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新時期語言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進入新時期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1949年以來的文字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當時就已經認識到,“今后的語言文字工作將與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建立更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它所應參與和管理的領域已經大大超過以往文字改革所具有的內涵”(蘇培成,2010)。隨著機構名稱的變更,國家語委對語言文字工作的多層面思考與探索在其制定的歷次工作規劃中都得到了體現,而不同時期的內容表述則反映了我國核心語言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一)對語言文字基本認識的變化與發展


國家語委工作規劃的開篇部分首先闡述對語言和語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認識,體現了語言決策者的基本語言觀和工作出發點,是我國官方語言意識形態的直接表達。語言意識形態是一套有關語言的本質及運用的共享看法、信念、態度(Errington,2001;Kroskrity,2004;Rumsey,1990),是語言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政策制定的出發點。

從國家語委工作規劃的文字表述看,我國官方對語言本質屬性的認識有所發展。《八五規劃》指出:“語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九五規劃》提出:“語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協調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十五規劃》的表述是:“語言文字是交際的工具和信息的載體。”《十一五規劃》沒有直接闡述語言的本質,首次提出“需要將語言作為一種國家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中長期規劃》的闡釋最為豐富完整,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促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到,我國對語言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信息載體和交際工具是語言最基本的屬性,作為國家資源的性質被提出之后,語言作為文化要素、文化標記、社會要素的特征最終獲得明確。這種認識上的發展變化會直接影響語言政策的其他層面。

 

(二)對語言文字工作社會價值的認識與發展


語言文字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今中外都是國家建設、民族發展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語言文字工作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一大批語言文字學家投身于語言調查、民族識別、文字改革,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進入新時期后,語言文字工作的重心轉移,文字改革逐漸淡化,推廣普通話成為新時期的首要任務(蘇培成,2010)。在不同時期頒布的國家語委工作規劃中,都有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社會價值的闡述,從中可以看到語言決策者對自身工作的定位和認識,也能看到語言文字工作與當時的國家大戰略的對接與融合。

歷次規劃都提到語言文字工作與社會各行業密切相關,強調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稱其具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價值。《八五規劃》中的表述反映了這種基本的認識:“語言文字工作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一項基礎事業,是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社會各行各業息息相關。做好語言文字工作對我國文化、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和加強國際交流都有重要作用。”此后的幾次規劃中都重現了這一基本認識,同時又有所發展。

《九五規劃》中強調了語言文字工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及產業的特殊價值,同時明確:“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是公民意識、國家意識和現代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9《十五規劃》提出語言文字工作應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在西部地區依法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使用,為進一步加強東、西部交流,改善投資環境,促進西部經濟和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字環境”。10《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了語言和諧問題,提出語言文字工作要“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服務”,11并認為“需要消除城鄉和區域間語言隔閡,在農村、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需要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全民語言文字的應用和信息化水平。”《中長期規劃》中則首次用“語言文字事業”的表述代替了過去的“語言文字工作”,把語言文字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語言文字事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和全民性特點,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都對語言文字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見,從1992年的《八五規劃》到2012年的《中長期規劃》,中國語言政策的決策者們對語言文字工作的認識圍繞著一個核心,經歷了顯著的歷史變化。一方面,對語言文字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并使之服務于提高社會交際效率和信息化建設,始終是語言政策“一體”部分的核心目標;另一方面,官方語言政策的社會目標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當時的國家大戰略緊密配合。與此同時,語言文字的社會價值被不斷提升,影響范圍也逐漸擴大,在《中長期規劃》中已經被明確地提高到國家戰略、文化軟實力的高度。

 

(三)對語言多樣性的認識與發展


1984年10月召開的文字改革工作座談會提出,在新的歷史形勢之下,“語言文字工作應當把普通話的推廣放在首位”(蘇培成,2010)。在1986年制定“七五”工作規劃時又再次明確:“推廣普通話,這是新時期語文工作的首要任務。……到本世紀末按普及普通話的三級要求,實現或基本實現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工作語言、宣傳語言以及公共場合的交際語言,這個目標已經定下來了,應當努力去實現”(陳章太,1986)。

國家語委的歷次工作規劃在談到未來的工作目標和基本任務時,都十分強調這一工作重點。《八五規劃》和《九五規劃》表明:“推廣普通話是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十五規劃》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普通話”是“十五”期間主要工作任務的第一條。《十一五規劃》中要求“堅持主體化方向,積極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長期規劃》也明確將“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今后一個階段的指導思想,并將此作為主要任務的第一條。可見,推廣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我國官方語言政策的主體與核心,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是直接為這一目標服務的手段。

但也應看到,在維護語言主體性的同時,新時期的語言政策也發生了一些令人矚目的變化,官方語言政策中對語言多樣性的認識與包容都有了顯著的改變。《八五規劃》《九五規劃》和《十五規劃》都只強調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指簡化漢字)的主體地位,《十五規劃》中還提出“迫切需要培養大批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才”,滿足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需求。然而在2007年頒布的《十一五規劃》就第一次提出要“正確認識語言生活的多樣性,依法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妥善處理方言及繁體字使用問題,處理好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問題,關注虛擬空間語言生活的狀況,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這一規劃也首次提出“需要將語言作為一種國家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支持瀕危語言的保存搶救和弱勢方言保護工作,探索將語言文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的有效途徑”。《中長期規劃》對語言多樣性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它在“指導思想”部分把“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并列提出,并要求:“尊重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樹立各民族語言文字都是國家寶貴文化資源的觀念,有針對性地采取符合實際的保護措施,充分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科學規劃各種語言文字的定位和功能……”

國家語委作為推廣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最高機構,其工作核心始終沒有改變。但在保證“多元一體”語言政策的核心(也就是維護語言主體化方向)的同時,決策者對語言多樣性的認可與包容在“十一五”開始時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繁體字、瀕危語言和弱勢方言、手語和盲文、外國語言文字等過去被忽視的內容都進入了官方核心語言政策的范圍,而且被作為語言資源的有機成分要求加以承認和保護。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告訴我們,語言是一個“異質有序”的系統(祝畹瑾,2013),變異不僅是語言存在的自然狀態,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承認語言內部的差異,不僅是對語言客觀事實的認可與尊重,也符合當代語言規劃所強調的“語言生態觀”“語言資源觀”和“語言權利觀”。

從另一個角度看,“多元一體”語言政策中“多元”的部分,已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上位法中有所規定,而且,民族語文事務歷來由國家民委負責管理,國家語委主要負責普通話推廣和語言規范標準的研制(包括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語委工作規劃中出現的關于語言多樣性的觀點和措施就更加引人矚目。

 

(四)語言文字工作內容的豐富與發展


為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規劃提出的目標、實現國家語委的工作職能,歷次工作規劃都明確提出了特定階段的工作任務,從中可以看出我國語言文字工作內容的發展與變化。

1986年制定《七五規劃》時曾經明確:“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漢字規范化、標準化,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三件事是我們要做的主要工作。”(曹先擢,1986)從1992年起公布的五個規劃文本看,國家語委的工作任務已經超出了“七五”時的認識。推廣普通話、規范漢字、管理社會用字、制定語言標準、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這六項內容在歷次規劃中都作為工作任務提出,它們是國家語委的核心工作內容,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與此同時,國家語委的工作內容還隨著歷史的發展有所變化。

在《九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建立語言文字法規體系,實現語言文字工作的依法管理”和“搞好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科研工作、信息工作和對外交流”這兩個新任務。《十五規劃》中,“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被首次提出。《十一五規劃》中,最新出現的任務是“完善現行漢字和普通話語音的基本標準體系”(這里指普通話評測認證系統、漢語應用能力的立體測試系統)。到了《中長期規劃》中,國家語委的工作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以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制定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標準、外國語言文字使用規范”和“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等新內容。可見,隨著對語言本質與社會功能認識的不斷發展,語言文字工作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已經從比較單一的語言標準化拓展至語言信息化、語言保護、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傳承等領域,工作的對象也不再限于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還增加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盲文、手語、外國語言文字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杭锦后旗| 唐山市| 河北省| 高阳县| 碌曲县| 宁南县| 简阳市| 洪江市| 来凤县| 博白县| 天长市| 铁岭市| 嵊州市| 财经| 威远县| 全椒县| 临高县| 青浦区| 迭部县| 道孚县| 昌吉市| 乾安县| 尼勒克县| 彭泽县| 灯塔市| 临澧县| 青河县| 云林县| 阜城县| 筠连县| 永宁县| 唐山市| 铁力市| 额尔古纳市| 南京市| 四子王旗| 新建县| 武穴市| 临沧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