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寫作智力開發
- 陸九奇
- 2428字
- 2019-03-19 16:35:39
第1節 人物言行:抓牢言行是關鍵
人腦是一臺異常復雜的“機器”,全世界有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它,終生不渝。然而,我們對人腦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科學家也深感人腦的復雜。反映到文學作品當中,其中的人物面對紛繁的世界和復雜的人際,他到底是怎樣想的,有時是難以把握的一件事。而對文章或小說來說,再蹩腳的作家也知道通過塑造人物的言行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
沒有一個出色的作家會直接告訴讀者:作品中的人是怎樣想的。除了極少數作為交代性的文字之外,文學作品必須以外部的刻畫來反映人物的內心。《紅樓夢》中的鳳姐一出場,是先聞其聲,后見其人的,同時作者對正在喧鬧中的眾人聽見鳳姐到來做了具體的刻畫,“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說明厲害角色即將登場。作者以鳳姐的聲音和周圍人聞聲而止的表現,來襯托出鳳姐在這里的地位、影響和性格,所以透過人物的言行包括鋪墊等手法來理解其人物的性格,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無法繞開的一件事,不管你喜歡與否,都要面對人物的言談舉止,進而去讀懂作品的含義。
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會反映在他的言行當中。想一想吧,當我們被父母強行安排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心中的不情愿是怎樣流露的?一臉的無奈,憤懣而痛苦的表情,還是暴跳起來反對這種安排?不管哪一種,你的行為在暴露你的內心。自然,當我們對一件事感到滿意的時候,我們的臉上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人物在文中的表現,其實是有兩個方面的:一種是顯在的,比如他的相貌、他的言行舉止,一種是內在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底色(心理),他存在的價值。對文學閱讀而言,我們著力要抓住的其實是文中人物的表現、他的遭遇,他的從一出場直到全書結束的全部言行,進而去洞悉人物的內在心理。這種由外而內的閱讀,才能成就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發現之旅”。
(1)人物是怎樣說的。這是文中的人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彰顯自己的存在。所以留意人物的言談是必須的。在《三國演義》當中,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先生的話不少,這里面曹操的言談是主動的,而劉備的言談是被動的。當曹操問:使君知龍之變化否?劉備的回答是:未知其詳。可見其被動,有洗耳恭聽的意思。于是曹操有了一番自己的言論,如“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這番只是鋪墊,意在詢問劉備:玄德歷久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劉備被動地回答:備肉眼安識英雄?他始終不肯接過話題,而把談論的主導權放在曹操的手中,以至于曹操說:休得過謙。可即使如此,劉備依然心有顧忌,堅稱:天下英雄,實有未知啊!在曹操執意要他說的情況才,才推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這些人來,卻都被曹操逐一否定。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仔細品味兩者的言談,便不能知道兩者此時的地位差別、心理活動、個人性格等差別,曹操處在強勢的主動地位,為人本身也強勢,而劉備寄人籬下,始終處在一種被動難耐當中,心里始終不好受,是一種備受煎熬的滋味。否則,如果換成另一種場景,劉備對天下英雄的觀點便不會這樣遮遮掩掩,而可能滔滔不絕。

(2)人物是怎樣做的。這是文中的人物以自己的行為表達自己的內心,體現自己的價值。說和做是否言行一致?在現實的道德層面自然應該如此,言行合一是一個智者、一個老實人應有的人生追求。但在文學作品當中,做出來的和說出來則未必是高度一致的,就以上面說的曹操煮酒論英雄為例,面對曹操一一否定自己提出的英雄名單,劉備內心的惶恐其實也在增加,而當曹操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是怎樣做的?“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劉備真的被曹操嚇壞了嗎?其實未必,這是演戲給曹操看以保命的,不這樣做,承認了曹操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固然可以一時心頭歡喜,然而寄人籬下的他,也許會迎來新的危機。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劉備以這樣的舉止來掩飾,表達出自己不配做曹操口中的英雄——哪有英雄連打雷都害怕的啊,這才得以掩飾過去。
在文學作品當中,作者著力塑造的就是人物的言談舉止,各種情節、事件都因人而起,沒有人的言談舉止,哪有情節、事件的生發、激蕩、沖突、融合?所以理解作品,其關鍵在于理解人物的言行——這里的人物在虛構作品當中自然是角色意義上的,未必是和我們一樣的人,許多動物乃至創造出的形象都是如此。
對青少年寫作而言,記人作文當然要著力刻畫人物形象,不管是寫實還是在想象作文中安排人物的言行舉止,都需要我們對人物言行有細致的觀察。而在閱讀當中,重點關注人物的言行,尤其在大部頭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傳記文學當中,人物的言行舉止當牢記于心,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化,對我們全面認識一個人物很有必要。
在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常常打磨出令人終生不忘的人物角色,比如中國四大名著當中的各種人物形象,如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王熙鳳,施耐庵筆下的一百單八將,吳承恩筆下的師徒四人甚至白骨精等妖魔鬼怪,更不要說《三國演義》當中的各路豪杰。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Q是令人永遠難忘的;蕭紅筆下的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老舍筆下的祥子,錢鐘書筆下的方鴻漸、蘇文紈、趙辛楣,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柯察金等等,實在是數不勝數。他們在我們的閱讀史當中,始終會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即使是非虛構作品,許多人物形象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名人傳》當中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人類群星閃耀時》當中的革命導師列寧、導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平庸將軍格魯希、羅馬人文學者西賽羅等;再如朱自清先生《背影》當中的父親……當我們讀到這些優秀的作品時,人物的言行舉止始終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為我們在閱讀中接觸、認識了大量的人物,我們會在自覺不自覺當中受到這些人的潛在的影響,我們曾陪伴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則陪伴我們走過很久的時光,甚至會參與我們自我人格的塑造過程——我們對他們的認同和反對,會以價值判斷的方式輸入心中,成為我們言談舉止的內在范式。而這就是文學的偉大功效之一:塑造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