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一)經濟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

根據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一方面,在傳統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的過剩勞動人口(即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的“零值勞動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現代工業體系中的各工業部門,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速度的提高超過了城市人口的增長,即工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高于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工資水平也略高于農業部門。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工業部門就會從農業部門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村人口也必然由農村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這是歐美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共同經歷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見圖1-1),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上升。

經濟結構的變化必然引發就業結構的相應變化。以制造業、建筑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持續增長,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快速上升,客觀上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城市勞動力供給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勢必不可阻擋地流入城市。事實上,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國農村人口一直以一種有序或無序的形式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流動。改革開放前,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渠道是當兵、招工或者升學,這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人口流動;改革開放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渠道除了以上三種之外,主要是進城打工。這種流動開始是自發的、無組織的、盲目的小規模流動。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人口的流動規模逐漸增大,2000年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長,2014年底達到2.735億人[1],農村人口從無序到有序、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兼業到專職,持續不斷地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流動。

圖1-1 1978—2014年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變化

總體觀察,雖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時間長,規模大,但是普遍存在就業層次低,工作不穩定,收入和勞動保障水平低,難以得到城市的認同等問題,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農村青年),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想在職場站穩腳跟并有一定的發展,依然存在許多困難。如何破解農村青年“流動規模大、層次低、就業時間長、收入低”的困境,提高其就業地位和收入水平,不僅關系到農村青年的個人前途,也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社會分層分化催生農村青年職業向上流動的意愿

社會轉型是一個由傳統到現代、由農業到工業再到信息網絡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過程。如果這一過程不能順利實現,將會生成一個斷裂的社會[1]。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往往在農民工這類群體上會更加凸顯,通過個體知識、職業技能、社會資本、自我修養、職業生涯以及自我認知加以表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所導致的西部城鄉差距大、社會分層分化現象顯著、底層群體的流動性低等社會問題紛繁交織,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催生著農村較低社會階層的青年打破樊籬,向上流動的強烈愿望。

(三)人力資本水平日益決定著青年職業流動的能力和方向

農村青年在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后,大多從事體力勞動,這種工作對就業者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農村初中或高中畢業進入城市的青年,初次就業往往是通過血緣、地緣關系實現的,而且多數位于次級勞動力市場,原來以親緣關系為主的社會資本并不能幫助他實現職業地位提升的愿望。職業地位的提升,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在信息化、電子化時代,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的基本素質要求已經普遍提高,“懂外語、會電腦”幾乎成為許多行業錄用員工的基本標準。以服務行業為例,20世紀80年代的錄用標準是“吃苦+耐勞”,對文化程度沒有太多要求;而現在的錄用標準則是“計算機+外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縱觀各行業新員工錄用標準,其總體趨勢是強化了教育的市場信號功能,提高了行業準入標準。

然而長期以來,西部農村的教育質量普遍較低,突出表現在英語、信息技術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這種教育差距,在西部農村青年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后,就會以人力資本的存量狀態顯現出來,使他們的擇業空間變得狹小,而且可能會失去很多職業流動機會。因此,對西部農村青年來說,能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對人力資本的新要求,不僅決定著他們職業流動的能力及方向,也可能關系到他們將來有沒有工作、會不會被淘汰。

(四)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期望和就業現實存在矛盾

目前,“80后”“90后”青年(也稱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外出打工的主體。他們從小就接納各類信息,信息的應用能力很強,能利用現代技術搜集就業信息并獲取職位。多元化的信息交匯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表現出與父輩不同的職業訴求。他們不僅看重收入,還考慮工作條件、勞動保障甚至職業聲望,更希望通過打工融入城市,從而改變自己非農非工的尷尬身份。他們的就業視野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建筑行業,而是擴大到餐飲、維修、家政等服務行業。然而,在現實情況下,與高就業期望相對的卻是西部農村青年的低人力資本水平。

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基本途徑,學生時代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時期。“80后”青年求學階段正好處于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改變了農村教育的投資主體,也改變了農村教育的基礎。“村辦小學、鄉辦初中、縣辦高中”的投資主體劃分,將基礎教育的投資責任推到最基層的縣、鄉、村一級。西部屬于經濟落后地區,地方財政能力非常有限。在分稅制改革以后,西部農村的教育投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各區、縣經濟實力有限,教育投資能力不足,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見表1-1)。

表1-1 西部地區部分省份拖欠教師工資情況

同時,由于家庭也分擔了一部分教育費用,貧困家庭的孩子輟學率較高(見表1-2)。在這種情況下,西部農村優秀教師流失率加大,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質量逐漸下滑。

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當代西部農村青年的求職生涯往往非常艱難,職業愿望和現實之間存在著較大反差。他們奔波于一個又一個城市,輾轉于一個又一個行業,頻繁地更換工作,離職率高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一個顯著特征。對個人而言,由于離職率較高,很難積累職業技能和經驗,因而收入總是停留在初次入職水平;對企業而言,較高的離職率意味著員工隊伍不穩定,企業長期處于培養新員工的狀態,不但增加了企業對員工的培養成本,而且降低了生產效率;對社會而言,西部農村青年長期滯留在較低的職業層次,收入提升困難,長期下去會影響這一代人甚至上下兩代人的生存狀態,最終家庭的貧困與發展問題就可能演化成社會的貧困問題,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固化會影響到社會的流動性和公平性。

表1-2 六個調查樣本縣初中階段的輟學率[2]

二 研究意義

(一)促進西部農村青年職業的向上流動

當代西部農村青年對農業生產方式并沒有足夠的認識,也難以在城市獲得較體面的工作。很多人寧愿長期在城市次級勞動市場頻繁地轉換工作,也不愿從事農業體力勞動,這種低水平的職業流動是不利于人力資本積累的。只有增加西部農村青年人力資本的積累機會,提高其人力資本存量,才能幫助其實現職業的合理流動,以此來迎接后工業社會對勞動力的要求和挑戰。

(二)重新審視西部農村青年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

教育和培訓是人力資本的主要形成途徑。回顧歷史,“80后”接受教育的時期,正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下滑的時期,學校教育效果不理想;后來曾推出針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但因為培訓機會缺乏,培訓內容過度強調理論基礎、“不接地氣”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從教育投資制度角度反思西部農村“80后”“90后”的人力資本形成過程,從培訓機會分配和培訓效果上審視現有的農民培訓制度,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落后地區農村青年人力資本匱乏問題。

(三)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通過對西部農村青年職業流動問題的研究,積極探尋促進經濟落后地區農村青年職業流動的應對措施,為政府制定、推進社會公平流動的相關政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四)增加西部農村青年的受教育機會

“知識改變命運”是中國人對教育的社會價值的經驗描述;“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Z.Deng and D.J.Treinan,1997)[2],是中外學者經過嚴謹推理之后得出的共同結論。雖然得出結論的方法不同,但其寓意是相同的,那就是:教育能消除貧困,幫助貧困者實現個人目標,促進較低社會階層向上流動。

從教育角度對人力資本和職業流動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西部農村青年人力資本水平的形成和積累。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實現:

1.增加教育和培訓機會

教育的社會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是教育機會均等,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教育投資制度和招生制度的改革階段,教育機會的獲得抑或失去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就業能力和個人發展,甚至會影響他的父母、子女等幾代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因此,教育機會分配制度應該設計更多的補償性政策,以增加貧困地區和農村青年的受教育機會。

2.促進西部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恢復了高考制度,此后高等教育機會分配逐漸向普通青年傾斜,接下來的一系列改革,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機會的大眾化。隨著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城鄉教育資源、鄉鎮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日漸突出,人們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已經由數量上升到質量,優質教育資源成為人們追逐的新目標,從高等教育的“高考移民”“異地高考”,到中小學的“擇校熱”“校中校”“名校辦民校”等現象,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從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工的基本素質要求看,人力資本水平是決定農村勞動力流動方向的主要因素。而西部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水平普遍較低,又缺乏向教育和培訓投資的能力,因而無論是就業還是職業轉換都受到人力資本因素的制約。本書對西部地區農村青年人力資本水平及其制約因素的全景式分析,能促進西部農村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解除西部農村青年的就業困境提供現實依據。

3.提高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提升能力

職業提升能力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能力、職業選擇能力、職業勝任能力和職業創造能力。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勞動者,初入職場時,往往表現出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提升能力。他們往往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準確定位,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并搜集和篩選信息,選擇發展空間大的職業和崗位。隨著實踐經驗(人力資本的另一種形式)的積累,這類人的職業勝任能力逐漸增強,表現為勞動效率提高,工作創造力增強,個人的職業地位和就業能力顯著提高。

西部農村青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同齡人少3—4年。人力資本短缺致使他們的職業理想難以實現,長期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果這些人有機會接受專業培訓,掌握某一行業的一技之長,他們的工資也有可能隨著行業經驗的積累而上升。可惜這種培訓機會太少,或者他們無法得到相關信息。本研究將從職業培訓的角度對西部農村的職業培訓情況進行調查,尋找增加西部農村職業培訓的途徑與機會,為提高西部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就業能力提供現實參考。

4.提高西部農村青年的全面發展能力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原理之一。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現實出發,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發展,包括人的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需求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學術界對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存在著多種解讀。從心理學角度看,個人發展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包含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滿足各種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從哲學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基本要求,是個人追求自由、理性和善良的過程;從教育學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教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職業培訓,都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一方面,社會對勞動者的基本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的需求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的流動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典型特征,農村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步伐在逐步加快,原來的生活方式、價值判斷都有所改變,農村青年自我意識逐漸提高,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逐漸增強,他們的就業目的已經不僅是為了滿足改善生活質量和環境的低層次需要,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身份認同、權利保障甚至個人理想等方面的精神需要。本書的旨在增加西部農村青年的受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就業能力,為他們更好地實現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锡林郭勒盟| 宜丰县| 渑池县| 榆社县| 汉川市| 澄城县| 黔东| 新丰县| 宁蒗| 图们市| 龙陵县| 阿拉尔市| 阳泉市| 卢湾区| 清远市| 南投县| 东山县| 丁青县| 唐山市| 长岭县| 柳林县| 建始县| 荆门市| 遂川县| 苍南县| 阿拉善右旗| 陆良县| 澎湖县| 新营市| 疏附县| 裕民县| 辉县市| 鸡西市| 饶阳县| 永川市| 靖江市| 威海市| 沿河| 南充市|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