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 李宇明
- 2535字
- 2020-08-27 15:00:48
二、國家語言能力建設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是一個涉及很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其中包含一些看似矛盾而實為一體的問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
在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少數民族公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對國家語言工作的要求。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少數民族居民通常生活在偏遠、閉塞的地區,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如挪威的薩米爾族、美國的印第安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中國的西南和北部少數民族等。要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就必須了解外面世界,具備一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但由于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傳統習慣等原因,這些地區的居民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上大多存在一定的困難,參與社會的能力也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的學習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推行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國家統一和國家認同感的增強,但有時會帶來民族矛盾。語言多樣化有利于語言保護,但對社會經濟文化又有一定制約作用。觀察世界各國民族語言文字政策,根本不存在某種一勞永逸的語言政策,需要辯證看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為提高我國民族地區公民的語言能力,李宇明(2011)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曾提出學習“民族語言+普通話+一門外語”三種語言的學習建議。因此,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調整民族地區的語言文字政策,保持兩者的動態平衡,才能真正促進國家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二)國家通用外語與戰略語言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講,經濟因素是多數國家通用外語選擇的首要考慮條件。英語、法語在世界上被廣泛傳播,主要是因為這兩種語言后面蘊藏著巨大經濟價值,漢語越來越全球化也離不開經濟原因。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北歐和中亞國家,之所以在放棄俄語問題上困難重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經濟上對俄羅斯非常依賴。除此之外,地緣政治、國際交往、國家安全、災難救援、軍事合作、民族地區的法律援助、邊疆地區的文化宣傳、少數民族語言國際教學主導權等也是確立國家外語戰略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對于公民個人而言,有經濟價值的外語自然有學習熱情,因為它有利于個人發展;同時,社會語言培訓機構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因為它是個不錯的商機。而多數戰略語言在短期內并沒有直接經濟效益,僅是國家長期發展所需要的、使用范圍小的“小語種”,其人才培訓和儲備則必須由政府出資解決。比如,澳大利亞選擇14種語言為優先學習的外語;中國現在也在4所部屬院校發放“小語種特殊津貼”,建有8個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三)國家安全戰略與國際語言傳播路徑選擇之間的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通用語言的國際傳播都是圍繞該國的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來實施的,語言傳播與大國的世界治理模式相關,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特點。英語在英國和美國那里有兩種不同的國際傳播模式,英國早期是世界殖民活動模式,這是一種直接軍事占領掠奪并對殖民地人民進行奴役的模式。美國模式是一種采用間接經濟和政治滲透乃至控制的方式,但又對民族自決權至少保持形式上尊重的模式(張文木,2011)。
根據研究,與從前全球推廣相比,美法等國開始重視語言傳播的途徑和效益,把語言傳播與國家安全戰略、邊境安全、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等因素逐漸結合起來,其目的性比以往更強了。由于各個國家對強勢語言文化的擴張都非常警惕,現在世界各國的語言傳播多采用師資援助、語言服務和文化交流等軟性方式,項目實施者一般為民間機構。中國漢語國際教育也應該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新戰略,結合國際語言傳播的時代特點,選擇正確的傳播途徑,為中國走向世界提供語言文化上的支撐。
(四)國家語言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
鑒于語言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及時調查整理現存的語言文化遺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語言的保護,人為干涉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建設語言博物館、語言資源數據庫等可能是目前最為積極有效的行為。澳大利亞、美國都對瀕臨滅絕的土著語言文化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開展過大規模的調查保護。我國也正在對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整理,大型項目有“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中國方言文化典藏”“中國語言保護工程”等。
我們應該清楚,一種語言文化如果只存在于博物館中,那么離最終消失也就不遠了,所以對語言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莫過于開發利用。開發利用的方式有很多,把語言文化建成博物館、網上數據庫,讓更多的人了解;也可以把語言文化遺產開發為商業和旅游資源,為地方和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但所有的開發都必須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之上,力避急功近利的過度開發。
(五)國家語言文化服務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語言產業是指以語言為內容、材料,或是以語言為加工、處理對象,生產出各種語言產品以滿足各種語言需求的產業形態(陳鵬,2012)。因為語言是人們思維和交流的工具,語言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產業都離不開語言應用和語言服務。從服務角度而言,語言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遠超出語言產業定義的范疇。只不過有些產業對語言研究和語言規范依賴性強,如新聞、教育、廣播、影視等;有些產業的語言使用與經濟效益或社會效果是一種間接的關系,如醫療、法律、旅游以及各類城市服務業。
良好的語言服務催生新的語言產業。社會有各種各樣的語言需求,在滿足社會語言需求、提供語言服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眾多語言產業。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變化,語言服務經濟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變化,新的語言產業也在語言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如新近出現的語言文字信息處理、語言創意、語言藝術、語言康復、語言會展、語言能力測評等。甚至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直接帶來經濟價值,成為特殊的語言產業。例如,西班牙“語言旅游”項目,以學習西班牙語為目的的短期學習和旅游。據統計,該項目2007年的產值是4.62億歐元。
總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是一個從國家內外發展戰略角度實施的大工程,與國家安全、經濟建設、文化發展及其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有密切關系。由于國家地緣政治的變遷、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要在我們這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建設國家語言文化能力,就必須辯證處理好以上幾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