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政策熱點面對面
- 辛向陽等
- 1655字
- 2019-03-13 15:26:50
四、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比翼齊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一提法的形成是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的結果。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應先從農村開始進行改革,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十分重視城鄉協調發展問題。在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式的講話中,他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逐步形成同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一、二、三產業的合理結構。這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我國也不例外。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既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二、三產業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形成‘以工補農、以工建農、以工帶農’的機制。”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如何形成這樣一個新型城鄉關系?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專門強調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問題,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第一,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規劃體制,構建適應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編制體系,用帶有更強約束力的規劃來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探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機制,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水平逐漸向城市看齊。
第三,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主要是兩大機制、四個制度和一個標準,即完善縣域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規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城鄉區域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可持續。
第四,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全覆蓋。
第五,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
第六,消除城鄉信息差別,使城鄉居民共同享有信息化發展的成果。正如習近平2015年12月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所講:中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為了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2013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描繪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寬帶網絡發展的目標,指出:到2020年,我國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大幅縮小,國民充分享受寬帶帶來的經濟增長、服務便利和發展機遇。寬帶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70%,3G/LTE用戶普及率達到85%,行政村通寬帶比例超過98%。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分別達到50Mbps和12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用戶可達1吉比特每秒(Gbps)。寬帶應用深度融入生產生活,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技術創新和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較為健全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