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奶蜜鹽
  • 張文質
  • 3461字
  • 2019-01-31 09:53:15

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還原

家庭教育的關鍵,不是“教育”,而是還原一些事情的本來面目,把親子關系還原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

陪伴,還原最自然的親子關系

十幾年前,一位研究家庭教育的華東師大的教授問我,你覺得在親子關系里,最關鍵的一個詞是什么?我當時非常明確地告訴他:陪伴。可喜的是,“親子關系的關鍵是陪伴”這個理念在今天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研究領域里的共識。

陪伴是父母與孩子最自然的一種相處模式。它滿足的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有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孩子才是最快樂的,最有安全感的。一旦孩子跟爸爸媽媽分離,他們就很有可能處于惶恐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中。

陪伴這項工作,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去做的。那些由他人代替的陪伴,雖然也是一種陪伴,但是孩子無法通過這種陪伴得到本能需求的滿足,也無法產生那種自然而然的幸福感。

重新理解親子關系,其實就是要把親子關系中最不能缺少的、一旦缺少了就會出現(xiàn)大麻煩的根本性問題重新提出來。

陪伴,是親子關系的一個母題。以往我們談親子關系,總是首先會談教育,而不是談人最必需的情感的滿足。我們一直把怎么教育孩子理解為怎么教孩子形成習慣,這也是印在父母腦海里的固有觀念——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習慣,形成習慣。

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一定要分清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要明確地知道什么要排第一位,什么又是要排第二位、第三位的。

排在親子關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滿足。而要滿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這個簡單的行為背后,蘊含了很多對孩子有益的價值,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信賴感、被愛的感覺,都是在這種陪伴里面獲得的。與我們的教育一貫追求的功利性目的相比,我可以明確地說,陪伴對親子關系產生不了直接的結果,但它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非常正常的觀念:“生活就是這樣的,爸爸媽媽就是這樣的,家就是這樣的。”這樣的孩子不會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在心理上產生各種各樣病態(tài)性的東西。

在這種陪伴下長大的孩子,也會更自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說,通常情況下,任何一個孩子回到家,首先就會找媽媽,看到媽媽后就會接著問:爸爸呢?這種反應是孩子一種天然的情感反應,不需要教育他們就知道。但在生活中,父母們最難意識到的恰恰是這些:那些不是被教育出來的、符合人性發(fā)展的自然的品性,常常被我們忽略,而一些所謂立竿見影的、馴獸式的教育觀念,卻常常被過分強調。

以家庭生活為中心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文化里有一些觀念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為中心的居家觀念相對抗。比如說,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認為這樣做是在顧及大義、顧及社會大局,認為它才是一種更大的責任,而把家庭、個人、孩子,放在一個特別特別不重要的位置上。在相當長時間內,人們都認為夫妻兩地分居、和孩子分離,既是因為生活所迫,也是為了國家、為了工作而作出的一種值得自豪的自我奉獻。中國人為什么會接受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它跟我們一直以來的集體文化有很大關系。要徹底改變這種文化觀念很困難,但年輕一代的父母可以通過對這種文化進行反思,從而逐步改變。

有一次,我在深圳就陪伴的重要性這一問題講課,有一個家長站起來,很憤慨地對我說:“家庭需要我們,工作也需要我們,社會也需要我們,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家庭需要,就把社會、公司這個責任放棄了。”他講了很久,說得很激動,對我說的要把家長的陪伴放在第一位的觀點很反感。

沒想到在座的一位老先生站了起來,反問這位激憤的家長:“如果按你的觀點,把應該陪伴孩子的時間全部拿去‘盡責任’了,那孩子今后因為父母的缺席、教育不周而導致心理出了問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問題,應該由誰來負責?”

不過,實話實說,在如今這個年代,因“舍小家顧大家”造成夫妻兩地分居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的情況已經不多了,現(xiàn)在更常見的是,父母因為要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離開孩子外出工作,或者因為貪圖個人的放松娛樂,而無法對孩子盡到教育的責任。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牢記,家庭教育的關鍵,不是“教育”,而是要還原一些事情的本來面目,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就讓它這樣。把親子關系還原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記住了這一點,當父母再遇到與陪伴孩子相沖突的事情時,就不容易犯錯了。

讓言傳身教變?yōu)榭赡?/p>

陪伴還有一層重要的含義:孩子與父母在一起,就會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傳身教,變成可能。孩子會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這種自然的引導,是無須刻意進行的“不教之教”,同時也是最有力量、對人一生影響最為巨大的“無言之詔”。

在這樣的日常行為中,你說的某些話甚至比你有意識地對孩子講的那些道理更重要——這是最自然最有形的學習,因為孩子看到的是父母具體的人以及他們具體的言行舉止。在日常的陪伴中,父母可以直接向孩子傳遞一些有價值的人生理念,效果之好可能會遠遠超過你的預期:想象一下,一個孩子騎在父親脖子上和父親一起游玩時,聽到父親輕聲說著那些最粗淺的常識,這些道理會伴隨著這個溫馨的場景,永遠留在孩子的心中。

反過來說,如果在孩子還沒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時,我們就把他們交給了他人,他人就會以他的價值觀,或者說他所認定的有價值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而這些價值觀里是否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我們很難判斷。其結果,就會如教育家洛克說的那樣:你在源頭上改變一個孩子是容易的,但當孩子形成習慣了,你再想改變他,就太難了。

最后還要強調的一點是,陪伴還意味著,父母在與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是否有行為異常,一旦孩子出現(xiàn)了某種不同尋常的行為,父母就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從而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孩子都不陪,愛從何說起?

70后女作家咪蒙在一篇名為《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的話糙理不糙的文章里,痛斥了中國父母理直氣壯不陪孩子的現(xiàn)象: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里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這種行為不僅不會受到社會的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

 

這段話直擊現(xiàn)代家庭中的一個大問題,也揭示了大部分中國父母不得不在“陪孩子”與“成功”之間作選擇的矛盾現(xiàn)實。

我們這個民族確實很重視親緣關系,它讓家庭成員乃至宗族成員之間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有它溫情的一面,也讓很多祖輩甘愿承擔起撫養(yǎng)孫輩的責任,而讓孫輩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可以放下孩子去職場上打拼,去尋求所謂的“成功”。這是中國特有的“留守兒童”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文化觀念也在某些方面給父母不陪孩子提供了支持。

首先,“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依然存在,這掩蓋了生兒育女最本質的一點——生育孩子,并不是為了取悅祖輩、完成家族義務,而是生下了一種需要父母全權負責的養(yǎng)育責任。

其次,在中國文化中宣揚的“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成功學觀念里,也包含了對不陪孩子的支持。這種觀念讓一些父母失職而不自知,失職而理直氣壯。這些父母錯把工作當成了對孩子的付出,甚至當成是他們愛孩子最好的證據。因此,他們會在孩子長大后的某一天,翻出這個“賬本”:“你看看,你看看,為了你的成長,我們付出了多少?!”然而他們看不到,對于父母的“失陪”,孩子的心里也有一個賬本,那個賬本上記錄的是淚水、恐懼、失落以及用一生的時間都彌補不了的傷害。這個賬本藏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

這些觀念不應該再成為父母不陪孩子的庇護傘,經濟條件差、忙碌、工作需要也不應該繼續(xù)成為父母不陪孩子的障礙。0?3歲的孩子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時時陪伴,這關系到他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關乎他們一生的幸福,而絕不是很多家長認為的“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稍大一點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陪伴。對此教育研究領域早已達成了共識:孩子0?12歲期間,父母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長時間分離。即使工作真的很忙,父母也應該抽出時間來高質量地陪孩子——注意,要“高質量”地陪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的陪伴。其實所謂的忙,可以說真的只是一種借口。

總有父母一邊強調著他有多愛孩子,一邊做著不愛孩子的事情。想想你銀行賬戶上的數字在一步步攀升,你陪伴孩子的時間卻在一分一秒減少;想想你的孩子在門口盼望著你的歸來,卻總是失望地掛著眼淚睡去;想想你錯過的親子時光在此生將永不再來……你覺得你還能有底氣說你這是愛孩子嗎?你的這種愛,真的是對的嗎?其實,愛孩子很簡單,簡單得只有兩個字——

陪伴!

陪伴!

陪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洞头县| 洪洞县| 沁水县| 鄂尔多斯市| 应城市| 修武县| 黑龙江省| 垦利县| 茌平县| 镇江市| 香港| 辽阳县| 抚远县| 澄城县| 北流市| 沭阳县| 西安市| 曲周县| 阳新县| 杭锦后旗| 耒阳市| 临汾市| 雅安市| 任丘市| 竹山县| 北流市| 开江县| 中阳县| 漠河县| 天门市| 岳普湖县| 光泽县| 新昌县| 双桥区| 巫山县| 新化县| 洪雅县| 金塔县| 涞源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