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 李宇明
- 1210字
- 2020-08-27 15:00:46
見證歷史傳承文明,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
白 杰
首都博物館黨委書記
很榮幸參加今天的大會。繼北京語言大學和巴黎盧浮宮之后,首都博物館成為了第三屆“中法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國際研討會”的主場。博物館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這場語言文化交流與對話的盛會在首都博物館舉辦,顯得別具特色。在中國人眼中,法國是一個充滿人文主義底蘊和浪漫主義情懷的國度,我本人曾兩度到訪過美麗的法國,盧浮宮、凡爾賽宮、巴黎圣母院、凱旋門,這些凝聚著人類智慧、見證了歷史滄桑的文化勝地,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正如羅伊克·德佩克總司長閣下在會前的會談中所指出的,中法兩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視文化的國度,首都博物館與法國更有著不解之緣。各位今天所在的這座博物館,就是由著名的法國設(shè)計大師杜迪陽先生和中國建筑大師崔凱先生聯(lián)合設(shè)計的建筑藝術(shù)結(jié)晶,可以說這是中法在建筑和博物館美學表述上的一個杰出代表之作。
今年——2016年,這個盛會在首博舉辦,我和我的同事們也非常高興,因為今年對于我們這座偉大的博物館來說,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今年是首都博物館建館35周年,也是我們這座現(xiàn)代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的第10年。在首都博物館搬入這座現(xiàn)代化新館之后的10年間,我們充分利用了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與文明互鑒的優(yōu)勢。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現(xiàn)代化的文物展廳,但是還有您看不到的我們更具有現(xiàn)代化和前瞻意義的文物庫房。在地下庫房中,珍藏著20萬件(套)記載北京歷史和中國藝術(shù)的珍貴文物。
多年來,我們的博物館用特有的方式,搭建著中外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橋梁。首博陸續(xù)向海外推出了很多有特色的展覽,比如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文人生活展、北京城市歷史、老北京民俗等展覽。當然,我們也引進了很多國際上知名博物館的展覽,比如大英博物館250年藏品展,還有希臘藝術(shù)展,來自盧浮宮的珍貴藏品,以及柬埔寨吳哥窟的展覽和瑞士鐘表文化展覽等,這些展覽都受到了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未來,我們將以我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關(guān)切,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法國的交流與合作。明天,我將在這里接待巴黎博物館協(xié)會代表團,我們將就兩個城市之間的博物館交流與巴黎同行深入交換意見。我想這將增進我們兩國博物館間特別是城市博物館間的交流,共同去研究和展示我們雙方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我注意到了昨天的新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在京訪問的法國外長讓-馬克·艾羅先生。三天前,讓-馬克·艾羅先生在成都的一個論壇上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被我的同事記錄下來,并且發(fā)給了我。他說中法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于雙方互相尊重對方深厚的文化,全方位的人文交流是兩國交流三大機制之一,其中的文化交流又是兩國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前,中法兩國的合作正呈現(xiàn)著多樣性,首都博物館愿意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永恒平臺,我也會把這些想法同法國的博物館同行分享交流,讓我們和法國的同行一起攜手搭建這種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