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一五”期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把這作為“十一五”期間最突出的任務。溫家寶總理在向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作報告時,把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要切實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大家知道,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十年前中央關于制定“九五”計劃建議中就提出來的。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年,今天又重提和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究竟這次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同十年前提出這一命題,除了基本要點相同之外,還有哪些區別或發展,為什么現在顯得特別緊迫,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區別或發展有以下幾點。

一 “十一五”時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顯得更加緊迫和重要

加快推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2005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和最緊迫的任務。十年前,1995年在制訂“九五”計劃時,曾經提出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即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和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任務。從那以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1980—2002年,單位GDP能耗下降66.8%[1],但不理想,因為我們原來經濟增長的粗放程度很高,現有的成就尚未達到根本轉變的目標。轉變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前一段粗放型經濟增長還有一定的空間,尚未到難以為繼的地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也影響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十一五”時期則不同,粗放型經濟擴張已走到盡頭,不轉變已經不行了。

我國經濟和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后27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2003年以來9%以上的GDP高速增長,一部分行業(如建材、鋼鐵、電解鋁等)已經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今后還可能會有其他行業由于前期投資過熱而陸續出現生產能力過剩。[2]與此同時,資源瓶頸制約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長已難以為繼。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2004年為人均1.41畝,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還將減少。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目前600多個城市中已有400多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種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鐵、銅、鋁等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已從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2003年,中國石油消費量為2.67億噸,進口石油9700萬噸,對外依存度為36%。2004年,中國石油消費量2.92億噸,進口石油1.23億噸,對外依存度達42.1%。2004年,我國鐵礦石進口2.08億噸,對外依存度約40%。2005年鐵礦石進口將進一步提高至2.4億噸[3],占世界自由貿易量的50% 以上。銅精礦和氧化鋁消費量的50%都依賴進口。中國資源進口不斷增加,也助長了國際市場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上漲。自1999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已上漲了約4倍。中國進口的鐵礦石價格,2003年上漲30%,2004年上漲80%,2005年年初上漲71.5%。

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低,從資源投入與產出看,2004年,我國GDP按當時匯率計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電力、19%的鋁、20%的銅和31%的煤炭。[4]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以上,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平比低15—25個和20個百分點。[5]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30%,城市水的回用率也僅為30%左右。[6]

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對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幾近極限。2003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680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1334萬噸,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萬噸,位居世界第一,90%的二氧化硫排放是由于用煤導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全國七大水系38%的斷面屬五類及劣五類水質,90%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大部分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近岸海域污染面積仍在擴大,赤潮災害頻繁發生;全國近一半的城鎮水源地水質不符合原水標準,農村尚有近3億人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酸沉降、光化學煙霧、細顆粒物已經在城市密集地區構成嚴重的區域性污染。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國占了6個。2005年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居第133位。[7]

與此同時,生態退化問題也比較突出。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沙化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且有擴展之勢。草原超載過牧,亂采濫挖嚴重,鼠蟲災害頻繁,全國退化草原面積已占草原面積的90%。

總之,“十一五”期間,原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到不轉變不行的地步,成為經濟發展中最突出的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這是這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同十年前提出同一問題的最大的不同點。

二 “十一五”時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有新的擴展和具體化

十年前,中央關于“九五”計劃的建議提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其含義還比較簡單、抽象。經過十年的發展,大家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涵、要求等的認識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提出了要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擴張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并且明確了具體要求。這當中,具有新意的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突出資源能源節約。“十一五”規劃建議在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時,是基于當前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因此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形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把節約資源提到基本國策的高度,可見其重要性與意義。

其次,著力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要實現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人力資本投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技術進步支撐經濟增長轉變,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流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型轉變,真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此,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再次,強調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切實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環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這次《建議》專門寫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三條,總的是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可見其重視程度。而這個問題在十年前尚未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聯系,沒有引起特別重視。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綠色風暴席卷全球,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呼聲越來越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深入人心,經濟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要求。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于使經濟運行走上科學發展觀的軌道,從而使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三 《建議》對“十一五”時期怎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規定

“九五”計劃建議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指出了正確的方向,作出了原則規定,尚缺乏具體的落實措施。“十一五”規劃建議除了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戰略任務以外,還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規定,落實這一根本性轉變任務。

我體會,《建議》對我國今后怎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二是深化改革,形成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首先,要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是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實現產業發展由高消耗、低效率轉向低消耗、高效率,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大家知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不能在重大技術裝備、核心技術方面長期受制于人。現在看得很清楚,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誰擁有較多的知識產權,誰就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所以,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大型骨干企業應在行業技術進步中發揮帶頭作用,支持小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增強創新活力。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投入,使研究與開發投入從2004年占GDP的1.35%提高到2010年的1.5%以上和2020年的2%以上,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而目前全世界20個創新型國家研究與開發投入均占GDP的2%以上。還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創新環境。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等等。

其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除了要實施有利于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能源資源的方針政策以外,必須深化改革,形成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

第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從經濟活動主角轉為公共服務型政府。真正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政府要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但不能因此就自認為是經濟活動的主角,主導經濟資源的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主角是企業。“經營城市”是政府職能的大錯位。2003年以來,主要是地方政府為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和建設形象工程,大搞開發區和市政建設,個個都要工業立市,鋪攤子,上項目,引發經濟走向過熱。在很多情況下,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是調控地方政府盲目擴張經濟的行為,因而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政府改革和轉換職能已成為今后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

第二,深化財稅改革。目前的財稅體制促使各地熱衷于粗放式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因為這樣GDP增速快,財稅收入高。今后要建立與事權相適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體制;財政資金不再投資于一般競爭性產業,而要投向公共服務領域;規范土地收入管理辦法,將土地收入和專項基金等預算外收入統統納入預算管理;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實施燃油稅,穩步推行物業稅,等等。

第三,深化價格改革,重點是使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能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的稀缺程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之所以難轉變,是因為我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和資源產品價格長期受國家管制,嚴重偏低。地價低,水價低,能源包括電價低。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必須積極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在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前提下逐步提高價格,促進節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

第四,改革干部政績考核和提拔任用體制。干部政績不能只看GDP(和綠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包括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保、生態保護、醫療衛生以及社會秩序、信用、法治環境的改善等。

此外,深化企業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逐步理順分配關系,提高外貿的質量、效益和利用外資的質量等,都將促使我國經濟運行逐步轉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軌道,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除以上兩大方面外,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完善有關方針政策,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提高公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等。

(原載《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第1期)


[1] 見王夢奎主編《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6頁。

[2] 商務部材料,2005年前5個月,39個工業行業的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19%,特別是鋼鐵、電解鋁等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比較嚴重。(《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8月20日)

[3] 參見《經濟日報》2005年4月9日。

[4] 參見《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6月26日。

[5] 參見《人民日報》2005年6月26日。

[6] 參見《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7月1日。

[7] 參見《經濟參考報》2005年7月14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朝阳县| 祁阳县| 隆昌县| 竹山县| 天台县| 西乡县| 陇川县| 嫩江县| 新宾| 衡阳县| 陵川县| 会理县| 临洮县| 四川省| 阜宁县| 麟游县| 阿克苏市| 林西县| 梅河口市| 颍上县| 玉溪市| 高雄县| 沙河市| 临猗县| 郎溪县| 龙海市| 娱乐| 屏南县| 宁远县| 新河县| 页游| 图木舒克市| 逊克县| 桐梓县| 东山县| 和田市| 潜山县| 视频| 增城市|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