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人力資源全程法律顧問
- 于麗萍
- 1565字
- 2019-10-24 19:32:45
3.13 用人單位設立分支機構簽訂勞動合同需謹慎
【實務問題提示】
企業發展壯大后,為了繼續拓展業務,擴大生產經營范圍,經常會在除注冊地之外的其他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分支機構沒有固定的稱謂,有些企業稱為分公司,有些企業稱為分廠,商業系統稱為分店,銀行系統稱為分行。由于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比較特殊,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公司在與分支機構的員工訂立勞動合同時應與員工約定,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向總公司所在地的仲裁部門或法院提起仲裁或訴訟。如果公司未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此項,發生勞動爭議時,員工有權在合同履行地提起仲裁或訴訟,這將加大用人單位的成本,從而導致用人單位不必要的支出。
【實戰案例評析】與辦事處簽訂勞動合同,被解聘能否獲得補償?
單某入職北京某工程公司西安辦事處工作,并與辦事處簽訂了勞動合同,但是勞動合同中用工單位加蓋公章處是辦事處的負責人蔣某簽字而并非辦事處的公章,負責人稱辦事處正在注冊過程中,公章還沒有審批下來。一年后,因為經營不善,西安辦事處解散,單某找到蔣某要求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蔣某稱西安辦事處沒有營業執照,不屬于勞動法約束的用工主體,雙方是勞務關系,無需向其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單某無奈,將工程公司與西安辦事處作為共同被告訴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
雙方觀點
單某認為,其入職時,蔣某明確表示其為北京某工程公司西安辦事處工作,雙方建立了勞動關系,因此,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關系應支付其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北京某工程公司認為,西安辦事處不屬于用工主體,其未授權辦事處招聘員工,因此,不同意承擔支付單某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的義務。
審理結果
審理機關認為,雖然西安辦事處不是合法的用工主體,但是單某已經向其提供勞動,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視為單某同北京某工程公司建立勞動關系,因此,北京某工程公司應向單某支付經濟補償金。
【相關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九十三條 對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勞動者已經付出勞動的,該單位或者其出資人應當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經濟補償、賠償金;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四條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設立的分支機構,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可以作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受用人單位委托可以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HR應對有術】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用人單位的分支機構具有一定的用工主體資格,但同時受到一定的限制。問題的關鍵是看該辦事處是否已經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如果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則可以獨立地招用勞動者;否則只有在獲得用人單位授權的情況下,才能招用。如果分支機構存在實際用工的情況,其法律責任將由用人單位承擔。因此為了防范上述風險,HR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如下事項。
(1)分支機構經注冊后,方可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成為用工主體。未注冊的,比如辦事處招用員工必須到總公司備案,并且由總公司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勞動爭議管轄機關。
(2)分支機構未經注冊的,且辦事處負責人錄用員工拒絕到用人單位備案的,可以與分支機構負責人簽訂承包協議,并且明確約定員工錄用及解聘均由分支機構負責人承擔相應責任,與用人單位無關,由辦事處負責人以個人名義簽訂雇傭協議。
(3)分支機構員工的管理比如最低工資標準、勞動爭議法律適用以及社會保險繳納地等,以合同履行地的法律法規為準加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