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九年(1514),陽明四十三歲
陽明在滁七月,升授南京鴻臚寺卿。臨行之時,滁州許多門人故友,直送到烏衣渡,還依依不舍。大家留居江浦,候陽明渡江。陽明因賦詩道: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復來滁州。
相思若潮水,往來何時休?
空相思,亦何益?
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
掘地見泉水,隨處無弗得。
何必驅馳為,千里遠相即?
君不見,堯羹與舜墻?又不見,孔與跖,對面不相識?
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門轉盼成路人!
陽明一班門人故友,讀了這詩,大家各各回去,努力自修。陽明渡過江來,入了南京,門人徐愛,也在南都,又有黃宗明、薛侃、馬明衡、陸澄、季本、許相卿、王激、諸偁、林達、張寰、唐愈賢、饒文璧、劉觀時、鄭騮、周積、郭慶、欒惠、劉曉、何鰲、陳杰、楊杓、白說、彭一之、朱箎一班門人,同聚師門,朝夜磨礪,一刻不懈。一天,有個客人對陽明道及滁州一班學者,近來多放言論,漸漸違背先生之教。陽明嘆道:“這幾年來,我為著士林風習卑污,才引接他們向高明一路走去,矯正現時弊風,乃知今日學者,漸漸流入空虛上去,好倡脫落新奇的議論,我也知自悔了。”因此陽明在南都論學,只教學者“存天理”、“去人欲”,做那省察克治的實功。
門人中王嘉秀、蕭惠二人,好談仙佛。陽明警誡二人道:“我幼時研究圣學不得,也會去學仙學佛,后困居龍場,得見圣人端緒,大悔錯用功二十年。釋老之學,他的好處,與圣人只有毫厘之間,所以很不容易辨明。只有篤志圣學的人,才能夠究析他的隱微,斷不是靠著個人臆測,能夠及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