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作者名: 李宇明本章字數: 694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5:00:52
一、引言
當今歐洲社會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正經歷著快速的變化,人口流動日益加快,數以千萬計的勞動力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流動。社會流動對人們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多語能力是大勢所趨。歐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向成員國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兩門外語的建議。2005年,歐盟委員會在其《多語制新框架戰略》中再次重申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強調歐盟委員會的長期目標是促進個人多語能力發展,直至每一位公民除母語外至少另外掌握兩門語言 (European Commission,2005;Lauridsen,2013)。
在歐盟委員會2008年提交給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及歐洲地區委員會的一份咨文中,開篇如此表達了多語制在維護歐洲語言多樣性中的重要性:“歐洲諸多語言和諧共處,是歐盟在多樣性中追求統一的重要象征,屬于歐洲一體化的基石。語言不但確定人們的身份認同,而且由他們共同傳承。語言增進相互理解,是溝通的橋梁,是通向其他國家和文化的通道。成功的多語政策能給公民帶來更多的機會,包括增加就業機會、獲得應有的服務和權利,加強跨文化交際和社會凝聚力,促進團結。語言多樣性秉承這樣的精神,能變成寶貴的財富;這一財富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愈漸寶貴。”28
歐盟多語制由來已久,1957年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之時(創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多語制就被視為聯盟的重要目標。作為維護語言文化平等的多語制具有法律地位和約束力,備受歐盟各界關注,既有自上而下的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提倡并支持個人多語能力發展,也有學界、民間對語言問題的密切關注。本文首先概要論述歐盟多語制政策最新決議,然后從人們關于多語制的認識、具體實施等角度分析多語制面臨的問題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