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寫作智力開發
- 陸九奇
- 3821字
- 2019-03-19 16:35:38
第3節 信息接收:四大層面令人進步
信息是一個神奇的字眼,盡管就狹義而言,它有著特定的含義,專門指通訊和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但如果我們延伸開來,以內容的高度來看問題的話,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理解成信息。即使是一部電影,一部由大量流動的畫面所構成的足以令人動容的經典影片,其實也不過各種信息流的聚合而已。所以對一篇文章而言,對一部小說而言,不過是各種信息在作者很適當的結構的安排下,以整體性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凝結在其中還是各種信息。
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接收的過程。也因此,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收信息,并理解信息,意味著你在多大程度上讀懂了文章、小說等內容。簡單地說,一個讀者閱讀能力的大小,取決于他對書中信息的接收和處理能力。一般來說,和一個讀者信息接收和處理的經驗是成正比的。
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把一篇文章、一部小說的所有信息看成100條,那么你第一次閱讀的結果,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多少?是否已經及格(60條,自我估算)?當你讀完了一篇文章,你能否流暢地告訴周圍的人:這篇文章講了什么樣的一個人,做了怎樣的一件事?他在做事的過程中陷入了怎樣的困境,他是如何處理的?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是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敘述的?
讀一部小說也是如此。小說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如何相識的,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過程和結局如何?在這樣的故事當中,體現出主人公怎樣的性格,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問題,當然既包括了你對信息的接收,也包括了你對信息的處理——理解。
嚴格地說,我們都很難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的信息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吸收,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某些秘密總是難以發現的,所以對研究者而言,反復閱讀文本,常常能挖掘出甚至作者都沒有思考到的境界。對那些閱讀經驗豐富的研讀者、研究者來說,通過挖掘文本中隱含的信息,不僅容易捕捉到作者全部的信息,還能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讀懂字里行間的東西,所以對研究者而言,他們不僅能讀出100條信息,甚至能讀出120條來,多出來的東西是附帶他們理解的新內容,而這就是研讀文本的價值。青少年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是可以早一天實現這一點的。
反復閱讀并思考是接收更多信息的不二法門,你對文字內容越是稔熟,你越能從中分析出、思考出更多的內容來,直到觸動你心靈的回響,引起精神的共鳴,閱讀便會更好地發揮源源不斷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各種文字信息和插圖信息,是可以刺激一個人的頭腦,進而生成畫面、形成共鳴。
你和文章的作者——兩顆從未謀面的心靈(當然也有參加作者簽售會而見到作者的情況,但大部分圖書的作者你是終生見不到的),因為一段文字便可能形成良好的對接。所以,當你開始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一部小說時,表面看在閱讀文字,但其實你走在作者的心門周圍,試圖叩響這道心門,以便走進作者心靈的深處。作者頭腦中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你閱讀它們的過程,其實是在找尋作者心靈中涌現的各種信息。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內容便能化成某種無形的力量,融入到我們的血液和思想當中,成為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當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選擇、有所取舍時,你曾經讀過的故事、道理等,會悄然啟動而影響你的選擇。
為什么總有人覺得閱讀是枯燥不堪的?較之電影和電視劇,文字是不會流動的,文字是靜態存在的。絕不會像電影畫面那樣流動著、憑借著色彩和人物的各種演技進入觀眾的頭腦。這是靜態文字的一種局限——它的流動和精彩只能依靠讀者用心去體會,深入字里行間才行,當你集中了全部的注意力進入文字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文字勝過電影的地方:它帶給你更多的意蘊、更無限的可能。靜態的文字較之動態的畫面似乎更指向永恒,而不是易逝。
從來沒有一個人是靠著觀看《紅樓夢》電視劇而成為紅學家的,他們依靠的是原著,以及探究歷史上同行們的專著而探究出來的。任何影視和視頻演義都難以超越原著的文字大廈,它們在原著面前總是相形見絀。電影和電視劇是以更“淺在”的方式去觸動觀眾的,而優秀的文字作品常常不主張迎合讀者。雖然世上罕有排斥讀者的作家,但每個作家都在心靈深處追求作品的深意和新意,而不是一味追求讀者的數量。
今天的一些讀者,常常犯下美化閱讀的毛病。他們可能借助閱讀來得到某種溫情和溫暖,希望從中得到一股溫馨的力量。這也許是勵志美文大行其道的一個緣故。如果我們深深思索那些真正偉大作家的優秀作品,能透過文字表象去探尋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在片紙之言當中也能體會到作者的苦澀、作者的深意。
以偉大的古典文學高峰《紅樓夢》而言,作者在前面寫的清清楚楚: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然而不是每個讀者都能切身體味到其中的酸辛的。如果不去了解曹雪芹本人的現實人生,我們很難體會到他“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舉步維艱,甚至不敢相信。我同樣堅信:安徒生寧愿賣火柴的小女孩快樂地生活在父母的膝下,而不愿她成為自己筆下在大年夜悲慘死去的文學形象——盡管這樣的文學形象會傳之千古,影響代代讀者。
閱讀確實可以令人鼓起所未有的精神力量,這是閱讀固有的一項功能。但單純美化閱讀,很顯然會妨礙我們對作品深意的認識。尤其當你被某些華麗的句子所吸引的時候,不要認為優秀的作品就是華麗句子的組合——乃至于自己寫作時也走上這樣的道路。這樣就很容易把閱讀的功能局限在一個小小的角落當中,其實我們必須通過句子去思考其背后的意蘊,思考作者這樣寫的深意。
對一篇文章而言,我們要學會依次接收不同層面的信息,常見的有四大層面:事件、情感、意義和結構。

閱讀過程伴隨情節、情感認識,深度理解需要讀懂結構和意義
第一、事件層面。作者在文章當中主要敘述了怎樣的事件?也可理解成故事中發生了什么?
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東西,是我們在讀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接受的,也常常是我們在閱讀中最感興趣的部分。當我們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時,我們興高采烈、眉飛色舞地講出來。我們講述的往往就是文中的故事,這就是一個事件或系列事件的過程。許多讀者不喜歡純理論的學術作品,喜歡各種各樣的小說,常常是因為這個原因。小說能提供一系列的故事給讀者,令讀者的心靈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興奮變化。比如《西游記》中,豬八戒吞食人參果,沒有品嘗到果子的滋味,只能看著師兄和師弟有滋有味地咀嚼果子時,我們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并把這個有趣的情節眉飛色舞地講給朋友聽。這樣的故事情節在《西游記》等小說中比比皆是。
第二、情感層面。作者對文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情感認識是怎樣的?
讀者隨著書中主人公的情緒而發生變化,跟著作者設計好的各種情緒走,從而令自己心中的歡喜憂傷發生變化,這是書籍文章的一大功能。當我們讀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不幸地凍死在大年夜的街道上時,許多讀者和我一樣,流出了悲痛的淚水。安徒生以偉大的文學藝術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情感。其他作家也是一樣。當我們見到朱自清的父親蹣跚著爬過鐵道邊,拎著幾個橘子回來的時候,作者的眼淚又來了——而讀者何嘗不是?一方面我們的情緒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起伏,一方面感受到父子情深。而在《復活》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中,讀者開始投入其中,便容易對作者著力塑造的馬斯洛娃的悲慘命運而感傷,而對涅赫柳多夫曾經傷害、辜負馬斯洛娃感到憤怒,而在讀到涅赫柳多夫的反省而欲贖罪時,又會持一種同情、贊同甚至贊賞的心理,自然希望看到故事的后續發展。
第三、意義層面。在事件發生和情感表達的背后,作者揭示了怎樣的意義?
在閱讀故事、理解人物和情感起伏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中會分娩出作品的意義。盡管讀者和讀者的認知未必相同,但心靈常常相通?!耙磺€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相通的是:我們對作品的意義會陷入深思,或者說作品的精彩、經典會令人我們陷入意義層次的思索?!稄突睢分械哪樟喾驗槭裁此罋獍走?、不顧一切的要拯救馬斯洛娃?從大城市為她打官司到被判刑后一路陪著她前往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在以自己的方式贖罪。而當我們了解到作者托爾斯泰在他現實人生中,曾在二三十年的時光被信仰問題折磨,我們便更能理解作者打造作品時注入的許多意義,引發我們對作品意義的思考。
第四、結構層面。這是一般的讀者較少思考的話題,但其重要性被嚴重低估了。
我們在自己寫作時,即使是一篇簡單記敘文,都應該在動筆之前都不能不深入思考全文的結構問題。甚至說,你做任何一個產品、設計任何一個物件,比如常見的手工課中設計一個小燈籠、一個洋娃娃、一只風箏,只考慮材質是不行的,必須在思路方面首先解決結構問題。
一般的讀者是不大關注作品結構的,不少語文老師也往往只在“總分總”的宏大層面,去言說學生作文的結構問題。而事實上,如果從作品的構成看問題,文章和作品是由形式和內容聯合構成的,而其形式便是結構問題??梢娊Y構對文章、作品的意義。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其實,世界上也沒有兩部小說的結構完全是一樣的,文章也是如此。結構是極其復雜的大問題。許多作家終其一生追求作品的結構變幻,而不是故事本身。對一個擅長結構的作家來說,普通的故事也能因結構的精巧設計而贏得讀者的喝彩。2015年有一部叫做《心迷宮》的小成本電影,導演運用的就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結構敘事。電影中的三組故事因為一口棺材而串聯起來,故事彼此獨立有又互相牽連,巧合中展示出作者在結構設計上的才華。
前面我說,依次接收作品的信息,有上述四大方面。其實對一個有經驗的讀者來說,這些信息的接受未必是依次的,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對閱讀經驗單薄的人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逐漸進入作品,從而更深入地讀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