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規劃三論
- 李宇明
- 3059字
- 2020-09-01 17:57:34
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中央全會的決定中對語言文字事業提出明確要求,凸顯了語言文字事業在文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今年適逢《語言文字應用》創刊20周年,并以此為題組織專家筆談,及時而有意義。
我國有56個民族,100余種語言,現在常用的文字近30種。這些語言文字,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國際或國家的不同層面發揮著交際作用,充當著國人的最為重要的思維工具,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對于這些語言文字,我們必須平等對待它們,充分尊重它們,由衷珍愛它們,科學保護它們,開發利用它們。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有如下幾點是應當注意的:
一 樹立科學的語言生活觀
“地位平等、功能互補”,是我國語言文字在語言生活中的基本狀況。語言平等是我國民族平等政策的必然要求,是憲法精神的具體體現,同時也符合“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觀。但是,“語言平等”是政治地位的平等,語言地位的平等,在現實語言生活中,各種語言文字所發揮的作用其實并不相同。這是因為:
1.各種語言的發育狀態不同:有的有共同語,有的尚未形成共同語;有的有方言,有的沒有方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沒有文字;有的有大量的書面文獻,有的只有口頭傳說;有的能夠進行小學教育,有的能夠進行中學教育,有的可以進行大學教育。
2.因各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使用狀況各有不同:有的語言文字為國家所通用,有的在本民族自治地方使用,有的只是本民族一部分成員在特定場合使用;有的有報紙、圖書、廣播、電視、電影等各種傳播載體和書面成果,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而有的只在社會一部分領域甚至只在家庭使用;有的不僅本民族使用,其他民族也爭相學習和使用,而有的連本民族成員都在放棄或已經放棄,語言處在瀕危狀態甚至即將消亡。
但是不管語言的發育狀態如何,使用狀況如何,它們都在語言生活中發揮著一定的功能,除非已經消亡。而且,各種語言文字在語言生活中所發揮的功能是相互補充的,相互輔助的。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也是國家通用語言,其功能是在跨方言、跨民族的層面上發揮交際作用,在教育、新聞出版、行政、公共服務、科技、軍事等領域發揮主要交際作用,在國際生活中代表國家行使語言職責。但是,人們不可能在所有場合都使用普通話,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方言、外國語言都有它最適宜使用的場合,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話與它們的功能是互補的,在語言生活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
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并不是要削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功能,減弱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力度,相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還需要大力推廣普及,需要大力提倡規范使用;同時更要重視發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漢語方言的作用,保護其應有的使用空間。我國擁有豐富的語言文字資源,語言關系處理得好,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語言關系處理不好,就會發生沖突,文化財富會變成“社會問題”。當然,多語言國度的語言生活,語言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有科學的語言生活觀,不要把“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分割開來,對立起來;不要人為擴大語言矛盾,要有解決矛盾的有效機制,要通過語言功能調適來維持語言生活的和諧有序。科學的語言生活觀,是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前提。
二 制定科學的語言保護規劃
“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不是擺放在共和國大廳里的花瓶,而是牽涉廣泛、影響深遠且時間急迫又有點敏感的行動。如此之行動必須要有科學的行動規劃。
語言保護規劃首先是頂層設計,要謀求法律的保障,謀求通過宣傳、教育、示范等方式建立社會的語言保護意識,謀求建立上下左右有效協調的運作機制,謀求具體有效的各種舉措。
其次,要深入了解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發育狀態和使用狀況,根據不同語言文字的實態,制定切合實際的語言保護規劃。比如,對于即將消亡的語言,當務之急是“語言保存”,應盡快進行全方位的語言實態調查,建立永久保存的數據庫,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確立“語言傳承人”名錄;對于瀕危中的語言,要通過祖孫隔代傳承、建立語言保護區、建設語言文字博物館等措施,進行“語言搶救”;對于有衰落傾向的語言,主要是通過教育傳承、鼓勵應用等措施,增加其語言活力;對于具有活力的語言,主要是在政策、教育、使用等層面保持其語言活力。
其三,語言保護規劃應當是綜合性的社會動員規劃,要靠專家和熱心人,但不能只靠專家和熱心人;規劃應當是可以持續進行的,特別是應當具有操作性,語言保護措施應當與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與社會的語言保護意識相適應,不能超出社會的承受力。
其四,語言保護涉及民族與個人,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保護,應充分尊重語言使用者的意愿,應經常進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忌諱越俎代庖,更忌諱強加于人。
三 采用科學的語言保護方法
語言是人使用的,語言保護必須“以人為本”。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是文化的根基,又是在文化的“培養基”中發育成長的。因此,語言保護的各種方法都必須考慮到使用語言的人,考慮到語言所負載的亦是語言所根植的文化因素。這種“以人為本,語言與文化一體”的理念,具有語言保護的方法論意義。語言保護的方法很多,應當對這些方法進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依據國情及“以人為本,語言與文化一體”的理念擇良而用。
需特別強調的是,應重視現代語言技術的運用。現代語言技術主要是錄音、照相、錄像等方面的數字技術,以及數據庫技術等。要制定適合語言保護用的技術標準,研發、優化相關的軟件,集成為技術包,并注意優選合適的硬件裝備。就技術標準、軟硬件的使用以及相關問題進行人員培訓,形成一支具有新思維、新裝備的技術隊伍。國家語委主持的“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經驗,值得借鑒。
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重視互聯網的應用,通過虛擬世界促進現實世界的工作。通過互聯網進行語言保護的宣傳及其動態報道,以提高社會的語言保護觀念,提升社會的知情度和參與度;提倡在互聯網上學習和使用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以擴大語言文字的活力;創辦虛擬的語言文字博物館、展覽館,便于更多的人利用語言文字的保護成果。更為有意義的是,發動網民參與到語言保護的具體工程建設中,比如提供語音資料、風土人文的圖片和視頻等等。在互聯網十分發達、網民數量超過五億的今天【1】,互聯網的作用絕不可低估。
四 充分開發語言保護的效益
語言保護是有效益的。其效益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社會效益。應該有這樣的評估:開展了語言保護工作之后,語言生活是否比過去和諧了,國家語言文字是否能夠充分行使其職能,語言使用者是否滿意,語言矛盾是否有所消解,語言瀕危的勢頭是否得到遏制……。其次是經濟效益。語言保護需要投入,但是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比如促進新聞出版、旅游、會展、語言藝術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一些語言文化方面的新職業、新產業,利用語言資源發展語言信息產業等。當然,還可以考慮學術效益。語言保護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學術含量,能夠推動語言學、民俗學、人類文化學、信息科學的發展;通過語言保護所產生的語言資源,用于學術研究,也能促進許多學科的發展。
語言保護需要建立強烈的效益意識。在制定規劃之時就要仔細謀劃,在保護過程中就要有效益利用的評價指標,邊保護邊開發。語言保護能否可持續進行,關鍵在于對語言保護效益的開發利用。
[原載《語言文字應用》2012年第2期]
【1】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已經擁有6.32億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