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響我國產品追溯系統發展的主要原因
1.3.1 未能客觀認知追溯系統發展規律
從理論上講,追溯是利用已記錄的和被追溯的對象有一一對應關系的標識,追蹤與溯源產品的歷史、應用情況、所處場所、活動的能力,這種表述具有廣泛的外延,與“認證”、“防偽”等邊界容易產生重疊。但是從動態和發展的角度分析,雖然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追溯標準和體系框架,并在諸多行業和產品追溯中推廣應用,取得最佳實踐經驗。但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現代化發展水平在世界排名中相對落后,企業內部追溯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社會化的外部追溯也由于體制、成本、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標準的產品追溯系統和體系還需要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鑒此,目前在我國點對點的追溯,以及產品認證和防偽的應用也可視為追溯系統發展初級階段的表現,這是我國追溯系統建設的組成部分,要做到尊重客觀發展規律,將理論追溯與現實發展相結合,并客觀地在追溯概念中加以闡述更顯得重要。
1.3.2 條塊分割、行業保護
在追溯系統建設中,因受行政管理條塊分割和行業保護的影響,產品追溯社會化系統服務體系難以形成,特別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造成職能分散在多個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形成政府直接干預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對追溯系統的資源整合與優化構成了嚴重障礙,其后果是增加了管理和協調工作的難度,增加了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制約了產品追溯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進程。例如,在追溯系統建設和服務方面,由于服務壟斷和行業保護主義勢力,將“川字”效應無限制的放大,無法形成資源共享的“王字”架構。
1.3.3 缺乏可持續性的運營服務體制、經濟和生態支持
作為社會化的追溯服務,需要建立常態并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管理和服務模式。可持續發展首先體現在思想上,意味著改變現行的部門化運行管理觀念,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并經過市場化的方式獲得發展。同樣,可持續發展也是一種方向,意味著規劃和目標的修正,把發展外部追溯,提升社會化追溯能力,建立統一的追溯運行服務體系為規劃和目標。可持續發展又是一種宣言,意味著具體行動中的計劃和貫徹,需要在體制、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持續協調,其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體制變革對社會和產業的持續發展是目的。目前,我國追溯系統體系建設缺乏可持續的發展環境和體制支持,其原因涉及多方面,主要因素是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未形成追溯系統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
1.3.4 “服務內部化”的體制影響社會化追溯系統建設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健康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產品追溯現代服務產業化的需求也將逐步增大。但是,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外流”的思維定式和人員安排的客觀需要,內部自我服務的體制普遍存在,造成以行業或部門利益出發,形成管理部門化、部門法制化、部門標準化、服務內部化的格局,整合資源、數據共享、協同作業及使用第三方服務的比例很小,阻礙了追溯服務社會化的發展。
分析其原因,一是追溯參與方內部有較大的服務能力,服務外包就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資產增值壓力、體制約束力大;第二是對第三方服務缺乏認識和信任,存在控制風險;第三是對第三方服務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優質服務缺乏信心。這再次表明國家產品追溯的發展與專業化分工和市場規則的成熟度、市場風險相關度大。
1.3.5 角色混淆、定位不清
在產品追溯系統建設與發展中由于角色定位不清,在管理、標準制定和服務等方面出現了國際標準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企業標準、共性標準與個性標準、商業化服務與公共服務、公益性服務之間角色混淆和定位不清,行業部門標準要扮演成國家標準的角色,將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對立等,人為地造成了對立和相互矛盾。這一狀況直接影響了追溯系統標準化整體建設與健康發展。如何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明確各自在追溯標準化和服務中的扮演的角色,做“自己”應該做并能夠做好的事,是我國追溯標準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3.6 缺少國家級公共服務組織體系
我國追溯系統構建過程存在大量的協調問題,缺少國家級公共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權力分散也是其重要原因。正如在每次安全事故之后都有官員主動請辭一樣,我們的問題不是出在沒人管,而是監管方式不協調,缺乏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和組織體系負責具體實施,有權力的部門過多,承擔責任的過少,往往會造成“出事就換官、新官還出事”的尷尬結局。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從一開始就設立了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歐盟食品委員會、日本農林水產省這樣的擁有全部監管權限的統一部門負責有關食品的法規、標準化和服務體系建設等所有事物。這種有統一部門主管的制度,有利于企業減少為應付多方檢查而付出的成本,有利于消費者監督,有利于事故出現后在第一時間準確找到相關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