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潛伏的李淵,強悍的李淵(2)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初,李淵從地方太守的任上被調回朝中擔任衛尉少卿。其時正逢楊廣發動第二次高麗戰爭,李淵趕赴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軍需。旋即爆發楊玄感叛亂,李淵又被緊急調回弘化(今甘肅慶陽市)擔任留守,并主持潼關以西十三郡的軍事。

很顯然,從大業中期開始,李淵已經成為隋煬帝楊廣深為倚重的心腹大臣之一,所以能不斷獲得從地方到中央的各個重要職位。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淵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得到了深入的歷練,同時問鼎天下的雄心也在不斷膨脹。史稱其“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杰,眾多款附”。也就是說,李淵一直在這幾年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干部隊伍、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為日后奪取天下作充分的準備。

可是,楊廣不是瞎子。

盡管李淵很謹慎,但是他的行為還是引起了這位大隋天子的懷疑和警覺。有一次楊廣在行宮,故意傳詔李淵前去覲見。李淵托病不去,楊廣頓時大為疑懼。當時李淵的一個外甥女王氏是楊廣的嬪妃,楊廣就問她:“你舅舅為何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得很厲害。楊廣深深地看了王氏一眼,似問非問地說了一句:“會不會病死啊?”這句話很快就傳進了李淵的耳中,李淵大為驚恐。皇帝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希望李淵死!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皇帝隨時下一道詔書,李淵就可能富貴不保,甚至人頭落地。

怎么辦?是索性起兵造反,還是就這么坐以待斃?

李淵知道,雖然隋朝天下已經烽煙四起、人心思亂,但遠不到分崩離析、轟然倒塌的地步。所以,此時起兵絕對不是時候。楊玄感就是前車之鑒!

怎么辦?李淵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

然而李淵并沒有痛苦很久。在隋帝國的政壇上混了這么多年,這點應變的智慧還是有的。他最后想出的辦法是——自穢。沒有比自穢更好的保命辦法了。

于是從大業九年的秋天起,差不多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李淵終日沉迷酒色,并且大肆貪污受賄,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已經墮落了——從一個精明強干的朝廷重臣墮落成一個酒色財氣的庸臣和昏官了。

李淵“墮落”的消息很快就通過朝廷的情報網落進了天子的耳朵。

楊廣笑了,他懸了許久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一個酗酒、縱欲、貪財、好色的中年男人,還有多少覬覦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和能力呢?

所以楊廣特別喜歡現在這副模樣的表兄李淵。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終于重獲天子信任的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約今山西省)討捕使,負責鎮壓當地叛亂。在龍門(今山西河津縣),李淵身先士卒,僅率少數騎兵便大破變民首領毋端兒的數千部眾。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年底,李淵在歷任右驍衛大將軍、太原道安撫大使等職務之后,終于被擢升為太原留守。

太原(郡治在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是帝國北部邊陲防御突厥的一座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兵強馬壯,儲存的糧餉可支十年。隋煬帝交給李淵的任務是讓他鎮守此地,負責清剿周邊地區的叛亂,并與馬邑(今山西朔縣)太守王仁恭共同防御突厥。

可對心懷異志的李淵來說,這座太原郡無疑將成為他開創帝王大業最理想的根據地。因為它不但是一座給養充足、戰略地位十分突出的軍事重鎮,而且還是五帝時期圣君唐堯的發祥地,恰與李淵唐國公的爵銜相契,所以自從以安撫大使的身份進駐太原后,李淵就已經“私喜此行,以為天授”了。(《大唐創業起居注》)

所謂“天授”,也就意味著叛隋起兵、爭霸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

為了這一天,李淵已經等待好幾年了。

早在大業九年初,李淵前往懷遠督運軍需,途經涿郡的時候,就曾與他的朝中密友、隋煬帝近臣宇文士及進行過一次有關“時事”的密談。宇文士及是隋朝重臣宇文述之子和駙馬,身處隋帝國的政治中樞。所以李淵和他的此次密談,其意義自然非同小可。關于此次會談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武德初年李淵對裴寂所說的一句話中窺見端倪——高祖笑謂裴寂曰:“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后!”(《舊唐書·宇文士及傳》)

眾所周知,裴寂是大唐的開國元勛、晉陽首義的第一功臣,連他都要排在宇文士及后面,可見李淵在大業九年與宇文士及所談的“天下事”,實際上就是“問鼎天下”之事。

不久后楊玄感叛亂爆發,李淵被調任弘化留守,遂按下起兵之意,靜觀事態變化。其妻兄竇抗力勸其起兵,說:“楊玄感已經搶先一步了!李氏名應圖讖,應該趁勢舉義,這是天意啊。”

但是李淵拒絕了,因為時機還不成熟。

李淵深深懂得第一根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

果不其然,僅僅兩個月后楊玄感便兵敗身亡。

大業十一年,李淵前往山西討伐叛亂,他的副帥兼好友、善觀天象的夏侯端再次勸他說:“金玉床搖動,此帝座不安……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忍,切忌諸李,強者先誅。金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舊唐書·夏侯端傳》)

夏侯端所說的“切忌諸李,強者先誅”,指的就是那則流傳天下的政治歌謠《桃李章》讓楊廣深為忌恨,因而大肆誅殺李姓之人,時任右驍衛大將軍的李金才就是因為隋煬帝的猜忌而慘遭滅門之禍。

應該說夏侯端的分析還是很中肯的。當時李淵確實處境不妙,雖然通過“自穢”成功地掩藏了心跡,但是楊廣對他的猜忌仍然存在,稍有不慎就會重蹈李金才的覆轍。

但是李淵還是忍了下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實力還遠遠不足以掃滅群雄,顛覆隋朝社稷。

所以,他仍然需要蟄伏、需要隱忍。

時間終于到了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站在晉陽城頭的李淵望著千里黃云、北風吹雁,一股澄清宇內、舍我其誰的豪邁之情猛然在胸中激蕩。

他仿佛看見天命正在向自己遙遙招手。李淵萬分感慨地對次子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而今我等能得此地,絕對是上天的恩寵和賜予。予而不取,禍將斯及!”

在幽暗的深淵中蟄伏了許多年的這條大唐巨龍,終于緩緩地昂起了頭顱。大野蒼茫的太原上空,正隱隱滾過一陣驚雷。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的相遇

李淵與元配夫人竇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一女是平陽公主,女婿是隋東宮千牛備身柴紹。其中除三子李玄霸早亡外,其他的三男一女一婿全部參與了李淵起兵叛隋和開創大唐王朝的整個進程。

而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人,首推李世民。

公元599年1月23日,即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縣)的一座別館,也就是李氏家族在此地的一座別墅。相對于李淵來說,李世民的出生就多出了一層神秘色彩。史稱其出生時,有兩條龍在他們家門口嬉戲喧鬧,整整鬧了三天才離開。其情形類似于我們今天開業典禮時為了增添喜慶氣氛請來的舞龍隊。唯一的差別是:人家那是吞云吐霧的真龍,而且還是不請自來的,純屬義務演出、友情捧場;我們舞的則是假龍,而且還要給人家舞龍隊遞茶、遞煙、包紅包。

李世民四歲時,又有一個神秘的相士來到他們家,對李淵說:“公是貴人,定有貴子!”一轉眼又看見了李世民,這位相士頓時雙目炯炯地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舊唐書·太宗本紀》)

李淵又驚又喜。喜的是他們父子二人均有天命,來日必將貴有天下;驚的是此事一旦泄露,必定惹來殺身之禍。李淵狠狠心,決定把這個不知來自何方的相士殺了。可就在他愣神的間隙,那個神秘人物忽然消失無蹤。從此,李淵便以“濟世安民”之義為次子取名李世民。不知道李世民在此之前是否有過別的名字,但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寓意深遠的名字就將伴隨他的一生,并且注定要載入史冊、彪炳千古了。

關于李世民的少年時代,各種相關史籍的記載都很簡略。

貞觀初年,李世民曾對時任尚書左仆射的蕭瑀說:“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貞觀政要》卷一)

貞觀年間,李世民在寫給魏徵的一道手詔中說:“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全唐文》卷九)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虛歲四十三的李世民在武成殿大宴群臣,曾回憶自己的過去說:“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舊唐書·太宗本紀》)

綜合上述各種史料的零星記載,我們基本上可以還原出少年李世民的一個大致輪廓。乍一看,這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子弟,而且還頗有些紈绔子弟的嫌疑。因為他“好弓矢”、“喜博戲”、“尚威武”,可偏偏就是不喜歡讀書;能把弓矢、騎射之術玩得異常精妙,可對先王之道、圣賢學問卻“茫若涉海”、兩眼一抹黑!

這不是紈绔子弟是什么?

比起那個“好學,善屬文”,七歲就能吟詩作賦,才華橫溢、風華絕代的楊家二公子,這位李家二公子簡直可以說是不學無術、冥頑鄙陋。然而,就是那位才華橫溢、風華絕代的楊家二公子,卻親手葬送了一個繁榮富庶、四海升平的帝國,并把自己釘上了“無道暴君”、“二世而亡”的歷史恥辱柱。而這位“不學無術、冥頑鄙陋”的李家二公子,反而開創了一個萬邦來朝的“天可汗”時代,并最終締造出一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唐盛世!

這看上去似乎有點奇怪。

可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因為楊廣并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當然更談不上是一個稱職的統治者。他身上強烈的詩人氣質和虛榮天性嚴重障蔽了他的政治理性,他對完美的病態追求和毫無節制的浪漫主義激情,讓他的執政生涯始終貫穿著浮華二字。或許是在江都任總管的十年讓他過多地熏染了浮靡綺麗的江南文化,或許是他的天性原本就與之契合,總之,與其說楊廣是一個政治家,還不如說他是一個“政治美學家”。而當一個帝王的人格特征與他的職業要求背離時,就注定他只能成為一個蹩腳的統治者。此外,楊廣那種恃才傲物、好大喜功的一貫秉性又導致了一種致命的自負,使他在逆境中的堅韌性和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所有這一切共同驅使他最終走上了失敗和滅亡的道路。

與楊廣恰恰相反,李世民身上那種活潑強悍的尚武精神,那種質樸的、原生態的生命動能其實正是繼承了關隴集團的優秀傳統。在那個一切都要靠武力和實力說話的年代,李世民并不是從書本上學習那些大而無當的所謂“先王之道”,而是從父母親的性格遺傳和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那些開創王道霸業所需的秉性和特質。《舊唐書·太宗本紀》中說:“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從李世民日后在歷史上的種種作為和表現來看,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并非修史者的溢美之詞。少年李世民的這些內在氣質和性格特點,一方面繼承了鮮卑民族的勃勃血性和強勢基因,另一方面也與關隴集團那些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成功者所具有的人格特征相契合。

同樣作為關隴集團的后人,楊廣背叛了傳統。而李世民則繼承了前人,也無愧于他身上流淌的鮮卑血液。就像陳寅恪先生所說的:“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故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我們可以說,對于即將到來的那一場場改朝換代的戰爭以及一幕幕驚險殘酷的政治博弈,這個機智果斷、驍勇強悍的年輕人早已做好了上場的準備,并且充分具備了角逐的資格。

換句話說,李世民注定要與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迎面相遇。

大約在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十五歲的李世民娶了隋右驍衛大將軍長孫晟的女兒。眾所周知,這個長孫家的女兒就是后來初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孫皇后。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盡心輔佐而絕不干政,在李世民登基御極、治理天下的過程中默默無聞地作出了很多貢獻,不愧為成功男人背后的偉大女性,也無愧于“母儀天下”之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典范性和楷模意義的皇后之一。

長孫家族是北朝的豪門顯宦,其先祖出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在魏宗室中建功最偉,且居宗室之長,故改姓長孫。到了長孫晟(shèng)這一代,其地位依然顯赫。他是隋朝的重臣和名將,從青年時代起就深受隋文帝器重,此后長年經略突厥,曾向隋文帝提出遠交近攻之策,從而成功離間突厥各部,使其最終向隋朝稱臣。在隋帝國的國防事務和外交戰略上,長孫晟可謂貢獻良多、功勛卓著。大業五年,長孫晟病卒。大業十一年,隋煬帝被突厥圍于雁門,曾向左右感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書·長孫晟傳》)

長孫晟死后,年僅八歲的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一起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高士廉出自北齊皇族,其祖父高岳是北齊的實際開創者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勱(mài)是北齊樂安王,也曾任左仆射。高士廉從小博覽群書,尤其在文史方面頗具造詣。在他的熏陶下,長孫氏和長孫無忌自然都喜歡上了讀書。史稱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而長孫氏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舊唐書·文德皇后長孫氏傳》)。

長孫氏十三歲時,由于高士廉對李世民非常賞識,知道他不是久居人下之輩,所以就把長孫氏許配給了李世民。從此,高士廉和長孫兄妹的命運就與李唐家族,尤其是李世民緊緊綁在了一起。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圍困于雁門,下詔命各地勤王,虛歲僅十七的李世民就應征入伍,并向主將提出了“赍旗鼓以設疑兵”的策略。雖說此后突厥退兵、雁門圍解是四方勤王之師大舉云集的結果,并非李世民此計的功勞,但這一策略足以表現出李世民過人的軍事才華。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淵出任太原道安撫大使時,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安置在河東,唯獨帶著李世民到了太原。我們不知道李淵這么安排的具體原因是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李世民已經成為李淵軍事上的得力助手。這一點在隨后打響的李淵討伐甄翟兒的戰斗中就表現得極為明顯。

當時外號“歷山飛”的變民首領魏刀兒北連突厥、南寇燕趙,其勢甚為猖獗。甄翟兒是他的部眾,率兩萬余人屯駐西河郡(今山西汾陽市),并時常襲擾太原,曾在戰斗中擊斃隋朝將領潘長文。大業十二年四月,李淵與李世民率步騎五千余人前往征討,在西河的雀鼠谷與甄翟兒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李淵命精兵張開兩翼,而讓羸兵居中,大張旗鼓,布置出一個迷惑敵人的大陣。此舉與李世民當年的那個策略如出一轍,很可能就是他提出的建議得到了李淵的采納。

隨后,李淵親率數百名精銳騎兵深入敵陣,迅速沖亂了敵軍的陣形,但是變民軍仗著人多勢眾,很快就把李淵團團包圍。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舊唐書·太宗本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河县| 安福县| 红原县| 张家口市| 巴彦县| 旅游| 黔东| 册亨县| 罗江县| 富阳市| 台东县| 喀什市| 台江县| 宁波市| 澄江县| 宁乡县| 凉山| 微山县| 大荔县| 得荣县| 桑日县| 枞阳县| 江安县| 遂昌县| 祁连县| 神池县| 鹤壁市| 桂平市| 大冶市| 油尖旺区| 巴青县| 肇东市| 田东县| 眉山市| 台东市| 大荔县| 靖江市| 平顶山市| 顺昌县| 农安县|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