改編名著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人物重新設定
改編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當我們把東方不敗變成了臺灣的漂亮女生陳喬恩,大家都很喜歡,那么其他人怎么擺布?有沒有考慮好?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改編得不太完美的版本。
《神探夏洛克》風靡全球,除了因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這位演員長得比較特別以外,他本身演得也非常精彩。而且,整個故事重新分配了人物之間的重量比之后,福爾摩斯和華生這兩個人物角色變得特別有意思。華生這個角色也被重新分配了任務,他所做的事情配得上華生這個角色定位,例如在緊要關頭反而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他配得上夏洛克這個好伙伴。一旦配不上,節奏就不對了。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的剪片節奏,每小時是350—400個鏡頭,過去只有100多個,速度是完全不同的。剛才播放的《神探夏洛克》花絮里,光是在他工作室這一個地方,很難看到超過一分鐘機位不動的鏡頭。
我們中國的很多電影還是一個長鏡頭,機位始終不動,很呆滯。當然,電視和電影不一樣。電視鏡頭就是來回正反打,你來一句,我來一句,盡量灌水,不斷拖沓。
有個電視劇叫《女醫明妃傳》,很像韓劇《大長今》,服裝也在模仿韓劇。感覺原創上,我們還需要努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有一種說法叫作,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在今天再次認識歷史,了解事件、人物、生產關系。文學也是如此,所有的經典作品,都是當代的再認識。
二、細節再挖掘
如果你熱愛“四大名著”,只要你有心埋伏在網絡里,就會發現有無數的紅學家、業余偵探都在不斷地發表自己的新見解。假設你喜歡《西游記》,你會發現論壇里關于《西游記》的話題不計其數,恨不得孫悟空身上有幾根毫毛都有人研究。至于把大禹治水和孫悟空和七仙女和葫蘆娃全都串聯在一起,也是有的。
今天我們讀經典,不要拘泥于原有的視角,可以用新的視角來重新思考。新的視角包括原著里沒有寫到的,如孫悟空在《西游記》里沒有談過戀愛,沒有過女朋友,《大話西游》里就給他找了女朋友,而且是藍潔瑛、莫文蔚和朱茵三大美女扮演的妖精和仙子。然后,故事就復雜了。你們懂的。
曾有一位記者采訪我談《西游記》的改編,六小齡童先生批判現有的改編,認為有些是胡編亂造,毀壞了原有的經典。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經典就是用來再認識的。我不認為《大話西游》對《西游記》的再認識,就比六小齡童先生演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淺,甚至,我認為《大話西游》的這個認識可能更高明。
對此大家可以各持己見,恰恰是不同的認識,使經典更加豐富化、活性化。
第四節 語言的再創造
現在的專業寫作和普通寫作中,很少有人再強調語言的重要性。其實,語言是至關重要的,從寫作的角度上講是首要的。
我聽過很多老師講課中,會瘋狂去發掘課文背后的內容,發現社會的、哲學的、人生的意義。短短一千多字的一篇散文,恨不得挖到作家祖宗八代上去。這是典型的過度闡釋,把原文并沒有的東西硬塞進去。
有哲學家說過,意義止于語言。語言背后的很多東西可能是你附加的。有一些再思考是很好,但一些意義可能完全是你強加上去的。
我們閱讀的時候太喜歡挖背后的東西,就失去了很多樂趣。有時候我們看《笑傲江湖》《天龍八部》或《倚天屠龍記》,看著玩玩就可以了,看得感動,流下幾滴俗淚。這樣很好,有些東西不需要挖掘得特別深,適可而止。當然,你作為一個研究者,還可以進一步挖掘,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什么叫止于語言和語言的再創造?這對我們今天的表達特別重要。
在上節課我講到,我很討厭不假思索地運用成語、俗語。語言的再創造,就是要運用特別能夠表達我們思考內容的詞語,來再現認識。
我們接下來要做一個簡單的語言訓練。
三個人一組:一個同學說時間地點,類似狀語的用途;一個同學想人物;另外一個想一個動詞。
現在就開始。隨便想,想得越怪越好。
學生們的現場組合結果:
1.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CC在湖面上賞月。
2.萬校長在喝西北風。
3.2098年,美國圣地亞哥,姆尼的妻子閉著眼。
4.狂風暴雨的晚上,騎著紅色長虹的女神因為動力系統耗盡即將陷落在千丈冰淵。
5.去年夏天在動物園鎮洗腳。
6.今天早上在平和食堂跳著廣場舞。
同學們還沒有充分自由,還沒有真正放開地投入。以上六條中,還沒有發現超有意思的句子,不過大家都覺得好玩了,這是因為語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差異效果。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是因為我一開始就強調,不同的詞語之間會形成特殊的張力。距離越大,張力也就越大。前面是很龐大的科幻史詩,后面有可能就是下了蛋這樣的荒誕小事。
一位校長曾轉給我一首小朋友的詩。他問我,小朋友詩歌寫得怎么樣。我說一般般。校長追問,你的一般般是不是就表示還行啊。我順著他的話往下說,還行,還行。
那么,詩歌是什么?詩歌,是語言的再創造,要把屬性上距離最遠的詞語加以組合。詩歌可以讓你成為一切事物:一條河、一朵花、一條魚、一只大象。
這有個很文藝的專業名詞叫“異質同構”。
今天的很多詩歌,在我看來不是合格的詩歌,因為太符合邏輯了。前一句跟后一句,是連著的,誰都能想出來應該這么連著。那就不是獨特的詩歌了,詩歌是一般人想不到它會這樣連在一起的。
在我們的課本中,除了高中有小部分詩歌是合格的以外,其他都是不合格的,都是符合邏輯經驗的陳述。這并不是真正的詩歌,真正的詩歌,創作者的經驗不那么符合大眾邏輯,這才有沖擊力。
上周我們講過北島的詩《生活》,內容是一個字:網。
詩歌的語言,要強調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詞語加以組合。“生活”和“網”,在屬性上,隔著很遠的距離。今天,如果老師命題要求大家寫天上的白云,你說像狗,像天鵝,像犀牛,像樹林,這種比喻都很熟悉,還是距離很近的兩個詞——形狀類比——還不能構成一流詩歌的特質。
詩歌的語言需要在屬性上距離很遠——舉例說,悲痛是抽象的,失望是抽象的,石頭是具體的,刀子是具體的,悲痛像一塊石頭,失望像刀子。是不是有點“異質同構”了?不過,講究的詩人不喜歡用“像”這個字,再調整一下,加上另外一句話,可以這么寫:
悲痛這塊石頭/撞碎了他的前半生
失望這把刀子/把天空裁成一團亂麻
調整以后,詞語彼此之間的契合度好多了,也有意境多了。
當然這還不是最好的詩,只是我隨意想出來的。而且,我也不是一流的詩人,能寫到這個程度不錯啦。
這只是舉例,當我們真正進入詩歌創作時,會更加關注那些跟我們的切身生活、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內心相關的事情。
有人會說,白云像棉花糖,這也是性質太近的延展,因為棉花糖形狀像白云,比較容易類比。
假設我們說,白云像一塊石頭,堅硬地懸在天上。這就靠近我剛才所說的距離很遠的概念。
通常來說,語文教材總是鼓勵寫作中的擬人化,但這不是好的做法。
剛才同學們造出來的句子,有幾組很棒。比如科幻組,敘事極宏大,讓人想到了日本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很有書中的氣勢和規模,但后面結尾收得有點可笑,于是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語言與語言之間的遙遠距離,以及因此產生的落差,就構成了真正的詩歌語言。
一名有心的寫作者,對語言是很敏感的。
我建議大家注意以下兩點。
一、詩語與情語
詩,并非日常生活節奏的再現。
我們要說:詩的語言不能符合生活。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詩的語言來講話。
不過,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這樣對話,也是很有意思的。
你說:“同學嗚呼,其言也善,能否遞給我那個青春哀怨之包子?”
同學可能遞給你包子,同時會翻你一個白眼。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叫《白眼》:
一個前滾翻,
一個后空翻,
女孩翻了一個
潔白的白眼。
我自己寫得還挺得意的。
前滾翻、后空翻是體操或高臺跳水的專業術語,原本和白眼沒關系;但硬放在一起,發現產生了新意。不過,這都算是小技巧。詩寫到大,需要更多的修煉、更大的胸懷和更寬的眼界。
詩的語言,它帶出來的,是非生活的節奏。
我希望大家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詩是非日常生活之節奏。
我見過很多語文老師、學生,他們對現代詩不太讀得懂。他們不明白現代詩的魅力,很隨意地斷言說,把一篇散文分成行,排列起來就成了詩。
真正的詩是無法復原為一篇散文的,湊在一起讀不通順。如果湊在一起邏輯合理,很通順,那就不是我們說的真正的詩。
因為我們中小學缺乏真正的詩歌教育,大部分人對現代詩歌了解得很少而體會不到詩歌的獨特語言魅力。
詩的語言不是日常生活的節奏。
散文語言卻可以與日常生活對應。
散文的語言盡量要和日常生活相對應。如果不對應,會形成非常糟糕的落差。
今天的課主要講到語言,要求我們對語言有新認識。
語言的訓練,除了剛才的游戲外,還有很多玩法,它既是日常的高級消遣,同時也能讓人體會到語言運用上的細微不同。
同學們可能會說一些流行詞,如“這是什么節奏”“獻上我的膝蓋”“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等等,大家都喜歡。為什么呢?新的語言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新認識。
大家玩過“空耳”嗎?就是完全不懂某種語言,只是根據那種語言的音調,自己配上了一段文字。這樣就形成很多搞笑的,但也許意味深長的新詞語。
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主題歌I believe就被空耳成了“阿婆你”;韓劇《大長今》主題曲則被空耳成“武大郎挨豬打”;著名動畫片《游戲人生》主題曲中有句“We are maverick”,被空耳成“魚,好大的魚,虎紋鯊魚”。不同語言的發音相似,內涵完全不同,造成了奇特的效果。在同一種語言中,也可以“空耳”。如歌手張敬軒的《櫻花樹下》有句“乘電車跨過大海”被空耳成“成碟青瓜過大海”。
哈哈,什么嘛。
確實很有意思。
二、日常語言的敏感
對日常生活詞語的敏感,也是寫作非常重要的要素。
剛才我跟同學們介紹這間特別的教室的窗,你們“哇”地叫起來說這是黑科技。我開玩笑說,這明明是白科技嘛。哈哈,就是一個日常生活詞語的調換,沒什么特別的意思,但是有一點點意思。
“黑科技”,這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詞,而在二十年前,這個詞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都要注意到一點:語言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語言是一條河,不是一塊石頭。社會不斷發展變化,語言也不斷發展變化。我們現在看到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流行詞,并不是因為人們喜歡胡亂捏造,而是因為原有的詞匯無法有效表達新世界新問題,而隨之出現語言的不斷創新。
歷史上,每次到了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流行詞都不斷爆發。
因此,我們要留心語言的變化。不是說,凡是流行的詞,都要隨之跟進,而是要關心社會語言的變化中,哪些是可能沉淀下來而成為“常用詞”的。例如,“宅男”這個詞,本是來自日本的一個新表達,現在我們一看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它成了某種狀態和性質的有效歸納。這樣的詞,就已經慢慢地變成“常用詞”了。
作業:
今天我們著重講了AlphaGo和人工智能的內容,也談到了人工智能今后對人類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請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述你對“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的看法。
要點:注意這幾個環節——尋找資料,整合資料,得出觀點,然后以三個以上的論據來證明你的觀點,最后作出總結。給你的文章起一個好題目。
字數: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