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 李宇明
- 3155字
- 2020-08-27 15:00:52
三、學界和民眾關于多語制的認識
多語制的實現必須得到學界和民眾的支持,首先需要人們統一認識。然而,統一認識需要一個過程,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學界和民眾并沒有就多語制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我們先看學界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如Kymlicka(1989,1995,2001)的自由文化論提倡多語制維護語言多樣性,Bonotti(2013)則提出多語制中推廣通用語。自由文化理論主張保護區域語言和小族語言,以保證并促進語言多樣性。這一主張符合歐盟多語制的精神。然而,語言多樣性和民主討論之間形成一種張力,歐盟層面的政治辯論一直由社會精英主導,跨語言的民主辯論難以實現。Kymlicka認為民主政治是用母語來表達的政治,參與政治就要求具備固有政治話語形式的知識,而這些固有形式帶有具體語言特色,懂一門外語而不懂其固有的政治話語形式,就無法真正理解政治辯論。這一觀點隱含一個矛盾:維護語言多樣性不利于跨語言的交際。
Bonotti(2013)不贊成Kymlicka的自由文化論觀點,認為多語政體中的跨語言民主審議對確立多樣性保護措施的民主正當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跨語言交際應當是自由文化理論的核心。歐盟在保護語言多樣性和推行跨語言公開辯論上面臨平衡難題,例如歐洲議會原則上且事實上實行完全的多語制,但是為了交際效率,在缺少小語種翻譯的情況下(比如芬蘭語翻譯成馬耳他語)只好使用通用語言。即便如此,當有人提議將英語確定為通用語時,歐盟予以駁回,因為確立任何一門語言為歐盟通用語都將面臨不可逾越的政治障礙,也違背歐盟提倡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宗旨。Bonotti認為語言多樣性和方言母語政治是可以調和的,自由文化論應當把跨語言交際視為核心內容。Bonotti在論證了歐盟實行多門通用語(如將英語、法語和德語同時作為歐盟通用語)存在問題而不可能實現后,提出將英語作為通用語。這一建議明顯不符合歐盟的多語制精神和語言平等原則。
我們認為,歐盟的多語制是一種有限多語制(母語+兩門外語),既不利于所有語言(尤其是影響較小的官方語言和區域語言)平等發展,也會限制某一語言成為唯一通用語。總體而言,歐盟多語制有利于幾門主流語言(如英語、法語,甚至德語)作為外語來傳播,最終有可能成為政治領域的主導語言,用來消除交際不暢。歐盟鼓勵外語學習從兒童開始,似乎隱含這樣的目標: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除母語外還掌握外語的政治話語形式。而成人開始學習外語是很難達到這一境界的。
我們再看民間對于多語制政策的態度。歐盟多語政策的實施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民眾的語言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歐盟多語制的實施難度和效果。我們從以往的調查可窺見民眾的實際態度及其變化。
首先,多語制尚未深入人心,尚未得到全民認可。歐盟大規模擴盟后的第二年(2005年)曾有大型調查試圖探尋推行多語制的社會基礎及效果,2012年在調整計分方法后再一次做了調查(受訪者達26751人)。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歐洲人(84%)認為歐盟的每位公民除掌握自己的母語外還應當能使用另一門語言,許多人(72%)認為人們應當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對于歐盟公民使用一門共同語言的問題,多數人(69%)持支持態度;關于歐盟機構采用一門語言與民眾進行交流的問題,略占多數的受訪者(53%)表示贊同,不贊同者占42%。當然,不同國家的受訪者支持比例存在一定差異。當時的27個成員國(2013年克羅地亞入盟后成員國增加至28個)中有26個國家的大多數受訪者贊成每一位歐盟公民應當學會至少兩門外語,盧森堡(91%)和西班牙(94%)支持率最高,芬蘭支持率最低(37%)。34
其次,民眾對歐盟通用語設想的認同與各語言應當享有平等地位的愿望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現在語言態度、學習態度、價值判斷上。根據2012年《歐洲人及其語言》報告的數據,大多數歐洲人認為所有歐盟成員國境內使用的語言應當獲得平等地位,政府應當優先考慮制定政策提高語言技能。雖然人們普遍認可多語制,但是略占多數的受訪者更愿意觀看翻譯成本族語言的外國電影和節目,而不是邊聽外語邊讀母語字幕。民眾心理也像歐盟機構那樣,理想和現實相悖。一方面,大多數人認為歐盟的每一位公民應當能使用一門共同語,另一方面又不贊成某一語言可以優先于其他語言得到普及。從語言平等角度看,2012年的支持率高于2005年,可見語言文化平等觀等到了加強。在關于什么語言最有用的問題上,受訪者的選擇不局限于歐洲語言,反映出明顯的實用主義態度。他們在選擇母語之外對個人發展最有用的兩門外語時得出的總體排序是:英語(67%)、德語(17%)、法語(16%)、西班牙語(14%)、漢語(6%)、意大利語(5%)、俄語(4%)等。35有的受訪者把歐盟成員國之外的語言看作對個人發展最有用的外語,說明這些語言已經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和地位。漢語的排序在意大利語和俄語之前,足以說明中國崛起產生的世界影響。
《歐盟理事會2014年5月20日關于多語制和語言能力發展的決議》一如既往地呼吁各成員國根據具體國情大力開展外語學習,且對外語種類不做任何規定。雖然學習外語被歐盟賦予整合歐洲的重任,歐盟成員國努力推廣其他官方語言,但是(至少在學校教育的外語設置中)語言學習存在明顯的不對稱,英語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遙遙領先(Phillipson & Skutnabb-Kangas,1997)。2012年《歐洲人及其語言》報告的最新數據說明英語作為首選外語的地位非常穩固。
歐盟機構的一項報告也反映出歐盟公民對待多語制和語言學習的矛盾心理。歐盟內部政策總司曾委托MENON Network EEIG(2008)完成一項關于多語政策目標和實施情況的大型調查報告36,以便向歐洲議會提供關于各成員國落實多語制和語言學習政策的詳細情況,了解多語歐洲的推進進程,為政策及其實施提供建議。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歐洲公民響應多語歐洲的號召,但是存在明顯的語言學習抵觸情緒。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積極學習語言,許多成員國的學生除學習英語外,對別的語言不甚在意。教師也不愿意改進教學方法和習慣。關于語言學習的理解不透徹,碎片化現象普遍,涉及語言及語言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結合差。這些現象與民眾廣泛支持并要求保護小族語言、促進語言多樣性的心理格格不入。
第三,雖然民眾對多語制的支持率提高了,人們的接受性多語能力(如收看外語電視節目、閱讀外文報紙)增強了,但是自2005年以來歐盟公民多語能力的提升并未達到歐盟委員會的要求(Bonotti, 2013)。
歐盟多語制的根本是提倡個人多語能力,個人多語能力的提高必須得到廣大公民的大力支持。歐盟對此提供政策及經費支持、語言教學指導。早在2003年7月14日,歐洲議會的文化、青年、教育、媒體和體育委員會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建議,要求在擴盟及文化多樣性情況下保護區域及非通用語言,為個人的語言學習提供經費支持(Shuibhne,2008)。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沒有很好地落實,政策的精神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影響了多語能力的發展。
第四,語言教學界存在課堂教學使用何種語言的認識問題。多語制要求每一位歐洲公民除自己的母語外還應當學習另外兩門歐洲語言。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加、人口流動性的加大,許多學校就讀學生的母語并非學校的教學語言,給語言教學帶來諸多困難。此外,個人多語能力既是目標又是客觀現實,學生的多語能力存在個體差異,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小的挑戰。教育機構教授不同語言、使用非學生母語的大語種從事教學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多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將學生的個人多語能力發展與學習成績的提高及歐盟語言政策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使用單語授課的教師一般把不同語言的發展分開處理,而推崇個人多語發展的教師把多門語言看作整體,是一整套滿足不同交際需求、符合交際情景的語言能力(Despagne, 2013)。如果后一觀點正確,單語課堂教學應當轉向多語課堂教學,即同時學習德語(母語)、法語(外語)和英語(外語)的學生應當在語言課堂接受三種語言來回切換的教學。也許這是逐漸實現多語能力發展的途徑之一。但是多語教學實施起來困難更大,因為任課教師必須精通多門語言才能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