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節 環境作用:環境的存在與妙哉

理解文章的全部,就不能不對其中的環境和人物做切實的思考。這兩者放在一起,主要是考慮到:人是環境的產物,人和環境之間有著一種相互的關系,這種關系既表現為一種依存關系,也表現為一種緊張關系——在文學作品當中,作者更多的要表現人和環境的緊張關系。只有一些自然主義的作品如《瓦爾登湖》當中,作者更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依存和諧。而在另外的自然主義作品如《寂靜的春天》當中,作者意識到人對自然的破壞已達十分嚴重的地步,故而強調這種緊張。人在特定的環境當中,既要生活在環境之中,也有掙脫環境的欲望,尤其是在環境處在一種緊張關系時。同時,環境成就了人自己,令他生成了獨特的、迥異與人的個性特點;而環境脫離了人,又有什么意義呢?

 

一、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時常扮演人物的“心相”——暗示、襯托、象征著人物的真實心理和品格。

不少青少年在閱讀作品時,有意無意地忽略其中的環境描寫,在有些人眼中環境的刻畫就像人身上的贅肉一樣無用。原因也許是一旦作者著墨對環境的刻畫,整體的行文節奏往往下降,刻畫令一貫的敘述節奏變慢了,貪快的讀者往往受不了。尤其面對一些古典文學中冗長的大段刻畫,時常略過。其實,文學作品中的環境刻畫,時常扮演的是人物的“心相”——它往往能暗示、象征、襯托著作品中人物的特定心理,這對我們深入人物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散文和小說當中,這種環境的刻畫,往往有著相似的一面。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選自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莫頓·亨特。一文當中有兩段寫環境的句子: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另一段)暮色蒼茫,天空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在這樣的對暮色、天空、懸崖的刻畫當中,我們不難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緊張的、膽怯的、焦慮不安的,你看:作者意識到“暮色四合”的環境變化,就給人以一種周圍的環境在收緊的感覺,其實在收緊的是作者緊張的心。

在散文《散步》選自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莫懷戚。當中,一家三代四口人去散步,作者的筆觸很快寫到了“南方初春的田野”,見到了“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樣的景色令作者感受到“一樣東西——生命”。作者上有老母親,下有小孩子,這個階段的人最容易涌起對生命意識、責任的感受,而散步中的春天環境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氣息,完全契合作者心中對美好生命的珍惜,對幸福的小心翼翼的守護。

而在托爾斯泰的《窮人》選自六年級語文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托爾斯泰。一文當中,作者對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時,對以她為中心的家庭和窗外的大海等做了細致的刻畫: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等等。這樣的環境所表達的首先是他的妻子桑娜勤勞、安貧的品格。

 

二、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時常預示著情節的未來走向,代表著人物的命運前景。

人物和他生活的環境關聯密切,作者從環境著手的刻畫,是為人物的命運服務的——這里的命運不單單是生死這樣的極端命運,也有人物的心情、情緒等思想意識的狀態。在孫犁的《蘆花蕩》一文中,作者在第一段中說: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這樣的話語體現出當時斗爭環境的殘酷,生存其間的人的命運可想而知,注定是異常危險的。

當然環境也有社會(人文)環境的刻畫。比如畢飛宇老師在分析蒲松齡的《促織》一文時,對文章的開頭“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有著十分精彩的分析。他說:作者一起手就是一個大全景:大明帝國的皇宮之中,崇尚促織之戲。而歲征民間則把小說從天上拽進了人間。的確,這樣的開篇,對文中人物悲慘的命運幾乎是決定性的,沒有這樣的人文環境,人們不會生活的那樣苦。

環境在文章當中的作用、效果

3.環境描寫對推動故事的整體發展,具有很強的普適效果。

當我們跟人聊天時,一個話題的告一段落,而在另一個話題尚未出現之際,我們經常四目對視,眼中露出笑意,說:“今天的天氣真不錯哈。”聽話的人會意,常常附和一番,也說:“是啊!天氣確實很好,難得的好天氣。”兩人在兩個話題之間談幾句環境,在這種日常對話中看似廢話一般,但并非沒有意義。不同的語境下,它的意義甚至是很不同的。有時是打破話題中的尷尬,以較為得體的方式結束一個話題,而很快又進入一個新的話題;有時,是談話愉快而自然延伸出的一種過渡,從而為另一個話題的出現做一種短暫的停留。這都是容易理解的。而在文章和小說當中,環境的這一作用也得到悉心的使用,或過渡或推動舊話題的延伸、跳躍,或為新的情節的出現實現一種過渡。總之是在推動情節的向前發展。

在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很簡潔的一句環境的交代,便對后續情節的展開——孔乙己的再次光臨咸亨酒店做了鋪墊,或者說實現了孔乙己的故事的繼續向前發展——當然這擁有我上面說到的第二個作用,暗示著人物的命運,但你要知道:孔乙己在故事中的命運須以后續的情節發展來展示,所以這也是在推動情節的向前發展。要知道:在許多文章、小說當中,兩段情節之間不是直接銜接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作者安排的一種延續關系。然而在兩段情節之間要想有一個好的銜接,時常需要環境的過渡,這種過渡性的存在,對整體情節的銜接起到很好的作用。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讀者,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根本的要點:文章、作品中的環境的存在,主要是為人物角色服務的。當然,不排除有些環境的刻畫,是出于對故事發生背景的交代,以令讀者清楚知道當時的整體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衡南县| 怀集县| 边坝县| 乌鲁木齐市| 二连浩特市| 汕尾市| 梓潼县| 措美县| 扎囊县| 洪江市| 龙井市| 桓仁| 平谷区| 永平县| 衡阳县| 阿拉善左旗| 华亭县| 耒阳市| 五台县| 淳化县| 老河口市| 石城县| 岑巩县| 镇赉县| 东明县| 吴川市| 安乡县| 棋牌| 陆川县| 光泽县| 钦州市| 紫阳县| 瓦房店市| 尼玛县| 台湾省| 林州市| 雷波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