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人力資源全程法律顧問
- 于麗萍
- 1223字
- 2019-10-24 19:32:41
2.1 “入職登記表”包含的秘密我們必須知曉
【實務問題提示】
《入職登記表》的最優用途在于,發生勞動爭議糾紛時,公司有權將其作為證據用以證明員工的入職時間以及追究員工提供虛假信息的責任。所以《入職登記表》設計的關鍵就是對那些能夠反映新入職員工的真實情況以及對新員工今后的員工關系處理產生直接影響的環節的設置,比如身份信息用于判斷是否屬于童工,學歷信息用于判斷是否符合招聘條件等,這使得用人單位的人事管理在建立之初就處于主動地位。
【實戰案例評析】員工兩次入職,工作年限是否連續計算?
袁某入職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一年后離職,到新公司工作難以適應,4個月后又回到此軟件公司工作,兩次入職時均未簽署入職登記表,也未簽署勞動合同。5個月后,因袁某在公司內與同事打架,公司以此為由將其辭退,并稱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為半個月的工資。袁某多次向軟件公司表示解除勞動關系的補償金應為2個月的工資,軟件公司不同意支付。因此,袁某訴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軟件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
雙方觀點
袁某認為,其在軟件公司的工作年限超過一年半,依照法律規定,解除勞動關系的補償金應為兩個月的工資。軟件公司則認為,袁某第一次入職的工作年限不應計算在第二次入職的工作年限之中,因此,經濟補償金應為半個月的工資。
審理結果
審理機關認為,軟件公司雖然主張袁某曾經離職一次,第二次在崗期間未滿6個月,但是軟件公司并無相關的證據予以證明,因此采信袁某的主張,即其工作年限超過一年半,支持了兩個月工資的解除勞動關系補償金。
【相關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三條 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HR應對有術】
上述案例中,軟件公司敗訴的最大原因在于袁某第一次離職與第二次入職均未為其辦理相應的離職、入職手續,未簽署《入職登記表》,因此,軟件公司無法提交證據證明其主張,可見《入職登記表》的重要性。因此在實務中,HR應注意如下事項。
(1)入職登記表應當包括影響用人單位是否錄用該員工的所有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教育經歷、通信地址、工作經歷等,且每一項信息與企業日后的用工管理息息相關,各種信息項的用途已在表2.1中詳細列明。如果單位發現其中內容存在虛假的,可以主張欺詐,認定合同無效。
(2)為了預防將來可能發生的糾紛,入職登記表中的所有信息均由本人填寫,并在表中設置承諾條款,由員工親筆簽名,寫明員工“知曉登記表記載事實為公司決定是否錄用的依據,保證所提供信息不存在任何程度的虛假陳述和遺漏,否則將視為欺詐,公司有權隨時解除合同”。
表2.1 入職登記表登記信息用途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