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字的起源和甲金文字
一、早期刻畫符號與文字的萌生

倉頡像
傳說倉頡(亦作“蒼頡”)為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倉頡所處的時代,實際上是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其時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已經有一定數量的積累。如果漢字還是處在文字前的階段,是不可能用數量有限的、簡單的符號來做史的工作的,必然要掌握能夠在相當程度上記錄當時語言的這么一套文字,才能擔當起這個史的工作。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當時倉頡一類的人(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些知識分子,比如沮誦,也是黃帝手下的一名史官)至少在整理文字、推廣文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全甲刻辭
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比較成系統的漢字,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甲骨文。甲骨文里面主要是表示名詞的字,但也有大量表示動詞的字,甚至還有一些語氣詞。可以說,甲骨文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傳達語言信息了。
甲骨文的產生距今久遠,發現卻比較晚。在中國漫長的漢字研究史上,始終沒有這么一個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材料可以讓文字學家去研究。比如許慎,他是東漢的大文字學家,他研究的就是小篆以及一部分戰國文字。
甲骨文是一百多年前才發現的。當時,北京的藥店里面出現了一種藥,叫龍骨。龍骨磨碎之后,專醫頭頂生瘡、腳底流膿,敷了以后消炎止血,很靈。有人偶然發現上面有字,更有了一種神秘的想象,以為是神靈附在上面,所以治起病來特別地靈。于是就有一些人把它買來,其中就有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等對古物有興趣的學者。他們一研究,發現這里面還真有一些古老的文字,并不是什么神靈依附。至于古老的龜甲和獸骨為什么能起到治療作用,這點似乎沒有人很好地去研究。
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體系了,我們雖不能說它是漢字的嬰兒期,但它至少是漢字的童年。而我們要講的是漢字的萌生,漢字剛剛出生的階段是什么樣子的。
文字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而產生的。同任何事物一樣,文字有一個從萌生到成熟的過程,有一個由單一的表意或者個別的偶然的表意,向一個文字系統過渡并日益完善的過程。中國漢字從最初的簡單表意符號出現一直到目前的完善,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萌生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過渡階段,第三個階段是成熟階段。從甲骨文,或者準確地說是從甲骨文的后期一直到現在,全都是第三階段。而我們要討論的是萌生階段和過渡階段。
殷商的甲骨文作為一種成系統的文字體系,是現在大家公認的漢字系統的前身。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漢字肯定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這點不容懷疑。但是在近幾十年中,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陸陸續續地發現了很多比甲骨文更早的刻畫符號,有些跟甲骨文很相似,有些跟甲骨文完全不一樣,這里我們不禁想說:中國漢字的萌生階段究竟是什么狀態?而這些陸續發現的符號和甲骨文又有什么關系?如果說其中的某一種古老的刻畫符號,在形體上跟甲骨文某些字符有比較直接的關系,那么我們就基本可以推斷,這一帶出土的這些符號,跟甲骨文有著親緣關系,而這一帶的文化和后來的殷商文化也必然有關聯。

半坡遺址刻畫符號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比較早的刻畫符號,主要來自新石器時代中期分布在黃河、淮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姜寨鳥魚紋瓢簞瓶
仰韶文化的代表是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這個時期出了很多彩陶,而彩陶上不僅畫有一些圖形,也刻了一些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單個出現的,有的則混雜在圖案里面。半坡遺址共發現了27個不同的符號,分別刻畫在113件陶器上面。
在陜西臨潼還有一處姜寨遺址,在那里發現的文字符號有38個,分別刻畫在129件陶器(或陶片)上。

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
以上兩處遺址均分布在中國西部。而在中國東部,大汶口文化的刻畫符號集中在現在的海岱地區,主要是山東的莒縣、鄒城這一帶,發現有10個不同的符號。這一時期陶文還比較少,所發現的符號除極個別是兩個一起出現外,絕大多數都是單個出現的。有的學者認為這些符號并不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僅僅是一個標志性符號,可能是家族或者是部落的標志,不一定是文字。但是標志本身也是文字最早的形態之一,尤其是有些符號在不同的陶器上面多次出現,就說明它有一定的表意性,這正是中國的單音節文字最早的形態,是漢字在萌生階段的一種特征。

江蘇澄湖出土陶器
由單一的、個別出現的符號向系統文字的發展,這就進入了前文所說的第二個階段,即過渡階段。過渡階段包括中國考古學所稱的良渚、龍山時代。這一時期的刻畫符號的最大特點就是一件器物上面出現了多個連續排列的符號,這點就跟第一時期很不一樣了。如江蘇吳縣(今吳中區)澄湖出土的一件陶器,上面幾個符號連續出現;而在南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器上,一共出現了10個符號,這種情況在前期的仰韶、大汶口時代是沒有的。近年來,在東南一帶又出土了新石器時代后期及進入夏商時期的一些陶器、陶片,上面也有零星的連續陶文。
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符和漢字起源有了更為緊密的關系。在此之前,無論是仰韶、大汶口時代出現的刻畫符號,還是良渚文化澄湖、南湖出土的符號,都無法直接跟甲骨文聯系起來。而從地區范圍講,它也屬于良渚文化的體系,當然,已經是比較后期的了。
在具體介紹龍虬莊遺址的這些陶符和漢字起源,以及和甲骨文之間的關系之前,我們先要談的一個問題是關于文化譜系。考古學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大致上可以理出一個脈絡。考古學所說的文化譜系是指在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具備特征的各歷史遺存間的關系所形成的系統。比如新石器時代中期可以稱之為良渚、龍山時代,它可以有四個支脈:第一個是大汶口發展到龍山,主要是在山東一帶;第二個是崧澤發展到良渚,主要是在浙江和江蘇南部一帶;第三個是仰韶發展到龍山,主要是在西北一帶;第四個是馬家窯發展到齊家,是中西部文化。這個發展脈絡和文化類型分布,是目前為止在中國考古學上理出來的夏王朝之前的文化譜系。

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器刻畫符號
根據考古發現資料,對于夏以后文化的脈絡,考古學界基本上理出了這樣幾個分支:一個是王灣類型龍山文化,發展到后來的二里頭文化,是比較典型的夏文化,它的代表部落民族是夏侯氏。在同一個時代,中國的中東部是后崗類型文化發展成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可以說是商族的祖先。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是另一支龍山文化,這一脈發展到有虞氏,也是夏的代表性部族,舜是其中著名的領袖。

帝舜像
良渚、龍山文化是不是很自然地進入到夏文化的呢?不是。良渚、龍山文化在進入夏文化之前,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斷層。現在的很多出土文獻資料都不能說明這個時期的情況,就是由于出現了這個斷層。又由于有這樣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也就導致了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文字譜系的錯綜復雜性。

帝嚳像
漳河型先商文化是從后崗類型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的,而后崗類型龍山文化的祖屬是帝嚳。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文獻資料以及古代的傳說中都提到了帝嚳和有虞氏之間實際上是有密切關系的,而這兩個文化支脈互相之間也是有關系的,它們的地域都處在中國河南的東部。兩者之間雖然部族不一樣,但是不能說成今天概念上的民族不一樣。古代的部族和今天所說的民族不是等同概念。雖然不是一個部族,但是由于處在同一個地理位置,兩者之間必然交流很多,許多文化因素是相似的。這種密切關系從《史記》里面可以看到。

契像
《史記》里講,商族人的一個祖先是契,他的母親恰恰是有戎氏的女兒,也是帝嚳的妃子。而舜作為當時經濟力量比較強的部族領袖,在族脈上又可以說是契的上一輩。他曾經不斷地教導契,教導商族的祖先,還把商這塊地方贈給了契,后來契繁衍的子孫都稱為商人,就是商族人,這在《尚書》和《禮記》中都有記載。《國語》《戰國策》里也提到,商族人平時祭祀的祖先實際是契,他們把有虞氏當成自己的先祖之一,而直系的祖先是契。如此密切的關系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文化必然也是相通的。
根據許多歷史學家研究的結果,中國在古史傳說時代,即中華民族還沒有形成之前,大概有三大集團。一個是華夏集團,一個是東夷集團,一個是苗蠻集團。華夏集團集中在中國的中西部,就是前面所講的以夏侯氏為主的部族;而在中國,以前也把生活在中西部地區的民族叫作華族,因為有了夏,所以連起來叫華夏。東夷集團主要生活在中國的山東半島、江蘇、浙江,也就是中國的東部一帶。至于苗蠻集團(“蠻”當然是不太好的說法),恐怕和現在的苗族有關系。苗蠻集團生活在中國的南方,后來才逐漸與北方會合。也就是說,先是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會合,苗蠻集團到后期才融合進來。
這里講到商族的祖先帝嚳和舜、有虞氏,他們所處的位置恰恰是華夏和東夷集團兩個地理位置的中間。一般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們這兩個部族是華夏化了的東夷人,既吸收了西面的華夏文化,又吸收了一部分東面的文化,而他們血緣的主體是東夷。現在生活在浙江的人,到底是東夷人還是華夏人,我們已經說不清楚了。經過幾千年種族與文化的大融合,我們已經成了整個中華民族。

良渚文化刻畫符號
良渚這一帶的文化可以說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良渚文化的一些圖案,一些崇拜物,一些玉器和刻畫的一些圖形、標志、符號等,都跟我們以前所了解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很不一樣,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應該說,早期、中期的良渚文化恰恰是比較典型的東夷文化,在那個時候,東夷集團還沒有和華夏集團融合起來。

大禹像
在夏以前,即剛才所說的良渚、龍山時代,有虞氏的文化相當發達。在河南,古代有虞氏城墻的遺址面積有三萬多平方米,城門兩邊有門衛的房間,還發現了用陶做的輸水管道,這種建筑水平可以說是非常之高。有虞氏有非常復雜的禮儀制度,根據陳戍國寫的《先秦禮制研究》,中國的夏禮、商禮、周禮都有可能來源于虞禮。禮儀不單是指禮節,更是指統治集團內部的等級制度。有這么發達的禮制的社會集團,有沒有使用文字,現在沒有明確的記載。可以說,有虞氏時代文明程度是很高的,它直接影響了先商——商代的先民,商代的文化中有虞氏的文化痕跡非常明顯。
王油坊類型的龍山文化在有虞氏還很繁榮的時候,突然斷層了,不見了,為什么?這和歷史上所記載的有虞氏的出逃有一定的關系。出逃的原因根據《韓非子》這本書所說,是當時禹逼舜讓位,禹像篡權者一樣,把舜趕出去了。那么舜逃到哪里去了呢?逃到了黃海之濱,也就是現在江蘇的蘇北、蘇南間沿海一帶,居于海邊,終生欣然,“樂而忘天下”。這個地方是魚米之鄉,生活水平很高,他自然也就樂而忘憂了。

龍虬莊遺址陶片
龍虬莊遺址在什么地方?就在舜逃到黃海之濱居住的地方,江蘇高郵一帶。龍虬莊遺址出土了不少陶文,這些陶文的文字結構和甲骨文非常相似。
龍虬莊出土的這些陶文究竟有什么含義,到現在為止,包括一流的考古學家在內,都沒有人能解釋出來。我們注意到,龍虬莊陶文邊上有四個符號,第一個很像甲骨文當中表示虎、野獸的字,第二個像魚的樣子,第三個像蛇,第四個像鳥。邊上這四個字符是否為了說明四幅圖畫呢?是單獨讀下來有意義還是互相之間有關系呢?都無法確切解答。現在基本上認為是一對一,一個簡單的字對一幅圖畫。這些陶文的結構方式跟甲骨文是非常相似的。
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這些符號,東面的和西面的很不一樣。東面的這些符號形象性強一些,生活在東面的人似乎更喜歡畫畫,更浪漫;而西面的符號更抽象、更規整、更理性一點。這可能跟一定的地域、氣候、自然條件有關系,跟語言可能也有關系。
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在沒有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之前,文化習俗不一樣,各自的語言也不一樣。有一部產生于東漢時的《越絕書》,書里講中原一帶的人偶爾跑到越地(主要為今浙江地區),發現越人講話聽起來跟鳥叫一樣,沒有一句能聽懂,可見當地的語言和中原大不一樣。東南這一帶水草豐美,氣候溫和,一顆種子扔下去基本都會長出來,不像西北地區比較干燥,人們需要對天氣、氣候有認真的預測、把握,對生產有精心的安排,才能把一年的農作物種出來,才能指望豐收。相對來說,位于西北地區的華夏集團,其語言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可能會比較硬一點,民風比較厚實、淳樸。南方由于溫潤的氣候讓人變得細膩而情感豐富,一片大海讓人有無限的想象,看到楊柳依依而產生浪漫的感覺。就人們講話而言,黃土高原是一馬平川,范圍很大,聲音需要很響,而且最好是一個詞就用一個單音節表達,聲、韻、調區別得很明顯、很準確,讓大家都能聽得清。而江南這一帶,耕作單位相對密集,居住也相對集中,人們之間的距離比較近,聲傳效率高,這樣,互相之間講話就有可能更多地從詞的本身語音變化中獲取語義信息,詞的語音單位往往就不是一個音節。
近百年來,很多語言學家在討論中國漢語的早期形態時認為上古漢語可能跟現在不是一個樣子,詞可能是多音節的或者是復輔音的。現代漢語中每個音節都是一個輔音加上一個元音拼起來的(包括少量零聲母音節),但如果說有兩個輔音,而前面那個很輕,那么馬上另外一個輔音也跟出來了,這種語言狀態就跟現在我們所說的漢語語音狀態不一樣了,這便是古代可能存在的復輔音,甚至可能存在一個詞多音節的現象。當然,上古時代各地語言差別很大,這些現象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這在傳世文獻當中也不是沒有記載。《越絕書》里講到南方的越國人講話就跟鳥叫一樣,可能這個“鳥叫”本身就是一個詞多音節的現象,而多音節的詞用漢字這樣的形式加以記錄是很困難的,因為漢字的一個形往往就要記錄整個詞的詞義,同時也記錄詞的音,或者說,必須在記錄一個音的同時把義表達出來。如果這個音本身很復雜,這個字形就沒有辦法體現出來。當然,早期的人類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把語言當中的音及詞當中的音分得很仔細。再說,當時越人還沒有形成像甲骨文那樣能夠較完整地記錄語言、表達句子的文字符號系統,只能用一些符號和簡單圖形幫助記憶。越人未及發展專門記錄越語的文字體系就已融入了中華民族,自然也就使用漢語(指以華北、中原為主體的語言,其在形成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各地的語言成分)、漢字了。
我們不能斷定整個夏代沒有系統的文字,因為孔子說過,夏、商都是有典有冊的,典和冊就是已成的書(當然是簡策的形式),這就可以推測,至少在夏中后期,文字已經發展到可以記錄長篇語句內容的程度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些寫刻在陶片上的相對來說比較連續的符號。但它只是記錄一些名詞,你要讓它記錄動詞、形容詞、副詞或表達語氣,肯定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
從龍虬莊遺址的陶文當中,可以看出它跟甲骨文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虞氏在相當多的方面、相當深的程度上影響了商族的祖先,其中必然也包括創造文字的理念和方法。商族在河南這個地方扎下根來,越來越發達,甚至后來推翻了夏朝。商族必然繼承了有虞氏比較先進的文化,發展了自己的文化,而且慢慢形成了甲骨文這樣一套比較完善的文字。
甲骨文既然是來源于有虞氏,并經過數代的努力逐漸創造出來的一套文字,而后崗型龍山文化、王油坊型龍山文化所處的恰恰是東和西文化類型之間的過渡地帶,商先民本身又屬華夏化了的東夷集團,所以甲骨文實際上是西面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東面受到東夷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博采眾長”的文化產品。東夷文化中較早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已有一些表意符號,必然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影響了有虞氏的文化。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從杭州附近的良渚,再往北到山東的龍山,一連串的考古挖掘點,都有時代先后遞承的關系。從中可以看出,一部分良渚人當初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在杭州附近消失了。可能是逃難,也可能是這里洪澇災害太多。良渚文化衰落或者轉移的原因,學術界有種種推論,尚未形成定說。良渚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根據考古發現,往東、往西、往南都有。
文化的影響會隨著民族的遷移而傳播開去。良渚人的審美意識、良渚人治玉的工藝、良渚人創造文字的能力也會隨著他們的遷徙帶到別的地方去。文化傳播促進文化新格局的形成,既然商族的祖先接受了東夷集團、華夏集團兩種文化,他們后來所創造的甲骨文也必然是吸收了東夷文化、華夏文化中的一些刻畫符號才形成的。
所以,如果要問良渚文化的一些符號是不是漢字的前身,答案是否定的。那二者之間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是有關系的。但是這種關系已經比較間接了。
現今,文字的研究越來越成為一種跨學科、多層面、綜合性的研究,對文字符號的解釋往往需要多維度的思考和分析。在新石器時代中后期,中國大地上的各個部族中已經出現了各種刻畫符號,但從所有這些刻畫符號演進到甲骨文是一個漫長的、錯綜復雜的過程,我們不妨將這個過程看作漢字的黎明。在黎明階段,很多事物可能是不清晰、不確定的,但太陽終究要照遍大地,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明——漢字,也就隨著漢民族的形成而逐漸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