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潛伏的李淵,強悍的李淵(3)

此戰官軍完勝,迅速打出了李淵父子的聲威。雖然這一戰的主要指揮者是李淵,但是李世民在這場戰斗中表現出來的機智、果敢和勇猛,已足以讓世人眼前一亮。

雀鼠谷一戰,可以說是李世民軍事生涯的一個輝煌開端,也是他正式登上隋末歷史大舞臺的亮相之作。

偉大的人物和偉大的時代總是彼此孕育、相互創造的。

大業末年,未及弱冠的李世民當然意識不到會有一個怎樣輝煌的時代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他。他也不可能預料到自己在這個時代中的位置,但是,這并不妨礙他清醒地看見一度繁榮強大的隋王朝已經徹底瀕臨崩潰的邊緣。

同時也并不妨礙十八歲的李世民目光炯炯地凝視著眼前這個行將就木的龐然大物,和他的父親李淵一起相視而笑。此刻他們仍然蟄伏在歷史的水面下,但他們手里已經悄悄搭上了一支箭。

沒有人知道這歷史性的一箭馬上會從太原射出,然后直接命中舊王朝的心臟——長安。當然也沒人知道,一個生機勃勃的新王朝就將從這里開始茁壯成長。

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上)

公元617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李淵父子的晉陽起兵。

它就像一道劈裂天空的絢麗閃電,一舉刺破隋帝國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束穿越濃云的熠熠曙光,瞬間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早晨。

這個令天地為之變色、令歷史為之改轍的大事件有諸多人物參與,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大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他們是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唐儉、柴紹、殷開山、劉政會、溫大雅、武士彠(huò,武則天的父親)……

這些人是晉陽起兵最重要的一批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們的推動、策劃并參與實施,這次起義才能獲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終才得以橫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說,他們終究只是這個大事件的配角。

而晉陽起兵的主角,當然非李淵父子莫屬。可問題是,在李淵父子當中,誰才是這次起兵的首謀?誰才是這個大事件真正的靈魂人物?誰才是開創大唐三百年基業的第一人?

對此,歷代官方正史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李世民。

后晉劉昫修撰的《舊唐書》聲稱:“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也斷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更是斬釘截鐵地說:“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按照官方正史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李世民和李淵在晉陽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

李世民跟隨李淵來到太原后,結交了一批江湖義士。《舊唐書·太宗本紀》稱其“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愿效死力”。《資治通鑒·隋紀七》說:“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咸得其歡心。”

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李世民結成了生死之交。長孫順德是長孫晟的族弟,與劉弘基原本都是隋宮廷的宿衛軍官,因逃避遼東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淵,因此與李世民相結納。這兩個人后來在募集義兵時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此外,劉文靜和裴寂也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潛圖義舉”的行列。

劉文靜時任晉陽令,裴寂時任晉陽宮監,二人因職務交往而成為好友。他們目睹天下大亂,而自身前途未卜,時常相對而嘆。有一次裴寂說:“貧賤如此,又逢離亂,將何以自存?”當時劉文靜還未參與李世民之謀,但是暗中已經對他極為傾慕,所以趁機游說裴寂道:“李世民非尋常之人,其胸襟豁達類似漢高祖,天縱神武如同魏武帝,雖然年少,卻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讓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對此卻不以為然。

不久,劉文靜因與李密有姻親關系而坐罪,被關進郡獄。正當他對前途感到茫然之際,李世民忽然親自來獄中探望他。劉文靜大喜過望,馬上向李世民發出試探,說:“天下大亂,非漢高祖、光武帝之才華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著說:“先生怎么知道沒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罷了。我之所以來看你,并不是像小兒女那樣注重個人感情,而是來和先生圖謀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劉文靜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于是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天下群盜多如牛毛。值此之際,若有真命之主應天順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則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為避戰亂,皆入晉陽,文靜為晉陽令數年,知其中豪杰之士眾多,一朝嘯聚,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亦有數萬,一聲令下,誰敢不從?進而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聽完朗聲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從此李世民與劉文靜開始積極部署,準備起事。

而這個時候,李淵在做什么呢?

按照正史的說法:“淵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則是“恐淵不從,猶豫久之,不敢言。”(《資治通鑒》卷一八三)

李淵真的是這樣渾渾噩噩,對李世民的起兵密謀一無所知嗎?

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后面探討,現在接著來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軟硬兼施地“說服”李淵起兵,而李淵又是如何舉棋不定、出爾反爾的。

由于裴寂與李淵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決定從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與裴寂交游,同時拿出私人的錢數百萬,讓人與裴寂賭博,每一次都詐輸,把裴寂樂壞了。等到那些錢輸得差不多的時候,李世民也順理成章地和裴寂變成好友了。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謀告訴了裴寂,同時讓他想辦法說服李淵。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經很清楚他那些錢是怎么到手的了,只好點頭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計。隨后的日子里,裴寂天天去找李淵喝酒,喝完酒又順便送上幾位美女。一連數日,把李淵伺候得舒舒服服。幾天之后,裴寂找了個四下無人的機會,不慌不忙地對李淵說:“二郎暗中蓄養兵馬,欲舉義旗,恐大事泄露被誅,所以讓我以晉陽宮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計。如今眾人心意已決,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淵一聽,當場爆出冷汗。

原來這幾天與他合歡的竟然全都是晉陽行宮的宮女——皇帝楊廣的女人!這可是滅門之罪啊!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和老友居然使了這么一招把他綁上了“賊船”。這一招可真損哪!

李淵愣了很長時間,最后無可奈何地說:“吾兒既有此謀,事已至此,為之奈何?只好從他了。”

李淵雖然一只腳踏上了“賊船”,可畢竟是被逼無奈,所以猶豫了幾天后又把腳縮了回去。

不久后又發生了一件讓他差點掉腦袋的事,再次把他逼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那就是東突厥的入侵。

從大業十二年底到次年正月之間,東突厥屢次出兵進犯馬邑(今山西朔縣),李淵派遣副留守高君雅會同馬邑太守王仁恭出兵抵御,結果卻吃了一場敗仗。人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聞訊大怒,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遣使赴太原將李淵就地拘押,并準備將王仁恭斬首。

李世民一見時機成熟,終于當面對李淵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父親若再拘守小節,下有盜寇、上有嚴刑,危亡無日啊!不如順民心舉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

李淵大驚失色:“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我現在就告發你。”然后找出紙筆,做出一副馬上要奮筆疾書之狀。

李世民一臉沉著,緩緩地說:“世民觀天時人事如此,所以敢說;倘若父親一定要告發我,不敢辭死!”

李淵氣得把筆一扔,說:“我怎么忍心告發你呢?你要慎重,別再說這種話了。”

不料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又來了。李淵聽見他鍥而不舍地說:“今盜賊日繁,遍布天下,父親受詔討賊,賊能討得完嗎?到最后還要承擔討賊不力的罪名。而且世人紛傳李氏當應圖讖,所以李金才無罪,卻一朝族滅。退一步說,即便父親能將盜賊盡皆剿滅,自古功高不賞,屆時危險更大!只有昨日之言,可以救禍,此乃萬全之策,愿父親勿疑!”

李淵仰天長嘆:“我昨天一整夜都在想你說的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今日不管是家破人亡由你,化家為國也由你,一切都由你了。”

此時的李淵真是一副萬般無奈、聽天由命之狀!

幾天后,隋煬帝的使者又到了,準備把李淵和王仁恭一起押赴江都問罪。李淵頓時驚慌失措。于是,李世民和裴寂等人再次向李淵進言:“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將副手戰場失利,竟然也要歸罪明公。危亡已經迫在眉睫,宜早定計。況且晉陽兵強馬壯,行宮中又蓄積金錢、布帛巨萬,以此舉事,何患不成?今留守長安的代王幼弱,明公若擊鼓向西,據有長安如同探囊取物,何必被區區一個朝廷使者囚禁、坐以待斃呢?”

至此,李淵終于下定決心,開始暗中部署。可沒過幾天,江都的天子使臣又到了,宣詔赦免了李淵和王仁恭的戰敗之罪,并且讓他們官復原職。赦令一下,李淵立刻反悔,矢口不提舉義之事。

接下來的日子,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催促李淵起兵。如鷹揚府司馬許世緒、行軍司鎧武士彠、前太子左勛衛唐憲、其弟唐儉等等。

然而,大伙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該說的話翻來覆去都講爛了,李淵還是遲遲不動。

劉文靜忍無可忍,只好向裴寂施壓:“先發制人,后發者制于人。你為何不快點勸唐公起兵,怎能一再借故拖延呢?再說了,你身為宮監,卻以宮女私侍他人,你一個人死就算了,何必拖累唐公?”

裴寂被觸到痛處了。是啊,假如李淵遲遲不起事,萬一晉陽宮女陪侍之事泄露,那他裴寂就算有八顆腦袋也不夠砍啊!

此后裴寂只好天天追著李淵,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終于把李淵徹底說服了。李淵隨后讓劉文靜假造敕書,以朝廷準備四征高麗為名,命令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凡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全部要應征入伍,借此擴大武裝力量,準備起兵。

這就是歷代正史所記載的關于晉陽起兵的起因和內幕。在這里,李淵被描繪成一個平庸、怯懦、胸無大志、多疑反復的傀儡型人物;而年未二十的李世民則被塑造成一個目光遠大、足智多謀、意志堅定的領袖,表現出了一種遠遠超越他年齡的成熟和穩重。在此,李世民毋庸置疑地成了晉陽起兵的“首謀之人”,而李淵一開始就被蒙在鼓里,后來迫不得已卷入了這個事件,幾乎是被人用綁架的手段弄上了這條起兵叛隋的“賊船”,自始至終都表現得碌碌無能而且萬般無奈。

難道,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下)

通過近年來諸多中外學者對這一事件相關史料的重新研究,晉陽起兵的真相已經得到了澄清。海外的研究人員普遍認為:“有些重要情況可能是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因太宗本人的堅持而編造出來的……根據從前被忽視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歷史學家已經能對唐朝創立史的傳統說法中某些偏見和歪曲之處作出訂正。”(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國內的一些學者也認為:“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實,晉陽起兵的內幕幾乎被掩蓋了。突出地頌揚李世民,而其他人則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沒,或者被歪曲……同時,舊史籍里還塞進了一些虛構的情節,渲染李淵的荒淫無能,以襯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新的研究結論指出,李世民在晉陽首義和唐朝創建的過程中并不像舊史籍所塑造的那么英明神武和居功至偉,而李淵也并不像舊史籍所描述的那么猥瑣不堪。相反,“李淵此人雄才大略,讀太原起兵時記室參軍溫大雅所記《大唐創業起居注》可知。從隋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以前,李淵一直是最高決策者和全局指揮者……只因玄武門之變后李淵的政權為李世民所奪取……貞觀朝纂修《高祖實錄》就把太原起兵說成李世民所主謀,統一天下也幾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被誣為坐享其成”(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事實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貞觀年間對相關“實錄”的修纂工作進行了干預,從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歷史事實。而后來編修的國史以及承用國史的兩《唐書》,包括更后出的《資治通鑒》皆因襲而不改,致使晉陽起兵和唐朝創立史的部分真相從此湮沒不彰。

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初唐的一份重要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

該書的作者溫大雅是太原人,史稱其“少好學,以才辯知名”;曾任隋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后因父憂去職,回晉陽閑居,見天下大亂而不求仕進。李淵到太原后,和他成為朋友,并慕其文名而“甚禮之”。李淵起兵后,溫大雅被任命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舊唐書·溫大雅傳》)

很顯然,由這樣一位晉陽起兵的親歷者所撰寫的史料,其真實性肯定要遠遠大于唐朝建國后的那些官修正史。所以《劍橋中國隋唐史》稱他為“唐朝建立的目擊者”。

那么,這位歷史現場的目擊者到底都目擊了一些什么呢?

前文說過,其實早在大業九年,李淵就已經有了起兵叛隋、建立帝業的念頭,所以才會在涿郡與楊廣近臣宇文士及進行密謀,只是后來因時機尚未成熟而暫時隱忍。所以根據溫大雅的記載,大業十二年,當李淵以安撫大使的身份進駐太原時,他才會“私喜此行,以為天授”。

大業十三年正月,李淵因兵敗遭到免職處分并就地拘押。其實這個時候李淵就已經下定起兵的決心了。之所以沒有發動,只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尚在河東,李淵投鼠忌器而已。按《起居注》記載,其實當時并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勸說李淵,反而是李淵主動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yǒu)里(古地名,今河南湯陰縣北,為殷紂王囚周文王處)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很顯然,此時的李淵頭腦非常清醒,他本來是想等三個兒子齊集太原后再起事,不料卻突然遭到囚禁,所以他告誡李世民——如果情況沒有好轉,那么他們三兄弟就必須迅速集結、立刻起兵,不能坐以待斃,遭天下英雄恥笑。

所以當后來隋煬帝又赦免他時,李淵便對李世民說:“當見機而作!”隨后立即行動起來,命李建成“于河東潛結英俊”,命李世民“于晉陽密招豪友”,積極建立起義的核心力量。

但是直到此刻,李淵還是沒有動手。

因為他身邊安插著兩顆釘子。

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他們是隋煬帝楊廣特意安插在李淵身邊的兩名親信,目的就是監視和制約他。

李淵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是日常能夠調動的兵力也極為有限。按照隋制,原則上只有皇帝本人才有招募和調遣軍隊的權力,地方官吏如果擅自發兵千人以上,就要被處以死罪。所以李淵要想擁有足夠的兵力起事,就必須獲得王威和高君雅的支持,且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征兵。但是,王威和高君雅都是對隋室忠心耿耿的人,要拉他們入伙幾乎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就會功虧一簣、引火燒身,所以李淵絕不能冒這個險。

如何才能獲得充足的理由征兵并取得王威和高君雅的支持呢?

李淵一直在焦灼地等待機會。

大業十三年二月,馬邑軍官劉武周突然發動兵變,殺了太守王仁恭,占據郡城,自立為定楊天子。李淵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西畴县| 万州区| 天长市| 冀州市| 曲沃县| SHOW| 石渠县| 曲水县| 哈巴河县| 临猗县| 银川市| 安义县| 安平县| 祁阳县| 禄劝| 昆山市| 永靖县| 嘉义县| 沧州市| 名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嘉黎县| 清徐县| 聂拉木县| 碌曲县| 双柏县| 丘北县| 闸北区| 南投市| 洞口县| 渝中区| 长岛县| 报价| 新乡县| 上饶县| 吉首市| 名山县| 西宁市| 榆社县|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