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變遷與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王培剛等
- 3919字
- 2019-11-01 16:58:37
二 生活質量研究中的相關范疇探討
生活質量是一個仁者見仁、眾說紛紜和難以捉摸的概念,而研究生活質量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先明確概念的內涵。目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將生活質量和相關概念如生活水平、社會指標、主觀幸福感等混淆使用,學術界也較少有專門論文對這些相關概念進行詳細的梳理。鑒于此,本章將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集中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和對比,以提供借鑒和啟迪。
(一)社會指標、生活水平與客觀生活質量
社會指標是在社會學和社會統計學的產生和發展中應運而生的(朱慶芳、吳寒光,2001: 11)。社會指標一詞是由美國學者雷蒙德·鮑爾(Raymond Bauer)在其1966年發表的《社會指標》一書中提出來的。他認為社會指標是用來“判斷社會在準則、價值和目標等方面的表現”的依據,是“作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社會狀況的指數”,是對經濟指標的“補充”和“擴大”,“在那些通常不易于定量測量或不屬于經濟學家專業范圍的領域內,為我們提供有關社會狀況的信息”(袁方,1995: 28)。關于社會指標的定義還有很多,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出社會指標的基本特點。例如,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在其1975年發表的《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一書中指出:“社會指標是觀察資料,通常是定量的觀察資料構成的產物,它表明我們所關心的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或社會生活中正在變化的某些情況”(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1985: 71)。
盡管人們對社會指標眾說不一,但各種定義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社會指標的共同特點和性質:全面評價社會發展進程,制定社會發展目標和遠景規劃,構建具有描述功能、分析功能和預測功能的數據集;除包括反映客觀實際的社會統計指標外,還包括社會發展計劃(規劃及目標)指標,以及反映社會成員主觀感受的主觀指標等;可以動態地反映社會變遷的深度和社會結構的廣度。社會指標是適應社會的需要、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從各項權威組織發布的社會指標體系中可以看出,生活質量指標是其構成的核心。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指標課題組提出的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例,省級46個社會指標中,生活質量指標占全部社會評價指標的60%以上(朱慶芳,1992b: 13)。
生活質量的定義和社會指標的定義一樣,智者見智。生活質量是反映社會成員為滿足其生存和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全部活動的各種特征的概括和總結,是反映人類生活發展的一個綜合性概念,是對社會發展包括人類自身發展進程的一種標識(陳義平,1993)。國內學者基本認可這樣一個定義,即生活質量是“社會提供國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國民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狀態特征,主要是現代人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交生活、閑暇生活的特征、水平及其滿足程度;二是人們的價值實現和幸福感,主要指現代人與社會群體的雙向認知、人際關系中的自我認知、人的發展機會、自我完善和自尊的需要與滿足等;三是人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質量,以及物質短缺、環境惡化而帶來的現代人生活困難的多少和克服的難易度,等等(葉南客,1991)。
雖然生活質量是社會指標的核心內容,并在社會指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兩者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這并不代表兩者之間沒有差異。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掌握,筆者發現兩者之間在最近幾十年的研究分歧和研究取向方面存在越來越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①生活質量既可以從宏觀層面測量社會總體狀況或社會結構變遷,也可以從微觀層面測量個體的生活質量或某些特殊社會問題,而社會指標僅僅研究社會宏觀層面;②生活質量的測量包括三個核心特征:滿足基本需求、與主體的自主性相連、生活幸福感,社會指標基本上沒有形成清晰的核心特征指標;③生活質量是一個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包括多重差異理論、能力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基本需求理論等,社會指標基本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④生活質量更注重對個體的主觀感受進行測量,即生活質量更注重從“國民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進行測量,而社會指標則更注重從“社會提供國民生活的充分程度”進行測量。
“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經常被人們不加區別地交互使用。生活水平是指社會提供給廣大居民實際生活消費的商品及服務的數量與質量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居民物質需要的滿足狀況,主要用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費水平等指標來衡量(楊桃源,1999)。通常通過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社交等反映人們生活條件或環境的客觀指標來進行測量與評估。因此,生活水平基本體現了“見物不見人”,而生活質量則將個體的需求與宏觀環境相結合來反映身體、心理、社會功能的總體情況,主要包括自我感覺、數量指標、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真正體現了“既見物又見人”(孫鵑娟,2007: 39)。衡量和比較“生活水平”的指標主要包括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等。
當我們談到生活質量時,不少人可能會很自然地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當然也會隨之提高。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盡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兩者的內涵和衡量標準卻并不相同。生活水平相同,滿意度不同,可以理解為這是同一生活層次或發展等級上的主觀生活感覺上的差異,屬于同質異量;至于生活滿意度相同的人們,物質生活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這說明他們在生活需求和滿足感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在社會生活發展等級上有著質的差別,即屬同量異質(詹天庠、陳義平,1997)。因此,生活水平只是生活質量的一個方面,生活質量不僅包括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樣的客觀指標內容,而且還包括人們對社會提供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客觀條件的主觀評價內容。生活水平主要反映的是數量層次上的增長水平,而生活質量則主要反映的是質量層次上的增長水平,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
(二)滿意度、主觀幸福感與主觀生活質量
主觀生活質量,也被稱為可感生活質量,即為實際生活的人們所感覺到的或所承擔的生活質量,體現出人們需求的滿足程度。主觀生活質量指標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并在隨后逐漸趨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講,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術界對生活質量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主觀方面,并以個體的幸福作為研究的中心或出發點。美國社會學家坎貝爾將生活質量界定為“生活幸福的總體感覺”;華裔學者林南則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各方面的評價和總結”。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一般將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要的社會看成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路使得研究者把對生活的滿意度當成研究的基本概念,滿意度包含的是判斷的或認知的體驗,它是對原來的期望水平和達到目標之間的差異的知覺(周長城、蔡靜誠,2004)。
在生活質量的研究傳統中,有的選擇用生活的滿意度測量生活質量,也有的選擇用幸福感來測量生活質量。這兩者的區別僅在于,前者是在人們態度中的“認知”(cognitive)層面進行的探討,主要詢問人們對休閑娛樂、社會參與、居住環境、醫療保健、家庭關系、工作環境、經濟收入等項目的滿意度;后者是在人們態度中的“情感”(affective)層面進行的探討,主要詢問人們對精力狀態、疼痛狀況、情緒狀況等能量充盈的狀態的感覺。一般來說,人們認為生活滿意度反映的是人們比較穩定和長久的態度,而幸福感則主要反映的是人們一時的或瞬間的情緒(Campbell, 1981)。這兩個不同的層次都反映了個體對自我的一種認知態度和評價。這種認知態度和評價往往包含著個體對所指涉方面的個體情況及整個社會情況的判斷。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無論是主觀生活質量還是幸福感,其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微妙,因為有國外學者發現這些要素彼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并不是彼此獨立、清晰可見的。比如,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所體驗到的積極情感將會越多,消極情感將會越少,個體的幸福感也將會越強。雖然主觀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均存在諸多重合的地方,但分歧還是主要的,這不僅和學科差異有關系,也和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有關系。下面我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區分。
(1)從基本概念來看,幸福感是人們一種滿足的、滿意的、愉悅的、快樂的心理和情緒的感受、體驗或感覺。而“滿意度”則是人們對生活各方面的“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況”之間差距的主觀認知和評價。它是人們對于“生活應該如何”與他們所看到的“生活實際如何”之間差距的一種主觀反映(風笑天,2007)。
(2)從研究手段來看,心理學對幸福感的測量主要是使用各種量表,尤其強調心理健康層面的測量。然后比較各年齡亞組、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個體在每個項目上的平均得分及標準差。而主觀生活質量的測量可分為總的生活滿意度和具體領域的生活滿意度。前者是個體對自身生活質量的總體性認知評價;后者是對構成全部生活的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評價,如家庭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健康滿意度等。一般來講,具體領域的生活滿意度最終還是要通過不同領域的滿意度評價相加(加權或不加權)從而組成一個總的生活滿意度。
(3)從研究目的來看,幸福感研究主要用來服務于提升個體的精神健康、軀體健康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主觀生活質量研究主要服務于提高社會對人們需求的滿足程度。
(4)從研究對象來看,幸福感的研究對象以個體為主,而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對象可以涉及個體、家庭、單位和社會等不同層面。
由于主觀幸福感和主觀生活質量都屬于純主觀和純抽象的概念,所以無法用具體的數值進行客觀操作化或數學函數表達。因此無論是被訪者還是研究者,對幸福感和主觀生活質量的理解在很多時候都是不一致的。目前的研究限于“能表達的幸福感或滿意度”,用量表評定時更是如此。雖然對于一個個體來說,不同的個體對幸福感和滿意度的理解林林總總,但學術界一直在不斷努力,并加強對測量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以便能更好地促進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