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節 快速閱讀:如何成為可能?

閱讀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一種本領,這種本領如能在青少年時代便得以養成,得以發展,那是一個人的莫大幸福。

除了多讀,更要總結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信息的世界上,每天都需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在某種意義上,看書讀報都是通過閱讀來完成對信息的接收的。但不同的人閱讀能力有大小,有的人閱讀能力強,可以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獲取信息,領略文章的主旨,看懂文章的結構,欣賞文章的語言,體味作者的思想。而有的人則在面對一篇文章時昏昏欲睡,不知道文章在說什么——讀整本書也是如此。那么,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根本,除了我們日常說的興趣、愛好之外,其實不能忽略的是閱讀技能的掌握——閱讀是一種本領,并非天生。

作為一名青少年,其實你從小就閱讀。即使在你還沒有學會獨立閱讀的時候,爸爸媽媽等長輩也總會給你講精彩的故事——不論是格林童話還是安徒生童話中的有趣故事,還是中外的寓言故事,或者由來已久的歷史傳說,其實我們都不陌生——這些簡單的故事經父母等長輩的悠悠之口得以吐露,點點滴滴地開發我們的智力。但那時我們的閱讀是靠聽而得來的,在聽了父母等長輩繪聲繪色的講解過后,心中涌起了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鴨以及各種動物如大灰狼、小白兔等形象,對歷史人物也能說出一二來,他們在我們的內心打上了一些烙印,構成了我們心理世界的一部分。這是小學時期就能理解的一件事,所以當你在班上學習的時候,會跟自己的同桌、好友交流一些故事,也會回想起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但在我們成為一名小學生之后,靠著眼睛(視覺)閱讀則成為最主要的一種閱讀方式,平時上課我們讀課文、下課則選擇一些有趣的課外書來增加閱讀量。

那么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哪些比較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培養呢?從而讓自己的閱讀能力快步提高呢?

首先我想告訴你:速度很重要。尤其對青少年而言,正處在一個人一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時候如果能大量閱讀,對以后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盡管許多老師會一再地說:讀書要慢一點,吸收得才好一點。就像我們日常吃飯一樣,如果吃的過快、過于倉促,我們的胃會不舒服的——閱讀自然也如此,你讀的過快,就容易遺漏大量隱含的信息,甚至對文字表面信息的接收也不全面,從而不知道作者在說什么。但我們要注意:這種閱讀的錯誤之處在一個“過”字上,而不是“快”字上。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有必要在閱讀速度上逐步加快,不需要一目十行,但也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去指讀,一個字一個字去讀,這是不可以的。所以,要想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第一、穩步提高你的閱讀速度。

要想在速度上穩步提高,首先要改掉幾個可能有的不好習慣。一是指讀,就是用手指著漢字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方式;二是對所有內容大聲朗讀,而不會默讀;三是搖頭晃腦地閱讀,等等。這些額外的動作對加快閱讀速度都是一種直接的障礙。

科學研究表明:這些小動作的干擾是因為運動的中樞會對視覺中樞給人腦傳遞信息造成一種障礙,從而令信息的接收變間接。所以我們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需要養成默讀的習慣,最直接地把眼前看到的文字內容快速而直接地告訴你的大腦,讓書中的文字和你的大腦之間排除各種干擾,從而提高你的閱讀速度。與此同時,良好的默讀對快速理解全文也是很有好處的。當然,有的同學日常有一個誦讀的習慣,但我們要明白:誦讀這件事往往是對優美生動的語言內容的一種聲音化處理,他對一個人接受經典內容的浸潤有所幫助,但和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不矛盾,這是兩種不同指向的閱讀方式。閱讀就像我們日常吃飯是需要一點速度的,但誦讀就像你在品味一杯美酒,關鍵是滋味的品嘗和鑒賞,并不是為了吃的需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兩者不矛盾,因為目標不一樣,同時往往在閱讀內容上有很大的差別:詩歌美文以及部分小說中的精彩段落適合作為誦讀材料,但整本書誦讀則不必要。

 

第二、要想穩步提高你的閱讀速度,不讓自己對信息的理解損失掉,就必須令自己的精力集中到眼前的文字上,真正做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做到心中沒有雜念。

有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嚴重地心不在焉,想的是中午吃點什么,晚上看動畫片的一些精彩畫面,或者思緒早已跑到了操場上的快樂奔跑當中,這是不可以的。這些想法和畫面等雜念會嚴重干擾你對書本信息提取的。人的心思就像水和沙一樣,如果不集中在容器當中,就會散落一片,沒有意義、力量和價值。如果能把我們的心思收集在思想的容器當中,它們才能集中發力,從而去記憶、理解和運用。所以,我們做一件事,就要專心去做,把所有的心思集中起來,集中才能出效果。這一點要格外的注意。

有的同學真誠地表示:在讀書過程中實在忍不住想一些雜事,涌現出一絲雜念,我想說:摒棄雜念集中心思是一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的訓練而形成的。為什么許多人強調讀書、做事時要有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就是以鄭重的心態來集中心思辦正事。具體來說:反復集中,努力去思考書中的人物角色、言行表現,努力進入到書中的人物和情節,讓自己進入到書中的情境中來,減少直到排除了各種干擾,你的心思就會集中起來。要培養自己這一點:翻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跟日常生活的現實切割開。這樣做就是讓書中的精彩情節占領你的頭腦,而排除掉日常各種場景對閱讀的干擾。

 

第三、重復是提高速度無法回避的。在重讀的過程中提升速度,會潛移默化地提升你的閱讀速度。

如果你喜歡看體育比賽,你會發現:那些最終突破自我、取得世界冠軍的年輕人,他們在日常訓練當中都是在重復中完成的。劉翔每天在同一條跑道上跨越欄桿,蘇炳添的訓練也需要反復重復,博爾特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以千萬次的重復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減少損耗,達到最佳。讀書的行為和運動員的訓練沒有質的差別,許多人長年探究一本書或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最終成為研讀他們的“世界冠軍”——這雖然不是體育意義上的第一名,但這種研讀令他們更透徹地理解某些重要作者。要知道,各個領域的專家就是這樣煉成的:黃仁宇讀了大量明史材料才寫出一本極有影響力的經典作品《萬歷十五年》;楊絳先生48歲開始自學西班牙文,就是為了翻譯好《堂吉訶德》;林少華專注翻譯村上春樹,而成了他作品翻譯的專業戶;毛主席通讀《資治通鑒》達17遍之多,每次都能讀出新的東西來,對治國理政有很深的影響。這些事例都在說明反復閱讀的好處:你跟書中的內容越熟悉,促使你生發靈感的材料便越多,你的收獲便越大。對我們青少年而言,如果能將手中的語文課本、經典文學作品反復探究、閱讀,不僅你的閱讀速度會水漲船高,你的理解程度也隨之加深。

閱讀課的老師會告訴你:一個人在反復閱讀經典作品中得到的速度和受益往往是最大的。古老的格言也提醒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沖著理解去的,但你想:如果一本書你反復讀到幾遍、幾十遍的程度,你閱讀的速度隨著對內容的熟悉,總是在加快——除非你有意放慢閱讀的腳步,去探究某個段落中的蘊意。

 

第四、快慢結合——把速度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讀書這件事,有的人強調要快,有的意見則認為慢才能吸收的更好。對此我持一種中庸的意見,過快和過慢都不好,都不是理想的閱讀狀態。真正好的是快慢結合,循序漸進。這也是我多年閱讀的一個經驗。讀一本新書,起初總是比較慢的,可一旦讀了三五十頁,就可以提速,因為你已大略了解書中的人物、環境和部分情節;而讀一篇文章,第一個段落甚至一兩句話的題記,都可以慢慢思索下作者的用意的,但只要摸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加速前進了。

如果你的讀書經驗比較豐富的話,當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在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起初的時候不管速度怎樣,隨著我們的思想意識進入書中的世界,跟著書中的主人公一起呼吸、一起經歷生命中的愉快和艱難,我們對整個故事的渴望便會加深,我們希望早一點知道后續故事的發展,于是我們便在不知不覺中加快了閱讀的腳步,想盡早知道主人公最終的命運——他的愿望是否得以實現,他的痛苦是否已經解脫,他的命運是否已經扭轉?等等,我們關心書中人物的命運,甚至有種和他同呼吸、共命運的滋味,這樣的狀態一旦到來,你是真的讀了進去,同時你的閱讀速度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加快。

許多讀者讀到了最后一章的時候,卻一反快讀的狀態,有意識放慢閱讀的腳步,想的是即將告別主人公,于是懷著一種戀戀不舍的心態,想更多保留閱讀的滋味,或者說延長一點閱讀的快樂而已。不管怎樣說,快慢結合,把閱讀的速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一個讀者逐漸成熟起來的標志。

與此同時,我想提醒青少年一點的是:如果你充分留意文本的整體構成,就能沿著文章、作品的節奏來閱讀,從而與作者在寫作時的節奏更相契合,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兒。一方面,當書中的主人公陷入思索的時候,你不妨也思索他的想法,以便更好的深入他的心靈,理解作者的意圖;一方面當作者用心描繪景致的時候,一般行文的速度就會降下來,而當作者敘述事件、打造情節的時候,會以更快的節奏滿足讀者的閱讀快感——這一點其實也不是作者隨意決定的,是因描寫和敘述兩種手段的不同效果而造成的。景致往往是靜態的,其刻畫需要作者發揮手段,來彰顯其畫面的美,或聯想出有關內容;而敘述的內容往往動態的步驟,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就像電影中急速展開的追逐畫面,其速度勢必更快,所以讀者欣賞起來往往總是急于知道下一個畫面是什么,因此其閱讀的速度往往更快。

 

第五、寫作就像搭積木,閱讀要看懂每一塊積木的位置和價值,學會通過拆解文章來領略作者的意圖——養成以結構思維來看待所有內容的習慣。

對青少年來說,閱讀時的結構思維是逐步養成的,雖然結構思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如果你能想象兒時搭積木的經過,或許對散文、小說等作品的結構思維能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作者寫出的散文或小說,都是遵循其內在的思路的,是像搭積木一樣“堆積”起來的,造成了一種藝術上的美感。當作者動筆寫下第一段的時候,讀者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欣賞第一塊積木。同時,當你用積木完成了一件作品,仔細欣賞這座城堡的時候,你能否以“復盤”的方式——思考其搭建的過程,來回想整個過程?作者寫作也是這樣,先寫、后寫,詳寫、略寫,先寫如何帶動后寫,上下文如何過渡?都是結構思維的體現。所以當你在閱讀的時候,能留意到作者的這種結構安排的意圖,你對作品的把握會更快。

關于結構,我最常強調的一點,也是足以啟發同學們閱讀和寫作智力的一點是:要學會用拆卸思維來讀文章、讀小說。什么叫做拆卸思維?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說是一個整體,它是由一個個部分構成的,我們在閱讀時、閱讀后,倘能以拆卸段落的手法去看作者這樣安排的意思,我們就能對文章和作品的各個部分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以讀小說為例,常見的小說必須具有人物、環境、情節這三大要素。你有沒有想過:

(1)如果去掉書中某個次要人物,對全書的完整性是否有影響?

(2)如果讓某個人出場的時間延遲一點,或提前一點,對全書來說是否更好或更糟?

(3)如果刪除書中某個段落的環境描寫,對該書整體是否有致命影響?進一步思考:作者安排環境描寫在這里,其用意是什么?

(4)情節的延續性對任何小說都是必須的,如果少了其中的某個環節,書籍還完整嗎?

其實,以上的思考不僅有助于訓練我們的結構思維,更能加深我們對作品和作者的理解。如果你想在一本書當中獲益更多,把這本書的結構“據為己有”,變成日后自己創作的一種方式。你想過沒有:如果我來寫這部小說的話,我能否以更有新意的結構和讀者見面?比如讓某個人更早的出場,讓他在整個故事當中的角色更壞一點或更好一點?

我想說:當你具備了對文章、作品的拆卸思維之后,至少你有了這樣的意識之后,你便距離“成熟讀者”更近了一步。一本在你面前,不僅僅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大部頭、整體的東西,而是各個部分的有機結合。

具體說明一點:作者在作品中的環境描寫、心理展示、細節雕琢往往能讓作者錦上添花,如果你剔除這部分的內容,往往對作品的整個故事沒有過分的影響——除非是意識流小說,以作者的心理意識來寫作,否則一般性的故事中,它們能令作品更細膩、更精彩,但它們往往不會影響整個故事的情節,它們不是情節的一部分。相反,一個主人公的語言、行為、動作以及他面臨的人物和事件等,卻是構成情節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一個主人公面對生活的挫折時,他的言行舉止必須呈現出來,但其心理活動、環境烘托、細節交代等,則因作者的考慮而適當加入,以豐富人物的形象,打造作品的厚重。環境、心理、細節等手法,可以三言兩語概括一下,作者也可能花上數頁來仔細打磨,以便讓作品的內容更飽滿。所以,在結構意義上,我們看到的文字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段落在作品中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當然,對一部完整的作品而言,環境、心理、細節都是極為必要的,它們是作品難以分割的部分,就像一個人一樣,四肢健全、五臟健康才是好的,但我們不能說一個手指的意義大過心臟的意義,它們對一個人來說,其價值無疑是有差別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沁阳市| 宁阳县| 报价| 大同县| 迁安市| 隆回县| 安义县| 淮滨县| 宜兴市| 锡林郭勒盟| 卢湾区| 平乡县| 阳高县| 德江县| 克东县| 吴桥县| 乌什县| 邓州市| 定兴县| 宜兴市| 商城县| 潼关县| 佳木斯市| 贵南县| 招远市| 富宁县| 东丰县| 湘潭县| 房山区| 阳春市| 读书| 兴化市| 仙桃市| 武宣县| 宜宾市| 合水县| 屏山县| 吉安县| 滨州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