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語言文字工作

全面認識語言性質 科學做好語言文字工作【1】

2008年11月10—1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會議。會議重申以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為新世紀的工作目標,并明確提出要樹立科學的語言觀、科學的語言文字規范觀和科學的語言文字工作觀。所謂“科學觀”,本質上是要依照科學規律行事。語言文字工作的質量,本質在于對語言結構規律、語言發展規律等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往往建立在全面認識語言性質的基礎上。

一 語言的性質

(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有諸多性質,最重要的性質是其交際職能。只有用于交際,語言才具有生命力;退出交際領域的語言,只能成為文化遺物;語言的其他性質,都是以交際職能為基礎延伸拓展出來的,離開交際職能,語言的其他性質將會弱化甚至消失。

語言的交際職能要得到充分發揮,首要解決的是交際效率問題。提高語言交際效率,正是百年來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中心任務之所在。下面所列,目標都在解決語言交際的效率問題:

1.語言統一

這屬于語言的地位規劃范疇。語言統一指的是一種趨勢,其操作主要是疏通交際,理論上并不排斥其他語言或方言的存在和使用。當然,在實踐中如果處理不當,語言統一也可能會擠壓其他語言或方言的生存空間。

我國從清朝末年開始,一直在推行語言統一政策。漢語方言非常復雜,其復雜程度不亞于整個老歐洲的語言。在幾代人的持續努力下,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建立了起來,并得到了逐步推廣,漢民族的族內交際空前通暢。

我國有56個民族,使用著100多種語言【2】,有些語言還有較為復雜的方言。在我國,語言地位是平等的,語言權力是平等的,但是各種語言的發育程度并不相同,比如:有的有文字,有的沒有文字;有的可以進入所有教育層級,有的只能進入小學或是中學教育層級,有的則沒有進入學校教育;能夠用于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的情況也差別巨大。因此,我國的100多種語言不可能發揮同等的社會交際功能。中華民族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歷史的發展選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普通話作為國家的通用語言。

語言統一也是一種國際趨勢。世界經濟正在快速一體化,全球交際愈來愈頻繁,為了提高交際效率,人類不可避免地要選擇一些大語言,作為國際的交際語言。據1992年的統計,世界前10位的語言是:漢語的使用者占世界總人口的15.2%,英語7.6%,印地語6.4%,西班牙語6.1%,俄語4.9%,阿拉伯語3.5%,孟加拉語3.2%,葡萄牙語3%,法語2.1%,德語2%。【3】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是目前世界上應用價值最高的語言。

2.語言規范

這屬于語言本體規劃問題。語言規范包括語音規范、詞匯規范、語法規范、文字規范、標點符號規范等等,規范的目標是遵循語言文字的結構規律和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減少語言中的歧異成分,提高語言交際的效率和信息傳遞的精準度。語言規范是成體系的,包括政府發布的規范文件、辭書、教科書和典范作品等,其中政府的規范文件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辭書、教科書和典范作品等則是指導性的規范。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三百六十行。不同時空、不同行業的人的語言聚集起來,決定了語言不可能是勻質的、純凈的。語言的非勻質性,既說明語言規范的必要性,也說明“語言純潔觀”的不可取。語言規范必須要有度,規范對象應是那些妨礙語言交際的成素,“一個意思只有一種表達形式”的簡化方案,往往是難以實施的;語言規范的實施要有節,行政命令的效果常常不如教育引導,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約定俗成”,因此規范生效需要時間,需要實踐。語言規范應能促進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而不是桎梏語言文字的發展。

3.語言技術

語言的發展從來就是與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的。文字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最為重要的語言技術,它使口語超越空間的限制可以達遠,超越時間的限制可以傳后,并因書面語的產生而促進了語言的發展。文字的產生大大提高了語言的交際效率。此后,書寫工具和制字方式不斷改進,由一筆一畫寫字到印刷成字,再到鍵盤打字、激光照排、語音文字相互轉換等。電報、傳真、電話、錄音、網絡、通信衛星等,使語言(口語、書面語)的傳播、儲存技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每一種語言技術的出現,都使語言交際效率有所提升;而提升交際效率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種欲望促進人類不斷發展語言技術。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語言技術,可以稱之為“現代語言技術”。現代語言技術使語言的加工、儲存、傳輸等都可以數字化。過去不識字是文盲,而今不能掌握現代語言技術,便可能成為“新文盲”。

語言發展史也包含著語言技術的發展史。每種新的語言技術出現,不僅能夠提高語言的使用效率,而且會出現新的語言職業,形成新的語言產業,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新的語言技術常常替代原有的語言技術,導致原有語言技術退出應用領域,進入傳統工藝范疇。比如鋼筆、圓珠筆的出現,使筆、墨、硯退出了應用領域,書法家用毛筆寫字是藝術創作,一般人用毛筆寫字是感受傳統文化。

4.公民語言能力

要提高語言交際效率,還要靠公民的語言能力。公民語言能力差,即便有再好的語言規范,再好的語言技術,語言交際的效率也不會高。就一種語言來說,語言能力包括口語能力和書面語能力【4】。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多語生活,語言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雙語人”或“多語人”,因此,對公民的語言能力還應當有語種的要求。如前所述,現代語言技術在現代語言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公民語言能力也應包括掌握現代語言技術的能力。

語言能力的獲得分兩個階段:一般口語能力應當在七歲之前就得到較好發展;學校培養的主要是書面語言能力和現代語言技術,同時也擔負著提高口語能力的任務。中國總體上是一個單語社會,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是雙語社會或多語社會。中國公民外語能力的培養,還是一道難題。

公民語言能力屬于公民文化素質的范疇,直接關系到國家人力資源的狀況。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公民語言能力的標準,要求公民能夠掌握幾門語言,每種語言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我國正在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發展,在此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和未來發展戰略的公民語言能力標準。

(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

思維不可能赤裸裸地進行,必須憑借一定的思維工具。據研究,人類的思維有情景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分,邏輯思維的工具是語言,其他思維也需要語言的某種程度的介入。人類思維盡管可以使用許多工具,但大量研究表明,語言是最為重要的思維工具。

語言只有用于交際,才能用于思維。掌握雙語或多語的人,其語言中一般都有一種語言是優勢語言,這種優勢語言是雙語人或多語人最常用、最嫻熟的思維工具。這種優勢語言一般是母語,或者是第一語言。人可以用不熟悉的語言進行交際,但是很難用不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人的最高思維水平,一般來說要用母語思維才能達到。中國的科學家大多數只是在表達的層面使用外語,沒有幾個人真正用外語思維。維護母語,熱愛母語,不僅因為母語是自己所屬社團的徽記,而且是因為母語在人生當中的重要地位,在創新型國家中的重要地位。【5】

(三)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民族文化主要保存在三種載體中從而形成三類文化:實物文化,如建筑、服裝、繪畫、雕塑等等;文獻文化,用書面語保存的文化;口語文化,用口頭語言保存的文化。后兩種都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實物文化的內涵也需要用語言解釋。人類的文化80%需要靠語言文字來負載。因此,文化的根基在語言,特別是在口語。沒有口語的存在,民族的文化就會慢慢衰老。

語言是文化資源,需要保護,需要開發。語言是精神家園,需要守護,需要敬仰。

(四)語言是民族的徽記

語言與一定的民族相關聯。盡管有的民族轉用了他族的語言,有的民族使用著兩種或多種語言,但是總體而言,語言是民族的標志。語言就像是民族的圖騰,語言是維系民族的紐帶,語言飽含著民族情感。

語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表現,也是我國的基本語言政策。為什么我國這么多民族可以和睦相處,就在于中華民族相互尊重。語言歧視就等于民族歧視。歷史上有大量的強迫語言同化的例子,如都德的《最后的一課》記錄的德國對法國的語言同化,如當年沙俄對波蘭的語言同化,如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對臺灣的語言同化等。強迫進行語言同化的結果,都跟統治者的意愿相反。語言這種民族徽記,本民族可以自愿放棄,他民族不能強力毀滅。

二 漢語的復雜性

漢語是中國主體民族的語言,不僅地位重要,而且由于其歷史悠久,使用人口眾多,致使其內部方言分歧嚴重,其外部語言生態復雜。

(一)方言復雜

方言附屬于語言,判別方言的標準雖然與語言可懂度有關,但不取決于語言可懂度,而取決于語言認同。在歐洲,很多語言之間都能相互通話,比如德語和荷蘭語之間,但它們是不同的語言。漢語不同,方言差別大,不僅南北方言不能通話,就是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客家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南方方言之間,通話也相當困難。但是這些方言沒有分化為不同的語言,是因為大家都認同自己說的是漢語。中國歷史上分分合合,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統一,為何能夠實現語言認同,這就需要從文化上甚至漢字上尋找原因。維護這種語言認同,是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同時,方言保存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系連著方言區人民的感情,并為共同語源源不斷地輸入有用成分,對待方言需要有科學的態度。

(二)普通話的雙重身份

普通話既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又是國家的通用語言。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已經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轉用漢語,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漢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多元一體的中華大家庭中,普通話既是族際交際工具,又是各民族發展的一種力量。對外,普通話是代表國家的語言,需要各民族共同維護,對待普通話的態度往往會牽涉到國家認同。

(三)地方普通話

一般人說普通話達不到優秀播音員的水平,總會帶一些方言口音或民族口音,這些帶有方言口音或民族口音的普通話,俗稱為“地方普通話”。地方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卻是當前多數中國人的普通話,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交際作用。地方普通話的地位、特點和價值,都需要納入到國家語言規劃的視野。

(四)華語

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人社區,人們不僅操各種漢語方言,而且還形成了超越方言的華語。各地的華語有共性,都是以普通話為基礎的,但也各有特點。各地華語正在相互溝通,相互吸收,縮減差異。2010年5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出版座談會的《全球華語詞典》,便是一部旨在溝通各地華語的辭書。中國的語言規劃應當考慮到華語的問題。

(五)簡繁漢字

在文字上,大陸一般情況下使用簡化字,有特殊需要時也使用繁體字。中國大陸(內地)之外的華人社區(包括海外的唐人街),有使用簡化字的,有使用繁體字的,也有印刷用繁體字、手寫雜用簡體字的。【6】簡繁兩種形體,簡繁分工合用,簡繁文本相互轉換,形成了當代漢字生活的復雜狀況。

(六)漢字文化圈

歷史上,漢語漢字漢文化傳播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為四鄰的語言文字和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并形成了所謂的“漢字文化圈”。屬于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或地區,歷史文獻用漢字記載著,語言中吸納了大量的漢語詞匯,有的現在還使用著漢字,有的文字是由漢字滋生嬗變的。漢字文化圈對漢語漢字有著特殊的關注和需求。

此外,漢語作為中國語言的代表,還被許多國際組織所使用,被許多國家的人民作為外語來學習。特別是近些年來,漢語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加快,漢語國際教育成為中國、海外華人社區,乃至世界許多國家的熱門話題。

漢語是世界上頗有特色、應用復雜、涉及國內外許多方面的語言,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需要科學態度,需要統籌兼顧,更是需要智慧。

三 語言文字工作

語言文字工作的科學性,建基于對語言性質的科學認識。本文不可能全面論述語言文字工作,只從解決語言問題、保護和開發語言資源、維護語言權利等方面做簡要闡述。


(一)解決語言“問題”

語言文字工作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解決語言問題,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各種語言關系,例如:

1.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

2.普通話與“地方普通話”的關系。

3.普通話與各華人社區的華語的關系,其中也包括簡繁漢字之間的關系。

4.國內各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包括: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大語言和小語言之間的關系,有文字語言和沒有文字語言之間的關系。

5.跨境語言問題。

6.母語同外語的關系,其中也包括中國需要的各外語語種間的關系。

處理語言關系、解決語言問題的理念是“和諧”。和諧的基礎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實現主體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國家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公用的交際工具,對外是中華語言的代表,發揮著國家語言的職能。這就是主體性。但是在不同的民族地區,在不同的方言區,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方言、地方普通話、外語也都有其重要作用;各地華語也在為海外華人社區服務。這就是多樣性。各種語言和語言的各種變體,都能夠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地區發揮自己的作用,各展其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這就是主體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這樣就能營造和諧的語言生活。

(二)保護和開發語言資源

語言不僅是“問題”,語言還是資源。關于語言資源問題,有幾點需要正視:

第一,語言資源還沒有成為公共理念,沒有引起社會對語言資源的應有重視。

第二,在當今時代,語言資源不僅是文化資源,還是經濟資源,語言文字規律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已經具有工業標準的性質,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語言資源開發,必然形成語言產業、語言職業,語言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們對信息時代的語言資源問題缺乏應有的關注,語言產業、語言職業、語言經濟等概念還有待社會公認。

第三,語言資源流失嚴重。《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引用了國際上的一個說法:“專家預計,在21世紀,現存語言的90%將可能消失。”這一數字不一定確實,但是世界大多數語言都存在生存危機確是事實。

語言資源的保護,應當引起多方關注,應當盡早采取措施。

(三)維護語言權利

語言權利是語言規劃的重要問題,也是人們經常遇到、需要解決然而研究十分有限的領域。語言是社會的也是個人的,語言權利因而也可以分為群體語言權利和公眾語言權利。這里囿于學術和篇幅,不可能系統討論語言權利,只是點出兩點需要關注的問題,里面包含著需要開展的工作。

第一,在群體語言權利方面,當前應當關注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問題。改革開放使中國由“本土型”發展為“國際型”,國際型的中國必須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把一個真實的中國告訴給世界,以獲取良性的國際生態;把中國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告訴給世界,以對國際事務負起應有的責任,發揮應有的作用。獲取話語權,首先應當有話語權的意識。其次應當熟悉國際話語規則。然后應有有效舉措。最重要的舉措是要制定長遠的規劃,特別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新聞、語言等各個領域,培養熟悉國際話語規則、能夠獲取話語權的優秀人才。

第二,在公眾的語言權利方面,最為主要的是公眾能夠通過他熟悉的語言獲取公共信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政府和社會用何種語言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問題。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些特殊群體的語言服務問題,如:只會說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單語人”,盲、聾、啞、智障等有語言障礙的人群,來到中國但不會講普通話的外國人,等等。

近些年來,社會對語言文字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語言文字問題不斷形成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這些熱點話題,有些是語言生活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有些是歷史“文化官司”的再過堂;在討論中,有學術爭鳴,有政策切磋,也有情感的喧騰。對這些熱點話題應及時關注,分析其成因,預測其走向,而且還要從討論中汲取營養。總之,語言文字工作者應當遵循語言規律,樹立科學的語言觀、科學的語言文字規范觀和科學的語言文字工作觀,滿懷激情地把語言文字工作做好。

主要參考文獻

陳章太 2008 《論語言資源》,《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巴特爾 2007 《論語言資源保護》,《內蒙古社會科學》第6期。

戴慶廈主編 1993 《跨境語言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戴慶廈主編 2009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宇明 2010a 《中國語言規劃論》,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 2010b 《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主編 2010 《全球華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主編 2007 《中國的語言》,商務印書館。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58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

徐大明 2008 《語言資源管理規劃及語言資源議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徐世璇 2001 《瀕危語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姚亞平 1994 《論人類語言交往中的科技進步與科技轉化》,《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2009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年》,北京大學出報社。

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 2006 《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語文出版社。

宗成慶、高慶獅 2008 《中國語言技術進展》,《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第8期。

 

 

原載徐大明、王鐵琨主編《中國語言戰略(第一輯)》,上海

譯文出版社,2012年3月


【1】 本文內容曾在2009年度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年會(2009年2月24日)和廣西2009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2009年5月7日)上做過報告,并在內部工作刊物《語言文字》2009年第1期上登載過。本次發表,做了較大修改。

【2】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主編的《中國的語言》,收集了129種中國語言的資料。

【3】 見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年》。

【4】 沒有文字的語言就沒有書面語。這種語言還處于自然狀態,一般也不需要衡量人們的語言能力。

【5】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般性大會宣布,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紀念國際母語日,就是要強調母語意識,進而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6】 大陸稱“簡化字”,臺灣稱“簡體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正宁县| 革吉县| 开阳县| 吉隆县| 乐都县| 乡城县| 巨野县| 旌德县| 新龙县| 武平县| 宣武区| 沙洋县| 阿拉善右旗| 永和县| 双牌县| 积石山| 那坡县| 车致| 柘荣县| 泉州市| 高州市| 都兰县| 康平县| 姚安县| 中西区| 长治县| 柳林县| 兖州市| 沾益县| 安图县| 龙海市| 阿城市| 右玉县| 巩留县| 合阳县| 屏东县| 拜城县| 三门峡市| 阳原县|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