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一 《章江送別圖》

1911年清王朝土崩瓦解,一批對王朝抱有認同感和忠誠感的士大夫避入租界,過起了遺老生活。十余年后的一天,在上海的幾個前清遺老聚在一起共同欣賞了一幅畫。這幅畫名為《章江送別圖》,描畫的是因1906年南昌教案獲罪去官的臬司余肇康離任時的情形。著名詩人鄭孝胥覽罷此圖,賦《余堯衢章江送別圖》詩一首,詩曰:

孝欽久臨朝,朝士習茍免。

有國孰與守,亂作蓋已晚。

余公官江右,民教獄未讞。

殘民以媚外,上下色無赧。

余公持不可,正論獨侃侃。

棄官歸養母,傾國徒一餞。

當時光緒末,名節立已罕。

陵夷五六年,瓦解果不遠。

海濱出此卷,追話猶憤懣。

成名事亦小,無補愧言遁。

中興茍有望,舊習當盡刬。

守官可矜式,相對摩老眼。[1]

詩中贊頌余肇康在南昌教案中獨持正論,立下難能可貴的名節。其中“棄官歸養母,傾國徒一餞”一語,高度贊揚了當日南昌紳民祖餞余肇康的盛況。

另一位晚清名士、同樣精通詩文的陳三立在欣賞了此畫之后作長詩一首,對南昌教案的過程和紳民祖餞余肇康的場景做了鋪陳,現節略如下:

忽有祆教獄,縣令斃倉卒。

挺刃戶闥間,血殷神父席。

空巷喧萬人,仇得掊而殛。

義憤無反顧,公臨為之泣。

浸尋出夷酋,奉使勢煊赫。

羅織足紳衿,章條恣附益。

維公迭抗議,舌敝佐面折。

徐悟不可犯,責難渙然釋。

廷臣習側媚,移決理官室。

曲徇紊爰書,連坐公竟斥。

耄弱走呼號,纓紱眥欲裂。

老守奮陳狀,請代論如律。

公仍拂衣去,功罪成一別。

嵯峨滕王閣,其下維船楫。

衣冠勤祖餞,云壑晦顏色。

孰窺休戚懷,犬隨翔烏昵。

畫手趙程輩,萬景赴枯筆。

今開送別圖,感舊猶歷歷。

章貢水上城,世隔眇人物。

跡迷徐孺亭,夢染萇宏血。

佳暉蕩惡氛,忍傳故老說。

偃仰眩覆載,留卷察海月。

生逢俱飄零,何山掘芝術。[2]

陳三立是江西人,且與余肇康交厚,故而對南昌教案之事頗為了解。他在詩中贊許了余肇康在南昌教案中的表現,并提到余肇康離任時南昌紳民為其餞行之事,懷舊之情躍然紙上。

作為上面兩首詩中的主角,余肇康一定為這幅送別圖感到自豪。當年離任之際,他曾就紳民的祖餞之事在日記中感嘆道:“此案以朝廷極不體面之事,而民間偏為余作極體面,于心何安!”[3]自此日開始,余肇康在日記中連續記載紳民為之送行的盛況。在寫給親家瞿鴻禨的信中,余肇康也談道:

離江之日,海內賢士大夫,識與不識,緘電紛馳,至以罷李綱以謝金人相比。況沈子培(按:沈曾植)學使至電請南皮,“愿代臬司去位以保江西”。袞贈詩有云:“夫子超世心,昭懷朗晨矞。”又云:“決事堅如山,長懷浩如川。”而陳伯嚴、程雒庵、李薌園諸君子,見下走將去,如遭九故,相對泣下。(梁星海適來按事,尤憤惋涕洟)空街巷牌傘紛陳(如吾鄉賓會),嚴拒惡詛不為止。登舟之時,萬人如海,擁輿不得前,學院司道均為之徒步;紳民均登舟拜母,環相餞送;情不忍卻,留滕王閣三日,乃得開行。聞已繪成南浦歸云、西山舊雨兩圖(一程雒庵繪,一趙太守于密繪),題詠甚夥。[4]

在日記尤其是書信中大講自己所受的殊榮,大略可知余肇康為好名之士,后來瞿鴻禨的回信稱贊余肇康“巍然獨有天下之名”[5],算是投其所好。這一贊語雖不無夸張,但正如鄭孝胥詩中所謂“當時光緒末,名節立已罕”,清末官場一面自身持續窳敗,一面又迅速在立憲和革命的話語系統中被整體負面化。在這種背景下,余肇康的離任能夠得到紳民隆重的祖餞,并受到“海內賢士大夫”的紛紛嘉獎,可謂難得。余肇康后來對南昌教案念念不忘。沈曾植去世后,余肇康作挽詩一首,有云:

驀地大獄興倉皇,宰官神甫同一戕。

國勢雖弱民氣強,摧折彼狡消披猖。

我誓不吐公亦剛,尊樽可沖斗可撞。

浩然歸去吾尚羊,李樹乃欲代桃僵。[6]

當時沈曾植曾向張之洞致信,希望能夠代余肇康受譴。這一舉措自然不能成行,但對于余肇康來說卻是別有意味。同樣道理,鄭陳輩有感于《章江送別圖》而賦詩一事,對晚年的余肇康來說,定是一大快慰。

不過,余肇康由南昌教案建立起來的名節,只是在前清遺老這樣一個小范圍內得以流傳。在其他關于南昌教案的敘事中,余肇康的形象和作用沒有得到任何彰顯。在1957年出版的《一九〇六年南昌教案資料專輯》中,余肇康已開始作為一種反面形象而存在,據胡廷鑾對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三日的回憶:“當時有個臬臺余肇康,坐著綠呢大轎,前呼后擁,指揮彈壓,行到荊波宛在口上,被群眾向前圍擊,用石塊把他擊了下來,堂堂的一個臬臺丟了綠呢大轎,只顧沒命而逃。”[7]在這一敘事中,余肇康完全站在了“群眾”的對立面,同時也完全湮沒在新中國關于晚清官場形象的話語系統中,開始作為反動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員而存在。

相比之下,作為南昌教案真正的主角,南昌知縣江召棠在國人一百年來的歷史記憶中,始終保持了一個正面形象。他究竟是死于自殺還是他殺,在當時有著巨大的分歧。但在20世紀以來中文世界的主流敘事中,他始終被認為死于法國天主教神甫王安之(Jean Marie Lacruche)的刀剪之下。這就意味著,江召棠以及1906年南昌教案的史事在歷史記憶中出現了剪切乃至扭曲,或者說,變成了歷史神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疏附县| 镇安县| 临泉县| 百色市| 搜索| 吴桥县| 松阳县| 兴安盟| 寻甸| 沙雅县| 玛曲县| 神农架林区| 合作市| 平安县| 宜宾市| 临西县| 措美县| 武义县| 崇信县| 灵山县| 北京市| 东宁县| 塘沽区| 柳河县| 平遥县| 黔江区| 西城区| 斗六市| 克什克腾旗| 弥渡县| 平武县| 遂平县| 安宁市| 马龙县| 浠水县| 会东县| 陕西省| 南和县| 泾阳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