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幻的窗口:夢窗詞選
- 陶爾夫
- 1950字
- 2020-08-19 14:31:26
又
贈絲鞋莊生①
藕心抽瑩繭②。引翠針行處,冰花成片③。金門從回輦④。兩玉鳧飛上⑤,繡絨塵軟。絲侍宴⑥。曳天香⑦、春風宛轉。傍星辰、直上無聲,緩躡素云歸晚⑧。 奇踐。平康得意⑨,醉踏香泥,潤紅沾線。良工詫見⑩。吳蠶唾?,海沉楦?。任真珠裝綴?,春申客屨?,今日風流霧散。待宣供、禹步宸游?,退朝燕殿?。
[箋 注]
①絲鞋:指御用絲鞋局。《咸淳臨安志》:“內諸司,御絲鞋局。”陸游《老學庵筆記》:“禁中舊有絲鞋局,專挑供御絲鞋,不知其數。嘗見蜀將吳珙被賜數百,皆經奉御者。壽皇即位,惟臨朝服絲鞋,退即以羅鞋易之。”莊生:即絲鞋局供奉者。
②藕心:多孔形壓針器。
③冰花:本指冰結晶時所呈現的花紋。錢俶《宮中作》:“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結冰花。”詞中用以狀絲鞋針線的美麗與工藝的精良。
④金門:漢代長安金馬門,未央宮之宮門。因門旁有銅馬,故稱。漢武帝使學士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此指南宋臨安宮門。輦(niǎn):人推的車子。秦漢以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
⑤兩玉鳧:指鞋。《后漢書·王喬傳》:王喬為葉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詔上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⑥(qú):古時鞋上的裝飾,有孔,可穿鞋帶。《儀禮·士喪禮》:“乃屨,綦結于跗,連
。”
⑦天香:從天上散播的香。《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此指御爐與祭祀之香。《夢粱錄》卷一“元旦大朝會”:“元旦侵晨,禁中景陽鐘罷,主上精虔炷天香,為蒼生祈百谷于上穹。”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屠》:“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溫庭筠《觱篥歌》:“天香瑞彩含缊。”
⑧躡:踩,腳步很輕。
⑨平康:平康里,又稱平康坊。唐代長安街坊名,在丹鳳街上。為歌妓聚居之處。因地近北門,又叫北里。后遂以平康、北里用作妓院之代稱。新進士游衍其中,時人謂為風流淵藪。“得意”并下二句: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⑩良工:手藝精純高超。傅亮《感物賦》:“嘉美手于良工。”詫:夸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子虛過詫烏有先生。”
?吳蠶:吳地所產的蠶。李白《寄東魯二稚子》:“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唾:指吳蠶吐絲。
?海沉:實即水沉,沉香木。《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八“木類”:“(沉香)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惟海南諸國及交、廣、崖州有之。”楦(xuàn):楦子,做鞋用的模型。海沉楦,即楦的美稱。
?真珠:即珍珠。
?春申:春申君,戰國時四大君子之一。《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禹步:跛行。傳說禹治水辛勞,肢體偏枯,行走不便,故稱。《尸子·下》:“禹于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宸游:指帝王出巡游樂。宋之問《奉和幸大薦福寺應制》:“香剎中天起,宸游滿路輝。”
?燕殿:即燕寢,指內室,小寢。周制王有六寢,除正寢外,其余五寢通稱燕寢。《周禮·天官·女御》:“女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以歲時獻功事。”
[譯 詩]
藕心樣的針板
抽出根根銀線
蠶繭似的瑩光耀眼
翠針被牽引著
織遍了
鞋底鞋面
好像是
冰晶結成花朵
成行成片
在金馬門入口啊
你輕扶著
皇帝的玉輦
恰似兩只
玉雕的野鴨
飛上九天
細工密織
踏在路上
舒適柔軟
鞋帶系得
松緊得體
為的是金鑾侍宴
通體浸透
天上的異香
溫馨暗散
是春風嗎
輕揚
婉轉
緊靠著星辰
悄無聲息
遨游銀漢
緩慢地
駕著白云
歸來已晚
多么難得
奇妙的遭遇
降臨到你的面前
平康里
春風得意
快馬加鞭
醉眼蒙眬
踏著香泥
蝶隨蜂戀
你身上
沾滿了紅花
異彩浸透了針線
連最有經驗的
巨匠良工
也贊美你精美罕見
是因為
吳地的春蠶
吐出最美的絲繭
是因為
海底的沉香
作為你的鞋楦
還選出
上等珍珠
把你精心裝扮
都說春申君的門客
曾穿著珍珠鞋履
而今早已風流云散
只有你等待著
伴隨大禹的腳步
去治水治山
功成身退
依舊在皇宮里
淡泊安眠
[說 明]
詞為贈御用絲鞋名工莊生所寫。既寫出絲鞋之選料精良,技藝超群,又寓有深刻諷喻之意。首三句寫巨匠良工精心制做絲鞋過程。“金門”以下三句從實與虛兩處著筆。實者“金門”“回輦”、隨后又有“侍宴”“天香”“春風”等無限榮耀。虛者,“兩玉鳧”“飛上”“星辰”,直到“躡素云”而“歸晚”,穿插有關名履的神話傳說。君、臣兩面均已兼顧。換頭以“奇踐”二字束上啟下。“平康”三句寫進士及第之春風得意。“良工”以下六句,寫絲鞋之選料精良,用器不凡,與昔日春申君門客所著之“珠履”相比,實有天壤之別。“待宣供”三句將詞筆遠遠宕開,意謂此“絲鞋”一旦跟隨大禹一樣的皇帝治山治水,立不朽殊勛,歸來后也會十分榮耀地獲得退休的處所。面對南宋王朝的耽安享樂與國勢日危,其中似含有深刻的諷喻之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