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學載道:校長能力的五項修煉
- 黃飛
- 8070字
- 2019-10-31 11:13:38
前瞻性的四個維度
教育無非就是為人才發展服務的事業。而為人才發展服務的教育,應當是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滿足人才發展需要;適合人才發展水平;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只有滿足了這四個條件的教育,才能被稱為前瞻性教育。
一、滿足人才發展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交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求是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過程。可以說,一個人從他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追求這五個層次的需求,而需求不斷被滿足的過程,就是人的成長過程。
我們也許可以借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加以演繹,用下面的簡單的表格來分析人才發展需求的遞進關系。

當然,這個表格或許總結得并不科學。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人通過某一方面的學習之后所得到的需求的滿足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一個得到了成功的職業教育,從而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人,既能夠通過職業發展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理需求,并在工作中與人交往,被人尊重,滿足社交的需要,甚至在工作中創造巨大價值,從而自我實現也得到了滿足。
但通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啟發:教育就是尊重并滿足孩子的各種層次需求。如果教育不能滿足以上五種人才的全部需要,就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育。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人天生就有創造的需要和潛能,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喚醒孩子內心自我實現的創造種子。當教育喚醒、激發了人的創造性之后,人將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這個世界上那些杰出的人才,無一不是在懵懂中產生了創造性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然后在之后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從而得到滿足的人。
愛因斯坦16歲的時候,在瑞士阿勞市阿爾高州立中學學習。在這一年,他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以光速跟著光波跑,將看到什么樣的光波?按照牛頓力學的觀點,“這樣一條光線好像在一個空間里震蕩著而停滯不前的電磁波”,按照麥克斯韋方程,“看來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在之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他一直沒有放棄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終于在26歲那年將這個少年時代的“追光”困惑搞清楚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
二、適合人才發展水平
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雕英雄傳》講述了“笨小孩郭靖四步成才”的故事。
郭靖這個孩子天資愚鈍,接受能力差,從小學什么都要比別人慢很多,但是他也有優點,那就是上進心強,學習勤奮用功。
在他的啟蒙教育時代,他的七個啟蒙老師“江南七怪”為了讓他在和楊康的比武中取得勝利,對他展開了“填鴨式”的教學車輪戰。但是,江南七怪的武功需要復雜的內功打基礎,招式花樣繁多而輕巧,郭靖記性不好,姿勢又笨拙,苦練多年絲毫不見長進。而這七位老師只知道埋頭苦教,從來不啟發也不誘導,更不和郭靖交流討論,所以郭靖常常是學了十招,卻連一招也掌握不了。七個老師于是責罵怒吼一起上,甚至還采用了體罰。郭靖的自尊心很強,咬緊牙關,埋頭苦練,拼命地練,卻越來越差。“我為什么這么笨?為什么這么讓師父生氣?”嚴重的挫敗感使得郭靖的自我評價越來越低。
直到郭靖換了一個老師馬玨道長,這位老師認識到了郭靖的特點,不再給他講解復雜的內功,而是將全真教的內功心法,都化解到如何呼吸、如何睡覺、如何走路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種教學方式讓郭靖覺得很有趣。而且,馬老師不給郭靖布置繁重的家庭作業,他說“習武是為了強身健體”,這樣越發減輕了郭靖的思想壓力。在這樣“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引導下,郭靖越學習越有興趣,內功也突飛猛進。
后來,郭靖拜武林上的頂級高手洪七公為老師。這位特級教師充分認識到郭靖的特點,專門教郭靖“降龍十八掌”,這門功課招式非常簡單,易學難精,簡直就是為喜歡下笨功夫、執著又遲鈍的郭靖量身打造的。他當即下了決心: “人家練一朝,我就練十天。” 招招重復、步步為營、千錘百煉、穩扎穩打,終于脫胎換骨,練成絕世神功。
經過洪老師的指點,郭靖學會降龍十八掌之后,已經開竅了,懂得自己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比如,周伯通老師不過是將九陰真經的口訣教給了郭靖,至于怎么練,完全沒說,然而郭靖卻能夠在背誦口訣的基礎上自學成才。至于三次赴華山論劍的觀摩學習,更是讓他領悟了不少武學真諦。
經過這四部曲,郭靖終于成為“為國為民”的一代大俠。
雖然這只是一部娛樂性的武俠小說,但卻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啟發。從郭靖的成才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人從天性上講都有“想好”的愿望,而且人的發展是分階段性的,就像是沿著階梯一步一步地向上,這種向上發展自有其內在動力。
所以我們需要根據這兩個特點,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喚醒孩子內心“想好”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
二是因材施教,找到最適合他成長的途徑。
做到了這兩點,每一個孩子都必然會長成參天大樹。
還有一個關于“喚醒”的經典小故事這樣講道: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只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父親說:“以這只石獅子來說吧,我并不是在雕刻這只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蘇格拉底感到非常不解。“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里解救出來而已。”父親說。
每一塊石頭都是不一樣的,有不同的形狀、質感、紋理,在雕刻師的眼里,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雕刻技巧,而是如何喚醒沉睡在石頭里的靈魂!也就是發現最適合石頭表現的造型。最優秀的教育者,就是能夠喚醒孩子“最佳才能區”的雕刻師,他從來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頭上,按照自己一廂情愿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在他們的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喚醒得當,啟發得當,每個孩子都會成才。
做適合孩子發展水平的教育,一是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最佳才能區”,因材施教;二是在孩子發展的不同階段做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人們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獲得某些能力或學會某些行為的關鍵時刻。在這些時刻里,個體一直處在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這時能得到適當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能力就會迅速地發展起來。
國內外近半個世紀的有關研究得出了以下數據:
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的關鍵期;
8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
2至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
2歲半至3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
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指數數和點數、按要求取物品及說出個數等);
3歲至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拉提琴3歲開始,彈鋼琴5歲開始);
4歲至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3歲至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3歲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成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5歲至6歲是掌握詞匯的關鍵期;
9歲至10歲是孩子行為由注重后果過渡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1、2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小學3、4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
小學3、4年級,八年級、高二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
初中階段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三歲決定一生。”幼兒、中小學階段是孩子一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抓住這些“關鍵期”,以便為其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尊重人才成長規律
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是有序的,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必然的軌道,老子將這稱之為“道”,也就是規律。人才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因為成才本質上就是人的發展。能夠清晰地識別人才的成長規律,按照規律去做教育,才是有遠見能力的教育者。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中國的教育,經常陷入“術”的誤區,也就是過分強調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沒有重視“道”,也就是內在的規律性。“道”永遠是指引“術”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應該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就會陷入盲目、片面之中。
人才成長的規律有很多,普遍性的規律有以下三個:
人的發展具有本能性;
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
人的發展具有突破性。
(一)本能性
發展是人的本能,人一生下來就有“向上發展”的欲望。這種本能我們可以從動物身上觀察得到:非洲草原上的小獅子,從一生下來,就會自覺地跟隨母親學習捕捉羚羊,這是獅子的本能;而羚羊從一生下來,就努力學習奔跑,以躲避獅子的追捕,這是羚羊的本能。剛出生的馬駒用力把前面的兩條腿伸直,支撐起身體的一部分。它開始活動后腿,用力一蹬,失敗了,摔倒了,不過它一點兒也沒有放棄,而是喘著氣,重新爬起來,前后腿一起用力,終于晃晃悠悠地站起來了,從此,它學會了走路、奔跑……墻上的藤本植物從一發芽,就總是向著太陽的方向努力向上生長,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養分。從這些動植物身上,我們看到了多么生動的發展本能活動!
關于人的生命發展的本能性,我們也可以在20世紀發展起來的“自組織理論”中找到依據,該理論認為,我們已知的復雜系統,包括宇宙的星體系統,地球上的生物系統,社會上的市場系統,以至商業上的營運系統,都存在著自組織現象,也就是:系統會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行從簡單向復雜、從粗糙向細致的方向發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復雜度和精細度。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可謂是對自組織理論的有力印證。個體的生命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自然遵循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理論恰恰印證了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世界,高山流水,鳥語花香,萬物并作,但這一切并非有人先畫好設計圖,然后按計劃搭建,而是如老子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行演變出來的。老子又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圣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他認為 “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意思是如果不隨意亂來,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也說得好:“人來源于猴子,就決定了人不能擺脫動物性。但人進化為人,說明所有人都有積極好學、上進的一面。要尊重人性中好的東西,才能看到每個人都挺好的,都很可敬,都很可愛,就不容易沖突。”
既然人天生就有向上發展的本能性,所以教育者還是“無為”一點的好。我們今天的教育存在的毛病就是太“有為”了,這體現在家長、老師們總是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向去改造孩子,計劃性地、強制性地去“塑造”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有“發展”的本能和自覺性。無論我們怎么評價教育,怎么形容教育的本質,教育一定是“順勢而為”的,是尊重學生天性的,是學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快樂的。我們形容真正高明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描述的就是一種教育進入自然樸素而沒有任何人為痕跡的本真境界。
當然,“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教育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激發和喚醒人才的 “自組織”潛能。當孩子有潛能表現出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打擊壓制,而是要鼓勵、尊重。就像雕刻師一旦喚醒了沉睡在石頭中的靈魂,石頭就會展現出一尊最完美的雕塑。
(二)階段性
前面我們分析了金庸先生筆下郭靖的成才路徑,可以看出,郭靖的成才是有階段性的,在每一階段,郭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當然,由于最初老師采用了不適合他的教育方法,郭靖第一階段的發展比較緩慢,但四個階段的成功累積起來,成就了一個“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本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當時,不少人都認為這個偶然獲得冠軍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
10年以后,這個謎底終于被解開了。山本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寫的: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過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里外的終點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一切人才的發展都像是完成一場馬拉松賽跑,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每日新,日日新”的發展累積起來,就是大的發展。這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即在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中,總是遵循這樣的途徑:先由低層次的平衡→不平衡(某一方面進步了或某一部分突破了)→高一層次的平衡(其余方面跟上)→不平衡→……更高層次的平衡→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人才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要求教育者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階段性目標。要用理性的眼光來評價孩子,要幫助孩子樹立適合他能力的成長目標。這個目標的基本要求就是,站著坐著夠不著,跳起來剛剛好,跳起來夠不著,就沒有意義了。
二是要有適當的激勵手段。由于人才的發展都呈現階段性的遞進,在一段時間以內,學生可能呈現出駐足不前的跡象,甚至倒退,作為教育者應當理性看待這種短暫性的挫折。只要總體的趨勢是向上的,就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這時候不能全盤否定學生的成果,而是要激勵學生,千萬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組織三組人,讓他們沿著公路前行,目的地是十公里之外的一個村莊。
甲組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多遠,只是告訴他們向著前方走就行了。這個組剛走到兩三公里時就有人抱怨。走到一半時,有人放棄了前進,坐在路邊,再也不想往前走了。越往后,人們越情緒低落,潰不成軍。
乙組知道去哪個村莊,也知道有多遠,但是沿途沒有設置任何里程碑,只能憑借經驗估計大概要走多長時間。走到一半有人叫苦,大家都想知道走了多遠,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了。”于是大家簇擁著繼續往前走。走到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振作起精神,加快了步伐。
丙組的人知道要去的是哪個村莊,也知道有多遠,更幸運的是,沿途每公里都設置了一個里程碑。人們一邊走一邊看里程碑,每看到一個里程碑,便產生一陣小小的快樂。這一組的情緒一直很高漲,走了七八公里之后大家都有些累了,但是不僅不叫苦,反而高聲唱歌。到最后兩公里,越走情緒越高,速度反而加快了,因為他們知道目的地就在眼前。
在這個故事中,“村莊的名字”和“路程的距離”就相當于設置的“目標”,而里程碑則相當于沿途的“激勵”。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激勵,人就會潰不成軍;只有目標,沒有激勵,人就會懈怠;既有合理的目標,又有激勵,人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克服沿途的困難。
三是讓學生學會階段性地反省、總結和調整。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停、看、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及時停下來,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也就是切實檢討目前的成果,然后找出合理的方式,再往前推進,才不至于一路猛進,卻迷失了方向。
(三)突破性
在西方的自組織理論中,關于事物的發展演變,有一個現象叫做“涌現”。“涌現”就是事物在時間中的量變。涌現有多方面的含意:其一是指它是突然而來的,事前沒有預兆,有點意想不到;其二是指它是原來沒有的,是無中生有的,是一種新氣象;其三是指它不是慢慢來的,而是一下子大量出現的。涌現是一種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渡,是在微觀主體進化的基礎上,宏觀系統在性能和機構上的突變,在這一過程中舊質中可以產生新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種現象或許可以描繪出大自然中季節變化的“涌現”。
佛教用語中有一個詞叫“醍醐灌頂”,比喻人被灌輸智慧之后的徹底覺悟,這是人的智慧層面的“涌現”現象。
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而第三層境界,所對應的,也就是人在追求宇宙、人生真理過程中所出現的“涌現”, “驀然”二字,體現出那種經過多年研究之后豁然開朗的驚喜之情。
與此相對應的說法還有“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均屬于人在求知、學習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涌現”。
無論是“醍醐灌頂”,還是“茅塞頓開”,之前必然有苦苦探索而求不得的困惑,然后是一個一個謎團的開解,最后,恍然覺悟了,人就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如果說我們前面分析的人才發展的階段性是人發展中的“量變”, “涌現”和 “覺悟”就是“質變”。教育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覺悟”,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最刻骨銘心的。
有兩家禪院比鄰而居,各有一個小和尚,他倆每天早晨都能碰面,常暗中較勁,互試機鋒。
一天,甲問乙:“你到哪里去?”乙說:“腳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甲語塞,回去請教師父,師父教他說:“如果沒腳,你到哪里去?”
次日,甲又問:“你到哪里去?”乙說:“風到哪里我便到哪里。”甲又語塞,又回去請教師父。師父教他說:“如果沒風,你到哪里去?”
第三天早晨,甲問乙說:“你到哪里去?”乙說:“到集市去。”甲就這么一直語塞了下去。
師父知道了他們的對話之后,語重心長地嘆道:“觀晚霞悟其無常,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學貴用心悟,非悟無以入妙境。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只有悟到的東西才是自己的。”
所謂“引導覺悟”,對應教育中我們常用的一個詞就是“啟發”。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現在我們的教育界,有很多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老師和校長。但是在同一個老師的教導下,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同等用功程度,為什么有些學生很優秀,有些卻表現平常呢?關鍵就是看這個學生有沒有自主覺悟的能力。又或者同一個學生,在不同老師的教導下,進步的速度又會不一樣,關鍵也在于老師有沒有引導啟發的能力。
比如郭靖,在江南七怪這七個老師手把手的傳授下,進步非常緩慢。但是,他后來遇到老頑童周伯通,與他切磋武功時,周伯通完全沒有手把手地教郭靖,而是啟發他:“我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在周伯通啟發下,郭靖終于悟出“空明拳”以柔克剛之理。周伯通有著豐厚的道家文化底蘊,傳授郭靖武功時,他能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教育方法,循循善誘,用心指點郭靖,堪稱武學明師。
四、符合時代發展趨勢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發展使命,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教育使命。做有先見能力的教育,就必須看到我們時代的需求,做適合時代需求的教育。
在我們國家,傳統的應試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適用于農業經濟,乃至工業經濟的某些階段,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教育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甚至成為時代的桎梏,阻礙著時代的進程。
如果說在工業經濟時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對物質資源的消耗,來源于產品“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那么,二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產品品種的更新,依賴于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所以——新時代的教育是創新的教育。
我們正在經歷著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如果說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是以勞動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為標志,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以信息服務和技術外包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為標志,那么,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則是以知識工作全球大轉移為標志。隨著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普及,知識工作幾乎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完成。在全球化的時代,幾乎人人都將參與社會決策,人人都將在社會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人人都需要學習——新時代需要倡導“終身教育”的觀念。
耕學手記
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其本質就是做適合孩子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做: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意思就是當你穿上合適的鞋子的時候,那種舒適感就會讓你在奔跑的時候忘記鞋子的束縛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給學生提供合腳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