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 李宇明
- 1348字
- 2020-08-27 15:00:49
三、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國家語言政策的發展變化體現在多個方面,反映出我國主體語言政策的豐富和發展。為了解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筆者訪問了國家語委工作規劃制定過程中的一些親歷者,并通過查閱史料補充了相關背景知識。結果發現,導致我國核心語言政策發生上述變化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國家語委工作范圍的擴大和社會語言生活的實際變化對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章太(2015)、李宇明(2015)等都提到,由于國家的對外開放、信息化建設、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群的遷徙、互聯網影響力提升等原因,語言生活的形態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很多需要語言文字管理者回答和解決的新問題,“人大、政協和行業部門都會向我們反映語言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媒體、網絡、學者和各級語委機構也會提出有關語言的現實問題”。(李宇明,2015;魏丹,2015)這是促使語言政策發生變化的客觀條件。
第二,語言文字工作需要積極適應國家發展的大戰略。魏丹(2015)在回顧國家語委工作規劃的制定過程時提到,每一次規劃的寫作班子都必須認真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務求使語言文字工作能夠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配合重大戰略的施行。我們在歷次規劃的文本中都能發現一些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表述,例如:《九五規劃》中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2《十五規劃》中提到的“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西部大開發”,13《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和諧語言生活”,14《中長期規劃》中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都是對當時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的呼應和對接。姚喜雙(2015)特別提到,《中長期規劃》中要求的“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其直接依據就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其中提出的要“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被直接寫進了第二年頒布的語委工作規劃中。
第三,來自學術科研的影響。陳章太(2015)、李宇明(2015)和魏丹(2015)都提到,與其他領域的工作相比,國家語委的工作始終帶有很強的專業性,學術色彩濃厚。一方面,國家語委的前身是由語言文字專家組成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有很強的學術傳統,先后擔任國家語委副主任的許嘉璐、陳章太、傅永和、李宇明、姚喜雙等本身就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專家,始終活躍在科研一線,他們即使卸任,也會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中繼續發揮作用,“這是國家語委特有的‘旋轉門’制度”(魏丹,2015)。另一方面,國家語委有由語言文字專家組成的“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和聯系密切的專業研究機構(如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近年來與高等院校、專業工作機構合作建立了17個研究中心),也保證了語言決策者與學術界的聯系。“學術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能夠及時被國家語委了解……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也能得到及時的關注。”(李宇明,2015)語言文字各類規范標準的研制和眾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會通過國家語委的各類項目平臺組織專家參與。因此,學術界的研究也會對語言文字工作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此可見,語言生活的變化、國家戰略的調整、學術研究的新成果與新動向都對國家語言政策產生了影響。來自中央層面的大政方針,和來自基層的現實需求與學術思潮,在國家語委的平臺上相遇,共同促成了國家官方語言政策的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