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yè)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肖興志主編
- 950字
- 2019-09-06 17:50:52
三 基于CGE模型的煤電輸送結構調整對山西經濟社會影響
(一)能源外送結構調整的代表設置
這里采用改變對電煤外運部門和外銷電力部門的投資,模擬山西能源外送結構調整。[14]為了盡可能貼近現(xiàn)實,在模擬過程中,設定外銷電力部門和電煤外運部門的投資總額不變,對外銷電力部門和電煤外運部門之間的投資進行等量轉移,即如果外銷電力部門增加1萬元投資,同時電煤外運部門就要相應地減少1萬元投資。以此為原則,模擬對外銷電力部門增加投資30%[15],電煤外運部門的投資減少相應的金額的情況,并以2012年山西經濟運行實際情況作為基準參考,測算山西調整能源外送結構所受到的影響。
(二)能源外送結構調整的影響
以山西外銷電力部門投資為自變量,按照上種方法進行調整,進而得到調整能源外送結構將對山西產生的經濟社會影響,結果見表4。
表4 能源外送結構調整對山西經濟社會影響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于山西,對外銷電力部門的投資增加30%,相應地減少對電煤外運部門的投資,會導致山西GDP降低0.485%,減少65.06億元;財政收入降低0.658%,減少13.95億元;農業(yè)部門產出降低1.128%,減少34.43億元;原煤部門產出降低0.691%,減少28.9億元;外銷電力部門產出提高6.605%,增加55.19億元;制造業(yè)部門產出降低1.369%,減少195.2億元;電煤外運部門產出降低1.24%,減少18.61億元;其他第三產業(yè)產出降低0.355%,減少24.51億元;社會就業(yè)降低0.75%,減少4.85億元;居民福利減少2.92億元;二氧化硫降低0.437%,減少1.557萬元,二氧化碳排放降低0.427%,減少225.3萬元。
總體來看,不論是從經濟增長層面上講,還是從促進社會發(fā)展角度來看,山西省能源外送方式由輸煤向輸電轉變,弊大于利。然而,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山西還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責任,必須服從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安排——加快重點大型煤電一體化基地建設,加強電網建設,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在保持電煤外運量的基礎上,重點發(fā)展“晉電外送”。但從山西層面來講,其“十二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保持就業(yè)持續(xù)增加,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加快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速,大力發(fā)展煤機、汽車、鐵路裝備、重型機械等制造業(yè)以及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服務業(yè),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面對所擔負的責任與所制定的目標,山西必須處理好“穩(wěn)發(fā)展”與“擴送電”兩者的矛盾沖突,既要切實履行國家制定的輸煤轉輸電這一戰(zhàn)略任務,又要保質保量地實現(xiàn)全省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