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隱秘需求,必須充分發現與滿足?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多需求他們自己都無法表達,因此需要父母用心去感知和發現。父母只有對孩子需求了解得越多,滿足得越多,才不會在孩子成長的源頭犯錯。
人類第一本能需求:找自己的媽媽
幾乎很少人會意識到,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大的麻煩常常發生在生命的源頭期。我們以為呱呱落地的小嬰兒幾乎無知無覺,以為孩子需求即使沒有得到滿足,也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但其實,嬰幼兒的天性和本能,足以讓我們大吃一驚:他可能聽不懂父母所說的話,看不到父母之間的互動,完全沒有能力去理解父母對于他的某些情緒,但是憑著這種本能,嬰幼兒完全能夠感知到,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否受歡迎,是否受珍視,父母是不是以一種喜悅的心情去接納他。這是非常微妙的一種感覺。
要想了解孩子的隱秘需求,感知孩子的內心體驗,父母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對孩子的敏感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都會有一種(本能)直覺反應,這種反應非常敏感,并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得以鞏固和增強。父母對孩子需求了解得越多,滿足得越多,在孩子成長的源頭犯的錯誤就會越少。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遵循本能,找自己的媽媽。孩子找媽媽,實際上是在找安全感——這是人類的第一本能。它表現為對母親乳房的需要、對擁抱的需要、對撫摸的需要、對母親聲音的需要、對母親親吻的需要等。當這些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些本能的反應,比如啼哭、更容易生病、不愛笑等。當我們說到一個孩子的成長的時候,不需要把問題想得太復雜。但同時我們不能無視這種本能地尋找安全感的需要,如果孩子的這些需要不能獲得滿足,將對他的一生造成無可挽救的負面影響。
人類學家發現,一些被遺棄的孩子、不被疼愛的孩子,在非常小的時候,他們的神情就跟在正常家庭里成長、得到家長疼愛的孩子不一樣。在這些缺愛孩子的表情里,隱約能夠看到某些晦暗、憂愁,甚至是怨恨與驚恐。
這也從反面說明,父母經常性地向孩子表達愛意非常重要。愛要通過言語和身體的行動表達出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愛的互動”,孩子就會產生“我不再被愛了”“我不重要了”“我是多余的”這種負面的認知。這是人的本能反應,沒有人會例外。
這些年,我在做教育研究的過程中,經常跟一些教育界的朋友交流,談到這類問題,我發現,那些缺乏自信、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往往都經歷過缺愛的童年。
我自己從小生活在農村,在那個時代的農村,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就很少擁抱、親吻他們,或者在他人面前表現出其他親昵的行為,很多孩子也完全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不會表現出自然的討好父母的行為。在我的印象里,我妹妹出生時,我還不到兩歲,母親就已經極少會擁抱我,甚至連摸摸頭、摸摸臉,摟一下等行為都沒有。這種愛的缺失讓我和父母的關系漸漸疏遠,甚至我在外面受人欺負的時候,回家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我無法確定是否會得到父母的幫助。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發現一些不爭的事實:
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自卑、驚恐,以及過度的敏感;他們對大多數事情的反應方式,不是聽從自己的感受與判斷,而是通過察言觀色揣摩別人的心意,表現出一種猶豫不決的反應模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跟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無關,而主要跟他童年時期有沒有獲得充足的愛有關。
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更勇敢,更有勇氣,更加獨立,也更加自信。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會判斷錯誤,但下一次再遇到情況時,他們仍然敢于做出自我的判斷,而不是受他人情緒左右。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他整個身心都是處于打開的狀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與探索就像蝸牛的觸角一樣,如果他感覺安全并能得到鼓勵,這個觸角就會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覺得受到阻礙,受到打擊、限制,觸角就會本能地回縮。其后果就是會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某種陰影,在孩子童年時,這種陰影往往比較隱蔽,父母難以察覺,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陰影會逐漸顯露出來。
滿足在前,引導在后
很多父母會對一個問題感到困惑:孩子哭了,要不要馬上去抱他?一段時期以來(甚至直到現在)人們普遍認可的觀點是:不要馬上抱,如果你馬上去抱他,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依賴感,以后他有什么需求沒得到滿足,就會用哭的方式去表達,一旦形成這種壞習慣,孩子就會變得很嬌氣。就連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也支持這樣的觀點。
但是美國的一位育兒專家,經過長期對孩子的觀察研究,做出了這樣一個判斷:當孩子哭的時候,你應該盡可能地去擁抱他,去安慰他,讓他的需求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在18個月大之前,實際上是出于生命本能在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父母不需要有太多的判斷,不需要去想哪個是孩子所需要的、哪個是孩子過分要求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根本就沒有過分的要求,他的所有要求都是合理的。
父母盡快滿足嬰幼兒期的孩子產生的效果是:孩子會產生一種被愛的感覺,對父母產生信賴感,他會確信,自己的這些要求從父母那里都是會得到回應的,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它讓孩子確信他不需要違背自己本來的心意,可以自然地表達需求。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吸收這種愛的營養,他極盡所能地從周遭的環境中汲取一切愛的養分。如果這種最本能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那么這個孩子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一個得到愛的孩子,他的反應會更為直接,他的笑容會更為舒展,他本能的反應會更為自然而強烈。
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是以自己的本能為導向的,父母完全不必去判斷孩子的心機,不必擔心說如果我馬上滿足孩子的欲求,會造成他過度索取,或者脾氣變得乖戾。任何一個人的成長,總是“滿足在前,引導在后”。而這個“引導”并非那種高高在上的強加觀點,更不是說教,而是要父母嘗試低下身子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孩子學會自我判斷與選擇,學會表達個人的見解,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哈佛的“面無表情”母嬰互動實驗及嬰兒心理分析
1975年,哈佛大學著名嬰兒研究學者愛德華·特羅尼克在一次與兒童成長相關的年會上,展示了一個名叫“面無表情”(Still Face Experiment)的實驗。在這個實驗里,母親先跟嬰兒正常互動,母親帶著慈愛柔和的表情,用愉快的口吻和嬰兒聊天。此時嬰兒也表現得非常愉悅,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并手舞足蹈,和媽媽進行一連貫的倒數模式(reciprocal pattern:兩個人輪流做同樣的動作)。過了約三分鐘,媽媽轉過臉去,然后再回頭用一張面無表情的臉面對孩子。看到母親這副表情,嬰兒立刻呆住了,之后他試圖用剛才的舉動來讓媽媽回應自己,但是無論他采用聲音還是動作的“進攻”,媽媽依然是面無表情。他開始焦慮起來,把頭轉到一邊來轉移自己的痛苦,接下來又把手放到嘴里吮吸以緩解不安。等了好久,他發現媽媽依然沒有改變,于是嬰兒徹底崩潰,放聲大哭起來。這個時候,母親趕緊再換上正常的生動而慈愛的表情,嬰兒看到后,心情開始慢慢平復下來,逐漸又變得愉快起來。
特羅尼克博士表示,在發展心理學中,這個實驗的結果得到了反復的驗證。它說明嬰兒并非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還不具備人的情感意識。相反,他們甚至能比成人更敏銳地留意到照看者的情緒變化,而他們自己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
這個實驗對人們洞悉嬰兒心理規律、實現和嬰兒的健康互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實驗中母親故意作出的面無表情,也是生活中照看者對嬰兒照看不周的一種代表行為,它可能只是偶然存在(因為照看者不可能做到完美),等照看者恢復了正常的與嬰兒的互動后,嬰兒的情緒也會立即平復。
但不幸的是,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原因,一些嬰兒卻遭受了長期持續的“面無表情”式冷遇,比如患上了產后抑郁癥的母親,就會對嬰兒冷淡;還有一些父母覺得一直回應孩子的情緒表達會慣壞孩子,因此故意任其哭鬧而不理睬……其實嬰兒生下來一個月左右,他就能夠注視抱著他的人;三個月以后,他已經可以注視自己的手等部位了;四個月到半歲的孩子,眼睛能夠追看一些移動的物體。相對于與外界的其他互動方式,嬰兒最喜歡盯著照看者的眼睛看。如果因為照看者的主客觀原因不與孩子正常交流,那孩子可能就會自我調節——轉過頭去,主動避免和他人的眼神交流,盡量回避他人的注視,甚至會用小手遮住自己的眼睛或臉。如果經過父母的調節,孩子能夠恢復和大人交流,尚無大礙;如果孩子半歲之后,還是不喜歡和照看者進行目光接觸,那就需要父母提高警惕,要及時檢查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了。
那么,是不是和嬰兒的交流越多越好呢?
并不是這樣。
其實嬰兒和成人一樣,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自由空間,如果照看者的交流行為不間斷(比如多人照看的嬰兒遭到輪番強制性交流),嬰兒就會反感,這種反感也會以轉回頭、身子后仰等方式表達出來。照看者此時就要及時給孩子一些安靜的時間,等孩子發出下一次交流信號時,再恢復交流。如果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強行互動,結果會和不理睬孩子的互動要求一樣糟糕,會引起孩子焦躁不安、哭鬧不止。
總之,和缺乏語言交流能力的嬰兒互動,最好的方式是做到“共情”,就是既不疏遠也不過度親密,而是洞悉其心理,及時而恰到好處地回應需求,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平穩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