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通用文字政策論【1】
文字政策是語言政策的一個部分,在中國,文字政策更是語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因為中國有近30種文字在使用,而且也因為中國自古重視文字,重視書面文獻,相對輕視口語。被稱為“小學”的中國傳統語文學,分音韻、文字、訓詁三門,其研究對象大致就是漢字“音、形、義”三要素,或者說“小學”就是由文字三要素生發出來的學問。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語言學的產生,以1898年馬建忠之《馬氏文通》的出版為標志。現代意義上的語言學的誕生與發展,“小學”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逐漸融入現代語言學之中,其中文字學的地位反倒得到加強,文字學研究得到了新發展。
文字之學在中國古今不衰,是因為文字在中國人的語言意識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因為漢字具有無窮的學術魅力。世界上有文字的語言多數都采用拼音制,拼音字母的文字要素相對簡單,只有音、形兩要素;而漢字有音、形、義三要素,且字量龐大,字形復雜,字義繁盛,漢字的學習、使用和研究都比拼音文字的字母有更為復雜的內容,需要更高的智慧運轉,文字生活也自然就更加豐富多彩。語言政策是管理語言生活的。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度里,其語言政策中關于文字生活的內容較少,而中國的語言政策中,文字政策占有重要地位,也需要較多的內容。
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中國的通用文字政策:第一,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文字;第二,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與信息化;第三,漢語拼音的地位與功能。有些討論也涉及民族文字政策問題。
一 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文字
中國的通用文字政策,主要體現在2000年10月3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簡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該法是中國21世紀生效的第一部法律,其第一章總則的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這是國家用法律形式第一次明確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文字”地位。
(一)規范漢字
規范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由國家發布、在通用領域使用的現代標準漢字。【2】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規范漢字是經過整理的。
漢字在其發展歷程中不斷得到整理,如秦代之“書同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結束了六國長期割據所形成的“文字異形”的紛亂局面;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蔡邕《熹平石經》,唐代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顏元孫《干祿字書》,清代的《康熙字典》等,對漢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整理功能。近百年來,在語文現代化思潮的激蕩下,對現代漢字的整理更為頻繁和自覺。例如:
1913年(民國二年)2月2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審定了7100多字的國語讀音,【3】奠定了現代漢字的字音基礎。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這是20世紀20~30年代簡體字運動成果的反映,是百年來政府頒布的第一個漢字簡化方案,開啟了漢字簡化的先河。【4】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及《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編印《簡化字總表》,共簡化漢字2238個。1986年10月《簡化字總表》重新發表。【5】此表代表著當下中國漢字使用的基本規范。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文改會聯合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65年1月30日,文化部和文改會發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確定了6196個印刷通用漢字的字形。這種字形,印刷出版業稱為“新字形”或“人民體”,是今天漢字字形規范的基本依據。
1988年1月26日,國家語委、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發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漢字3500個,其中常用漢字2500個,次常用漢字1000個。
1988年3月25日,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7000個通用漢字。
1997年12月1日,國家語委發布《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范》。
1999年10月1日,國家語委發布《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范》。
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GB13000.1字符集漢字折筆規范》。
2009年1月1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漢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范》。
2009年3月24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現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范》。
規范漢字就是在幾千年漢字積累與整理的基礎上,經過近百年來的整理逐步形成的,體現了對漢字系統的不斷優化。當然,時代在發展,社會語言生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漢字的整理仍然需要適時進行。現在已經研制完成、等待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6】,就是為適應現代漢字生活而研制的新的漢字規范。《通用規范漢字表》收字8000有余,并有新整理的簡繁漢字對照表和正異漢字對照表。
第二,規范漢字是由國家認定的。
語言的產生使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成為萬物靈長,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脫離野蠻進入文明時代。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這固然是歷史傳說,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文字產生是人類歷史上動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早期文字掌握在宮廷巫吏手中,之后逐漸有官學民庠。學校的興起,文字走出巫吏之手,由人神溝通的秘符成為人際交流的工具;文字走出宮廷墻垣,由官府專利成為社會公器。文字使用功能的不斷發展,不僅需要對文字進行整理,而且需要對整理結果給以權威認定,因為文字關乎政令統一、文牘正暢和學脈傳承。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所言:“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對文字的使用較為關注,或是直接發布正字,或是欽定辭書,或是官府提倡。例如:秦代的書同文是政府直接進行的,罷黜六國文字,立小篆為正字。漢代許慎也將《說文解字》獻于朝廷。熹平石經得到漢靈帝許可,立于太學講堂,向天下公布經、文范本,開創了中國用石經來正文正字的先河。《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都是奉詔而作,書于太學屋壁。《干祿字書》為贈秘書監之作。清代《康熙字典》是欽定字書。切音字運動時期,盧戇章、勞乃宣都曾將其切音字方案上呈朝廷,“恭候欽定,頒行天下”【7】。
1911年,學部中央教育會議議決《統一國語辦法案》。自此開始,包括文字在內的語言文字規范,必經政府發布或認定,已成故例。現代社會,教育普及,科學昌明,文字的社會作用與古代相比更為重要,牽涉到全民的語言生活,牽涉到國事運作,因此,全社會必須有統一的文字。國家對規范漢字給以認定,既是使規范漢字具有權威性,也是對現代漢字整理的科學成果的認定。
第三,規范漢字是在通用領域使用的。
文字使用領域非常廣泛,文字的功能多種多樣,文字生活紛紜多彩,要在所有領域讓所有的人都使用規范漢字,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如前所述,秦時的規范文字是小篆,但是官府的書隸們為了應付繁重的文牘事務,在非正規場合創造、使用了隸書。唐《干祿字書》把字分為正、通、俗三類,在科舉考試、朝堂政務等正規場合使用正字,書信留言、記賬備忘之類則可以使用通字或俗字,各得其所,各得其用。
文字使用的歷史經驗,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得到了很好體現。該法第二章規定了國家機關、教育機構、漢語文出版物、廣播電影電視、公共服務行業等,應當使用規范漢字,還具體規定廣播電影電視用字、公共場所的設施用字、招牌廣告用字、企業事業組織名稱、在境內銷售的商品的包裝說明、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產品等,也應使用規范漢字。同時該法也規定了一些特殊場合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如文物古跡,姓氏,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等。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立法目的十分清楚:既保證規范漢字在通用領域中通用,保證國家信息暢通,同時也為傳統漢字的使用保留了空間,在文字生活中貫徹了主體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第四,漢字規范具有歷史性和空間性。
漢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正字。秦有秦之正字,漢有漢之正字,唐有唐之正字,當今有當今之正字。規范漢字是現代的標準漢字,是記錄現代漢語的標準漢字。很顯然,漢字規范是與時俱進的,具有歷史性;社會也應當有正字的歷史觀,不應以古律今,不必以舊范新。
漢字規范不僅具有歷史性,而且也具有空間性。由于中華文化的歷史魅力,漢字早就傳播到東亞鄰國和南海周邊,在該地區具有廣泛影響。中國大陸在使用漢字,中國的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也在使用或不同程度地使用漢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可以有自己的正字標準。比如日本有日本的標準漢字、韓國有韓國的標準漢字。甚至中國的臺灣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可以有自己的正字標準。
當然,漢字規范的空間性雖然認可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漢字正字標準,但是必然大家生活在同一時代,或者是同胞,或者是鄰居,在共時的層面上使用著有共同來源的漢字,無論是從信息傳遞的角度看,還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都應當相互溝通,縮小差異,特別是不要人為擴大相互之間的差異。
(二)文字平等政策與國家通用文字
規范漢字既是記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漢字規范,同時也是國家的通用文字。要正確地把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需要了解中國文字的基本狀況,了解中國的文字平等政策。
第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
中國的語言文字狀況比較復雜。官方認可的民族有56個,還有一些人群的民族成分沒有認定,如西藏的僜人、夏爾巴人,云南的八甲人、老品人、克木人等。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是縱橫交錯的,傳統的所謂“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說法,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中國究竟有多少語言,還是一個當今難下定論的問題。據孫宏開、胡增益、黃行等先生的《中國的語言》【8】報道,中國現有語言129種。不過其中有些是混合語,有些語言的身份還有待確定。筆者認為,說中國有100多種語言,可能較為穩妥。在這100多種語言中,有文字的語言不足1/4。據研究,目前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有22個,使用著28種民族文字【9】;加上漢族漢字,可以說中國的23個民族使用著29種文字。
第二,地位平等,功能互補。
中國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平等體現在多個方面,語言文字平等是主要方面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中,都有關于保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規定。其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八條表述得最為精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但是,語言文字平等主要是語言地位上的平等,在現實使用中是有差別的,特別是文字的使用更是如此。有許多語言沒有文字,這樣的語言就不容易進入學校教育,不能夠具有自己的出版傳媒體系,不能夠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有文字的語言,由于文字體系的發育狀態不同,使用狀況也有較大差異。
規范漢字不僅是漢民族最為通用的交際工具,而且在國家交際層面,在跨民族交際層面,在對外國際交際層面,也是最為通用的交際工具,發揮著其他中國文字無法比肩的作用。不過,這并不等于說可以用規范漢字代替其他中國文字。在國家重要的政治生活中,在特殊的交際場合中,也會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文字。比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期間,會使用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彝文、壯文等七種少數民族文字為會議工作;國家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等,也都會翻譯為這七種文字。
在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實行“雙語”或“多語”制度,文字上自然也是使用“雙文”或“多文”制度。在國家通用文字與少數民族文字共同使用時,一般都是少數民族文字在上,國家通用文字在下,以顯示對少數民族文字的尊重,其實也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
顯然,中國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語言地位,但是由于各種文字的發育狀態和使用狀況不同,在現實語言生活中所發揮的功能也不相同。處理好國家通用文字與民族文字的關系,處理好各少數民族文字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使文字生活和諧,各種文字在使用功能上相互補益。
二 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
語言規劃一般都細分為地位規劃和本土規劃。上節講的是規范漢字的地位,屬于地位規劃;本節的內容基本上屬于本體規劃。漢字的本體規劃,概括講就是實現“三化”: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10】
(一)漢字規范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語言文字工作主要完成三大任務。1958年1月10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報告一開始就指出:“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就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11】
周恩來總理當時所講的“文字改革”,是廣義的,其外延幾乎包括了當時的所有語言文字工作。他所講的“簡化漢字”,也不僅僅是簡化了一批漢字,而是在進行文字整理工作,目標是實現文字的規范化。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由于漢字難寫,人民群眾不斷創造了許多簡字。盡管歷代的統治者不承認,說它們是‘別字’‘俗字’,簡字還是在民間流行,并且受到群眾的歡迎。因此,我們應該說,遠在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之前,人民群眾早已在改革漢字,而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工作,無非是搜集、整理群眾的創造,并且經過各方的討論推廣罷了。同時,我們也采用了某些日本簡化了的漢字。可見使用簡字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并不是漢字簡化工作引起的,而‘漢字簡化方案’的制定,目的正在于把這個分歧引導到一個統一的規范。只有在漢字簡化工作方面采取積極措施,才能逐漸轉變這種分歧現象。”【12】
當年以“簡化漢字”名義所進行的文字整理工作,其實是清朝末年以來、包括民國時期的語言文字運動的繼續,其中也受到東鄰日本簡化漢字的影響。當然,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文字整理主要考慮的是中國大陸的文字生活,更多地照顧了成人掃盲和兒童識字問題。
(二)漢字標準化
1986年1月,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以此為標志,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進入了“新時期”。這次會議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地方,與文字相關的問題有:
1.建議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會后不久,國家語委就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13】,國務院1986年6月24日為此發了批轉通知:“1977年12月20日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達之日起停止使用。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以利社會應用。”【14】這表明進行了幾十年的“漢字簡化”工作到此將告一段落。
2.“漢語拼音化”不再作為當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任務。時任國家語委主任劉導生在代表會議所作的《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報告中指出:“漢字的前途到底如何,我國能不能實現漢語拼音文字,什么時候實現,怎樣實現,那是將來的事情,不屬于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15】
3.實現文字的標準化。“文字規范化”和“文字標準化”這兩個概念十分接近,要嚴格把二者的外延、內涵都解釋清楚,還有點困難,大概可以說,標準化是高級的規范化,規范化的進一步升華就是標準化。前述保持漢字形體的相對穩定、漢字簡化告一段落、漢語拼音化不作為當前的工作任務等,都是為實現文字的標準化創造條件。文字標準化就是使現代漢語用字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1)定量
確定現代漢語的用字數量。漢字數量古今積累,中外交合,各種字形相加字量已在10萬左右。其中,有些只存于字書之中,而從沒有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過;有些是古代使用而當今不用的古字;有些是異體字甚至是錯訛字;有些字只是用在人名、地名中;有些字的讀音、意義都不明確。就共時用字而言,字種數量遠遠不需要那么多。例如:
十三經,6544字。
孫中山《三民主義》,2134字。
老舍《駱駝祥子》,2413字。
《毛澤東選集》(1—5卷),3136字。
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采集2005年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語料,建成了總字次達到7億的媒體語料庫,對這個語料庫的統計顯示,581個漢字覆蓋率為80%,934字覆蓋率為90%,2314字覆蓋率為99%。【16】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的數量以能夠較好記錄語言為限。現行漢字是記錄現代漢語的,因此,為實現文字的標準化,首先應當確定現代漢語的當用字量。就語文實踐和大量數據來看,現行用字的總字量大約為8000—10 000,其中最常用字600左右,次最常用字1000左右,常用字2500左右。
2)定形
在一定的字量范圍內,為每個漢字確定標準字形。定形牽涉到筆畫樣式、筆畫書寫順序(筆順)、筆畫之間的平面關系(平行、連斷、相接、交叉……)、偏旁類型、偏旁組合關系等等。字形確定要有一些基本原則,例如:
第一,一字一形。也許就書法和一些特殊的文字活動而言,一字多形有其意義,有其價值,但是就一般的文字生活而言,一字多形是低效的,是文字冗余現象。
第二,“厚今薄古”。漢字在歷史演變中,字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不同的筆形演變成了相同筆形,一些不同的偏旁合流為一,也有一些相同的筆形和結構在不同的字中寫法有異,還有一些字形習非成是。這些變化,這些現象,可能造成漢字原本的造字理據的泯失,加劇字際關系的錯綜復雜性。盡管如此,還是應當承認漢字的這種演變結果,不應扭今復古。“約定俗成”是語言文字發展演變的第一定律,也是語言文字規范的首要依據。
第三,照顧系統。漢字結構具有系統性,在確定每個字的字形時,要考慮漢字的筆畫系統、筆順系統、偏旁系統、筆畫組合系統、偏旁組合系統等等。盡量減少孤例,充分考慮漢字結構的系統性,有助于漢字字形系統的優化,也有助于提升漢字學習效率、節約社會記憶成本和漢字信息的加工成本。
漢字定形是循序漸進的工作,對于常用字的字形,要盡量少動或不動。字形整理時,還要考慮到更大字量的情況,考慮到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的情況。
3)定音
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標準讀音。由于語音演變、方言影響、外語讀音介入、漢字字形分合等原因,便會產生一字多音現象。一字多音現象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異讀字”。多音字的每一個字音對應一個或幾個字義,每個讀音都不是多余的;當然,每個讀音是否都是必要的,需要“審音”。異讀字是字義相同但讀音不同,字之異讀一般來說對于學習和使用是冗余的,需要選擇一個音作為正音。
漢字定音,基本上是伴隨著異讀詞審音進行的。1956年1月成立普通話審音委員會, 1963年2月編出《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1982年10月成立新的普通話審音委員會,1985年12月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漢字定音工作仍是今天的重要任務。原來審音表的疏漏需要補正,新的字音現象需要審定,輕聲兒化字需要有個固定的范圍,有許多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名的字音需要斟酌,中國使用的日本“國字”需要給一個漢語讀音等等。2011年10月28日,成立了新一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向社會開通了“普通話審音網”,審議通過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章程》,聽取了課題組的“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的報告。新世紀的審音工作相信能夠為漢字定音做更多的事情。
4)定序
確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排列順序。漢字排序過去主要是字典、詞典的需要,而到了信息數量“爆炸式”增加、信息檢索成為日常事體的時候,字序的確定就顯得重要起來,因為字序是信息排序的基本依據。
給漢字排序的方式有多種,不同的排序方式形成不同的字序。字序可概括為音序和形序。由于同音字的大量存在,音序一般來說是不能完全解決字序問題的,需要形序給以一定的幫助。形序往往與偏旁、筆畫類、筆畫數、筆順等相關,因此,為了滿足定序的需要,在漢字定形工作中還要確定偏旁部首、筆畫類型,并要根據一定的規則確定偏旁部首的排序、筆畫類型的排序和筆順等。
(三)漢字信息化
文字標準化的提出,是為了主動適應計算機語言處理和信息檢索等要求。1986年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就認識到:“當前,世界正處于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實現圖書情報工作自動化,印刷排版現代化,生產管理自動化,以及辦公室事務自動化,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研究,促進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提到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重要的地位。”【17】在當時能夠認識到信息化與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關系,應該說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但是,由于當時計算機語言處理的水平還十分有限,信息化的時代特征還不明顯,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所以當時文字標準化的“標準”還不足夠。隨著計算機語言處理的發展,實現文字的信息化,還需要在“四定”的基礎上做更多工作。
第一,要給每一個漢字一個計算機碼位。過去漢字的要素是“形、音、義”三要素,文字信息化使漢字具有了“形、音、碼、義”四要素。要使全世界所有的計算機都能夠認識漢字而不至于出現亂碼,必須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來統一對漢字進行編碼。過去的漢字整理工作可以只在大陸進行,而文字信息化要求在不同的國度和地區間協作進行,并且還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ISO/IEC10646的工作,CJK【18】統一漢字編碼字符集的工作,就是中國(大陸、臺灣)、日本、韓國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漢字標準國際化的具體體現。
第二,漢字整理的字量空前加大。過去漢字整理基本上是在現代通用字的范圍內進行的。但是,隨著計算機語言處理能力的迅速提高,各種現實信息和歷史文獻信息都需要數字化。計算機需要處理的字量空前加大,以前不需要特別關注的人名、地名用字,物理化學和中醫中藥等科技用字,古代文獻用字等,現在都進入了文字整理的視野。也就是說漢字整理的范圍由通用字發展到特殊用字,由現代漢語用字發展到歷史文獻用字,甚至由隸楷等“今文字”發展到甲骨文、金文和篆書等“古文字”。
第三,字際關系成為突出問題。字量擴大其實并不僅僅是字量問題,還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考慮字形問題、字際關系問題等。字形問題集中在如何處理新舊字形、特別是在規范漢字之外的范圍怎樣處理新舊字形問題。而更艱巨的任務是字際關系的整理。龐大的字量,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場合用字的集聚,異體字占了很大比例,梳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做好簡繁漢字、正異漢字之間的對應,需要學術功力和大量的時間。特別是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還有不同的正字標準,互聯網域名已經可以使用漢字,古代文獻的出版印行成為現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建立大字量的字際關系映射表、古今漢字統一查檢表。在如此背景下,字際關系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
第四,漢字標準成為工業標準。漢字信息化使漢字標準由文化規范成為工業標準,由為人服務的柔性規范成為為機器服務的剛性標準,由文化消費成為可以賺取經濟紅利的文化產品。這種轉變從政策、管理、研制、推廣、社會理念等各方面,從標準制定、發布、實施等各環節,都需要發生相應的轉變,以適應文字信息化。
三 漢語拼音的地位與功能
漢字自身的表音功能有限,為學習漢字的需要必須有注音工具。古代為漢字注音,是利用漢字來實現的。早期是用較通俗的漢字為較難的漢字注音;后來在古印度語言學的影響下,音韻學快速發展,發明了“反切”,用兩個漢字的聲韻相切為漢字注音。
明代,西洋傳教士來到南洋和中國,為了傳教和學習漢語,設計了不少漢語拼音方案,其中以利瑪竇的拉丁字母式拼音對后世影響最大。到了清朝末年,以盧戇章1892出版《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為發端,興起了朝野關注、影響深遠的切音字運動。切音字運動不僅出現了很多漢字注音方案,而且產生了用切音字代替漢字的思潮。這一思潮所引發的漢字存廢的爭論,持續了百年之久,至今仍未止息。
1911年,清朝學部中央教育會議議決的《統一國語辦法案》,是中國近代史上政府通過的第一個語言規劃文件,標志著中國語言政策由隱性向顯性的轉變。《統一國語辦法案》吸收了切音字運動的成果,初步確定了北京話在國語中的地位,而且非常重視音標在國語推行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音標制定的原則及相關事項:“音標之要則有五:一、音韻須準須備;二、拼音法須合公例;三、字畫須簡;四、形式須美;五、書寫須便。無論造新征舊,必以兼合此要則者,方能使用。又須兼備行楷兩種。該音標訂定后,先在各省府廳州縣酌定期限,試行傳授。遇有滯礙,隨時舉報總會修正。修正確當后,再行頒布,作為定本。”【19】
百年前這一音標制定原則是相當科學的,但是清政府已經無力完成這一任務。1913年召開的讀音統一會,通過了漢字筆畫式的注音字母,1918年正式公布,使用至今。1928年9月,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31年9月,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蘇聯的海參崴召開,通過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則和規則》,這一常被簡稱為“北拉”的新文字方案,在當時的中國發生了不小影響。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漢語地名的國際標準。1979年,聯合國秘書處采用漢語拼音作為轉寫中國人名、地名的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決定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漢語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編號為ISO 7098。【20】1986年1月,第一次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明確表示,漢字拉丁化不再是中國語言文字工作的任務,這算是政府對百年漢字命運爭論的一個明確態度,也是對漢語拼音性質、作用的一個外延限定:漢語拼音不是文字方案。
談文字政策,按說應該不談漢語拼音(以下所說的“漢語拼音”,基本上是指《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的漢語拼音),但是,由于漢字與漢語拼音的關系密切,由于漢語拼音與漢字的命運曾經息息相關,所以,要全面論述中國的通用文字政策,不能不談漢語拼音問題,或者說漢語拼音是漢字政策的一個重要補充內容。
(一)漢語拼音的地位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專門對漢語拼音做了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并用于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這些條文規定了漢語拼音的地位:第一,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拼寫工具;第二,是國家通用文字的注音工具;第三,是國際公認的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規范;第四,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發揮職能。更為概括地說,漢語拼音的地位就是“工具”與“輔助”: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拼寫和注音工具;輔助漢字發揮作用。漢語拼音的“工具”與“輔助”地位,決定了漢語拼音的三大基本功能:
1.為漢字注音
這是繼反切、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之后,漢字的最為通行、最為有效的注音工具,也是漢語拼音三大功能中基本上沒有爭議的功能。
《漢語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在世界具有較大的通行性,因為世界上多數文字采用的都是拉丁字母形體,非拉丁文字也普遍具有拉丁轉寫方式。而且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經過較長時期的試驗,從利馬竇方案,到切音字的一些方案,到國語羅馬字,到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等,都是采用的拉丁字母式,漢語的哪個音用什么字母表示,積累有大量的經驗。
拼音方式實行的音素制,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字音,便于學習和拼讀。漢語拼音也有用雙字母表示一個音素的,如:zh、ch、sh、ng、er;有個別字母表示多個音素的,如:i、e;有些音素在拼寫中有省略現象,如:iou→iu、uei→ui、uen→un。但是,其基本制式還是音素制,具有音素制的優越性。
漢字本身表音成分有限,需要一個注音工具;漢語拼音采取音素制,能夠較為準確地注音;漢語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形體上國際通行且有長期的試驗。有此三者,使漢語拼音成為漢字的優秀注音工具,為漢字的教育和使用立下了汗馬功勞。【21】
2.拼寫普通話
把有聲的語言記錄到書面上,是留聲錄音設備發明之前人類貯存語言的基本方式。用漢字記錄普通話,是最為基本的方式;用國際音標記錄普通話,一般都是為了研究或教學;用漢語拼音記錄普通話,稱為“拼寫”,是處于文字、音標之間的一種記錄漢語的方式。
拼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普通話學習、學術交流、文化應用等。拼寫在實際語言生活中也有不少表現,比如兒童拼音讀物,外國人學漢語的閱讀材料,外文學術文獻中漢語的材料、論著篇目的引用等。拼寫與注音的不同之處,不僅在于拼寫的對象是語言,注音的對象是文字,而且拼寫需要有正詞法,諸如字母大小寫、分詞連寫、標點符號用法、篇章的其他要求等等。就此而言,拼寫從樣式看與拼音文字已無大別,與拼音文字的差別主要是語言規劃學上的地位,或者說是身份。拼寫體現的是對漢字的一種輔助。
法律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這是對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和 ISO 7098的認可,所體現的也是漢語拼音拼寫普通話的功能。人名、地名、中文文獻在拼寫時,都需要依據正詞法。在現實生活中,對人名、地名拼寫時,很多人使用給漢字注音的方式,不分詞連寫,不能正確使用大小寫,這是漢語拼音正詞法教育不普及的表現之一。
3.輔助漢字發揮作用
在某些活動、某些場合中,漢字有時候不便發揮作用,有時候不能發揮作用。例如飛機班次、火車車次,產品型號、外文地圖中的中國地名、進出外國海關憑證上的中國人姓名、參加國際活動時的中國人姓名、計算機鍵盤的漢語拼音編碼、漢字語音排序檢索等等,都常常需要使用漢語拼音,體現著漢語拼音“輔助”漢字的功能。
漢語拼音的功能還有很多,比如:
(1)中國盲文、聾人使用的手指語、船舶旗語、燈光通信(又稱“燈號”)等采用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為特殊教育做出了貢獻,為特殊領域的通信做出了貢獻。
(2)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中國旅游、學習、工作的外國人與日俱增,致使中國大中城市的市政名稱、街道名稱、交通標牌等都注有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的使用廣泛度前所未有。
(3)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曾經為一些少數民族制定文字方案或文字改革方案,其中許多方案都吸收了漢語拼音的成果。這些方案有的還在使用,有的已經棄用,但要看到,一些棄用的方案又在信息化中重新發揮作用。比如中國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創制了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從字母設計到正詞法都受到漢語拼音的重要影響,并從1964年一直使用到1982年。當這兩個民族重新恢復阿拉伯維吾爾文、哈薩克文之后,計算機語言處理和網絡逐漸興起,出現了不少維吾爾哈薩克文的拉丁方案,當年的拉丁化新文字稍加改造用于計算機語言處理,據研究是較為優化的方案。【22】
(4)計算機語言處理和現代信息產品的廣泛使用,使漢語拼音的作用發揮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手機輸入、計算機鍵盤編碼、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詞匯庫貯存、計算機語法信息詞典、語料標注、漢字文本與漢語拼音文本自動轉換系統等等,都在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為此,國家語委在2001年專門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的通用鍵盤表示規范》。漢語拼音幾乎成了人機對話和計算機處理漢語漢字的主要工具,同時應視為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
很顯然,隨著中外交往越來越頻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隨著信息檢索的量的激增和使用的普及化,需要用漢語拼音輔助漢字發揮作用的場合越來越多,漢語拼音的作用越來越巨大。漢語要在信息世界和國際世界中暢行,必須充分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
(二)漢語拼音正詞法
漢語拼音要出色完成拼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任務,要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出色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完善的漢語拼音正詞法。漢語拼音正詞法是指漢語拼音的拼寫規范及書寫格式的準則,包括音節的拼寫和詞的拼寫等。歷史上的多種漢語拼音方案、漢字拼音化方案,都涉及正詞法問題,如盧戇章、蔡錫勇、朱文熊的切音字方案,如國語羅馬字和北方話拉丁新文字等。
1958年的《漢語拼音方案》,主要解決的是音節拼寫問題,但已經考慮到了詞的拼寫,為漢語拼音正詞法留下了發展空間。比如隔音符號(’)的設置:“ɑ,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后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例如:pi’ɑo(皮襖)。”再如音節以 i、u、ü開頭時,為了避免同前一音節連寫時發生音節界限混淆,要把 i、u分別改作 y、w,或是在 i、u、ü之前添加 y、w。【23】
為使《漢語拼音方案》更好地發揮拼寫功能,在以往實踐中完善漢語拼音正詞法,1982年3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委員會。1988年7月,國家教委和國家語委發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96年1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16159-1996)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2012年6月29日,《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重新修訂發布,并同時發布了《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拼音正詞法的主要問題基本解決。
漢語拼音正詞法研制與使用的主要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詞的辨認存在困難。漢語的詞素、詞、詞組之間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盡管大多數詞的辨認不成問題,但的確有一部分詞具有辨認難度。而且由于漢語書面語是以字為單位書寫的,長期的閱讀習慣形成了人們的“字意識”優于“詞意識”。漢語拼音正詞法實行分詞連寫,由于漢語客觀上詞與其上下單位的模糊性,由于人們主觀上詞的意識淡漠,便使分詞連寫出現一定困難。
2.成語拼式問題。漢語較多地使用成語,成語多為四字格,如果一條成語連續拼寫,拼音形式過長。較為常見的處理辦法,是在拼式中間加“-”,這樣既保持了成語的整體性,又達到減短拼式的目的。但是,把“-”加在成語拼式的什么地方,卻有不同意見和不同做法。例如:
(1)凡四字格的成語,皆采取“2+2”的切分方法。此法的優點在于好運用,但不能反映成語內部的結構關系。
(2)依照成語內部的結構關系進行切分。但是,不是每個使用者都具有足以分析成語結構的語法和構詞知識,實際執行起來有相當的困難。例如“一衣帶水”,可能有三種拼法:
① yīyīdài shuǐ;
② yīyī-dài shuǐ;
③ yīyīdài -shuǐ。
2012年6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成語拼寫,一般都采取“2+2”的切分方式,但是“一衣帶水”則采用了① yīyīdài shuǐ 的方式,寧可讓拼式長一點,也不做切分。【24】這樣做法的長處是不需要分析成語的結構關系,或者說不做破壞成語結構的切分,但不足之處是整部詞典成語的拼法不統一。成語拼式問題其實是一個技術問題,應當權衡利弊,做出一個利于實際應用的處理。
3.聲調的標示方法。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如果正確反映漢語的讀音,就需要在每個音節的韻腹處標上調類符號。作為注音工具,也許標調方式的問題并不怎么突出;但是如果作為拼寫工具,標調方式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了。其一,個個音節標調,形式上不美觀(有人批評說是“滿臉麻子”),手寫起來、鍵盤輸入起來都不方便;其二,輕聲要不要標調,如何標調;其三,變調現象如何處理,是標本調還是標變調。歷史上曾經有字母重寫或用幾個字母專門表示調類的做法,而現在計算機學界習慣用“1、2、3、4”表示分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4.專有名詞的拼寫問題。專有名詞在拼寫上常有許多特殊性,如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名、組織機構名、品牌型號名、特殊日期名等等。專有名詞在語言中出現頻率高,負載信息量大,詞語構造復雜,其學術研究也比較薄弱,是漢語拼音正詞法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正詞法的主要規定內容。
此外,外族、外國的專有名詞怎樣在漢語拼音中表現,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使用拉丁文字的語言,是否原形照搬?對于使用非拉丁文字的語言,是依照該語言的拉丁方案轉寫,還是按照其漢字翻譯轉寫?其中,中國少數民族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音譯轉寫問題,不僅牽涉到使用上的合理與方便,還牽涉到民族政策和民族感情。日本人名、地名一般用漢字,但是讀音與漢語有別,漢語拼音拼寫日本的人名地名,是用中國的漢字讀音,還是用日文的拉丁化方案?
漢語拼音正詞法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比如:漢字與漢語拼音的轉換只能單向進行,從文字轉換為拼音較為容易,但是從拼音轉換為文字就會遇到同音詞問題,特別是人名、地名的轉換更為困難。漢語拼音正詞法的研究不多,實踐不夠,特別是有人對正詞法有思想成見,擔心正詞法的完善會使漢語拼音變成文字方案,從而對漢字的前途造成不利影響。
漢語拼音不僅中國使用,國際上也在使用。要給每個漢語詞語一個合適的拼音形式,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甚至是中國的語言學工作者都有一定困難。要真正方便使用者,只有正詞法的規定是不夠的,應當有一個足夠量的漢語拼音詞匯表。據悉,國家語委正在已有辭書的詞語拼音標注的基礎上,研制一個15萬~20萬詞的漢語拼音詞匯表。這是一項值得期待的文化工程。
四 結語
根據本文的討論和中國語言政策,中國的通用文字政策可以這樣表述:堅持簡化字的規范地位,在一個時期內保持漢字形體的相對穩定。推動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充分發揮規范漢字的主導作用,依法處理好繁體字、異體字的使用問題,依法處理好國家通用文字與少數民族文字的關系。重視漢語拼音的應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走向世界的漢字應用需要。【25】
這一表述包含這么幾個方面的意思:
1.維護中國自1935年以來的漢字簡化成果,在中國大陸不把繁體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
2.保持漢字形體的相對穩定,不再成批量地簡化漢字。
3.推動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是當前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務。
4.依法處理好國家通用文字與少數民族文字的關系,處理好規范漢字與繁體字、異體字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這種和諧的語言生活在文字政策上的表現,就是國家通用文字要發揮交際上的主導作用,但也要保護少數民族文字的使用,并對繁體字、異體字的使用留下空間。
5.漢語拼音方案雖然不是文字方案,但它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拼寫和注音工具,是漢字的得力助手,在漢字不便使用和不能使用的領域發揮作用。在信息化時代和國際化時代,更要重視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
6.制定文字政策的目的,也是衡量文字政策優劣的標準,就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漢字應用需要。
主要參考文獻
曹先擢 2009 《談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語文出版社。
戴慶廈主編 2009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費錦昌 1997 《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記事(1892-1995)》,語文出版社。
傅永和 2000 《字形的規范》,語文出版社。
高更生 2002 《現行漢字規范問題》,商務印書館。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編 2006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下編),商務印書館。
李建國 2000 《漢語規范史略》,語文出版社。
李宇明 2004 《規范漢字和〈規范漢字表〉》,《中國語文》第1期。
李宇明 2010a 《中國語言規劃論》,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 2010b 《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主編 2011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信息化報告》,民族出版社。
李宇明、費錦昌主編 2004 《漢字規范百家談》,商務印書館。
厲 兵編 2004 《漢字字形研究》,商務印書館。
劉導生 1986 《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載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文件匯編(1986年1月)》,語文出版社,1987年。
呂冀平 2000 《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 1983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文字改革》第2期。
馬麗雅、李紅杰 2008 《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與文化發展政策和法律的國際比較》,中央民族大學。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秘書處編 1957 《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
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 1987 《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文件匯編(1986年1月)》,語文出版社。
盛桂琴 2003 《互聯網上維吾爾、哈薩克拉丁字符方案的字母選用問題》,載蘇培成主編《信息網絡時代的漢語拼音》,語文出版社。
蘇培成主編 2003《信息網絡時代的漢語拼音》,語文出版社。
蘇培成主編 2010 《當代中國的語文改革和語文規范》,商務印書館。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主編 2008 《中國的語言》,商務印書館。
王 均主編 1995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王理嘉 2003 《漢語拼音運動與漢民族標準語》,語文出版社。
王立軍 2008 《漢字的自然發展規律與人為規范》,《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王 力、周有光 1983 《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文字改革》第2期。
王 寧 2009 《字形調整應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 期。
王 寧 2011 《談〈規范漢字表〉的制定與應用》,李運富主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論文選集》(第一集),中華書局。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58a 《1913年讀音統一會資料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58b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88 《漢語拼音論文選》,文字改革出版社。
徐世榮 1995 《四十年來的普通話語音規范》,《語文建設》第6期。
于錦恩 2007 《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中華書局。
語文出版社編 2006 《語言文字規范手冊》,語文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2012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周恩來 1958 《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人民出版社。
周有光 1988 《〈漢語拼音方案〉和國際標準》,《語文建設》第1期。
[原載《世界漢語教學》2013年第1期]
【1】 本文根據2012年元月11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孔子學院的演講整理而成。
【2】 曹先擢、傅永和、王寧、張萬彬、王鐵琨、費錦昌、張書巖、王立軍、王翠葉、王敏、陳雙新等先生,對“規范漢字”這一概念多有研究。本文規范漢字的定義,是在他們研究基礎上的總結,其中受到曹先擢、王寧、張萬彬、王鐵琨、王翠葉等先生的影響尤大,特此鳴謝。
【3】 參見文字改革出版社編(1958a)。
【4】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之命,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5】 與1964年的《簡化字總表》相比,只涉及“疊、覆、像、囉、余、瞭、讎”7個字的調整。
【6】 李按:《通用規范漢字表》2013年6月已由國務院正式發布。字表收字8105個,其中一級字表收字3500個,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
【7】 勞乃宣《進呈〈簡字譜錄〉折》,見文字改革出版社編(1958b,79頁)。
【8】 商務印書館,2007年。
【9】 參見戴慶廈主編(2009,2頁)。
【10】 這“三化”,也適合國家的少數民族文字規劃。事實上,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工作已經有了較快發展。具體情況請參看李宇明主編(2011)。
【11】 周恩來(1958,1頁)。
【12】 周恩來(1958,5頁)。
【13】 見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1987,331~333頁)。
【14】 見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1987,330頁)。
【15】 見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1987,24頁)。
【16】 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編(2006,7頁)
【17】 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1987,22頁)。
【18】 CJK是中文漢字(Chinese Hanzi)、日文漢字(Japanese Kanji)、韓文漢字(Korean Hanja)的縮寫,其中C包括G(中國大陸使用的漢字)和T(中國臺灣使用的漢字)。感謝張軸材先生提供的意見。
【19】見文字改革出版社編(1958b,43~144頁)。
【20】見周有光(1988)、蘇培成主編(2003,252~261頁)。
【21】 參見呂叔湘(1983);王力、周有光(1983)。
【22】 參見盛桂琴(2003)。
【23】 ü前添加y時,ü上面的兩點省略為u,如ü→yu、üe →yue、üɑ n →yuɑn、
ün→yun。
【24】 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12,1529頁)。
【25】 這一表述,受到陳章太先生的著作和交談等多方面影響,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