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寫作智力開發
- 陸九奇
- 2695字
- 2019-03-19 16:35:38
第2節 復述能力:比背誦重要100倍
復述能力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極為關鍵的才能。所謂復述,是對所閱讀材料的一種再現能力,但這種再現和把一張紙放進復印機當中,復制出一張一模一樣的紙張來是有很大差異的。復印機的全文復制,等于我們日常所做的背誦,是以嚴格遵守全文內容,全文再現為目標的。但復述不一樣。有人說,復述是一種局部的、部分的背誦能力,我覺得也不能完全這么說,背誦是一種力爭和原文達成一致的再現,而復述的過程中可以有我們自己頭腦的加工,甚至說有你對原文材料的某種創造性在其中。
我們先看一下背誦和復述的差別。背誦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記憶力,而復述可以練就一個人的再現能力、加工能力和創造性。背誦是不需要加工和創造的,是反對加工和創造的。你加工了、你創造了,你就偏離了原文。從這個意義上說,背誦和復述完全是兩碼事兒。
說到對寫作的影響和幫助,復述的功能是大于背誦的。背誦的是別人的東西,是可以在你的文章當中加以引用的,但復述因為連帶著加工和創造,對你的思維和表達是有極大幫助的。這就是為什么100個孩子,如果背誦一首詩歌的話,其達標的要求是背出原文,一字不差;而復述則可能是大同小異,甚至不同的孩子差異很大,但往往同樣精彩。
為什么我非常強調一個人的復述才能呢?
是因為復述中的思考、加工和創造和我們練習寫作有著某種天然一致的路徑的存在。對寫作而言,無非是將眼前的景致經過大腦的思考,再轉化成語言文字的過程;或者將頭腦中已經積累的某些素材進行加工、組織,從而寫出一篇好文章來——這便是我在定義作文時所強調的“對素材的戰略性安排”。而復述和寫作其內在的路徑,都是把材料經大腦而轉化成文字——寫作是你自主選材轉化成書面文字,復述是對特定材料轉化成口頭文字。

復述(左)和背誦(右)的簡單對比
如果你喜歡背誦古詩詞,即使你能對《春江花月夜》《石壕吏》這樣的長詩倒背如流,如果不能從詩歌中領會到詩人寫作的精妙,只是能背誦而已,那么你在寫作時至多可以引用三言兩語,絕不可全文引用,更不能變成自己的文章。但如果你對上述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其中一定包含著你的思考、你的加工和你的創造,那么你會發現:在復述的過程中,你的大腦要想漂亮地完成一次復述過程,一方面你需要把詩歌或材料的內容還原成某種畫面,再復述;一方面你需要找尋自己的句子,來復述其整個內容。——當然,詩歌背誦的時候多,故事、文章等復述的時候多,這是材料上的一點差別。所以,在你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作業:請你復述整個故事。
要想很好地復述一個故事,養成良好的復述能力,進而對你未來的寫作有所幫助,首先你需要反復閱讀原文,甚至是精讀。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讀書過程中越是細致,關注到的細節越多,那么在復述過程中就越容易。其實,這也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個常識:復述需要你抓住文中多個要點進行綜合連綴成文。樸素的理解:閱讀就像吃東西,復述就像消化它們,只有當你吃的足夠多的時候,你才有的消化。所以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是敷衍潦草的,那么你在復現內容的時候,勢必困難重重,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形成畫面支撐你復述啊!
那么,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養成復述能力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復述故事開始。尤其對廣大的青少年而言,讀故事是日常學習中一個常見的場景,當你讀完一個故事的時候,合上書本。如果條件不許你出聲復述出來,則不妨閉上眼睛,讓自己進入輕松的冥想狀態——讓你的頭腦去復現剛剛讀到的故事。一遍復述下來,打開故事書,再讀一次,然后合上書再復現一次。然后比較兩次復述之間的差別,看一看自己在第二次復述時補充了怎樣的內容?這些內容其實暴露了你讀書時的某種缺點,甚至是弱點,這不是壞事——起碼這體現出你在閱讀時的盲區,經過幾次反復的訓練,是可以彌補自己讀書時的不細致、容易忽略的角落的。
一定要總結!我們的任何進步,都是在總結當中完成的!
其次,從故事開始練習復述,是因為故事比較有意思。故事比較有意思,是因為故事有很強的情節。這些情節對一個人來說,是更容易首先在敏感的人腦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讀故事,任何人都能代替復原其基本面貌——這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故事是隨著情節走的。你要從一個情節進入到另一個情節,從一個閱讀點躍遷到另一個閱讀點,讓自己的閱讀過程在一種起伏中得到心靈的滿足。當我們閱讀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時,第一章中作者一再寫到即將到來異常罕見的大暴雨,這就意味著某種重大事件的到來。而高加林沮喪的回到家中,在憤懣中帶來一個令全家感到震驚的消息:自己不再是老師了!也就是說,作者路遙對這本書的情節設計,是從高加林被革除民辦教師資格開始的。這意味著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陷入到一個低谷中來,他不再年輕的父母也遭遇這樣的打擊。后來的他會重新回到教師隊伍嗎?還是會有更好的選擇?——路遙已經在第一章中置入了第一個情節,引發讀者的關注,讀者渴望繼續讀故事,想知道進一步的故事,讀者的閱讀欲望被有效地打開了。
你的眼睛看到的是靜態的文字,而你的頭腦必須形成曲折的故事線條(好的作者是安排了這條曲折的故事線條的,就看你能否領略到),你才能不覺得書是枯燥的、乏味的,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好書比看電影——那種流動的畫面給你的滋味更美好。
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人腦固有的機能。要想讓自己的頭腦更加的靈活,練就屬于你的最強大腦,就必須運用一些科學的手段。除了反復閱讀,更細致掌握原文之外,我們需要對所讀文章有一種總的把握,這就是閱讀經驗的累積效果。
以故事而言,它往往是某個主要角色和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的呈現,比如在許多寓言故事當中,狼這個角色總是想吃掉白兔這樣的弱小動物的;而狡猾的(或者說聰明的)小兔子總需要保護自己,從而想盡辦法防止被吃掉。這就是兩個角色之間的一種常見的人物關系。
即使在復雜的故事當中,比如在《西游記》當中,唐僧總是一本正經、一心求佛、一路向西的;豬八戒總是貪吃好色的代表,容易被各種妖怪給誘惑;而孫悟空則本領高強,充滿正義,取經路上的大部分困難都是他解決的,等等。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要對人物形象盡早生成我們的心靈印象,那么我們在復述故事時,我們會沿著人物的言行、人物之間的關系自然展開。換言之,我們是在理解故事、理解人物言行當中實現復述的。
此外,除了對故事的復述,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可以把任何文章作為復述的材料。故事只是開啟復述能力的起點,當我們已經走過起點,便不要在意復述材料是否是故事。對一篇充滿作者意見的議論文,一篇飽蘸情感的抒情文,一篇介紹事理的說明文,我們都應該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嘗試復述,復述的累積對形成良好的語感、感知全文的結構、觸動我們在智力層面對寫作的認知,都有極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