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比較移植
第四章 外國憲法基礎理論的借鏡
憲法學是以憲法為研究對象的學問,而在我國,嚴格意義上的憲法卻并非古已有之。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形勢所迫,改革政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制,隨后即頒詔進行預備立憲。1908年9月2日清政府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這是中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也是中國的憲政之路至今已經走過的百年歷程的起點。中國憲政的歷史也是人民爭取民主和自由,逐步實現當家作主的過程。伴隨著憲法改革的進程和觀念的變革,中國的憲法學說也經歷了從產生到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我國學者就已開始大量翻譯介紹西方憲法學著作,比如孟德斯鳩、狄驥、戴雪、美濃部達吉等西方憲法學家的憲法學著作。在引介西方憲法學說的同時,許多學者開始借鑒西方國家憲法基礎理論,探索中國的憲法學研究之路。這其中,梁啟超是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梁氏著作等身,其中憲法學著作有《各國憲法異同論》、《憲法之三大精神》、《中國國會制度私議》、《立憲法議》、《憲政淺說》、《立憲政體與政治道德》、《責任內閣釋義》、《開明專制論》等。梁氏的《各國憲法異同論》、《論立法權》、《憲法之三大精神》、《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政治學大家伯倫知里之學說》、《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等著作,系統地向國人介紹了西方的國體政體學說、三權分立學說、責任內閣制度、國會及立憲制度、選舉制度、地方自治制度及法治主義學說、功利主義法學等,對這些重大學術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研究,其研究對象幾乎包括當時全球已確立憲法制度的各主要國家,如美、英、德、法、日、意、奧、荷、比、瑞、西、葡等,這些研究奠定了梁氏作為中國憲法學開山鼻祖的地位。
20世紀初,孫中山借鑒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理論提出了五權憲法理論,他把國家政治大權一分為二:一是政權,含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復決權四個民權,人民靠這四個大權管理政府;二是治權,即用五權憲法組織的完全政府機關。而所謂五權是指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五權憲法理論就是上述五權各自獨立運作并互相監督制衡的制度模式。民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憲法學研究成果,比如王世杰和錢端升所著的《比較憲法》、張知本的《憲法學》等。以當時的上海為例,有關憲法學的研究面廣、內容豐富,出版的書籍近兩百種。其中有的宣傳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思想;批評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約法、憲草、憲法;有的介紹論述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憲政運動。也有不少討論憲法和人權的論文,《東方雜志》和《新月》月刊是主要陣地。中國學者對外國憲法研究的專著開始出版,并且從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開始重視比較憲法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憲法學的研究主要針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頒布,展開了不同觀點的爭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憲法學的研究曾經一度完全摒棄了此前的憲法學說,同時憲法學理論經歷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洗禮,創立了以階級分析方法為根本方法的憲法學。然而此時的憲法學受蘇聯的國家學說影響很大,對其國家法理論的許多學說甚至不加辨析地加以全盤接受,這種做法影響極為深遠。這一時期的憲法學界,大量地翻譯和介紹了蘇聯憲法制度和理論。但是這種意識形態主宰的憲法學研究并未磨滅早期憲法學借鑒其他國家憲法理論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憲法學理論中的一些學說和原理,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近三十年來的憲法學。畢竟我國許多憲法學家本身就經歷了民國時期,比如錢端升、張友漁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撰寫了大量的憲法學論文和專著,其中許多觀點都是處于當時憲法學說的脈絡之中。我國多數憲法學者本身由于師承的關系,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關國外憲法學的普遍性基礎原理得以延續和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憲法學研究質量不斷提高,憲法學論文、專著、評論等研究成果的數量不斷增加,憲法學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細致化。有關國外憲法學理論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許多憲法學研究的論文中開始大量引述第一手的外文資料,憲法學界對于國外憲法制度和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化和細化。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后,通過舉辦憲法學年會和學術研討會、參與國際憲法學交流、出版文集等多種形式不斷推動了中國憲法學研究的發展,中國的憲法學者也多次參加國際憲法學界舉辦的世界憲法大會、世界憲法學圓桌會議等學術活動,不斷與國際憲法學界進行交流與對話,為我國憲法學研究和憲法實踐提供國際上的經驗和借鑒,進而推動我國民主法治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