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修改與提升

  • 寫作課
  • 葉開
  • 16432字
  • 2019-04-08 15:37:16

“強關系”和“弱關系”是構成人物關系的最重要線索之一。

第一節 厘清人物關系

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來談談如何修改文章的問題。

首先,來講評一下第一節課的作業,改寫唐傳奇《昆侖奴》。

我們先列出《昆侖奴》里面的六個主要人物:崔生、磨勒、紅綃、“一品”、孟海犬、崔父。

同學們最喜歡哪個人物?喜歡孟海犬的舉個手,哦,竟然有三個。你們真的不是故意的嗎?

喜歡崔父的呢?沒有?連孟海犬都有人喜歡,卻沒有人喜歡崔父。為什么?可見人不如狗啊。但是有同學的改編作品里寫到了崔父,他變成了一個法官,把兒子送去哈佛大學讀完法律回來當律師。

有喜歡“一品”的嗎?我知道有一位同學寫到他,而且是作為主要人物。

《昆侖奴》這部唐傳奇里寫到的“一品”,可能是郭子儀。這個郭子儀是誰呢?他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功居首位的大臣。早年他在獲罪被流放的路上,很偶然地被路過的大詩人李白看見了,他慧眼識英雄,覺得在一眾囚犯中,郭子儀氣度不凡,于是找了主事的官員說情,出手相救,郭子儀得以逃脫牢獄之災。后來,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屢獲升遷,位居極品。

郭子儀不是一個蠻夫,而是深諳老莊學說的高人。在過去的朝代,一位大臣位居極品,達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他的生命就會有危險了。郭子儀怎么辦?他一旦得到高官厚祿,立即上書要求解甲歸田。皇上自然是假意挽留了。郭子儀呢,堅決辭去軍中職銜,回到大帥府“裝傻”,每天聲色犬馬,吃喝玩樂——天天在家看美女跳舞、吃各國美食,做個超級大吃貨。皇上派過去的探子一看,這人沒啥志向啊,天天都在家里玩,于是皇上就對他放心了。

《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也是郭子儀的智慧。從中也可以看到,在過去朝代,做官真不容易,做人也不容易,因此才有了這種高級的“保命哲學”。

清代末年,湖南籍的大臣曾國藩訓練鄉兵,經過艱苦作戰,屢敗屢戰,最終擊潰了太平天國,挽腐敗清廷之于既倒,也真是千古名臣,上可以比肩王陽明、郭子儀、諸葛亮等前賢。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的功績,以及所擁有的巨大權力,他也遭到了清廷的忌憚。據說,向慈禧太后寫他的告狀信者無數。慈禧太后也是擅長權術,什么也沒有說,等到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進京述職時,暗地里把一大麻袋的告狀信送給他。這個做法很高明:1.似乎慈禧太后很相信他,認同他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告訴他有很多人都忌憚他。

曾國藩心領神會,汗流浹背,趕緊磕頭感恩,告老還鄉。

曾國藩和弟弟曾國荃在當時戰功赫赫,可謂權傾朝野。但是,這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危險。曾國藩也深知做人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寫家信,全都是談吃喝玩樂,種菜澆水,只字不提政治。他給曾國荃寫過一首詩:

左列鐘銘右謗書,

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

萬事浮云過太虛。

其中引用了《莊子·讓王篇》的典故。“屠羊說”是春秋末期楚昭王時代的一個屠夫,當伍子胥率領大軍攻入楚國時,楚昭王大敗而狼狽逃出郢都,其他大臣們全都走散了,只有屠羊說跟著他,保護著他,伺候著他吃喝。后來,楚昭王還朝,打算給屠羊說封一個上大夫的大官做,屠羊說推辭不就,說,我還是做屠夫好,有吃有喝,還不操心。

這也是《老子》里說的智慧:“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能夠“功成身退”者,歷史上不多,只有越國宰相范蠡輔佐勾踐復國滅吳之后,攜美人西施泛舟于太湖波瀾,吃喝玩樂退隱江湖,據說還發了大財而號曰“陶朱公”,是歷史最早有記載的“首富”。

郭子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大家有興趣不妨搜搜他的資料讀一讀。

回到我們的作業本身,崔生、紅綃、磨勒,這是作品中三個最主要的人物,在大家的改編中也是如此。但我有一個發現,在重構這部作品時,超過一半的同學把紅綃和磨勒拉在一起,讓他們發生了絕世之戀。你們的腦洞也太大了吧!

在原文中,崔生去“一品”家探望,觀看歌舞吃了乳酪櫻桃,還和美女紅綃有了一個約定。而今天我們很多同學都有了非常棒的構思,竟然是讓武功高強的昆侖奴磨勒和紅綃發生了絕世戀情。這個顛倒實在是太厲害了,也是超級的“毀三觀”。

好吧,寫作上不應該設立禁忌,只要你寫得好,什么腦洞都是可以有的。

上節課我也講過,有位同學把磨勒設定為魔界教主,紅綃則是仙界日月主神。他們兩個因為相愛,而破壞了各自必須遵循的律令,逃到“流浪界”并在那里相親相愛。但兩界主神逃了之后,魔仙兩界發生混亂,相互進攻,死傷無數。兩位主神責任在身,不得已只好回到本界維護秩序。磨勒被其他長老抓住,準備用天雷予以懲罰。這個構思很棒,但我覺得還不完整,作品里還有點缺陷。接下來我們一起再去深入研究一下。在這篇作品里,有好多細節——包括設計了一棵日月樹——都非常巧妙。我想,既然日月樹這么重要,作者賦予它很多的魔力,就多用些筆墨寫這棵樹,不能辛辛苦苦創造了它卻白白浪費了。磨勒和紅綃在日月樹里幸福地生活了很久,這棵日月樹在情節發展中承載了重要的功能,還是要好好利用它來把情節寫得更豐富。

《昆侖奴》里有一個重要人物崔生。

我發現班上很多同學都討厭崔生,把他寫成了忘恩負義的“王八蛋”,塑造成了婚后失去激情又開始尋歡作樂的小壞人。十九份作業,只有兩位同學把崔生寫成相對正面的人物,其中一個是剛才提到過的律師——這個律師的設定也是很棒的,接下來我們還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我來做個調查,喜歡崔生的同學能舉一下手嗎?好,前排有五個同學舉手了,這和剛才說的兩個有出入。

有幾位同學說,把崔生寫成負面人物,也不一定是討厭他,有時候也是因為喜歡他,才給予他更加豐富的人物內涵。這個解釋很有道理。

崔生和紅綃之間的關系,是原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系,我發明了一個專門的名詞,可以稱為“強關系”。這次很多同學在改寫時,取消了他們之間的“強關系”,改變為“弱關系”,反而讓磨勒和紅綃成了“強關系”。這說明你們依據原作來進行構思創作時,都掌握了很好的構思方法,不受原有人物關系強弱的影響。

這里我借用物理學術語,發明了兩個文學結構中的專有名詞——“強關系”和“弱關系”。我們要注意,所有文學作品,我們都可以用這兩種關系來分析、歸納,這樣對人物關系的主次,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作家在寫作中,也一定會預先設定人物之間的主要的“強關系”,例如《紅樓夢》里,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最核心的“強關系”,賈寶玉和薛寶釵之間是“次強關系”,至于賈寶玉和王熙鳳之間,則是“弱關系”。“強關系”重點寫,然后配備若干的“弱關系”,例如,王熙鳳和襲人之間是“弱關系”,戲份有,但是不能超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強關系”。一部作品中,尤其是長篇小說中,“強關系”一旦確立,這部作品就可以動工了。“弱關系”既可以事先想好幾組,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慢慢添加。

《昆侖奴》原作中,崔生和紅綃之間是“強關系”,紅綃和磨勒之間是“弱關系”。可以用微博和微信的不同來理解這兩個概念——微博互粉關系是“弱關系”,微信互粉關系是“強關系”。在營銷領域中,有一種概念叫作“強關系營銷”。因為我們是好友,至少是認識或者有一面之緣才會加為微信好友,這個關系是相對強的。但是你的朋友圈里不一定所有人都是你的死黨或好友。有的人是莫名其妙加上的,你會不讓他看你的朋友圈,有的人你不看他的朋友圈。但相對來講,微信營造的是一種熟人關系。當然這和我用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強關系”和“弱關系”概念還不完全一樣。

“強關系”和“弱關系”是構成人物關系的最重要線索之一。不可能每個人之間都是“強關系”,因為篇幅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但也可能有平行關系——如果是長篇巨著,幾百萬字,一對“強關系”無法支撐那么長的“流水賬”,怎么辦?我們可以設置若干對“強關系”。傳統說書有所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就是這樣的不同的“強關系”的鋪展。

舉個例子,雖然《哈利·波特》有七部,但是從開始到結束,我們都能注意到作者抓住了哈利·波特、赫敏、羅恩三個小伙伴的“強關系”——他們任何時刻都是一起出擊,協同作戰,最終以弱勝強。他們之間的關系延伸出去而形成的“弱關系”,是哈利·波特和鄧布利多校長、哈利·波特和斯內普教授以及哈利·波特和德拉科·馬爾福等,還有哈利·波特和秋·張,哈利·波特與盧娜等等。

我們在閱讀一部作品時,要有一個人物關系判斷的觀念,如果你要寫一篇書評或者影評,首先要找出“強關系”和“弱關系”,這樣你一下子就看清了這部作品想表達什么,表達得好不好。

文學作品中人物構成的“強關系”和“弱關系”概念,是我的獨家發明。

我長期閱讀各種作品,養成了研究文學人物關系的習慣,這樣簡單地把主角、配角分開,看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夫妻關系不一定是“強關系”,在幾乎所有經典文學作品里,夫妻恰恰都是“弱關系”。情人關系、婆媳關系是不是“強關系”?哈哈,這個可以研究一下,起碼可以這么說,《金瓶梅》里西門慶和潘金蓮是“強關系”。婆媳關系和夫妻關系一樣,在生活中可能是“強關系”,但在文學作品中一般不是。在經典的中國傳統小說里,有一個分類是才子佳人小說,《紅樓夢》是巔峰之作,而如《平山冷燕》《好逑傳》這些,大部分都屬于中等偏下。

那么什么是“強關系”背后的最強紐帶?

從當代的角度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中,愛幾乎是最重要的“強關系”。

還是舉哈利·波特的例子。

哈利·波特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擊潰了當時魔力如日中天的伏地魔。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大家如果看完了這部作品,就會知道這是因為父母強烈地施加在他身上的深愛。伏地魔在攻擊他們的時候,輕易地殺死了他的父母,但沒想到在還是嬰兒狀態的哈利這里,他卻遇到了最大的強敵,被嬰兒的強大反彈擊潰,死滅了第一次。原來,哈利的媽媽莉莉的最強烈的愛保護了哈利,讓他免受伏地魔的傷害。伏地魔的元神還在,因為他做了七個魂器。在哈利·波特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伏地魔也一直想盡辦法企圖復活。

當我們在剖析文學作品的“強關系”時,會發現愛是一條特別重要的線。不僅愛情,人世間除了夫妻之間的愛、情人之間的愛,對一些普通事物的愛惜、憐憫,也是愛,也是重要紐帶。

在這次改寫中,很多同學把“弱關系”轉化成“強關系”,是很高明的做法。

也有同學轉化得特別徹底,寫得跟《昆侖奴》壓根兒沒啥關系。從我布置作業的角度來講,這種寫法并不符合要求。有個同學獨創了一個故事,有一批青年才俊在倫敦成立了偵探社,和貝克街221B齊名。為了符合要求,可以讓偵探社里的人物跟崔生、紅綃、磨勒產生聯系。比如,可以設定偵探社的終極BOSS是紅綃,機巧地把“弱關系”和“強關系”進行轉化。

我們可以看到,讓崔生、紅綃、磨勒的關系發生轉換,是改編這部作品的最基本方法。磨勒與崔生的關系也可以有一個逆轉。大家把這些關系倒來倒去,倒得很有成效——包括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轉換。

一般情況下,作品里會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可以跟“強關系”和“弱關系”對應。次要人物轉換成了主要人物,也是非常好的轉換方法。有個同學就把孟海犬寫成了主角,孟海犬在磨勒準備干掉它的時候幽幽地說了一句話:他是另外一個魔頭轉變的。磨勒就和這位孟海犬魔頭從天界打到了地界,難舍難分。還有一位同學把“一品”、崔父寫成主要人物或僅次于主角的二號人物。這些,都是改編原有素材的好方法。

今后,當我們碰到類似的命題作文,或者看到類似的材料時,要記住首先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找出“強關系”“弱關系”以及這些關系之間的相互轉變。

第二節 修改文章之細小問題

一、關于題目

我在布置作業時,給你們每個同學提過醒:起一個好題目。

就像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名字,寫一篇作品首先要起一個好題目。當我們寫作時,要有“起一個好題目”的準備。不管是虛構類的,還是科普類的,首先都要起個好題目。

二、關于人名

給作品起了一個好題目,接著要給每一個主人公起一個好名字。

有位同學寫了反腐小說,故事很精彩。可惜沒有注意到“起一個好名字”,主要人物隨隨便便叫張三。哎呀呀,他給這位崔父的同學、中紀委書記取名叫張三!給他的弟弟取名叫張亖(古語中“四”的異體字),這個“亖”還是故意寫的古語異體字。像張三、張亖這樣的名字,我覺得不是很好,太戲謔了一點。人物取名字還是要注意他們的身份,你讓一個中紀委書記叫作張三,或讓一名大律師叫作狗剩,都是很不妥當的。

《昆侖奴》的人物,磨勒名字就挺好。你們也許會說,崔生這個名字也不怎么樣。但是,崔生之所以叫“崔生”是有歷史原因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在名作《元白詩箋證稿》中提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崔”是唐代的大姓。

大家可能都讀過《題都城南莊》這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是著名詩人崔護寫的,崔氏在唐代是大姓,出了很多名人。唐傳奇里很多作品習慣性地給主人公起名“崔生”或“崔氏”,都是因為這個姓在當時太流行了,跟現在的“張三”“李四”差不多。

《三國演義》里有個大官叫司馬懿,諸葛亮六出祁山,愣是在司馬懿面前無功而返。可見司馬懿是一個獨當一面的狠角色,連天上星宿下凡的諸葛亮,也奈何不了他。

曹操一心要把這個大家庭都給干掉,但是一直未能如愿。不僅如此,反而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把曹家天下給“禪讓”了,以自己的大晉取代了曹魏。

當時一個宗族大姓是“強關系”。像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大家族,最強可以調遣十萬精兵,一般的流寇根本不敢惹。東漢末年,司馬氏乃是河間大姓,曹操成事實際上也倚重司馬氏不少,最終養癰為患,反而被司馬氏取代了。在漢代、晉代,高門大姓所構成的“門閥”關系是世襲的,彼此之間也通婚,相互勾結,權力很大。崔姓也好,王姓也好,都很厲害。山東王姓就是著名的高門大院,高門大院之間就有“強關系”。這個“強關系”就體現在,王姓和崔姓之間會強強聯合,彼此締結婚姻關系,好上加好,讓自己的勢力更加強有力——過去講究“門當戶對”,就是這樣來的。

著名小說家王小波曾改寫過《昆侖奴》,題目叫《立新街甲一號與昆侖奴》。

在這個小說里面,王小波就自稱王二。王小波生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北京,小說里王二跟另外一個女生住在一個四面漏風、千瘡百孔的破樓里,冬天四處漏風,凍得半死,成天胡思亂想,吃了上頓沒下頓,夢想著今后日子會過得非常好。故事分兩部分敘述。一個是在唐代長安,那時也有個王二,他在長安街上賣狗肉湯、狗肉包。大冷天,喝一碗狗肉湯,驅寒又舒服。他有個重要主顧叫磨勒,是非洲來的,在宮里為大王服務。磨勒經常來吃王二的狗肉,吃后又沒錢,抹抹嘴就走了。但王二笑笑,也沒說什么。為了報恩,有一天磨勒用精美的波斯地毯卷了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來了,這就是紅綃。第二個部分就是寫“現在”的王二,“文革”中他父母雙亡,日子過得很苦,但也學會了苦中作樂。這一千五百年之后的王二,是在豆腐廠做豆腐的,跟一千五百年前在長安街上做狗肉的王二,似乎沒啥太大不同。

這是一篇好小說,我把它編進了《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

王小波先生在這篇小說中用了什么樣的關系呢?他把磨勒變成了主要人物,紅綃是被卷在毯子里出來的,崔生根本不存在了——他取消了崔生的存在。這就是作家王小波的處理方式,他這樣處理,給我們一種很重要的提示:在處理原材料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對原有的人物關系進行較大幅度乃至最大限度的調整,以便更有效地表達你自己的思考。

在座很多同學的處理方式其實一點也不比王小波差。

我做專業的文學編輯二十年,天天跟專業作家打交道。我對他們的要求也是:修改、修改、再修改!修改是寫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個好作家變成更好作家的重要的過程。

三、關于分段

很多同學寫作不注意分段。

一部作品的分段分行,大家要特別地注意。

現在我主張對話全部分段。

從閱讀節奏上來講,分行與否,感受大為不同。

我們假設對話如下:

崔生:磨勒?

磨勒:在!

崔生:來!

磨勒:好!

每一句對話都分成一行,不要接在一起。

很多同學全都接在一起。

這不是為了故意抻長了多賺稿費,而是控制我們的敘事節奏。連滾帶爬糊在一起的一大篇,與語言疏密松緊有致的文本相比,閱讀的節奏感很不一樣。一百年前的《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這樣大段大段敘述的節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了。

你們看電影里,一頓瘋狂追逐后,會有舒緩和抒情片段——可能是英雄和美女喝酒,也可能是在泰晤士河邊溜達。大家都看過《王牌特工》吧?這是典型的當代剪輯,節奏非常快,中間偶有抒情段落。

我們寫小說也應該這樣。

分段的原則是這樣的:第一種是事件結束,第二種是對話結束。

一件事結束了,就可以分段,另起一行。事情可以有長有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位同學寫孟海犬,寫得特別細。寫它的樣子,它在守衛時的具體表現,寫磨勒如何悄悄摸近它,像偵察兵殺掉哨兵一樣把它電死。不過,細節要符合時代背景。既然是把它電死的,那么我們就要考慮這是哪來的電。要想賦予他特別的技能,前面必須要先交代。沒有任何交代,突然就冒出來有個超能力,這就不合理了。還有,電是現代的概念,古代的話,如要合理,起碼描寫他是天生的“帶電者”。

一件事、一個細節或者一個場景結束,都可以分段。

對話結束就更不用說了。

每一段對話結束就回車,另起一行。

四、對話與身份匹配

人物對話非常重要。

電視連續劇會有很多廢話,人物對話會很多,因為要撐時間。拍連續劇的時候,鏡頭正反打,打來打去的,啰里啰唆的,一集就結束了。不過,英、美劇不同,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優秀英、美劇,他們的導演和演員是當作大片來拍的。

我們現在假設,要把《昆侖奴》改成四十五集的連續劇,那么該怎么改?

第一,加人物。

第二,加人物關系。

第三,加情節。

在《昆侖奴》的故事里,可以把崔生走后原文沒有提到的那些場景,都實際寫出來。原文的視角就像攝像機鏡頭,都是跟著崔生走的。他回到家里,朝思暮想,胡思亂想,為伊消得人憔悴,讓磨勒看見了覺得奇怪。現在,我們的攝像機鏡頭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個攝像機鏡頭跟著崔生,另一個要跟著紅綃。如,紅綃在傳遞消息出去之后,在老爺的宴會結束后返回閨房,心神不定地走來走去。有些劇不講究技巧,還把內心活動說出來。例如,崔生他到底明不明白我的心啊?他夠不夠聰明啊?他會不會來啊?就這么嘮叨這么走,差不多一集也就走完了。

這是一些注水連續劇的常規做法。

嚴格要求的話,自然不能這樣。

首先,就不應該改成四十五集。

我們看,《福爾摩斯探案集》人家英劇改編是一季三集,四季十二集。

這怎么注水?不可能注水,只能壓縮、擠干,全是干貨。

又比如英劇常青樹,已經延續了六十多年的《神秘博士》,現在拍到了第十季,前面已經播放的第八季、第九季,都是十二集。美劇《權力的游戲》,除了第七季七集,第一季到第六季,都是十集。《紙牌屋》,每季十三集。《疑犯追蹤》,第一季、第三季都是二十三集,第二季、第四季,都是二十二集,第五季,十三集。《反恐24小時》算是比較長了(每一集約一小時),第一季到第八季,每季二十四集,已經拍到第九季。這才是精工細作、獨出心裁的英、美劇風范,其風靡全球,確實有過人之處。

光看對話,大多是“話語風暴”“話里有話”,每個人的話都帶著鮮明的性格特征,不會有那種長篇大論的啰唆。

從剪輯上看,一集美劇起碼兩百多個鏡頭,節奏非常快。

因此,我們寫作,對話與身份一定要相匹配。頂級殺手說話,跟擺攤賣西瓜的人說話,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有同學很聰明,說萬一擺攤賣西瓜的也是頂級殺手呢?哈哈,這個角色或許就更有意思了。這個頂級賣西瓜殺手,假裝是賣西瓜的,卻做著“賞金獵人”的買賣,這樣,他的說話就可以在貌似日常中,帶著“威脅”的氣味。例如,他不經意地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西瓜切成了梅花狀,等等。身份是可以設定的,關鍵人物要有反差,對話要有風暴。如何有風暴呢?就是日常說話跟他的身份有反差。一個我們觀眾都知道的頂級賣西瓜殺手,他隨隨便便說一句話都會讓人心驚膽戰,或者浮想聯翩。

有人喜歡第一人稱敘事。

只有一位同學用第一人稱。他的情節是這樣的:結婚八年后,紅綃給崔生寫了一封離別信。八年了,因為已經沒有了感情,紅綃要把殘次品崔生退回。

這個想法很特別,也是作者把自己凸顯出來、跟大多數第三人稱視角不一樣的方法。

這位同學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他和我們不一樣。

第一人稱敘事有一個基本的要求:視角一定要限定。在第一人稱的這個視角,能看見的,就看見;不應該看見的,就不能看見。不能“我”在這里泡吧,同時也“看見”某人在游樂場玩蹦極跳,除非你轉換了視角。因此,寫作要有一個“范圍”意識,要知道“局限”,不能過線。第一人稱視角會有很多看不見的事情,這樣很容易渲染一種懸念,一種緊張氣氛。因為,跟著你的視角,讀者/觀眾也不知道將會發生什么,也會被你帶得緊張兮兮的。

在第一人稱敘事時,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

這本來是常識,但很多人不太注意這個問題。

第一人稱,紅綃應該知道什么,不應該知道什么,都要有限定。比如,她不能隨隨便便知道崔生的心理,如果必須知道,就要通過第三方的傳遞。比如,磨勒跑來跟她說,崔生其實是最愛你的,又或者,紅綃在房間里看到了一封信,是崔生八年前寫的。

紅綃只能這樣旁敲側擊地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她不能隨隨便便就知道。

這就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限定。

第一人稱敘事,不能用“上帝視角”。

“上帝視角”,就是什么都看得見,什么都知道。攝像機高高地懸在城市的上空,看見一個車隊在瘋狂地追逐一個逃跑的人。我們跟著“上帝視角”也洞悉了一切,滿足了自己“窺視”的愿望。

現在很多國產電視連續劇不講究,想到哪里就拍到哪里。

本來是第一人稱,卻什么都知道,全知全能。第一人稱視角,不能直接轉到第三人稱,這不符合規則。就像一列火車高速行駛時,突然一個急打方向盤,開到了高速公路上。這個脫軌是要出人命的,再魔幻的小說也不能這么“耍流氓”。

但有同學就是會糾纏不休,說為什么不能寫火車打方向盤呢?

我們想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出現火車打方向盤的情節?

做噩夢!那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表達。

第三節 結構問題

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在結構上。

取個好題目,起個漂亮名字,學會分段分行,文章排版要漂亮。這些都是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不可小看。你寫一個稿子,修改好,必須注意排版。排好版后,讀者會更容易讀進去。

這些都是技術上的細小問題。

但是,修改最重要的問題是結構問題。

結構問題是什么?就像建房子,一座摩天大廈,首先搭鋼混結構。上海的浦東三巨頭,號稱“廚房三件套”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都是先搭架子,高入云霄;然后,再安裝幕墻,分割內部空間,進行內、外裝修。

寫作也是這樣,在真正下筆之前,先要把主體結構搭好。

比方說有關“正義”的法律案件。

還是以崔生做律師的這個設定來舉例。有一個叫王伯的董事長,請他幫忙打官司。這是一個關于豪門恩怨的案件:表哥表妹結婚生下了紅綃,二十年以后紅綃媽媽死了,紅綃拿了遺囑來認親。父親不肯相認,紅綃也找崔律師代理打官司。崔生和磨勒這對好搭檔,一個是律師,一個是檢察官,他們攜手辦案的成功率很高。律師查出父親偷稅漏稅的問題,并請檢察官磨勒去辦理這個案件。這是現代生活中的俠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放棄了億萬富翁的高額委托,為了正義而替紅綃爭取利益。這就是故事的主體結構,如果加上副結構,還可以加入崔生和紅綃的愛情。另一方面,王伯董事長又給擔任法官的崔父打電話,這樣,故事就復雜起來了。

這樣的一個關系,從頭到尾講下來,結構是成立的,沒有大問題。如果要修改,只需修改細節。有些細節不合理,可以合理化。比方說,要體現他的正義感、好打抱不平,有的細節可以鋪墊得更好,更打動人。

如果是結構不成立,要推翻重來,那是最悲慘的,相當于把金茂大廈推倒重建。

俄國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稿完成后,全部推翻了重寫。更悲慘的是,第二稿完成后,再推翻重寫。最悲慘的是,第三稿完成后,第三次推翻重寫。

現在是網絡寫作時代,有些作家就是網上修修補補,反正很長,不少讀者也就是看個熱鬧,看了后面忘記前面,合不合理也不管。

但為了避免麻煩,正式寫一部作品前,一定要首先考慮主體結構問題。

很多同學已經掌握了搭建主體結構的要領。大家會發現,主體結構完善的話,具體寫作過程中,會寫得很順暢,七千多字沒有結束,甚至寫到了上萬字,寫了第一章,第二章還在“未完待續”。如果你要把崔律師和紅綃的故事搬到現代來,寫一個長篇現代言情連續劇,只需要加入更多的旁支陰謀之類的,就可以了。例如,崔法官不像兒子這么正義,他和王伯董事長之間有私下交易,于是,劇情就復雜了。

一旦結構確定,我們就有話可寫了。

一、重要原則:“強關系”第一

“強關系”是大樓的框架,是故事的支撐。我們在考慮主體結構時,首先要考慮“強關系”。

在剛才的那個故事中,崔生、磨勒、崔父以及那位發了不義之財的董事長中間,把崔生和磨勒作為“強關系”,也是成立的。律師和檢察官,這兩個英雄少年合力查出董事長的偷稅漏稅問題,觸及了他的要害。這里還有一個遺漏,最后這個偷稅漏稅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拋出來,就要解決。這是必須要做到的。還有,為何崔生和磨勒兩個人的關系要超過崔生和紅綃的關系,成為第一關系?這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然,通常來說,人們都習慣性地認為,崔生和紅綃應該是“強關系”。

搭建關系也是這樣的。當你開始著手修改,你首先應該考慮,在你的作品中,“強關系”存在于誰和誰之間?他們的互動夠不夠?反差夠不夠?吸引不吸引眼球?

一部作品成敗在于“強關系”的設定,一定要形成強烈的反差。就像夏洛克和華生一樣,從個子到性格到愛好,都形成強烈的反差。

同學們的作品中有個普遍問題都需要提升:對人物的描寫可以增強,添加一些細節。你們很少描繪人物的樣子。你可以不像十九世紀現實主義作家那樣過分細致,但是可以說“身材高挑”“表情憂郁”“兩只眼睛很有神”。

有位同學在作品里把崔生寫成宅男。這里還可以進一步寫得更詳細一點,如他是一個“肥宅”,或者“肥技術宅”,如《變形金剛》里那個黑人密碼破譯高手。

有一位同學給紅綃加了一個妹妹,叫紅綾。另一位同學把“一品”作為重要人物,講到朔方節度使為了拍“一品”馬屁,把紅綃賣進了“一品”家。

這些都是很棒的想法。

這兩個故事如何提升呢?

這兩個故事的“強關系”都不明顯,我們可以加重。

有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情節:磨勒看到了紅綃的手勢,懂了,喜歡上了少女;崔生是個笨蛋花花公子,沒有看懂。這樣,故事設定好,要寫得精彩,就要在幾個人物中找出“強關系”。

二、確定互補關系

互補關系,是“弱關系”。

“弱關系”是用來補充“強關系”的。

前者寫得不好,后者就不成立。后者是搭鋼筋,前者是內裝修。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封閉性的結構。寫完就結束了,再進行修改,修改完又是一次結束。每部作品都是一個小宇宙。剛才說到的魔界仙界的例子,也是一個小宇宙,故事如果再往下延伸,可以寫成很長的作品。

還有同學寫穿越小說,把磨勒變成了宋太祖趙匡胤,因為思念三百年前的紅綃,腦袋里裝著的全是紅綃的身影。想著想著,突然一道閃光打過來,趙匡胤穿越到了現代。這時,紅綃變成了章子怡。章子怡走紅毯時,趙匡胤從天而降。吃瓜群眾不明真相,都鼓掌說好酷好棒,是不是吊威亞而威亞斷了。這個想法也不錯,但是我覺得穿越不夠合理,有點太隨心所欲了。

我不是反對穿越,但要把“弱關系”寫好,寫得合理。不能一閃光就穿越了,毫無合理化的鋪墊。萬一趙匡胤亂穿越被雷劈了怎么辦?

穿越是非常講究的,穿越一定要有一個精巧設計的“門”。

哈利·波特從日常生活穿越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時,要穿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然后搭乘霍格沃茨魔法特快。《納尼亞傳奇》里孩子們從現實生活進入納尼亞,是通過一個特殊的“衣柜”。我認為衣柜這個設定,還不算很講究。柜子一穿就進入另一個世界,這樣的穿越本身不夠高明。設計高明的穿越的門,是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或者是從“破釜酒吧”后院里的一堵墻前用魔杖點開一個墻門,進入“對角巷”。

還有,當你寫到“星際旅行”這種題材時,一個認真的作家一定會把如何達到超光速,以及星際旅行中的重要事項說清楚。不能“啪”的一聲就超光速飛走了,萬一撞到一個雞蛋上呢?

所以這個“門”特別重要。

不是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門,而是一個結構,讓人信服地穿過去的一個“門”。

我們知道現在“穿越小說”很流行。

我在某網站上看到過一個“神幻穿越小說”,說某特工全副武裝地行走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里,被一輛軍用卡車撞了一下,突然穿越了,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的超高能裝備在抗日戰爭時期是神級啊,他一個人干掉無數日本鬼子,成了超能大英雄。

我覺得,神劇之神兮兮的不在于它能不能去“手撕鬼子”,而是在創作這個場景時能不能讓一切合理化。例如,一個全副武裝的特工沒啥事跑沙特阿拉伯大沙漠里去瞎走干嗎?被軍用卡車撞了一下就穿越了是不是太不講究了呢?要讓他穿越,可不可以設計一個讓我們更加信服的方式?我想是可以的,比如他闖入了一個古代神秘三角什么的,都要比這合理一點。

我推薦大家有空看看香港作家黃易寫的《尋秦記》。這是華文穿越小說的鼻祖了。

《尋秦記》講的是一位香港特種部隊精英、搏擊冠軍項少龍成為首位穿梭時空的實驗者。這臺時光機器把項少龍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然后就爆炸了。在那時的趙國,他需要運用自己受過的現代思維訓練、脫困訓練、生存訓練等高超技能來頑強生活下來,而且只有秦王嬴政登基了,他才能回到現在。在趙國,他機緣巧合地結識了當時的墨家鉅子元宗,學會了墨家劍法,來到了趙國都城,發現巨鹿侯趙穆才是宏圖大略、陰險狡詐的戰國梟雄。他蓄養三千死士,拘押秦國王子作為人質,圖謀一統天下之大業。秦國王子戰死,項少龍找來妮夫人之子趙盤冒充,歷經很多艱難之后,成功地把趙盤送到秦國并順利登基——是為一代帝君秦始皇嬴政。然而,讀完小說之后,我們才知道趙盤是那個時代的最大贏家!

才能超群如項少龍,在群雄逐鹿的戰國風云中,并不能真正地雄霸天下,而是無奈地看著趙盤一步步變成了秦始皇。項少龍歸隱江湖,娶妻生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采桑養蠶,耕田播種之余,看到他的兒子項羽不斷長大,舞刀弄劍,呼喝追逐,力大無窮。

在《尋秦記》里,項少龍的穿越是受限定的——單程,能去,也能回,但需要滿足返回的條件。他沒有無限的穿越能力,而是留在了兩千年前,目睹了華夏的黑暗歷史。然而,他個人雖具宏才大略,卻也不能扭轉歷史之必然,歷史也并未因為他的穿越而有根本的改變。

我們在構思作品時,穿越也好,人物設定也好,不能沒有限定。沒有限定就能擁有無限能力,擁有無限能力就會不講究技法,不講究技法就會不合理,不合理就很難說服讀者。《尋秦記》里寫穿越,不是一下子就穿過去的,在描寫項少龍的穿越過程時,給了很多的筆墨,寫了很長的篇幅。

現在很多網絡小說,“穿越”常是因為做夢、夢游,被車撞了,走著走著就掉洞里,還有的是在淘寶上買了一本書……這些都不講究,不高明。

同學們在構思穿越小說時,一定要把關鍵性的因素設定好:門、事件、細節,都要講究儀式感和真實感,就像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今后,我們可以專門討論《哈利·波特》。你們都知道,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作者是用細節描寫來呈現的。哈利·波特推著自己的行李,在站臺上茫然無措,找不到入口。然后,來了羅恩一家,羅恩媽媽友善地給他介紹——在電影里,是沖進柱子,在小說里,是闖過一個欄桿。但小說不需要平均用力。《哈利·波特》第一章講巨人海格、鄧布利多、麥格教授送嬰兒哈利·波特到他姨媽和姨夫家后,第二章是十年后,中間不寫,過渡很快。在寫穿越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時,又描繪了很多具體的細節。第一次去對角巷,巨人海格帶著哈利從破釜酒吧進入,小說也詳盡地描寫了巨人海格對著磚墻“開門”。

這是現實空間進入虛擬空間的一個門。

這個門是必須明顯存在,卻又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大門。

不能走著走著就過去了,也不要是開鎖推門這么簡單,連麻瓜都懂。魔法世界就要有魔法世界的特殊的門。正如同在魔法師的商品集中地,那些店主賣的東西和魔法師們要的東西都是普通的麻瓜市場里所沒有的。其中,奧利凡德的魔杖店是一個重要的地方,要專門寫。

同學愿意跟我談一下你們在改編《昆侖奴》時的人物性格定位的問題嗎?我記得有一位同學寫的主角是變了性別的。

這里有一位同學說,他其實原本是想要模仿日本劇集,讓崔生變性的,但因為名字不太好取,后來就變磨勒為陌樂,這個名字較為女性化一點。人物變性之后,性格隨之確實也有了一定的變化。

這也很有意思,名字改變,人物性格也隨之產生變化。寫作中,每一個細節產生變化,都會產生自己的影響,你要隨之做調整。

在一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別重要。變性也好、不變性也好,性格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我們在設定“強關系”時,主要人物的性格定位要首先做好設計,A角、B角的性格要有大反差。有一位同學寫崔生是一個宅男。磨勒去找他,敲門卻不開。一次崔生在家宅了三天三夜,快要餓死了。磨勒花了大力氣把門撞開了,原來他武功很高強。

這個故事里,這對結構是一動一靜。假設要進行提升的話,應該怎么改?兩個人的性格,要形成大的反差。

我們現在就假設:崔生就是死宅,打死也不肯離開房子。磨勒對他說,有個女孩子特別漂亮,要不要去看看?崔生說,就發個視頻看看唄。反正就是不挪屁股。磨勒說,真人太棒了,那身材,那容貌。崔生說,那就麻煩你把她帶來吧。到了這里,就可以寫磨勒怎么去把紅綃帶來了。

這次改寫大家都發揮了很多的想象力,基本都緊扣著《昆侖奴》的原文來進行。而對一部作品的改寫,還可以像王小波那樣把原來的內容全部去掉。

同學改寫時去不掉原文中的幾個特定內容:一是紅綃做手勢給崔生,二是磨勒翻越十重高墻和擊殺猛犬。可不可以寫磨勒其實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他靠三寸不爛之舌能把稻草說成金條從而游說守衛把門打開了呢?假設他原本是一個來自海外的書生,流落長安,卻能講各種奇異的海外故事,結交了一幫五湖四海的朋友。“一品”家的門衛也有來自波斯的,也有來自大食的,跟磨勒都是酒肉好友。于是,一點武功也不會的他就直接進入“一品”家了。

還可以這樣寫:崔生根本就沒去“一品”家。老爸問他,你去過了嗎?他說,我去過了。怎么去的?給他發了個e-mail。后來對證,“一品”說,我收到了e-mail,但是這是自動回復。因為互相設置了郵箱自動回復,最后兩人郵箱都爆了。怎么才能把這個故事寫得更精彩?那就要進一步去設計了。

同學們都不太敢動原有材料中重要的結構,下次有改寫的作業時,膽子可以再大一點。要是不動重要結構,就會受制于原有的材料,人物性格定位會跟它牽扯不清。裝修房子不能敲承重墻,但是,改編原材料寫新作品,可以“敲墻”。假設磨勒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吹牛、好大喜功的來自馬來西亞的昆侖族人,精通幾國外語,阿拉伯語、羅馬文、拉丁文樣樣在行,在長安城廣交朋友,誰碰到問題都來找他。一旦這樣改寫,人物性格就變了。一個堅毅的、聰明的武功高手形象,又會變成另外一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了。

這次改寫,有些同學做了變化,但是只有極少數同學敢于突破核心關系。

魔界教主和仙界的日月主神是一個突破。

人物關系定位,跟“強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弱關系”和“強關系”要形成互補關系。

我們可以再提一個假設:崔生是宅男,死活不出門,而父親是運動狂人,每周跑一次馬拉松,又是億萬富翁,集所有的優點于一身。于是崔生就啃老,就惹事,在微博里成了大V,整天口出狂言,深得女粉絲們的喜愛,甚至封他為“大唐老公”什么的。這樣,父親和他之間就是傳統的主次關系。父親很霸道,崔生被斯坦福計算機系錄取了,父親卻逼他去讀哈佛法學院。他勉強讀了,又不愿意好好做一個律師。崔生不愿意做律師,他內心會愿意做什么?可以腦洞大開,比如他其實是蜘蛛俠?或者超人?哈哈!可以嗎?其實是可以的,不過,為了適應中文語境,我們可以改為他是一個絕世輕功高手,一到夜里就在城市的屋頂上飛來飛去。你們看,怎么樣“神展開”都可以。還有,強行轉去哈佛,有這么容易嗎?父親為什么這么牛?設計了這樣的情節,就要解釋充分,可以寫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兩億美金之類的。這個理由到底充分不充分,還要研究,你們可以上網搜一下,進哈佛的人,除了正式的錄取之外,都是用什么辦法的。

這就是“弱關系”和“強關系”的互補,也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間的互補。如果這樣的關系支撐不起整個文章架構,這就不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所以,人物關系定位決定了文章結構。

第四節 開頭和結尾

先談結尾問題。

我自己寫作時,最痛苦的事情是結尾。

我跟老師說,小說沒法結尾了,怎么辦?

老師說,沒法結尾?把人物斃了!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作家寫小說,最后都把人物給斃了,沒有一個人物能活下來的。而且,死得也不講究,一腳踩到下水道摔死、掉到糞坑里淹死,人物命運與小說主線沒有構成有機關系。

結尾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很多作家都有這樣的焦慮。

好萊塢大片是怎么結尾的?一般都要“大團圓”結局。英雄救美,歷盡千辛萬苦,把壞人干掉,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好萊塢大片的經典結尾,和中國才子佳人小說的結尾是一樣的。

中國傳統作品,元曲、雜劇、小說,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出版過一套《意大利童話》。他為一些王子公主的童話加了一個結尾:“他們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我什么都沒有得到。”

結尾到底怎么寫?這就涉及剛才說的“強關系”“弱關系”,主角和配角,還有人物性格的種種因素。

有一位同學寫磨勒是快遞員,但送快遞只是為了掩飾他的真實身份,其實他是一個祭壇使者,要把紅綃抓去作為祭壇犧牲品。這篇小說破掉了《昆侖奴》的結構,像是一群超能力者借用這個故事平臺來重新打一架。

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警察圍捕磨勒,最后所有槍都對準了磨勒。他一把抓住紅綃,拉到一個地方,因為祭祀時間臨近,他要把紅綃殺了祭祀。講到這里,小說可不可以就此結束?我覺得這個結尾蠻高明的,自然也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劇。后來如何可以不寫,戛然而止。

但他從十幾支槍的槍口下突然逃脫,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這里,不妨再深思一下。

我把作家分成兩種類型:先有開頭的作家和先有結尾的作家。

在座的同學也是這樣:有的先有開頭,有的先有結尾。

先有開頭的作家可能是比較感性的人,對世界有緊張感,為很多未知事物而觸動。先有結尾的作家是比較理性的,他們更多地看到了事物的盡頭,同意某些規律主導世界,然后,回過頭來,再為這個結尾尋找開頭。

結尾的模式很多。一個故事寫到一定程度,各方面都到位了,就可以結束。作品都有“高峰時刻”,一定要寫到這個程度,欲罷不能,各種矛盾糾結在一起,給讀者一個“死結”的錯覺,然后巧妙一轉,最好是突然“反轉”,故事就結束了。有一位同學寫磨勒把紅綃救出后一起逃到了洛陽。我在評語里提了一個建議,他們可以留在當地賣藥,最后開了藥鋪連鎖店,漸漸發展到了整個大唐。這也算得上是比較合理的大團圓結局。

關于結尾,我想到了文種和范蠡的故事。

天真而愚忠的文種,最后被越王勾踐殺了。這是悲劇結局。

智慧而超脫的范蠡,在輔佐勾踐成功之后,攜美人西施翩然離去,泛舟于煙波浩渺的太湖之上,做他富可敵國的陶朱公。樂生樂死,不亦快哉!這就是《老子》所謂之: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再講開頭。

有一篇文章《世界名著的100個開頭》,大家可以去找來看一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這個開頭來自于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一句話說盡天下酸甜苦辣。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被視為神展開,一句話包括了過去、現在與未來,整個小說的內容都囊括在這個開頭里。

……

開頭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思考。對于一部小說來講,開頭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個好開頭非常重要。但是,開頭又沒有定式,很難隨口講個一二三,同學們記在筆記上就能照單抓藥。我們在通常的語文課堂里也學到很多術語,如“開門見山”等,其實都沒有什么用。在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之前,有效地閱讀一定數量的一流作品,是很重要的基礎。只有這一積累足夠豐富之后,你才能有更多的創新可能。

每個人的人生可能有不同的開頭,可能有不同的結尾,可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你們都需要去考量這個特別能體會到你自己想法的開頭。

你們都非常有才華,要珍惜你們的才華。

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講怎么開頭這個重要的話題。

作業:

中學生的生活很少越出“家庭——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每次放假,少有機會去旅游,縫隙又被大量的作業填滿。因此,我們很少有機會注意到、觀察到身邊的那些細微的事物。例如“花開”,這是一種自然而然并且常見的現象,在我們的小區、在學校、在公園、在植物園、在森林,春天無處不花開。但是,很少人會真的仔仔細細地注視著一朵花、一片花、滿樹花開的時刻,以及花開的過程。

請以“花開”為題,寫一篇經驗散文。如果你從來沒有注意過花開,請抽個三五分鐘去看一看,也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圖片或者視頻。

要點:要寫出觀察的整個過程,最好有細節,有行動線,有感受。要自然而然地講述,不要故意煽情。

字數:1500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鲁山县| 盘山县| 梁河县| 通道| 察哈| 正宁县| 吴桥县| 彰武县| 灵寿县| 芮城县| 滕州市| 佛学| 广州市| 巴彦淖尔市| 开化县| 平利县| 古蔺县| 桂阳县| 柳林县| 班玛县| 鹤岗市| 贺州市| 镇安县| 阿拉善盟| 安仁县| 河间市| 凤凰县| 浪卡子县| 宁波市| 普安县| 金阳县| 丰原市| 双柏县| 徐闻县| 柞水县| 苏尼特左旗| 洞口县| 平顶山市| 瑞金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