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 李宇明
- 1869字
- 2020-08-27 15:00:50
一 語言保護的概念
(一)已有的概念
迄今,國內外有關語言保護的論著很多,但對“語言保護”概念做出界定的尚不多見。曹志耘《論語言保存》(2009)一文大概是我國界定“語言保護”和“語言保存”這兩個概念的首篇論文。17該文指出:
“語言保存”是指通過全面、細致、科學的調查,把語言、方言的實際面貌記錄下來,并進行長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語言保護”是指通過各種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語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尤其是要避免弱勢和瀕危的語言、方言衰亡。
“語言保存”和“語言保護”是兩種不同的觀念,也是兩種不同的措施(曹志耘,2009)。
這種界定具有較高的科學成分,比較清晰準確地揭示了“語言保護”和“語言保存”這兩個概念在保護措施和保護目標方面的區別,但是好像沒有闡述二者之間的聯系,也沒有提到語言保護的主體。實際上,“語言保護”和“語言保存”之間是有聯系的,二者之間存在一種上下位關系,或稱隸屬關系,“語言保存”是“語言保護”各項措施中的一種措施。
瞿靄堂(2010)界定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的保護,提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保護要在“建立雙語制的宏觀目標”方面,做好“保障、保護和保存”這三個方面的工作。該定義把“保障、保護和保存”這三項措施,界定為語言保護的內容,因而比較準確地揭示了語言保護概念的主要內涵,但是此概念似乎也沒有涉及語言保護的主體。
方小兵(2013)認為,為了降低社會生活變化對語言生態產生的沖擊,人類主動采取語言資源保護、語言權利保障等行動,協調語言關系,這些行動的總稱就是語言保護。該定義的長處是揭示了語言保護的目標、保護的主體和保護措施,但也存在一些疑問。譬如,該定義認為,語言保護的主體是全“人類”,這種界定似乎有點寬泛,實際上,采取或實施“語言保護行動”的主要是政府、語言群體和專家,詳見下文第三節。
另外,該定義列舉的語言保護措施或行動,只有“語言資源保護”和“語言權利保障”兩項,似乎還不夠,其他保護措施諸如瀕危語言保護、語言文化遺產保護等均未提及。
戴紅亮(2014)從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的視角提出,語言保護工作“應以保存語言材料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權利為抓手,以重構語言生態環境為重點,充分利用教育、文化、技術和傳媒的綜合力量,共同發揮語言使用者、專家和政府的共同力量,才能延緩少數民族語言生命周期,緩和語言之間張力,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該定義界定的是“語言保護工作”概念,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語言保護”定義,但是,二者之間交叉重復的部分很大,因此,該界定蘊含了語言保護概念的許多合理內核。其特色是涉及了語言保護的三項措施:保存語言材料、保障語言權利和重建語言生態環境;提到了語言保護的三個主體:語言使用者、政府和專家學者;提出了語言保護工作(也可看成是語言保護)的三個目標:延緩少數民族語言生命周期,緩和語言之間張力,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
(二)本文提出的概念
為了從理論上提出一個更能適合我國國情的“語言保護”范疇,在考慮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嘗試將這個概念界定為:
語言保護是指為了減少和避免國家或地區因語言瀕危、語言資源流失、語言文化遺產失傳、語言使用空間萎縮、語言生態失衡、語言健康惡化帶來的沖擊,政府、語言群體和專家采取的一系列保護性措施,包括:受保護語言的認定、記錄、建檔、研究、保存、保護、保障、維護、建區、宣傳、傳承、傳播、展示。
對此概念,特做以下幾點說明:
1.關于語言保護的對象。要實施語言保護,首先要明確哪些種類的語言或何種狀態的語言需要保護。這就涉及語言保護的對象問題。本定義列舉了語言受沖擊、受危害的六種狀況,這六種狀況總體上可以視為語言保護工作的對象。其中,鑒于“語言使用”是語言權利的核心內容,可以換用“語言權利”來表述,這樣,語言保護的對象則可概括為:瀕危語言、語言資源、語言文化遺產、語言權利、語言生態和語言健康六種。
2.關于語言保護的主體。要實行語言保護,還要明確誰來制定實施語言保護行動或語言保護規劃,這就涉及語言保護的主體問題。本定義列舉了語言保護的三大主體:政府、語言群體和專家。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政府”要分辨主管部門,如教育主管部門、文化主管部門等;還要分出主次,譬如以哪個主要管理部門為主,哪些工作部門協同等。“語言群體”是指某一地區以某種語言或方言為母語的群體。要分地區。“專家”分學科,如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民間文學家、民族學家、法學家等。
3.關于語言保護的措施。上述定義列舉的十三項,是各類語言保護措施的總和,有關這些語言保護措施的分類,將在下一節中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