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比較優勢動態化的基本途徑

比較優勢的內涵十分豐富,其形成和變化取決于許多經濟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所有能夠影響相對價格變動的經濟變量。

一 要素積累與比較優勢動態化

在靜態分析中,一般以某一時點的要素稟賦條件來考慮比較優勢的問題。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不但在數量和質量發生變化,而且其結構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生產要素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經濟的增長會導致資本的積累從而增加可利用的資本總量;人口的自然增長會導致經濟中勞動力資源數量的增加。用ρ表示資本的增長速度,用r表示勞動力增長速度。經濟增長對一國生產要素資源稟賦相對擁有量的影響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ρr時,資本的相對擁有量會增加,社會中的資本勞動比率k就會提高;

ρ= r時,生產要素的相對擁有量和資本勞動比率k不會發生變化;

ρr時,勞動的相對擁有量會增加,社會中的資本勞動比率k就會下降。

根據羅布津斯基定理,當經濟增長帶來某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時,密集使用增長要素的生產部門將擴張,而較密集使用非增長要素的生產部門將收縮。若勞動要素增加而資本要素不變,那么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將擴張;若資本要素增加而勞動要素不變,那么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將擴張。因此當一種產品生產率增長時,密集使用新增要素的部門的比較優勢趨于增強。

二 技術進步與比較優勢動態化

技術進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在一國要素總量及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來影響該國的生產函數,從而影響該國比較優勢的結構性變動。技術進步分為中性技術進步、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和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

(一)中性技術進步

如果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部門發生的是中性技術進步,那么該部門的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會有同比率的提高,這將促使該部門生產進一步擴大。由于短期內不會有兩種生產要素在各個產業部門間移動,所以該部門資本和勞動的報酬,即工資和利率隨著生產的進一步擴大而上升。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的工資和利率水平的上升,會引起資本和勞動從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向該部門移動。如果不考慮資本和勞動在兩個部門間的移動所帶來的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和部分勞動力的失業情況,只考慮這種要素的移動對兩個產業部門的生產造成的影響的話,在生產要素稟賦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生產的擴大是以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的萎縮為前提的。這樣,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的生產量,在中性技術進步和從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轉移過來的要素投入的增加的雙重作用下會得到成倍的增加。盡管這樣的產業調整在一定時期內會造成出口和進口的減少,但它在長期內會為資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鋪平道路,從而為該國比較優勢的結構逆轉奠定物質基礎。

(二)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

如果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發生在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會使勞動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大于資本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工資利率等要素相對價格不變,會導致資本勞動比率的降低,生產中的一部分資本將減少或每一單位資本所使用的勞動將增加。在這一過程中,在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和從資本密集型產業部門轉移過來的要素投入增加的雙重作用下,勞動密集型出口部門的生產量比中性技術進步時會有更大的增加,從而該國的出口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

從靜態的角度來考慮,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較為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條件,而且它可以通過要素的產業部門間的移動吸收更多的勞動,減緩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就業壓力。但從動態或長期發展的角度考慮,勞動增大型技術進步促進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興旺,是以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的萎縮為前提的。而且,對出口商品種類較為單一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大幅度的增加,可能帶來貿易條件的惡化。

(三)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

資本密集型的進口替代產業中發生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會使資本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大于勞動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改變資本和勞動原來的邊際替代率。這時要想維持原來的邊際替代率,只能提高資本勞動比率。其結果,生產中的一部分勞動將被資本所替代,每一單位勞動所使用的資本將增加。這一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的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長期內通過要素在產業部門之間的移動和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可能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在一定時期內減少進口貿易量而改善貿易條件。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發生在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雖然在短期內只具有促進生產同等數量產品更有效率的效果,但在中長期,它會通過資本需求的上升和新資本的注入等方式,引起生產要素在兩個產業部門之間移動,從而促進該產業部門生產的大幅度擴大。在發生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的情況下,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有新資本的投入,這時為了使新增資本完全被吸收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部分勞動應從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向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轉移。在這樣的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和新增資本引起的部分勞動轉移的雙重作用下,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的生產將會有較大的擴張。生產的擴張還會吸收來自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的更多的資本和部分勞動,這又會促進下一輪的該產業部門生產的更大幅度的擴張。但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生產的大幅度擴張,是以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部門的較大萎縮為前提的。進口替代生產的增加意味著進口的減少,而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的萎縮又會導致出口的減少。這一變化會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第二,從各國的長期經濟發展進程來看,技術進步多數表現為資本的增大。而且從技術進步發生的產業部門的情況看,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農業部門多,而資本密集型的重化產業部門比勞動密集型產業更多。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扶持和發展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可能是其實現工業化的捷徑和唯一選擇。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和由此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兩個產業部門間的移動,的確能促進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迅速成長和產業結構升級,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結構的轉變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正是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在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發生時可能產生的第二個影響。第三,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在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部門的發生,通過資本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和該產業部門的擴大,會強力推動資本的需求和資本要素相對價格的上升。在發展中國家,資本原本是稀缺的生產要素。因此,在上述過程中,稀缺的資本會變得更加稀缺,從而資本的稀缺狀況會嚴重地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面對這種情況,當然可以考慮多使用一國富余資源,但這意味著剛剛起步的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會出現停滯,從而影響該國工業化目標的實現。理想的方法應該是積極利用國外的資源,即積極地利用外國資本以緩解國內經濟發展中的矛盾。所以,資本增大型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進口替代產業中的發生,盡管會引起資本要素相對價格的不斷上升,在封閉的條件下給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帶來較大的困難,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只要發展中國家能夠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經濟開放政策,國際的資本要素相對價格和相對收益的較大差距會引來大量外資的進入,從而緩解國內資本稀缺的矛盾,促進該國資本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的成長和該產業向出口主導型產業的轉變。

三 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動態化

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或所在產業規模變化其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假定各國使用的技術相同,則一國勞動投入系數的大小僅取決于該國生產某產品的規模。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主要來自生產成本的節約,因此一國某種產品的價格優勢或成本優勢,可以不是由技術水平的差異而引起的,也不是由要素稟賦不同而引起,而是由生產該產品的規模造成的。規模經濟優勢表現為三種實現形式:一是先起步并發展較快的國家最先實現規模經濟,并取得優勢,這是一個自發的過程;二是兩個起步相同的國家,其中一國由于掌握并控制了較大的市場而實現規模經濟。這一優勢來自市場的擴大,主要是國內市場的擴大導致企業最有條件實現大規模生產。一般認為,國內市場比國外市場能更有效地創造規模優勢。因為一國的生產主要首先來自國內需求的刺激,而不是國外市場。只有在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后,才有進一步尋找、開拓國外市場的壓力和動力。三是兩個起步相同的國家為避免資源浪費相互協調,分別生產兩種產品,即每一個國家優先生產其中一種產品,這樣可以產生協議分工的規模經濟優勢。用這種方式盡管可以節約資源,但必須尋找兩國利益的平衡點,如果兩國利益失衡,必然造成協議分工的破產。必須清楚的是,并不是所有行業都具備規模經濟優勢條件,一般認為,規模經濟優勢,在重工業中最明顯,輕工業中較弱,而在第三產業中較難取得。

四 人力資本與比較優勢動態化

人力資本理論強調人力資本要素的效率,認為資本不僅包括物質資本,也包括人力資本。比較優勢理論有效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既是一種生產要素,也可以通過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指的是用于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它能使勞動力技能得到提高。人力資本與技術一樣,都具有“知識效應”和“非知識效應”,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可以產生遞增效應,消除常規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收益遞減問題。人力資本對比較優勢動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本要素效應、溢出效應和吸納效應實現的。

(一)人力資本的要素效應

人力資本是生產過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同物質資本以及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必不可少。在當代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人力資本的這種要素效應變得更為突出,它在生產函數中具有決定作用。因為與過去相比,現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本要素的效應不斷得以強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力資本投入增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并且人力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又比較高;另一方面正如一些學者如羅默、貝克爾在他們的理論模型中所假設的那樣: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不會遞減。人力資本邊際規模收益率不會下降甚至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進步。所謂邊際規模收益遞減規律,實際上只有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揮作用,即在生產要素質量不變的條件下,數量的增加最終會使邊際收益率下降。人力資本是一個質量的概念,人力資本的增加意味著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因此貝克爾提出隨著人力資本積累的增加,人力資本的收益率將會提高,而不是下降。

(二)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

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是指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的人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周圍人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還可以從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可以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的角度來理解。明塞(Mincer, 1959)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可以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從而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率。巴洛和馬丁也提出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可以使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下降趨勢減緩。溢出效應一方面體現在使其他生產要素邊際產出增加,另一方面體現在使單位產出的投入成本下降。

(三)人力資本的吸納效應

人力資本的吸納效應是指豐富的人力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吸納和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以彌補本國資源的不足,從而為推動經濟更快的增長創造條件。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的這種吸納效應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因為一國即使不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優勢,但只要注重人力資本投入,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本也可以通過技術引進有效地消化和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并利用這些技術和國際資本來改造本國的傳統產業,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可見,豐富的人力資本是突破國家的界限去考慮資源、資本、技術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問題的關鍵所在。

五 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化

假如兩個國家生產同一產品的兩個企業都進入第三國市場,雙方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也無力迫使對方撤出該市場,要想戰勝對手,除非有某種外力的作用,如果其中一國政府為本國企業提供資助或補貼,那么該企業可能將對手逐出第三國市場或迫使其生產其他產品。借助外力的企業在生產和出口其產品上具備比較優勢。借助外力作用在國際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稱為策略性貿易。而如果這種資助或外力來自政策,且政府有意識鼓勵出口,也稱為戰略性貿易。這與以往貿易理論所宣揚的政府對外貿干預越少越好的主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實施戰略性貿易,一國能夠取得比較優勢。國際貿易的實踐也證明了戰略性貿易比較優勢的存在。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戰略性貿易理論得到了各國廣泛的推崇和利用。在宏觀方面,政府為鼓勵本國商品出口,制定了許多優惠措施,如出口信貸、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商品和外匯傾銷以及建立商業情報網等;加強與各國的貿易談判,簽訂貿易條約和協定:積極參與多邊貿易和區域貿易組織等,以促進本國產品順利進入世界市場。在微觀方面,政府直接參與本國跨國公司在國外的市場爭奪,并為其占領市場、打敗競爭對手出謀劃策和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呈贡县| 大丰市| 泾源县| 南城县| 潜山县| 开化县| 临漳县| 荥阳市| 汝州市| 沂南县| 淳化县| 雷州市| 澜沧| 巨鹿县| 聊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美姑县| 宜黄县| 陇南市| 保靖县| 会昌县| 恭城| 桂平市| 三门县| 宁蒗| 深州市| 增城市| 柳林县| 左贡县| 罗甸县| 白水县| 伊宁市| 洮南市| 垦利县| 莱西市| 昆明市| 高安市| 吉木萨尔县| 福建省| 旌德县|