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奶蜜鹽
  • 張文質
  • 3627字
  • 2019-01-31 09:53:15

為什么要強調母親的“在場”?

母愛,是一種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情感。早期母愛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質、社會地位、榮譽都無法填補的。

母愛缺失,會帶來一生的精神傷害

有一個教育學者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從法律上來說,父母離婚,孩子在16歲之前一般是判給母親的,這種判法是不是一定正確?

我認為,這種法律評判是非常合乎人性的。因為,對人的成長而言,母親跟父親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母親跟孩子的關系,是一種天然的、本質的關系,甚至是神秘的、不可分割的。母愛的神秘之處就在于,它是最為親密、牢固的,最不能由他人來代替的情感。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母愛的特殊性,他們認為其他人也可以代替母親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比如說孩子的父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保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以一種隱蔽的、不自知的方式低估了母愛的價值。它的后果之可怕,也不是一般人能預料到的。母愛的缺乏(特別是早期母愛的缺失)會讓人心靈匱乏,這種匱乏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質、社會地位、榮譽都無法填補的。因為這是屬于人本能的需求。當人的本能需求得到滿足時,我們看不出這個滿足對他有多大的意義;只有當這種需求發生欠缺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這個欠缺的影響有多大。

對每個新生兒而言,母親的乳房就是他的伊甸園,母親的聲音、氣息、親吻、懷抱等,一起構成了他的溫柔鄉,母親的存在就是他整個世界的存在。并且,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并非單純來自母親喂他乳汁,給他食物,或者用無限的溫柔摟抱著自己,一個孩子對于母親的依戀是一種最為深刻最為牢固的生命本能,沒有人會例外。沒有母親、過早離開母親或者很少得到母愛,都會給孩子留下難以醫治的精神傷害。

我的一位朋友,就不幸地驗證了這一論斷。他出生在農村,家里兄弟姐妹好幾個,母親需要操持家務,還要去田里耕作,實在是無暇對孩子給予精心的照顧。白天要去田里勞作時,其他孩子都上學去了,母親就把他放在一個蒲團上,然后把門鎖上離開,只在中途回家喂他些東西。在學會走路之前,每天當母親離開后,他就一個人在黑黑的屋子里坐著,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是笑還是哭,都無人理睬。成年之后每當他回憶起過去,似乎還能依稀看到黑暗的屋子上方那兩扇透著光亮的窗戶。

后來,家里條件好了,母親也沒那么忙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照顧孩子了,她卻把愛都給了最小的孩子,對其他的子女依然缺少照拂。上小學之前,我的朋友也經常跟著大家一起玩耍,除了不善言辭也沒有什么異常。但是到了九歲左右,他突然感到這個世界極為不安全,甚至擔心地球會像氣球一樣爆炸,讓人們無處可逃;又覺得自己的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也許第二天就會暴病而死。這些恐懼讓這個九歲的孩子常常躲在被子里顫抖。

他很少說出自己的恐懼,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想法肯定會受到大家的嘲笑,包括他的母親。因此誰也不會想到他的心里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轉眼間他上到了初中,他的那種惶恐不安也開始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原本學習優秀的他,恐懼看到校門,也不想去學校上學。

萬般無奈之下,家人和學校溝通,讓他休學了一年。在這一年里,他把自己關起來,拼命讀書。后來他說,幸虧世上還有書這種東西,而且他很幸運,讀到了很多關于積極建設人生以及心理方面的書籍。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和自己對話,并用書中積極的觀點療治自己。我的朋友領悟力很強,通過積極的學習,之前不好的心理狀態很快得到了調整。一年后,他又重新回到了學校。然而家人和朋友卻對他的“怪異”“墮落”搖頭不解。

我的這個朋友非常聰明,自我救贖得很順利,后來讀書也讀得不錯。如今和我談到這些經歷,他非常感慨。他說這些年來他一直都在思索他幼年時的種種非正常想法、非正常行為的來源,發現它們正是來自母親早年的那些疏遠和冷淡。愛的匱乏,足以讓一個孩子心靈陷入黑暗和絕望。而且這種匱乏帶來的影響,讓人一生都揮之不去。即使成年之后,他也需要隔一段時間就進行自我調整,與過去的那些心魔作斗爭,去迎戰內心的痛苦。他只能不斷勸慰自己,忘記那唯有兩扇透亮窗戶的小黑屋,和童年時永遠遠離自己的母親。

母子關系決定其他關系

愛的匱乏使得人無法真實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因而容易被欲望、情緒、錯誤的價值觀左右。這是一種天生就有的反應模式,也就是說:你現在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可能在很早以前就被決定了,促使你這樣去做事的原因可能在距現在很久遠的時候就已形成了。而原因距現在越久遠,我們就越不容易對它產生警惕,也越不容易反思它。但問題在于,這種影響不會在當時就顯露出來,而往往要隨著我們長大它才會逐漸顯現,我們也才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缺失者是在成年以后才覺察到這些問題,要想解決它就比較困難了。假如說你在年齡比較小時就能感覺到自己在某方面出了問題,那你很自然地會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自我修復,而不會因為一直沒有意識到它而任由問題留在那里不去解決。就如同我的朋友那樣,初中時就開始了他的自我救贖,等他成年時基本不會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

學界大師季羨林先生,到了80多歲的時候還發出生命中最深的感慨: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過早地離開了母親,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生活在母親身邊。這是他對自己一生的一種反思,但一切已不可能逆轉,母愛缺乏的那種痛苦終究是沒辦法彌補的。

也就是說,人天然應該獲得的一旦失去了,就沒有別的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彌補它。

一個人的母子關系如果存在缺憾,它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饑渴、無望感,最終會表現在他與他人的關系上。他往往難以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難以確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勵、支持自己。

母愛缺失所引發的最明顯的后果,就是會造成日后我們越是對親近的人,越處理不好彼此的關系。在現實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處理不好自己跟孩子的關系,處理不好自己跟伴侶的關系,處理不好自己跟父母的關系,都是源于此。

三種不夠好的父母,你會是其中一種嗎?

1.還未做好準備就當了父母

對孩子的愛,需要父母首先從內心認同自己的新身份,從心理和身體上接納這個孩子的到來。那些認為自己還是孩子或者因意外而懷孕的媽媽,往往都會遭遇更多麻煩;還有一些媽媽對自己的身材比對孩子更在意,生完孩子后,她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恢復因生產而變得豐腴的身材上了,與孩子的互動交流自然強不到哪里去。

事實上,0?6個月大的孩子,最好的母子相處方式是抱持,如同西方繪畫中常見的圣母和圣子姿勢。胖媽媽的身體到處是軟軟的、暖暖的,讓孩子有安全感。從心理健康上講,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媽媽給予孩子更多愛的關注,更多抱持,孩子就會覺得從來不缺母愛。愛會讓孩子有自然生長的力量。反之就會有愛的饑渴感,并且這種感受將伴隨他的一生。孩子的教育要溯源,源頭的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

2.不懂得如何做父母

父母的心智成熟,與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為人父母需要去了解很多專業的教養知識,例如:0?6個月的孩子需要“完全依賴”父母;7?18個月的孩子需要“相對依賴”父母;18個月以后的孩子需要“趨向獨立”。而孩子在6?18個月期間,需要專業的母愛,需要母親對孩子的眼神、聲音等做出正確的判斷,理解并回應孩子的需求。在孩子小的時候,哭是他唯一表達自己的方式,哭就意味著他有需求。所以,孩子一哭,父母應該立刻做出回應。這種即時回應,一方面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處在一種有人照顧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另一方面父母也能夠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判斷出自己哪些是正確的回應,哪些是錯誤的回應,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才能學會理解孩子的需要。

并不是一個人擁有高學歷、高能力就一定會做父母,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為人父母應有的知識、技巧和方法,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

3.不在場的“虛假”父母

孩子需要父母日常的陪伴和關心。然而現在很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常常缺少足夠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幸福,不等于物質豐富,也不等于位高權重,幸福是一個心靈的概念。而在孩子小的時候,幸福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父母的陪伴越多,他們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多。要讓孩子的童年更加幸福、未來成長得更好,父母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越多,孩子體驗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就越多,所以,要在孩子0?3歲期間給予盡可能多的陪伴,這樣孩子在3歲以后才會更好地克服“分離焦慮”,才可以順利地離開父母去幼兒園,逐漸走向獨立。人最終都是要走向獨立的,而這種獨立是建立在他們擁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基礎上的。

第二,父親和母親給予孩子愛的方式應該是不同的,母愛是接納和慈愛,父愛是平衡和責任,充分的母愛會讓孩子的心靈更好地成長,適當的父愛有助于讓孩子完成其社會化。

第三,給孩子足夠的愛的營養,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對于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與其相匹配的成長課題。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東西不是教導出來的,而是在孩子的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就像一棵樹,要先往下扎根,根扎得足夠深足夠穩,樹木自然就會長得枝繁葉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和静县| 高安市| 克山县| 衡东县| 西乡县| 营口市| 东光县| 滦南县| 柳江县| 当阳市| 邓州市| 柏乡县| 洞头县| 专栏| 宁化县| 额敏县| 同江市| 沙河市| 门头沟区| 馆陶县| 荆州市| 凤冈县| 凯里市| 湾仔区| 文山县| 永丰县| 屏边| 泗阳县| 那坡县| 山阳县| 资溪县| 昂仁县| 贡觉县| 隆昌县| 昌图县| 盐山县| 理塘县| 龙海市| 北川|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