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八年(1482),陽明十一歲
王華在京供職,派人迎接他父親王天敘到京里去住。那時陽明才十一歲,他祖父帶著同行,路過鎮江,王天敘天性瀟灑,自然要流連一番,便和眾賓客在金山寺飲酒取樂,領略那大江風物,大家興致甚豪,正要即席賦詩,還沒有成句,陽明忽然在他祖父身旁,高聲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賓聽罷,個個驚異!便命他再做一首,以寺中“蔽月山房”為題,陽明又毫不思索,隨口吟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還覺山小月更閣。
看他第一首詩,氣概不凡,第二首,思想高遠,就知道他胸懷豪邁,推理精深。所以后來治學問、辦政事,能跳出當時人的舊范圍,獨樹一幟,不像常人那樣徒讀古書了。陽明隨著祖父到京,住過一年,命他就塾讀書。父親王華,見他舉動,豪邁不羈,心中常常擔憂,獨他祖父王天敘,料他將來有了學問,必能自己檢束,決不會因此遭禍殃身的。
陽明自從就塾讀書以后,每每喜歡對著書本,靜坐不動凝神著想。有一天,忽然問塾師道:“怎樣算第一等事?”塾師說:“只有讀書,中進士。”陽明疑道:“中進士恐怕未必算,第一等事或者讀書學做圣賢罷?”他祖父聞知,笑著說道:“好孩子,你要學做圣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