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學習,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1884字
- 2019-02-22 10:33:51
首尾記憶法
在背誦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有趣現象:識記一篇較長的文章時,首和尾總是記得很清楚,而中間部分卻常常忘記,這是為什么呢?
在心理學中,把先記住的材料對后記住的材料的干擾叫作“前攝抑制”,把后記住的材料對先記住的材料的影響叫作“倒攝抑制”。而且記憶的內容越相似,這種抑制作用就越強。
舉例來說,識記A、B、C、D、E、F這六個字母,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所以容易識記,而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這就是中間部分容易被遺忘的原因,即識記材料開始部分只受倒攝抑制的影響,識記終末部分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而識記中間部分則同時受這兩種抑制的影響。
為了降低這種抑制,提高記憶效率,可以采用首尾記憶法,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之士都曾使用過這種記憶方法。比如,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會穿插演算高等數學,有時會到室外去散步。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在談到自己的學習方法時說:“我同時讀幾種書,因為專門研究一種東西會使我寶貴的頭腦疲倦。”
這種看似簡單的道理好像誰都懂,但是,在實際中,很多孩子卻不知道利用首尾記憶法,他們下課后爭分奪秒地做習題,連軸轉,日復一日,弄得自己筋疲力盡,學習上卻收效甚微。為了避免孩子陷入這種下了功夫卻沒有效率的怪圈,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結合首尾記憶法,按照下述方法進行。
1.抓住早上和晚上
早晨起來,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晚上學習過后就睡覺,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孩子可以利用這兩段時間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每天早上起床時可以背背單詞,上午或是下午放學后再鞏固一下,這樣,很多單詞就可以輕松地背下來了。
2.記憶材料要有穿插
孩子在學習時,要經常交替學習材料,盡量使前后相鄰的學習內容截然不同,減少內容相近的科目相互干擾,消除抑制,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比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可以做一做數學題或者背一背公式。
3.時間要有間隔
孩子所處年齡段不同,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在20分鐘左右,中學生對一門功課的注意力維持在30~45分鐘。所以,孩子在長時間學習后最好休息10~15分鐘,這樣,不僅可以消除大腦疲勞,還可以增加開頭和結尾的次數,降低抑制作用的影響,提高記憶效果。
4.分隔記憶
比如,孩子要一次記憶很多單詞或者公式時,可以改變記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尾,這樣能保證每個單詞或者公式都能記得很牢固。再比如,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記憶法,這樣就人為地制造了多個開頭和結尾,從而加深了記憶。
按照上述方式不斷訓練孩子,你會發現,充分地利用好首尾記憶法,孩子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精力取得更加顯著的記憶效果。
簡化記憶材料
我們都知道識記所需的時間隨識記材料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即識記的數量越多,所花的時間越多。如識記7音節的詞,識記總時間為3秒,而識記36音節的詞,識記總時間則為792秒。為了使孩子掌握大段的記憶內容,我們可以教他們化簡記憶。比如下面的例子:
1.用化簡記憶法記《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使用化簡記憶法提取每一句的首字,可以記為“千萬孤獨”。
2.用化簡記憶法記憶形體相關聯的字
(1)馬(篤、罵)、烏(嗚)、鳥(鳴、雞、鴨、鵝、鵬)……
(2)口、日、曰(白、百)、田(畝、苗)、甲(呷)、由、申(坤、伸、抻、呻)、電……
(3)艮(良、狼、狠)……
3.用化簡記憶法記憶《辛丑條約》的內容
1901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四項:(1)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可化簡為“錢”;(2)要求清政府嚴禁人民反帝,可化簡為“禁”;(3)允許外國駐兵于中國鐵路沿線,可化簡為“兵”;(4)劃定北京東交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可化簡為“館”。這四項內容可化簡串聯記作“前進賓館出新丑”。
4.用化簡記憶法記寓言
比如《狐貍與老虎》的故事:從前,有只老虎抓到了一只狐貍。狐貍說:“你不敢吃我!我是天上的神仙派來的!”老虎不信,說:“我一定要吃了你!”狐貍說:“如果你吃掉我,就是違背天帝的命令!”老虎有些猶豫了,不知道該不該吃掉狐貍。狐貍說:“你要是不信的話,就跟我一起走,看大家是不是都怕我。”老虎覺得有道理,就按照狐貍說的做。結果,路上的動物看見它們都害怕得逃走了。老虎信了狐貍的話,把狐貍放走了。其實,野獸真正害怕的是老虎。運用化簡記憶法可以記為:老虎、狐貍、吃了你、命令、一起走、動物、害怕、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